区域分析报告与区域规划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开放实验报告[江门市交通规划]2012_12_27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一目录一目录 (2)二、查找资料并识图 (3)三、规划制图过程 (5)1、实验底图的制作 (5)2.乡镇名的采集 (15)3、交通规划线的制作 (16)4.制图输出 (18)四、实验总结 (21)五、任务分配 (21)二、查找资料并识图通过网上的百度百科与江门市是规划局我们找到了,江门市行政区划图、行政边界图、江门市交通规划图,还有就是江门市规划文本,不过这个不能下载,只能在网上浏览。

行政区划图我们可以从行政区化图中明显的看出,江门市共由七个区县组成,利用谷歌地图对照该图可以看出从右上到左下依次为鹤山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简称三江四市。

通过这图我们可以看出共有92个镇,其分布如下台山市镇:台城、公益、大江、水步、白沙、附城、冲蒌、端芬、都斛、斗山、海侨、三八、三合、田头、赤溪、北徒、上川、下川、沙栏、横山、海宴、四九、深井、汶村、隆文、广海、那扶、南湾开平市镇:水井、水口、月山、沙塘、龙胜、马冈、塘口、蚬冈、百合、赤坎、东山、金鸡、苍城、大沙、长沙、三埠、沙冈恩平市镇:洪滘、恩城、大槐、郎底、良西、恩侨、圣堂、江洲、君堂、东成、牛江、大田、沙湖、那吉、横坡鹤山市镇:沙坪、雅瑶、龙口、桃园、古劳、址山、宅梧、双合、云乡、合城、鹤城、共和蓬江区镇:环市、潮连、荷塘、棠下、杜阮办事处:仓后、堤东、沙仔尾、北街江海区镇:外海、江南、滘头、滘北新会区镇:大泽、会城、司前、七堡、小冈、沙堆、古井、三江、崖西、崖南、双水、罗坑、大鳌、睦州、牛湾还包括最南边上川岛和下川岛以及一些无名小岛综合交通规划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市内共有国道线一条G325,高速公路四条,轻轨线8条,地铁线8条,由于图的分辨率比较低,镇间公路就不叙述了。

江门市总体规划文本/trm_sys/news_view.asp?newsid=2813三、规划制图过程1、实验底图的制作打开Catlog找到我们需要建立新的shp文件的位置E/区域开放性试验/44,点击该文件选择新建shp,参数设置如下点击OK可以看见新建的线文件如下黑框中所示,此时文件中没有任何线元素打开ArcMap,加载江门市行政区划图和新建的线图层如下打开江门市行政区界图属性表,添加属性项“界线类型”利用Editor/starting editor开始编辑,画好市域界线如下,并在属性表中添加市域界线市域界线跟踪画好区域界线并在属性表中添加区域界线如下停止编辑并保存编辑,最后的市区域界线图如下把画好的线图层数据输出保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对自己熟悉的区域,分析是如何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

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

总人口64万人(2010年),有24个民族。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年平均气温13.4℃,交通便利,登封已成为中州大地上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景致怡人的现代旅游名城。

登封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该市已探明的矿产品种达37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优点。

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1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

铝钒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

石灰石储量30亿吨。

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质量上乘。

硅矿储量8亿吨。

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长期以来,登封市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煤、电、铝、水泥等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在推动登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等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衰减趋势,综合分析登封的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经面临枯竭。

放在全国比较,优势不突出;而登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蕴藏着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良好业绩,登封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条件培育成全市的主导产业和接续产业。

目前登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登封市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刚刚结束的中央和河南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这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登封市作为河南省十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显现,特别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以资源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普遍遭受重大影响,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

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一、引言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需求不断增长,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报告的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进行详细论述。

二、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区域分析是指对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它包括对该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手段,了解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潜力。

同时,还需要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进行详细分析,以便为城市规划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意见。

三、城市规划评估的必要性和流程城市规划评估是指对一个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城市规划评估,可以评估城市规划方案是否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符合,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宜居环境的需求,并评估城市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城市规划评估的流程主要分为背景调研、问题确定、数据收集、模拟仿真、方案评估和结果分析等几个步骤。

四、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在许多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在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中,通过对该地区的区域分析,发现其水资源短缺,因此需要调整规划方案,增加水资源保护区的面积和水资源利用限额。

又如,在一个城市交通规划项目中,通过城市规划评估,发现规划方案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因此需要对交通规划进行调整,增加道路宽度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投资。

五、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支持。

其次,评估结果可能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可能产生争议。

未来,我们应加强对区域分析和城市规划评估方法的研究,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报告

区域分析与规划报告

目录一、区域认知 (2)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8)三、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分析 (10)四、区域旅游发展分析 (16)渭南地区区域分析一、区域认知1、区位条件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秦岭、黄龙山和乔山山脉之间,渭、洛河下游,地处东经108。

52’—110。

53’,北纬34。

13’—35。

52’之间,东西宽约149.7km,南北长约182.3km,总面积13134km2。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运城地区相望,东南与河南省三门峡市接壤,西连西安、咸阳、铜川等市,南依秦岭与商洛地区相接,北靠黄龙、乔山山脉与延安地区接壤。

1.1 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为国家生产力重点布局地区在国家生产力布局框架中,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渭南市虽被划为西部地带,但处于中西部的过渡区,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我国北方地区联系东、西地带的交通要道之一。

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中部地带的开发,以及“陇海—兰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建立,对渭南市的发展必将产生双向的重大影响和带动,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1.2“黄河南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基地渭南市东临晋、豫两省,在全国确定的重点开发建设地区中,是国家山西能源基地的重点开发区——秦、晋、豫“黄河南三角”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积极利用“基地”开发建设的机遇,将有效促进渭南市资源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

1.3 地处关中东部经济区,属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重要开发区段之一在省域范围内,渭南市位于关中东部经济区,是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陕西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发展中,作为陕西省能源、原材料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渭南市在“一线两带”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4 毗邻西安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西安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科研和信息中心,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文化发达,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对扩大。

人口惯性: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产业结构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得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a.三次产业的划分 b.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a.资源密集型产业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区域规划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①自主发展战略。

②高速度增长战略。

③交通经济发展战略。

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⑦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

②分散式发展。

③集中和分散整合发展。

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③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④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 2、结构性 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报告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报告

第二章:规划区现状及重点问题分析、第一节:规划区现状:1.地理位置: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位于北纬30°30’59.72″,东经114°13′27.62″,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四大校区之一,在呈带状分布的马房山校区中处于中间地段,连接着西院与南湖。

鉴湖校区位于雄楚大道,由北部的洪达巷,东部的工大路,南部的雄楚大道以及西部的武汉科技学院包围而成。

如图所示:2.校园区域布局鉴湖校区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齐全,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容纳量可谓不小。

鉴湖校区主要是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住宿的场所,平面基本成正方形(缺了左上角西北方向上的正方形,同时右上角东北方向多了三角形的草坪),其边长为530米,粗略估计面积0.2809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等部分。

其中,鉴湖校区较之于其他校区尤为独特的是它是最具有人文气息,同时也是理工大景色最具有观赏性校区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鉴湖的存在,鉴湖校区也是因此而得名。

(1)教学区:教学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鉴湖校区的东南部,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边长300米,宽度为100米,面积为0.03平方公里。

包括鉴主,鉴一,鉴二,鉴三以及处于工大路东侧的鉴四(外国语学院),为鉴湖校区总面积的10%。

鉴主教学楼是鉴湖校区乃至武汉理工大学的最高建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全称是“鉴湖校区主教学楼”,二十层将近四百个教室的庞大容纳量也使得它承担了鉴湖校区众多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

鉴一教学楼位于鉴主教学楼的西侧,主要承担学校会议以及部分教学任务。

鉴二教学楼位于鉴一教学楼西侧,因为学校文艺活动众多,需要一些专业的场地来满足学校社团的排练需求,在鉴湖校区其他楼栋足以满足鉴湖师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鉴二的主要用途被定位给学生社团诸如大学生艺术团等提供排练场地以保证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鉴三教学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楼栋,楼高五层,每层设教室四个,全部为百人以上的大教室,为鉴湖校区各学院的跨学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室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这称为均质区域。

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为功能区、枢纽区。

按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围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的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分发展的主题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条件)2.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规模的大小(2)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行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区域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涵:1时空涵2社会经济涵3可持续发展涵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分配(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2)同一国家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自然资源: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互相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3区域发展是生态保护的前提4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在一定围,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分工规律、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的特色表现为: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组成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其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使区域间市场结构存在差异,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形成区域个性特色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围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新产品,提高平品质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因素,市场意识强的地区,经济活动多经济发展水平高。

区域文化: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区域历史基础分析: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整个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

按人口自然增长的4种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2年轻型,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3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明显下降4衰老型,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净迁入,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间接社会经济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但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区,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有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问题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思想素质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反映其可以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来自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适度人口: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供人口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所承载的人口为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区域经济政策:直接控制措施,强迫某些类型的主体从事既定活动来实现目标如进口配额,消费配给。

间接控制措施通过影响,引导主体决策的变量来达到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由与地区发展相关的财政投资,财税管理,金融信贷等政策组成。

区域制度是在一个区域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是一个区域的角色系统或地位系统,包括政府行为,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

技术进步两个含义:技术本身的变革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技术进步类型: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 2.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3.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4.提高规模经济5.政策的影响6.管理水平的提高7.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3.技术进步和区域劳动就业区域科技条件评价:1.科技人力资源 2.研究与发展经费:用于研究和发展活动的经费3.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4.高技术产业技术扩散:技术扩散发生在发明和创新以后,指的是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技术扩散的形式和途径: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

跳跃式扩散:是指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个距离比较远的地方。

双向对流式:从甲地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转移到甲地的技术扩散。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

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吸收、交流和推广普及。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 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的障碍: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技术引进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技术选择原则:1.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2.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4.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考虑市场容量5.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生产总值等。

国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围反映所以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国生产总值计算方法: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绿色GDP与GDP区别: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采用GDP,没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

而我们应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

绿色GDP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跟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得真实发展和进步。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竞争力: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