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3个小故事1:破釜沉舟的故事
史记里的小故事

史记里有很多著名的小故事,比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生动有趣。
比如,“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率领所有军队渡过黄河去营救赵国以解除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过黄河之后,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最终,无退路的大军大破秦军。
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讲的是鸿门宴的故事。
在宴会上,项庄拔剑起舞,欲杀刘邦,而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脱。
这个故事展示了刘邦的机智和危险的情势。
此外,“约法三章”讲的是刘邦进入秦地后,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邦的爱民思想和对法律的重视。
最后,“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在月光下骑马追赶韩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示了萧何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的忠诚。
总的来说,《史记》里的小故事都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史记小故事

史记小故事
《史记》是司马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不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以下是《史记》中的两个著名小故事:
1. 项羽破釜沉舟
这是关于楚汉争霸期间的故事。
项羽为了激励士兵决战的决心,在渡过黄河攻打秦军之前,下令销毁所有船只,打破做饭用的锅,表示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这个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意志,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项羽因此声威大震。
2. 荆轲刺秦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讲述了燕国义士荆轲为了替燕昭王报仇,前往秦国刺杀嬴政(后来的秦始皇)。
荆轲带着燕太子丹赠送的宝剑和樊於期的人头作为礼物进入秦宫,在献礼过程中趁机行刺嬴政。
虽然刺杀未遂,荆轲最终被擒杀,但他的壮烈行为成为后世颂扬的典范。
以上故事只是《史记》中众多故事的冰山一角,司马迁以其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启迪人心的故事。
史记十大经典故事

史记十大经典故事史记中的十大经典故事包括:1.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后,被遣送回越国,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发愤图强,最终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2. 破釜沉舟:秦末项羽在与秦军决战时,为了表示决心,下令打破炊具和沉掉渡船,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3. 鸿门宴: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项羽大怒,举兵欲攻刘邦,项羽在鸿门设宴,企图刺杀刘邦,但刘邦机智逃脱。
4.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括的父亲曾是一位英勇的将军,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
后来赵括被任命为将军,但他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导致赵国大败。
5. 狡兔三窟:齐国宰相冯谖为孟尝君在薛地建造了三个洞穴,确保了他有逃生的路线。
6. 指鹿为马:秦二世时期,赵高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故意指鹿为马,说鹿是马来欺骗皇帝。
7. 四面楚歌: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听到四周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以为楚地已被汉军占领,于是伤心欲绝。
8. 负荆请罪: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名将,因为蔺相如的地位比廉颇高,廉颇心中不满,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每逢上朝就托病不出,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
门客以为他气量小,蔺相如解释说:“我并不是怕他,我听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颇。
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他的门客恍然大悟。
9. 背水一战:汉军大将韩信率军攻打赵国,在井陉口被赵军包围。
韩信为了应对赵军的突袭,决定背水列阵迎敌。
最终韩信指挥汉军大败赵军。
10. 一言九鼎:战国时齐王问鼎于周君,周君心中没有底气,于是让子婴推辞。
子婴说:“王者贵乎?鼎贵乎?王者贵。
鼎虽贵,贵不过王者。
夫一言之间而轻重其制如此。
”意思是说鼎虽然贵重,但比不上王者尊贵。
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轻重,这就是一言九鼎的意思。
以上是史记中的十大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也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史记中项羽的故事有哪些

史记中项羽的故事有哪些《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那你知道史记中项羽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项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项羽的故事:破釜沉舟军令下达后没有几天,宋义便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去做国相。
他亲自为宋襄送行到无盐,并且大摆酒宴、招待宾客。
这时正值天寒大雨,楚军士兵们大多忍饥受冻,他们对宋义的做法感到十分不满。
项羽因为宋义屡次压制自己,便产生了杀掉宋义的想法,同时,他也要夺回叔父死后项氏家族失去的军队最高指挥权。
他决定利用宋义这次在军中引发的不满来实行自己的计划。
一天早晨,项羽去拜见宋义,宋义以为项羽有要事相商,便以礼相待。
项羽趁着宋义不防备,把他杀死在大帐里。
随后,为了安抚部下,他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和齐国人阴谋反叛楚国,楚王密令我将他正法了。
”此时,诸位都十分害怕项羽,没有人敢抗命,于是他们就共同拥立项羽代理上的职务。
项羽立即派人追杀了宋襄,同时派桓楚向楚王报告相关情况。
怀王见事已至此,就任命项羽为上,掌握了军队最高指挥权。
项羽杀掉宋义以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为了解巨鹿之围,他派遣当阳君、蒲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水,救援巨鹿。
但是二位并没有取得预期战果,赵国方面再次请求楚军出兵。
项羽率领全部人马渡过了漳水,渡河之后,把所有渡船都沉入水底,把做饭的铁锅等炊具也都砸烂了,并且烧掉了营帐,下令军中只带三天口粮,以此表明楚军与秦军决一死战、毫不退却的坚定决心。
楚军士气高涨,到达巨鹿以后便把王离的军队包围了。
经过与秦军的多次激战,楚军断绝了秦军的粮道,打垮了秦军,杀死了苏角,俘获了王离,而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焚而死。
史记中项羽的故事:巨鹿之围项梁死后,项羽等率部向东退兵,守卫彭城一带。
而章邯在打败楚军以后,认为主力已经被消灭,楚军余部都是些残兵败将,已经不足为患,便率军渡过黄河去攻打赵国,并且打垮了赵军。
这时,赵王赵歇、国相张耳、陈余退守巨鹿城。
章邯命令大将王离、涉间率军把巨鹿城包围起来,自己则在城的南面驻军,并且修筑两边有高墙的甬道来输送军粮。
项羽故事典故成语

项羽故事典故成语1.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2.霸王别姬戏曲剧目。
秦代故事戏。
叙刘邦与项羽相约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
韩信用计使项羽进兵,又在十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
项羽在营中听见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为楚军都已降汉,乃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
后虞姬自刎。
3.四面楚歌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4.取而代之取:夺取。
代:代替。
原指夺取别人的权位而代替他。
现泛指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5.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6.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7.江东父老江东:古指长江以南地区。
指家乡的父老兄弟。
8.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
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9.项庄舞剑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10.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
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
11.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
形容气力特别大。
亦比喻笔力雄健。
12.背水一战背:背向。
水:指江河。
背水:背后是水,表示后面没有退路。
比喻和对方决一死战。
13.妇人之仁仁:仁慈。
施小惠而不识大体。
比喻姑息少决断。
14.所向披靡所向:风吹到的地方。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
凡是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都随风倒伏。
比喻力量强大,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
也作“所向皆靡”。
破釜沉舟典故出处

破釜沉舟典故出处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故事。
破釜沉舟比喻为取得胜利可以牺牲一切,近义词有: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等。
破釜沉舟的原文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釜沉舟的用例
1.为了这次考试,他备战了数个月,决心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参加考试。
2.对于敌人的大扫荡,我军破釜沉舟予以还击。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4.卧薪尝胆,尝破茧而触痛。
破釜沉舟,圆金色六月梦。
5.现在已破釜沉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
6.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7.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8.造化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破釜沉舟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破釜沉舟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二、字词注释1. 卿子冠军:指宋义。
当时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因宋义是“诸军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在诸军之上。
2. 当阳君:黥布(英布)的封号。
3. 釜甑(zèng):釜,锅。
甑,蒸饭用的瓦器。
4. 庐舍:房屋。
5. 王离:秦朝名将王翦之孙,当时为秦军将领。
6. 甬道: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
7. 苏角:秦军将领。
8. 涉间:秦军将领。
9.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
三、故事背景秦末农民起义,各地纷纷起兵反秦。
秦军攻打赵国,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
诸侯各国纷纷派兵救援,但都畏惧秦军的强大,不敢轻易出战。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楚军前去救援。
宋义却按兵不动,还想坐收渔翁之利,项羽不满宋义的做法,于是杀了宋义,自己率领楚军继续救援巨鹿。
四、故事分析1.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 项羽在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决绝的行动,如“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这些行动表明他断绝了士兵的后路,让士兵们意识到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才能求生。
这种决心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士气的手段,更是项羽对自己军事才能和楚军战斗力的高度自信的体现。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人们处于绝境时,往往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项羽深知这一点,他通过破釜沉舟的举动,将楚军的求生意志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量。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

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有许多故事和典故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史记》的经典成语及其故事背景:1.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时,为了表示士兵们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命令兵士们打破锅、凿沉船、烧掉营房,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不顾一切地追求目标。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
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毛遂自荐并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赵。
4.完璧归赵:源自于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于是假装要以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
当赵国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时,秦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却避而不谈城池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设计骗回了和氏璧,并成功地将其带回了赵国。
因此,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比喻将物品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其原本的主人。
5.指鹿为马:源自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场景,赵高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此成语后来就被广泛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6.渑池之会: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成语本指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为赵国立下功勋,展现出了他的智勇和胆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3个小故事1:破釜沉舟的故事
史记中的3个小故事1: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史记的3个小故事2: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
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
”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
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
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
”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
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
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
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中的3个小故事3:先发制人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
属。
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
”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
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
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
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