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典故
【语文知识点】破釜沉舟历史典故及成语意思

【语文知识点】破釜沉舟历史典故及成语意思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接下来分享具体的破釜沉舟历史典故及成语意思。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的事迹。
公
元前207年,汉军攻破楚国首都郢城,项羽只身逃脱,跳入了西陵江。
在江边,
他用刀破了自己的船,燃烧了破船的残骸,向自己的部队宣誓说再无退路,要么胜利,要么死亡。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后来用来形容在绝境之时,勇敢地与敌人作最后抗争,不留
任何后路,决意奋勇争胜。
破釜沉舟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之中,都要勇敢面对,敢于挑战,
敢于豁达,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这是一种主动求变、勇敢进取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必要品质。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破釜沉舟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
须敢于冒险、果断决策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放弃舒适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时,破釜沉舟也告诉我们,在选择战略时要谨慎,要有所准备,不能轻率行事。
项羽破釜沉舟后,最终在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手下,霸业付之东流。
因此破釜沉舟固然有决心,但也要有理智、谨慎的坚持与奋斗。
总的来说,破釜沉舟的故事是一个历史的鉴戒,它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
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要在逆境和挑战面前,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真正做到破釜沉舟,奋勇向前!。
历史小故事简短 破釜沉舟

历史小故事简短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历史小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讲述的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破釜沉舟来使军队士气高昂、斗志昂扬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能够彻底消灭魏国,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南征北战。
在准备出征之际,他下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命令——将丞相府后面的大铜锅、大铜锅盖砸掉,然后沉入江中,以示决心。
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
诸葛亮这个令人费解的命令引起了所有人的迷惑和困惑,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按照他的命令行动。
当大锅和盖子被砸坏沉入江中的时候,军队的将士们才了解到,诸葛亮此举意味着不留退路,表达了他要与魏国决一死战的决心。
士兵们深深被诸葛亮的决心所感动,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奋战,于是全军士气大振。
最终,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军战胜了魏国的敌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通过这个短小的历史小故事,人们可以看出破釜沉舟的背后意义是表示决不退缩,以此激励士兵们坚定的斗志,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决心。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鼓舞人心的典故。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和解释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和解释 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 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和解释, 希望对你 有帮助! 成语破釜沉舟: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煮饭用的一 种锅;舟:船。
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 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 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 卒必死,无一还心。
” 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 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 故事。
有一年, 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 (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 的巨鹿 (今 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 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 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 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 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 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 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 每人再带三天干 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 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 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 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 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 秦军打得大败。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典故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典故
"破釜沉舟"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为釜破水漏、船沉于水中。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生死关头,采取果断的、毫不退缩的决策,以表示必死的决心。
典故起源:
这个典故最著名的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刘备和孙权联军,双方在赤壁展开激烈战斗。
曹操大军实力雄厚,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处于劣势。
为了激发将士的勇气,赤壁之战前夜,联军统帅周瑜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举措。
他命令将自己的船队、兵器、军需物资等全部烧毁,使得士兵们无路可退,只能全力战斗。
同时,他还下令破坏江边的鼓浪屿,削弱敌军水军的行动能力。
破釜沉舟的涵义:
这一决策虽然冒险,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胜利。
"破釜沉舟"的典故因此成为表达战胜艰难困境,毫不退缩的决心和勇气的经典之一。
这个成语在后来的使用中,常常用来形容在决定性时刻,采取果断、冒险的措施,为了实现最终胜利而付出一切。
1。
破釜沉舟故事简介

破釜沉舟故事简介
破釜沉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将军项
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率领部队渡过了淮河,但士兵们却心有退意,唯恐战事艰难。
项羽见状,遂下令破釜沉舟,以显示决心。
项羽的命令传达下去,士兵们纷纷将船破坏,燃烧,毁掉了渡江的船只,破釜
沉舟,意在告诉士兵们,此战必胜,唯有生死一战。
此举激励了士气,士兵们不再有退缩之心,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了
后人传颂的典故。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破釜沉舟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激烈的决断,才能赢得最终的
胜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胆怯和畏缩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被动,唯有果断果敢地做出决策,才能扭转乾坤,取得成功。
其次,破釜沉舟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是为了
让士兵们明白,此战胜负已定,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失。
在人生道路上,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轻言放弃,不畏艰难险阻,方能走得更远。
最后,破釜沉舟还告诉我们,要有拼搏精神和奋斗意识。
只有不断努力,勇往
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敢于冲破难关,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破釜沉舟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果断的决断、坚定的信念、拼搏的精神,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古老的故事,至今仍然发人深省,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和解释

成语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煮饭用的一种锅;舟:船。
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引申义

破釜沉舟引申义破釜沉舟,原本是一个历史典故,后来经过演变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处于绝境时做出决然的决策,不留退路,全力以赴。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将军范蠡率领楚国军队与秦国作战,因战斗不利,被秦军追赶到五湖四海之间。
范蠡决定与手下的将士们破釜沉舟,将船烧毁,这样就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全力战斗,最终楚军奋勇杀敌,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的引申义是指在面临困境或艰难抉择时,采取果断决策,不计后果,毅然前行。
它强调了在面临生死存亡时的决断和决心,也表达了一种拼搏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破釜沉舟引申义可以应用在各个方面。
比如说,当我们面临着困难和挫折时,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过去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当下的困境。
这个时候,我们要追求进步和成功,就需要破釜沉舟,不畏困难,全力以赴。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工作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压力,我们需要拥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去追求卓越。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和时间,放弃舒适区,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创新和突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破釜沉舟的引申义也可以应用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可能涉及到放弃某些习惯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时候,我们需要破釜沉舟,勇敢地决断,放下过去的包袱,摆脱束缚,追求更好的未来。
破釜沉舟引申义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我们要有决断和果断的精神,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不放弃,才能迎来成功和胜利。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它鼓励我们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釜沉舟的典故
总结归纳精选(1):
破釜沉舟的故事
【解释】
釜是锅,舟是船。
比喻下最大的决心,一拼到底。
【成语典故】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
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企业标语大全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
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
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
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必须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那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最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总结归纳精选(2):
破釜沉舟的故事:
【成语】:破釜沉舟
【拼音】:pòfǔchénzhōu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
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立刻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之后,“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齐,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总结归纳精选(3):
破釜沉舟的典故
1、“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哪次战役中?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一次最激烈的、具有决定好处的一场战斗。
公元前208年,秦军攻赵,楚怀王派军援助;项羽杀掉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连败秦军。
这场大战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军队,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释义: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历史典故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
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3、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之后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海�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必须能够打败秦军。
”
∙卧薪尝胆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
∙《培养孩子拼搏精神的300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