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合集下载

破釜沉舟的故事简短

破釜沉舟的故事简短

破釜沉舟的故事简短
破釜沉舟的故事源自中国战国时期,讲述了楚国将军项羽在与秦国作战时,为
了鼓舞士气,采取了破釜沉舟的决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必须舍弃退路,做出决断,坚定不移地向前进。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大胆
的军事决策,其中就包括了破釜沉舟。

在一次战斗中,项羽率领楚军陷入了绝境,士兵们心存退意,士气低落。

为了鼓舞士气,项羽下令破坏军船和烧毁所有的饭锅,告诉士兵们,现在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战胜敌人,要么死在这里,没有其他退路可走。

这一决策震撼了全军,士兵们纷纷表示愿意与项羽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必须做出艰难的决断,舍弃
退路,才能集中全力,迎接挑战。

这种决策需要将领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形势,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士兵们也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能够听从将领的指挥,齐心协力地战斗到底。

破釜沉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不能畏惧失败,不能
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勇往直前。

只有在放弃退路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迎接挑战,取得胜利。

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要敢于冒险,不怕失败,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总之,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我们做出艰难的决断,舍弃退路,集中全力,迎接挑战。

这需要将领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士兵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成为我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力量。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主人公是谁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主人公是谁

破釜沉舟是哪次战役主人公是谁破釜沉舟说的就是巨鹿之战,是项羽和秦国之间的战役。

它表现了项羽的英勇无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也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此战过后,秦国主力全灭,名存实亡,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破釜沉舟讲的是哪次战役破釜沉舟说的就是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破釜沉舟主人公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突围乌江,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破釜沉舟,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成语,形容做出了不可收拾的决心,一旦做出了决定就毫不犹豫地去做,断绝后路,不容退步。

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是关于一位叫做项羽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战国时期活跃于江东地区,是刘邦的对手。

在楚汉相争的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的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大败刘邦的军队,刘邦被迫退守荥阳。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项羽做出了一个极具冒险精神的决定。

他下令将所有的船只焚毁,破釜沉舟,以表示决心。

他告诉士兵们,“今天,我们只有生存下去,没有退路可言。

我们破釜沉舟,誓死与敌人周旋,只有取胜才能生存。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感染了所有的士兵,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与项羽并肩作战,誓死不退。

这个决定最终成为了项羽军队的转折点。

在士气高昂的鼓舞下,楚军连战连胜,最终攻克了荥阳,刘邦只得败走。

项羽的军队士气高昂,一路追击,最终将刘邦逼入了垓下。

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项羽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他放过了刘邦,结果导致了后来的巨鹿之战失利,最终导致了楚汉相争的失败,项羽自刎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破釜沉舟虽然可以激发斗志,但也需要谨慎考虑后果。

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需要充分评估形势,不可草率行事。

同时,也需要在决心之后,坚定不移地执行,不可半途而废。

只有在决心和行动的结合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破釜沉舟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也需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毫不犹豫的行动,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毫不犹豫的行动,但同时也需要谨慎考虑后果,不可草率行事。

只有在决心和行动的结合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勇往直前,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项羽的大将,他原是刘邦的手下,帮助刘邦成为了汉王。

但是,当刘邦打算把功劳都独揽了时,项羽非常不满。

于是,他在汉王刘邦的军队中发动起了叛乱,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的军队凶猛无比,很快就攻下了许多城池。

但是,汉军一方进行了围困战,将项羽的部队困在了垓下。

项羽的士兵们被困了很长时间,粮草已经快要用尽了。

就在这个时候,项羽想到了一条出路,命令将所有烹饪和餐具都扔掉,只留下烹制莲子的铜锅,表示他们决心不想再回头了。

随后,他下令烹制了此前偷了的一只母鸡,并表示要将这只母鸡彻底吃光,不留一点残羹剩饭。

这样,他就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即宁可毁去所有物质财富,也要取得最终胜利,彻底解除困境。

项羽的士兵们听到他的话,对于霸王的固执和决心非常感动,也倍加努力地战斗。

他们终于打破了汉军的围困,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

后来,项羽又在巨鹿之战中大败刘邦,但是,他最终失败了,被迫自杀。

但“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却给中国人留下了永恒的印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成语之一。

破斧沉舟的故事

破斧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秦末的巨鹿之战。

公元前208年,秦军攻赵,楚怀王派军援助。

项羽杀掉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连败秦军。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楚霸王项羽。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采取的不留退路的决策,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羽的破釜沉舟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向士兵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要么赢,要么死。

这种毫不妥协的决策风格,加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和领导力,使他的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够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小的损失赢得战斗。

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威名远扬,他的部队也因为他的勇敢和决心而士气大振。

这场战斗成为了秦朝灭亡的重要转折点,也为项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建立了重要的威望和地位。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如今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为了达成目标而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留退路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精神不仅在个人生活中重要,也在商业、政治和其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破釜沉舟”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当我们下定决心,不留退路,勇往直前时,我们才有可能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取得成功。

这种精神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所需要的。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并且只顾自己饮酒作乐,让士兵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要求士兵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楚军的拼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
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破釜沉舟,是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的军事将领项羽,他在与秦国作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策略,这就是破釜沉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深得士兵们的爱戴。

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一路获得了不少胜利,但是秦国的势力依然强大,楚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也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战略,那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楚军攻打巨鹿的时候。

在攻城的过程中,楚军士兵们发现了一条路被秦军封锁,他们的退路被断了。

这时,项羽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和锅都破坏掉,然后焚烧毁掉。

楚军士兵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破坏自己的退路和补给物资。

项羽看到士兵们的疑惑,便向他们解释道,“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胜秦军,要么死在这里。

既然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那么我们只有拼死一搏,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

楚军士兵们听了项羽的话,都表示愿意与他并肩作战,誓死不退。

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士兵们展开了最后的冲锋,他们奋勇杀敌,终于取得了巨鹿的胜利。

这一战,不仅让楚军士气大振,也给了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破釜沉舟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为了生存和胜利,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不留退路,全力以赴。

这种精神,不仅在战争中有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能畏缩退缩,而是要勇敢面对,果断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破釜沉舟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破釜沉舟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破釜沉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畏艰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正是破釜沉舟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践行的信念。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的汉军在巨鹿之战中遭遇惨败,士兵们心灰意冷,士气低落。

为了激励士兵们奋勇作战,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指在军队临战之前,将所有的粮食和船只全部毁掉。

这样一来,士兵们就只能向前拼命,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后路可退。

这种做法虽然残酷,却能激发出士兵们最大的战斗力,让他们不顾一切地去争取胜利。

项羽在决定破釜沉舟之后,亲手击碎了所有的鼎和釜,烧毁了所有的船只,向士兵们宣布,“今日之事,唯勇者能之。

”这一行动让士兵们深受鼓舞,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向前拼命,拼尽全力争取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取得胜利,必须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这种决定可能会让我们失去退路,但也会激发出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和勇气。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决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往往需要付出代价。

项羽破釜沉舟,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勇气和决心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我们需要做出一些牺牲,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破釜沉舟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畏惧,要勇敢面对,坚定信念,全力以赴。

只有在放弃退路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胜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决心和毅力,破釜沉舟的精神就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有在放弃退路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

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

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

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政权)都城邯鄣。

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

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

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

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

楚怀王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上将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

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

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

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

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

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

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

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
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

章邯本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

项羽的那支画戟更是神出鬼没,七上八下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

他骑的那匹乌骓(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马)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

章邯的军队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都冲乱了。

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伤一半。

这么着,各路诸侯就公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全由他统领。

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

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

我们不如把军队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

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

赵高就说章邯无能,请二世查办败将。

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

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去向项羽求和。

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叫他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章邯投降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谁都着慌了,可是赵高并不着慌。

他早有打算:把一切过错都推在二世身上,把二世杀了,然后投降项羽。

他怕大臣不服,就牵着一头鹿到朝堂上,在大臣们面前指着这头鹿对二世说:“这是一匹好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别说笑话了,这是一头鹿。


赵高把脸一绷,说:“怎么不是马?请众位大臣说吧。

”大臣中不少人说:“是马!”
但是,说是鹿的大臣,有暗地里给赵高杀了的,也有借个罪名治死了的。

宫内宫外大小官员谁敢反对赵高?连二世都怕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