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1、认识混合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称为四则运算;加、减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运算属于二级运算。

2、递等式的写法

3、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练习题 1、计算

24-12÷2= 90-6×9= 45÷(3+6)=

80-8×6=

(21-8)×9=

27÷(9-6)=

2、判断对错,并改正。 (70-40)÷5

=70-8

=62

3、解决问题

(1)李老师买了一套茶具。茶壶每把18元,4个杯子一共28元。一把茶壶比一个杯子贵多少元?

(2)买3个机器人和1辆玩具车,一共付了48元。一辆玩具车21元,每个机器人多少钱?

(3)计算24+8÷4,应先算(),再算(),结果是()。

(4)18与17的和除以7,商是(),列综合算式是()。

(5)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6)一本童话书有62页,小雨每天看8页,看了7天后,还剩()页没看。(7)在○里填上> < 或=

30-15+9○6×3+6 67-29-12○67-(29-12)

7×9-18○8×8-19 5+35÷5○(25+7)÷4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判断什么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时,一定要借助物体的形状特征、方向特征等来帮且辨别。

4、要知道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首先要弄清观察者所站的位置,然后从观察者所站的角度观察,就能判断出观察者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5、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来辨认它的摆放方式时,首先要了解这个物体相邻面以及相对面分别是谁,然后根据确定的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6、判断游览时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可以假设自己随着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想象自己依次会看到哪些景物;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实物模拟,创设模拟情境,亲身观察,得出结论

练习

1、下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从上面看,分别看到什么图形

3、下面图形都是从哪些方向看到的图形。

4、连一连

第三单元加与减(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连加:

1、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可以逐步脱式计算,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和,用所得之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列一个竖式计算,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运用连加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题意,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再列出连加算式解答。计算时可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

二、连减

1、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计算三位数连减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连减运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三、加减混合

1、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直观图,借助直观图理清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

四、里程表问题

1、根据路线图计算两地间的路程,先要读懂里程表,把里程表和路线图结合起来,并在路线图中找出相应的部分,这幅路线图就起到了线段图的作用,有助于理解题意。

2、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3、根据里程表的读数或电表的读数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里程表的读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当天的读数—前一天的读数=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本月月底的电表读数—前一个月月底的电表读数=本月的用电量。

一、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中0前面的数,算出积后再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一位数相乘后,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二、口算除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1)想乘法算除法,看看一位数与哪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2)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按照表内除法算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 例420÷6=70

(1)与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相同,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将被除数末尾的0添在商的末尾 (2)想乘法算除法

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除得的商相加(2)想乘法算除法,看看一位数与哪个数相乘得这个两位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1、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但是最后必须再回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

3、计算周长就是计算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之和。

4、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5、长方形周长

(1)长方形的周长是指组成长方形的2条长边与2条宽边的和。

(2)比较常用的、简便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引申出:

(长+宽)=周长÷2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6、正方形的周长

(1)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指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和。

(2)根据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的特征,可以知道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边长×4=正方形周长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引申出:边长=周长÷4

一、填空:

1、封闭图形或物体()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 和( )。

3、长是 30 米,宽是 20 米的长方形周长是 ( )米。

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3cm、5cm、6cm,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25dm,它的周长是()米。

6、学校朔胶跑道一周的长是 400 米,小明跑了 3 圈,他跑了()

7、用一根 48 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6 分米,宽是长的一半,它的周长是()

9、把两个边长是 3cm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10、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cm,长比宽的3倍还多2cm,它的周长为()。

1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cm,长是20cm,宽是()cm。

12、一个长方形的桌子,相邻两个边的长度加起来是36cm,它的周长是()cm。

二、填下面表格

3、测量并计算周长

第六单元乘法

的乘法

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估算:估算就是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三位数看作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再用近似数相乘。对于接近几百五十的数,也可取近似数几百五十进行估算。估算有多种方法,关键是灵活应用,能够发挥推理判断的作用。

练习

一。我会填。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积是()。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积是(),最小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乘积是()。

3. 160与5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

4.估算41×69时,把41看成(),把69看成(),估算的结果是()。

5.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10倍,积();一个因数缩小到1/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扩大到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10倍,积()。

6.口算15×300时,这样想:15和()个百相乘,得()个百,是()。

7.根据68×9 = 61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8×90 =() 680×90 =()680×()= 6120

8.25×36可以分三道式计算,一道是(),一道是(),最后是()。

9.520×80的积末尾有()个0,积是()位数。

10.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

二、1.口算。

478-70= 20×50= 80×12= 16×40= 10×30= 15×3=

30×25= 19×20= 25×8= 20×60= 20+42= 0×687=

40×7 = 35×2= 9×30=

2.估算。

89×52≈ 13×49≈ 42×87≈ 25×11≈

47×48≈ 34×95≈ 69×18≈

三、解决问题。

1.王老师为学校买26本作文本,每本18元,王老师带了600元,买完作文本,

他还剩多少钱?

2.社区中共有18栋居民楼,第座都有9层,每层有8个单元,这个社区共有多

少个单元

例题

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常用时间单位有:()、()、()、()、()()。

2、2010年2月有()天,全年共()天,合()个星期零()天。

3、在1990年、1920年、1921年、1996年、2000年中,()是平年,()是闰年。

4、一年有()个月,其中每个月31天的有()、()、()、()、()、()、(),共有()大个月,每月30天的有()、()、()、(),共()个月,二月份平年有()天,闰年有()天。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周年。

6、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周年。

7、李星叔叔是1972年3月3日出生的,到今年3月3日,他是()岁。

8、百货商店营业时间是7:30~20:30,这个商店每天营业时间有()小时。

9、小红的妈妈今年40岁,但她只过了10个生日,猜一猜小红的妈妈是()月()日出生的。

10、公元2000年共有()天,这一年共()个星期零()天。

11、小明同学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从7月15日到8月5日,一共有()天。

12、欢欢每天晚上9时上床睡觉。如果每个晚上要睡9个小时,他第二天早上要到()时才起床。

13、课外活动从14:30开始,经过40分钟结束。算一算,结束时是()时()分。

14、纺织厂夜班工人,晚上11时30分上班,第二天上午7时30分下班。他们

工作了()小时。

15、一部电影故事片需要放映1小时40分,如果从晚上6时开始放映,需到晚上()时()分放映结束。

16、用24时计时法写出你每天起床、上学、吃午饭、睡觉的时间。

起床:()上学:()吃午饭:()睡觉:()

二、在下的括号里填适当的数。

3年=()个月 16分=()秒

48个月=()年540秒=()秒

240时=()日 360分=()时

4星期=()天 1小时30分=()分

1星期=()时 2分50秒=()秒

15日=()时63天=()个星期

三、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8时:下午2时:深夜12时:

黄昏6时:晚上8时:

四、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5时: 24时:

17时45分:16时:

18时30分:

五、判断题。

1、小刚的生日正好是在2月30日。()

2、晚上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0:00。()

3、下午4时30分和下午4时半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

4、平年和闰年下半年的天数是一样多的。()

5、一天时间钟面上时针正好走二圈。()

6、夜里12时也是第二天的0。()

六、简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半放学回家。下午1时50分到校,4时50分放学。他一天在校多少时间?

3、广播电台从6:00开始播音,13:00结束。第二次播音从16:30开始,到次日凌晨1:00结束。一天播出多少时间?

4、一个商店营业时间从上午7:30到晚上8:00,一天营业多少时间?

5、西湖公园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6:00至晚上11:00,一天开放多少小时?

6、图书馆上午8时开门,晚上8时关门,一天开放时间是多少时间?

7、足球比赛从15:30开始,经过120分结束。结束时是几时几分?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练习

一、我会填空。

1、淘气在超市的货架上看到:果汁17.45元,牛奶4.05元。他高兴地告诉奶奶:果汁()元()角()分,

牛奶()元()角()分。

2、4.30读作()17.45读作()

零点九零八写作:()五十点零零一写作:()

3、在○里填上“>”“<”或“=”。

0.18元○0.21元5元○4.98元

2.89米○2.90米8.00米○8.0米

4、5个1角就是5个()元,是()元;6个1分米是6个()米,是()米。

5、18个0.1元是()元;16个1分米是()米。

6、把“9元5角,9元5分,0.95元,9元5角5分”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7、三只袋鼠的跳远成绩如下:①跳了8.0米②跳了8.6米③跳了7.7米。()号袋鼠跳得最远,()号袋鼠排第二,()号袋鼠排第三。第一名和第三名成绩相差()米。

二、我会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0.3+2= 2.6+6.09= 6.5+12= 2.4+12.08=

23-17.7= 18.9-1.9= 36.8-8= 0.98-0.89=

29+(13-12.06)= 48-(35.02+12.98)=

2、用竖式计算。

32.5+2.7= 4.3+27= 6.1-5.6=23.6-19=

3、完成下面计算。

元角元角元角元角

3 .

4 9 . 8 1 2 .

5 7 0 . 0

+1 . 5 +4 .6 -7. 4 -1 7. 5

三、我会解决问题。(28分)

1、淘气带了13元,每个笔筒1.8元,每个卷笔刀1.5元,每本笔记本6.8元

①买这两样东西需要多少元?

②他剩下的钱够不够买日记本?

2、超市购物。

①我有20元,买一双旅游鞋和一顶太阳帽,够吗?

旅游鞋太阳帽手表

11.5元9.8元18.9元

②雨伞的价格比手表便宜5.9元。买一把雨伞和一块手表,共需要多少钱?

3、笑笑一月份存钱21.6元,二月份存钱39.87元。

①笑笑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元钱?

②笑笑想买一个65元的衣服送给灾区小朋友,她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汇总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 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 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半时=30分30分=半时 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 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 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 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 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 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 (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第2、4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1、口算计算:一般先算整百加减整百数、整十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 加。(注意进位与退位) 2、估算:把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

3、万以内的加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位满十就要向前进1. 4、万以内的减法笔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 10;如果要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的数是9。 5、加法的验算:(1)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2)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1)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2)用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 6、识记以下关系式: 加数+加数=和验算(1)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2)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验算(1)被减数-差=减数(2)差+减数=被减数7、解决问题: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时(没有小括号),要从左往左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数。 第3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 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 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 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快的是(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理解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时、分、秒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走一大格的时间 是5秒)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1时=60分 1分=60秒(时、分、秒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60) 4.计算经过的时间,要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不够减时,借1当做60 用。(列竖式时,注意相同单位要对齐,即时与时对齐,分与分对齐) 第二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加一位的形式,先 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再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也可以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再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去 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去一位数,也可以把减数看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差,先用被减数减去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加上一位数。 3.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 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4.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 减时,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第三章测量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有时候也用分米(dm)作单位。 3.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4.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米、 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6.1吨=1000千克(吨、千克、克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7.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 位,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第四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 就向前一位进1。 2.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 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如果被减数的十位是0,无1可退,就要向百位借1当作10个十退到十位,再从十位借1,当作10个一计算) 3.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加减法的验算 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 - 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 - 减数 = 差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教师:温美丽刘晓萍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

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1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1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 )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 )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 60分1分= 60秒半时= 30 分1刻=15分钟 60分=1时60秒=1分30 分=半时15分钟=1刻 第2、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0上打了点,向前借1,自己变成9) 3、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第3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 1 )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10 厘米= 1 分米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比如说在一个苹果、一个柿子之类的东西;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比如小狗,小动物之类;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比如大象、蓝鲸。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 吨= 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1000克=1千克

(完整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时针走1小格是12分,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一圈是60;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 2、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开始的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 ①差+减数=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新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一、本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 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常见的量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 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 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

201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三单元“测量” 1、计量时间的用时间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有时、分、秒。 A、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大格又分成5小格,钟面一圈就是60 小格。 B、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最细的,跑的最快的是秒针,它走一小格是1秒, 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就是60秒。最粗最短的,跑的最慢的是时针,它走一小格是12分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 1天=24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要走2圈。) 1时=60分钟(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要走一圈。) 1分钟=60秒(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要走一圈。) 1时=3600秒(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秒针要走60圈。) C、在时间问题里还要注意单位的正确应用。 我们要注意区分时间和时刻。时间表示经过的一段空间,所以通常用小时、分钟、秒钟作单位;而时刻通常表示一个开始或者结束的一个点,所以通常用时、分、秒作单位。比如走了1小时25分钟17秒钟,这是记录经过的时间,而1时25分17秒则表示一个时刻,代表从这个点出发,或者结束。用我们学过的线段可以表示为: 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钟表示) 开始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时刻(用几时几分表示)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 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结束的时刻 结束的时刻-经过的时间(写单位)=开始的时刻 D、单位转化的问题。(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化成分或分化成秒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以进率60; (2)分化成时或秒化成分是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60。 2、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 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4、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编辑点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涵盖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等共八节知识点,以下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内容十分精炼,有助于学生做系统了解。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6.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7.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8.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二、学习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精品教育文档,如果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你记住咱们本学期学习的东西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这学期各单元重要知识点吧!最后,祝各位同学们在期末的考试里取得好成绩。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 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厦大附小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 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最粗,秒针最细最长)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是分针正好走一小格。 2、进率。(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 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解决时间问题一般思路和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 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注意: 加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③写得数减法: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③写得数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中间的0既要向前一位借,又要借给下一位,所以借回来的“10”只剩下“9”了。如1000-234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公式: 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被减数-差=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6、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用和-加数=另一个加数验算。 7、减法的验算:可以是减数+差=被减数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 8、估算:(1)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记忆:看保留位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2)估算的应用: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准备多少钱才够的可以估算,但因为是交钱买东西,要估大。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元、角、分与小数的初步认识 2、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数的运算 1、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两步混合运算 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 4、在元、角、分背景下,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常见的量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1、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2、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和形状不同 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016-2017秋季莲塘岭小学班级姓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知识点: 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 (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 搭建图形 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 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2.1 看一看(1) (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知识点: 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 看一看(2) (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 3.1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运算) 知识点: 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 (三位数连减运算) 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3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1、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4里程表(一) (解决起点为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根据里程表提出问题,一般先把里程表转化成线段图来观察,再列式计算。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画图去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变化,列式也随之变化。 3.5里程表(二) (解决起点非0的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1、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当天里程表的读数-前一天里程表的读数 2、解答算式谜时,要通过观察推理找到从哪一位先计算,然后一步一步推算出答案。 第四单元乘与除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4.1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知识点: 1、整十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4、在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看清楚整百、整千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要注意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时得到的0不能丢。 4.2需要多少钱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前两位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和,再用一位数分别与它们相乘,最后把所得的两个积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