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及出处解析

破釜沉⾈的历史故事及出处解析 破釜沉⾈的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喻不留退路,⾮打胜仗不可,下决⼼不顾⼀切地⼲到底。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破釜沉⾈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破釜沉⾈的历史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民纷纷举⾏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接着有项⽻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起义之后,⼜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被迫退守在巨⿅(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南数⾥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为次将,带领⼆⼗万⼈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安阳(今⼭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外夹击,⼀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对项⽻说:“上阵跟敌⼈交锋,我⽐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出个计策,你就⽐不上我了。
” 项⽻说:“现在军营⾥没有粮⾷,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哪⾥像个⼤将的样⼦。
” 第⼆天,项⽻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说:“宋义背叛⼤王(指楚怀王),我奉⼤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们则拥项⽻为上将军。
项⽻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让⼠兵们饱饱地吃了⼀顿饭,每⼈再带三天⼲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凿穿沉⼊河⾥,把做饭⽤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
项⽻⽤这办法来表⽰他有进⽆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以⼀当⼗,杀伐声惊天动地。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将军项羽的事迹。
公
元前207年,汉军攻破楚国首都郢城,项羽只身逃脱,跳入了西陵江。
在江边,
他用刀破了自己的船,燃烧了破船的残骸,向自己的部队宣誓说再无退路,要么胜利,要么死亡。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后来用来形容在绝境之时,勇敢地与敌人作最后抗争,不留
任何后路,决意奋勇争胜。
破釜沉舟的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之中,都要勇敢面对,敢于挑战,
敢于豁达,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这是一种主动求变、勇敢进取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必要品质。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破釜沉舟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
须敢于冒险、果断决策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放弃舒适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时,破釜沉舟也告诉我们,在选择战略时要谨慎,要有所准备,不能轻率行事。
项羽破釜沉舟后,最终在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手下,霸业付之东流。
因此破釜沉舟固然有决心,但也要有理智、谨慎的坚持与奋斗。
总的来说,破釜沉舟的故事是一个历史的鉴戒,它告诫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
有坚强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要在逆境和挑战面前,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真正做到破釜沉舟,奋勇向前!。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原文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原文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两位将领在垓下展开了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为垓下之战。
刘邦军队在战斗初期遭遇了重大挫折,士兵们纷纷想要撤退,而项羽军队则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刘邦意识到,如果继续打下去,他的军队将会溃败,自己也将身陷绝境。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破釜沉舟。
刘邦下令将军队的锅一齐打破,船只一同焚烧,以示决心。
他告诉士兵们,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胜利,我们要么战胜敌人,要么死在战场上。
这个决策让刘邦的士兵们感到震惊和恐惧,但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决心。
士兵们明白,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与敌人拼死一战。
他们决心为了胜利而奋斗,不畏艰难困苦。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汉代。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源于刘邦在垓下之战中的决策,它形容的是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毫不留情地断绝退路,以显示出对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表示为了达到目标,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惜一切代价。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有陈胜、吴广,接着又有项羽和刘邦。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这个地方,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驻足不前了。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们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沉迷于享乐。
这下可把项羽气得火不打一处来。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上“假的上将军”当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然后他亲自率领主力军渡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餐一顿,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达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得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火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个办法来自绝退路,表达了自己放手一搏,誓死夺取战斗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个个斗志昂扬,发誓不打赢胜仗,绝不返家。
在项羽的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奋勇杀敌。
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打败了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被俘。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
过了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从此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情有时候要想取得成功,是不能给自己留有后路的。
只有断绝后路,把自己逼上梁山,才能激发人的无穷潜力,放手一搏,最后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的是赤壁之战时刘备派遣临亭道军张苞,在敌人张允的追击下,不幸落水。
为了刺激战士们,张苞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用“破釜沉舟”的方式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最终成功战胜了敌人。
故事开始于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庞大的北方军队,准备伐吴攻打刘备。
刘备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曹操相抗衡,决定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
为了布置天罗地网,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荆州,派遣临亭道军张苞与部分部队守卫荆州。
时逢冬季,江水冰冻,不适合大军行动。
张苞便将部队分散在河埠附近各个地方,准备过冬。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大将张允率军来袭。
此时,张苞正好正在河岸边搭建临时船坞,准备过江。
他急忙调集部队准备抵挡敌军进攻。
面对曹军的进攻,张苞和他的部队奋力抵抗,但是敌军实力太过强大,张苞只得带领部分士兵跳入江中,企图脱身。
然而,江水湍急,张苞不幸被水流冲走,落水江中。
张苞沉入江中,他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敌人的追击,大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逃跑或者求降。
然而,张苞不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有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在最危急的时刻,张苞在江中下定决心,他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以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
他让人将所有的船只全部烧毁,灰烬漂流入江。
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张苞的决心,更激励了士兵们不退缩、勇往直前。
曹军追到江边时,只见满江飘满了灰烬,没有任何一艘船可以使用。
与此同时,张苞奋力游到江边,狭路相逢,他带领部下奋力抵抗。
士兵们看到他们的船只化为灰烬,无处可逃的情况下,士气高涨,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中的“破釜沉舟”成语成为了表达决心、豪情壮志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
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甚至要放弃某些舒适和安稳,才能够达到更大的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勇敢、坚定的领导者的力量是无穷的。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破釜沉舟,是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的军事将领项羽,他在与秦国作战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策略,这就是破釜沉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深得士兵们的爱戴。
在与秦国的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一路获得了不少胜利,但是秦国的势力依然强大,楚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也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战略,那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楚军攻打巨鹿的时候。
在攻城的过程中,楚军士兵们发现了一条路被秦军封锁,他们的退路被断了。
这时,项羽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和锅都破坏掉,然后焚烧毁掉。
楚军士兵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破坏自己的退路和补给物资。
项羽看到士兵们的疑惑,便向他们解释道,“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胜秦军,要么死在这里。
既然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那么我们只有拼死一搏,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
”。
楚军士兵们听了项羽的话,都表示愿意与他并肩作战,誓死不退。
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士兵们展开了最后的冲锋,他们奋勇杀敌,终于取得了巨鹿的胜利。
这一战,不仅让楚军士气大振,也给了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破釜沉舟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为了生存和胜利,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不留退路,全力以赴。
这种精神,不仅在战争中有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能畏缩退缩,而是要勇敢面对,果断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破釜沉舟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破釜沉舟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破釜沉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不畏艰险,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这正是破釜沉舟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践行的信念。
史记成语破釜沉舟典故及人文理念

史记成语破釜沉舟典故及人文理念一、破釜沉舟典故1. 背景- 秦朝末年,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
项羽所在的楚军也参与到反秦斗争中。
当时秦军势力强大,章邯率领秦军攻打赵国,赵军被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2. 事件经过- 楚军在宋义的率领下前往救援赵国。
但是宋义胆小怕事,行军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后,就按兵不动,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见此情形,极为愤怒,于是他果断地斩杀了宋义,自己率领楚军继续前进。
- 当楚军到达巨鹿附近的漳水时,项羽下令士兵们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们看到这种情形,明白已没有退路,个个奋勇当先。
- 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战斗,项羽身先士卒,楚军士气大振。
其他诸侯军看到楚军如此勇猛,也纷纷加入战斗。
最终,秦军大败,巨鹿之围得以解除。
二、人文理念1. 坚定信念与决心- 破釜沉舟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与伦比的决心。
项羽和楚军将士们在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斗中。
这种决心源于对胜利的渴望,他们不畏惧强大的秦军,相信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困难。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需要这样的决心,当面临重大挑战时,如参加重要考试、创业或者追求梦想等,只有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目标。
2. 激发潜能- 当人们处于绝境时,往往能够激发出自身巨大的潜能。
楚军士兵在没有了退路的情况下,他们的战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启示人们,有时候适当给自己施加压力,能够挖掘出自己意想不到的能力。
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在面临强大对手且背负着团队和国家荣誉的压力下,可能会突破自己的极限,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3. 果敢与冒险精神- 项羽破釜沉舟是一种极为果敢的决策,这种决策带有很大的冒险性。
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冒险是值得的。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面临的情况与古代战争不同,但在商业竞争、科技创新等领域,也需要果敢和冒险精神。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成语作为语言的活化石,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店铺这里为大家带来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破釜沉舟的意思: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
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称霸于诸侯列国,胡亥也想称霸于列国。
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
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当时,项羽正好在场。
项羽怒火中烧。
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谁知,宋义率领兵马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
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再进攻。
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
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司马欣和董翳领兵去拦阻。
他们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
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
紧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
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
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
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
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
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
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
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
“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
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
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
终大破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
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
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在楚汉之争中,有一个成语叫“背水一战”。
很多人都认为韩信背水列阵、置之死地
而后生。
如果仔细分析,这恐怕是千古误解。
这哪里是背水一战,分明是他早就设计好的大
陷阱。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在楚、汉相争时期,有很多
有名的乃至传奇式的战役,其中韩信平定赵国的战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应该说,这个
战役在人类战争史上有着非常的意义。
韩信布置此次战役中的关键点应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它
并不具备战役的决定性。
决定战役成功的是:间谍战、心理战、迂回包抄作战的综合运用。
通过“用间”获得敌方关键信息;营造和利用敌方主帅“心理”,诱敌成功并牢牢拖住
敌人,虚张声势地扰乱敌方军心;进行腹背夹击,一战而胜。
如此这样,韩信的“背水一战”
也绝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深不可测。
公元前205年,汉将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
10月汉王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二十万重兵,严密防守。
因为深谋远虑的韩信自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如采用强攻必会受挫,于是决定在离井陉
口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和赵军部署
赵国的一位谋士李左车也是一位高人,他对陈余说:“韩信此次出兵可谓是一路顺风,
一路上打尽了胜仗。
他就是乘胜鼓动士兵的士气,所以这次要企图攻下赵国。
他们是乘胜
而来,肯定军队的战斗力锐不可当。
我现在有一计,定会杀了他的威风。
他们此次来,军队
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如果我们派人能够从小道抄了他的粮草,定让他不战而退。
现在
你可以给我三万兵马,用不了几天便可活捉韩信。
”
决定战役成功的是:间谍战、心理战、迂回包抄作战的综合运用
李左车虽是位有才之人,但陈余未必肯会听他的话。
他对李左车自以为是地说:“韩信
的兵力很少,长途跋涉赶到这里又筋疲力尽,像这样的敌人我们都不敢打,别国会怎么看我们,不是更瞧不起我们了吗?”因此陈余并没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兴。
因为难得碰上如陈余这样迂腐之人,但对如此有远谋的
李左车心中很是佩服。
他下令军中不得杀李左车,生俘者赏千金。
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
口三十余里的地方。
到了后半夜之后,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
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
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
韩信又
派一万人马做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是个自以为是、迂腐之人。
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便大笑韩信是个彻头
彻尾的大傻瓜,不懂用兵,因此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率领赵兵全力迎战。
他这样轻举妄动,
只会自食其果。
汉军的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
此时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以此引诱赵军中计。
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
退路,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时忽然看到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
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李左车最后也被俘到帐下,韩信为之松绑,将李左车的座位安到东坐,自己面向西坐,恭
敬地对待李左车。
在共同庆祝胜利时,众将领还是不解此次战役中的微妙,就好奇地问韩
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
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听到后就开怀大笑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
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
让他们拼命呢!”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次战役,韩信用背水而战来引敌出战,他用出人意料的举动来达到
激发士气的目的。
同时,韩信巧妙地虚张声势,以两千轻骑兵突袭敌营的方法取得了战争的
胜利。
此次战役是用计谋得成的,并非真正地不顾命地背水一战。
假如在没有退路,也没有
与敌接触过,最后只会像马谡在街亭一样,虽然置之死地但是魏军采用围而不击、切断水源
的策略,造成马谡军队自乱阵脚,丧失战斗力。
也就是破解对方“背水一战”,就要困而不击,待其自败。
而同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果,主要是韩信能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不死守教条,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能够结合当时
的实际。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背水一战”能够取得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军情第一站
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他把带领的新兵置之水边列阵,目的是麻痹赵军,促使其轻敌,产生骄傲情绪,以为胜利
在望,诱使其倾巢出动。
当然,他把营寨安在水边主要是想激励汉军,让他们充满斗志,让他们知道后退无路,只
有战才有生路。
当然,他把背水列阵作为重要措施,同时在敌人的后边也做了准备。
在敌人
后方他预先埋伏一支奇兵,前方趁机引诱赵军倾巢而出,而又趁敌方内部空虚之时乘虚而入,拔赵旗换汉旗,使倾巢而出的赵军退不回去,造成心理上的威慑,然后里外夹击、乘胜追击。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韩信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战役决定性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