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人间词话读后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王国维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王国维说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
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
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稻盛和夫人生精进的10项原则读后感

稻盛和夫人生精进的10项原则读后感稻盛和夫人生精进的10项原则读后感篇1通过看这本书,也让我化解了内心的一种焦虑情绪,让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起来。
此前我一直担心自己转换行业,进入兴趣的行业是否能够成功。
这种担忧与焦虑使我左右摇摆,徘徊不前。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肯付出努力,甚至付出超出任何人的努力,那么我一定会有所收获。
只要我选择的方向与宇宙的意志相一致,只要我的内心保存着善念。
想到这些,我不再为未来能否养活自己感到担忧,不再为自己可能比周围的同学落后很多而焦虑。
因为我知道,只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工作,蕴藏着美好人生的一切元素!除了强调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我还看到一个富有智慧的稻盛和夫。
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每一天的态度。
即便建立了如此庞大的公司,他仍旧不刻意为公司定立5年或者10年等长期目标。
而他更重视的是尽全力投入当天,当今天很好的投入以后,第二天自然到来,再继续以全然的热情投入其中。
因为,当计划没有实现时,一个人难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而竭尽全力于今天,则更容易让人创造奇迹,让人感受到幸福与喜悦。
这种活在当下的思想,让人容易体验到快乐!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句话里暗含着太多的哲理。
当一个人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候,无私的精神更容易从他身上得到展现。
而不问收获,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放任思想,只问耕耘,则是最佳的吸引状态。
这可以说是深刻的融合了吸引定律的思想精华。
不问收获,不等同于不要收获,而是相信收获会自然而然的获得。
就如我渴望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工作,但是却又担心这样会挣不到钱,养活不了自己,但是牢记这句话,使我相信,只要我勤肯的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有太多的限制性信念,尤其是关于工作与成就。
我意识到性格存在的不足后,总是觉得以我现有的这种性格,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无论此刻我存在多少问题,但只要我对工作拥有极大的热情,尽全力投入其中,借由不断反省,我就能够突破自我的种种限制。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经典文学作品,它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生三个阶段的描述,让人们明白了人生的不同境界,以及在不同境界中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人生的第一境界是“少年”,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为纯真和无忧无虑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作者通过对少年时期的描写,让人们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青涩岁月,以及那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时光。
然而,作者也提醒人们,少年时期虽然充满了梦想,但也充满了迷茫和困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人生的第二境界是“中年”,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忙碌和奋斗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责任,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作者通过对中年时期的描写,让人们明白了中年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中年时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压力,但也充满了成就和收获,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人生的第三境界是“老年”,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为安宁和淡定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和纷扰,安享晚年,回顾一生。
作者通过对老年时期的描写,让人们明白了老年人需要享受生活,回顾人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老年时期虽然充满了安宁和淡定,但也充满了孤独和无助,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和关怀。
通过阅读人生三境界,我深刻地明白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在少年时期,我们应该充满梦想和希望,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中年时期,我们应该承担责任和压力,不断努力和坚持;在老年时期,我们应该享受生活,回顾人生,充满希望和期待。
人生三境界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阶段,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读后感10篇

《人生》读后感10篇《人生》读后感1人生便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而后希望破灭这不停循环的怪圈。
一种希望的孕育发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彷佛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黑暗,彷佛找不到前进的偏向与动力。
可我们大概还不克不及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实在仍狐疑于希望的真实寄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活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展。
结业在即,寻找事情的事情如翻江倒海的海潮肆意地鞭挞过来,在这个间不容发的关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我像浪尖上一只小船。
统统于我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艰难。
在这个风雨如晦、行动维艰的人生旅途上,我掀开了路遥的《人生》。
原来,我在揭开主人公人生扉页的同时,也揭开了我自己人生的另一页。
“统统毫无办法,严厉的生存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
”《人生》的主角叫高加林。
和我们一样,他二十出头,有一定的学问,有满腔的热情,有高远的理想。
总以为自己会像一只大鸟,扑腾着翅膀,在祖国的天穹飞翔。
和很多屯子青年一样,他出生于山窝窝,怙恃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
苦命的怙恃含辛茹苦扶养孩子到县城读书,为的便是孩子以后能吃上一碗“公众饭”,去除身上的牛粪味。
为了生存,昔日为人师的他要提上篮子到集市上叫卖。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难过。
《人生》读后感2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
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
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
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
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5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5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1人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转眼即逝,其间的一切仿佛镜中花,水中月,黄梁一梦,勘得其中道理,方能平心静气,知足长乐,悟得人生境界,便可善始善终。
坎坷人生路,孤独常伴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
“独”,仅仅一个字,将这中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就这一个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荆棘坎坷不必说,肯定到处皆是,这些并不会让人感到痛苦。
惟有离别之情,让无数英雄肝肠寸断。
因此,欲成就大事者,必要忍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
孤单前行中,他们也会慢慢适应这种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寻找属于自身的一片天空,和那属于自身的一分快乐!这样,他们就会在孤单中奋勇前进,取得成就。
忍耐是成功道路上你我的伴侣。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依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即便人生道路上遭受千百次磨难,也不会有所动摇,依旧会斩荆前行,为梦想奋斗。
所谓“坎坷世道,耐而撑持。
”,只有经得起痛苦煎熬,才能成就伟业。
越王勾践当年被吴王打败,若不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怎么会有以后的复国兴邦?“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_,一个要成大事的人,要耐得住困苦,克服险阻,方能立足于社会。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活阑珊处。
”,孤独困苦后,便是功成名就之时,此第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作文2人生,开始时孤独寂寞,创业奋斗时的艰难困苦,成功时的欣喜。
的确,人生就是这样!(一)未来――整个早上不知道在干什么,看着阳光从蓝色的玻璃瓶中像流水一样倾泻出来身体被风抽离出了灵魂,如一架摇摇欲坠的风车。
瞳孔里的世界在轻轻的晃动,是“死神”要降临了?我想有火的话,也许这片最后的净地也会消失无疑,因为人始终不会和敌人成为朋友――这就是生存!河与海在不停地轮回着,就像古车轮不停地跟着方向转动。
原始的七彩已经幻化为一种邪恶而有“圣洁”的光――颓废的黑!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一种生存法则,那就是无穷无尽的欺骗与渐渐的颓废,荒芜。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5篇_1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5篇人生“如同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转瞬即逝,其间的一切仿佛镜中花,水中月,黄梁一梦,勘得其中道理,方能平心静气,知足长乐,悟得人生境界,便可善始善终。
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名著读后感5篇,盼望大家喜爱!人生三境界读后感800字1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胜利,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胜利,却终究没有胜利。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到达三重境界——抱负、奋斗、胜利。
——题记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抱负。
古往今来,多少胜利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胜利的盼望。
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由于这份自信,这份抱负,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
从前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由于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抱负,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芒,也不管它是渺小还是宏大,努力到达人生之第一境界。
其次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
古往今来,多少人本来可以胜利,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胜利,却失之交臂。
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抱负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
从前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抱负,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最终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丽场面。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抱负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行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专心到达人生之其次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胜利。
当奋斗之泉浇灌抱负之田,秋天,便是胜利的季节。
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名诗,表达了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和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三个境界分别是少年时代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和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
这三个境界既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是人生的第一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充满活力和激情,渴望冒险和探索未知。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勇往直前,不受任何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纯粹。
他们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青春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由奔放的境界也会逐渐消失,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替代。
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是人生的第二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努力奋斗。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忙碌而充实,为了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地努力奋斗,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他们像山川一样坚毅不拔,像大树一样稳健成长。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感觉,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事业拼搏的境界也会逐渐远去,被淡泊和宁静所取代。
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是人生的第三个境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放下功利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淡泊而恬静,享受着岁月的静好,享受着内心的宁静。
他们像云淡风轻,像水流长天地,悠然自得,超脱尘世。
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超脱和解脱的感觉,让人感到生命的轻盈和自在。
然而,随着生命的终结,这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也会逐渐消逝,被永恒的安息所取代。
人生三境界,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意义。
少年时期的自由奔放,中年时期的事业拼搏,老年时期的淡泊宁静,每一个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美好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
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
”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
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
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
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
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道德是一根标杆,走得端,行得正的人,是不会绕着标杆走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我们已经够讲道德了,却也避免不了一时的过失。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看上去是最讲“礼”的了,而人们往往不能把讲“礼”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上升为道德境界就不是件难事了。
做人或许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吧,我不认为最后一种境界属于做人的范畴。
所谓的圣人也是不存在的。
天地境界是完全超脱于人性的,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那已近乎于神了。
从古至今,总有被压迫或不得志的人想要超凡脱俗,而这仅仅存在于幻想之中。
即使我们已经从细胞研究到了宇宙,却还是不能为所欲为,从人成为神。
这种境界只能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美好向往。
人类是高级动物,大脑的潜力、思维的深邃不可预料。
长大成人已然是一件难事,而要学会做人就更是难上加难,想要从人跨入到神的境界,那就是极其难了。
所以既然是人就不要奢求去做神,我并不认为和尚或隐士的境界有多么崇高,就算把一切都视为“空”,他还是不能把饭看“空”,把衣看“空”,还是不能超脱出做人的范围。
做神只是个幻想,做人才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所以归根结底,人生只有一大境界,就是做人。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意语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
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第二境界”比喻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三段名言分别引自宋词大家晏殊、柳永和辛弃疾之名篇,我
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众生,此生成大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自己早已愈不惑之年。
然则病后再读此文,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03年首次收到病危通知的时候,病房正位于医院8楼,彼时心内百感交集,望着从医院回家的路,似乎有着咫尺天涯的预感。
一切来的太突然,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是自己才35岁啊,西风何以如此薄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冷静下来,才知道一切唯有直面,为了家人为了时年8岁的儿子,不去想最终的结果,起码需要自己有一份坚韧和执着。
?(几天前,我市又有一个重病患者跳-楼了)
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真是所有人梦想的最高境界,恋爱中的人自是喜不自禁,目标即将实现的人更加踌躇满志。
对于生病的人,倘能完全摆脱病体,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真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数日前,当我们所处的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和其他两个城市莫名其妙的成为国内“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后,面对电视里侃侃而谈的市长,又一次“被幸福”的市民们为究竟什么是“最幸福”斗起了嘴。
或许,每个人心内的目标都会有所不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妻子“五子登科”,人所处境遇,或许决定了那一时的追求-----生病以前,我自己敢说不追求这些吗?
岁月,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身体是1,其它的都是0;
没有了1,再多的0,又有神马意义?
或许,这才是我用生命感悟到的第三重境界。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