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症状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社会矛盾有很多种,有主要次要之分,这我们先前就知道。
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结合实际,却不怎么对路。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不仅满足了十三亿人民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创造可观的外汇。
不然,那么许多外汇储备从何而来?可是,穷者依然如故,衣食无着的大有人在。
真的是我们的生产力不足吗?看来不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必须要和市场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
这需求不是人民大众根本普遍的需求,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大众的实际购买力上。
潜在的市场有多大,那么生产力就有多大,大到你想象不到。
肉类和个别商品的滞销降价就是例子,当需求过剩时,就显得供应过量了,于是价格一落千丈;当价格大跌时,生产源头立即减少生产,于是产品又开始涨价。
go-vern-ment便在其中极力调和,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这样一来,生产不会长期过剩,产品也不至于永远缺乏。
这经验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那时的生产过剩严重到牛奶都要倒在街上,而穷人们却在为领救济排队,这内容初中课本里就有。
如果没有适当的go-vern-ment干预,想来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也会如此的。
纵观世界,市场经济独领**,暂时来看经济体制应该没有错。
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对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
从上边分析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看来是不容易的,或是行不通的。
这是个悖论,有了社会矛盾而现行经济体制又无法解决。
这是不是说明这一矛盾本来就有问题,或者是说这一矛盾本来就不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那么,我们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应该是什么呢?拙见觉得应该是贫富差距问题。
从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口号的提出,到现在已经三十个年头。
三十年来,社会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改善也很大。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针对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目前存在着许多难点和争议。由于其发病 原因的不确定性,使得诊断和治疗都变得相对复杂。为了更好地规范急慢性非 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中国疼痛学会组织了多位专家,经过深 入研讨和交流,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诊疗指导,帮助医生 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诊 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希望通过本共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相关领域的 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腰背痛诊疗技术的疗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 结合诊疗慢性脑缺血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摘要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 势。本次演示旨在介绍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 义,概述专家共识意见的形成过程和内容,以及介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 结果、结论与展望。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总之,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规范慢性脑 缺血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该专家共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部分中 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和验证。因此,未来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在慢性脑缺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中,首先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病因治疗。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血管危险因素,是预防慢性 脑缺血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针对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等血管病变,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西药防止血小板聚 集等。
第二,症状治疗。针对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瘫痪等症状, 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例如,中药治疗可选用具有益智、疏肝解郁、 活血通络等功效的药物;针灸推拿治疗可选用百会、神庭、足三里等穴位,以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目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形式生物技术2班第三小组组长:徐超平 20126220组员:杨立峰 20126222周子琪 20126225孟庆阳 20126229徐圆伟 20126217刘伦 201220112014年5月27日具体分工: 组长徐超平策划,统计数据;组员杨立峰编写论文周子琪进行问卷调查孟庆阳设计调查问卷徐圆伟ppt演讲刘伦设计ppt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矛盾显著,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增多,贫富差距日见增大,官员贪污腐败日渐猖獗,群众不满呼声日益高涨,社会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最有活力最有知识文化的大学生,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调查社会矛盾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学生对于改革的观点,并且也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引起学生对社会矛盾的重视。
关键词:社会矛盾;物质需求;产业结构;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前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矛盾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目前人类进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固有属性,每个形态都有其矛盾。
比如封建主义社会,大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推动着封建主义社会的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讲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马克思理论主义学说中,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更高级阶段,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跨越了资本主义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不可避免的积累了大量矛盾。
而这些矛盾急需解决,不然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及中华民族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势进行社会调查,深入群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众生活,了解普通群众的真实想法,把大家的想法绘制成表格呈现在大家面前。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20年后的中国社会和企业

20年后的中国社会和企业20年后的中国社会和企业,必须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的认识,那就是20年后我国的人口结构的改变。
当今社会,我国建国初期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1980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的第一代人,现在已经35岁,20年后,他们已经55岁,是即将退休的年龄, 整体社会适龄劳动力大幅下降,整个中国会因为这一点而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一、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随着适龄劳动力的大幅度下降,带来的必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中国将不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世界制造业开始向印度等较落后国家迁移。
也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走出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进入发达国家。
变化二、老龄化问题空前严重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延长正常工作年限,但是正如时间不可阻挡一样,老龄化问题必定到来。
20年后,正是计划生育前的生育高峰向计划生育后的人口低潮期转折的关键时期,整体人口中,将有4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之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社会福利保障、医疗机构设施紧张、社会缺乏活力、生产力进步放缓等。
变化三、科技的极大进步正因为劳动力的极大缩减,所以中国企业在这20年内必须完成科技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否则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任何企业都承担不起的。
如果能够转型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作业,只需要少量的人工即可进行操作。
同样,农业也将实现大规模种植,以往的小规模手工种植的农业生产将只能少量存在。
变化四、服务业的转变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是服务业服务对象的转变,将原本重点面向女人-小孩的服务业转变为重点面向女人-老人提供服务。
这点将带来服务业的巨大变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如像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多、贫富差距更加巨大,社会创新能力的枯竭,国家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产业,企业控制技术可能由动作控制,按钮控制向目光控制、思维控制方式转变,因为高度科技化、缺乏锻炼带来的肥胖症、身体器官萎缩症状的人口增多等等,不一而足。
我国丧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丧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梅香;刘红海;李环;向晨;张治国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22(35)9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丧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并探索其影响因素。
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公开数据,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对丧偶老年
人抑郁症状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丧偶老年人中存在4种抑郁症状潜在类别,包括“无抑郁-睡眠问题组”(C1,55.6%)、“轻度抑郁组”(C2,16.8%)、“中等抑郁-低害怕心理组”(C3,19.3%)和“重度抑郁-高害怕心理组”(C4,8.4%)。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是否患有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是否照料孙子女、与子女见面的频率、参加社交活动数量对抑郁症状的亚组存在影响(P<0.05)。
结论:丧偶老年人抑郁症状存在异质性亚组,
应重点关注丧偶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黄梅香;刘红海;李环;向晨;张治国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湖北省卫生技术评估研
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相关文献】
1.北京城市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四川省农村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3.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老年人抑郁分型及相关因素
4.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5.大学生进食障碍症状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国家在建立健全精神健康体系的过程中,应制定精神健康政策、规划和法律,在宏观水平上对精神健康服务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控制精神疾病,改善精神健康状况。
近10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精神卫生政策,构架了从无到有的精神卫生体系。
本文对现行精神卫生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些许建议供参考。
一、现状为了促进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文件,如《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
《规划》体现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更加侧重预防和疾病控制;《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在经费投入上,国家除了要求各级政府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还提供了一些专项投入。
如2008年《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提出拟安排中央专项投资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2009年7月7日下发了《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被纳入九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6年,国家多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了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
二、问题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存在诸多问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整个精神卫生事业因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持而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一是精神卫生国家立法严重滞后。
美国联邦政府仅在1946年-1980年间就先后颁布了12部与精神卫生有关的法案。
我国精神卫生立法至今尚未出台,目前仅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颁布实施了地方精神卫生法规。
二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经费投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完整,精神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差,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

I1半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 彳|: 3 月第 30 卷第 3 期Chin J Behav Me(l Brain Sci,March 2021 ,Vol. 30,N〇. 3•273••卫生预防•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刘佳1彭红叶2阎早芳3黄凯琳1王蜜源1毛启远3吴鑫3赵振海4^匕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100029;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理门诊100700通信作者:赵振海,Email:linyisd@ 163. com【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现状及相关因素,为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K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8 年随访数据,选择其中存在残疾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中心抑郁 W表(the cente丨•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得分评定抑郁症状,选取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相关行为3个维度共14个变量探讨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采用SAS9.4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纳入中老年残疾人1 708人,其中检出有抑郁症状932人(54. 5%),CES-D的得分为[(11.45土7. 19)分]。
自评健康状况一般、自评健康状况不好、自评记忆力状况不好、生活不满意、身体疼痛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〇/?=1.87、4. 22、1.83、5.30、1.75);男性、受教育程度(初中-高中学历、高中以上学历)、睡眠时间(6〜9 h)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U)/e=0.74、0.72、0.10、0.56K结论我国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睡眠时间不适宜、自评健康状况不佳、自评记忆力状况不好、生活满意度低、伴有身体疼痛的中老年残疾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关键词】中老年残疾人;抑郁症状;相关因素;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D0I:10.3760/371468-20201009-01774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 depressive symptom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disabled people and its related factorsLiu Jid1 ,Peng Hongye" , Yan Zaofang^,Huang Kailin1, Wang Miyuan3 ,Mao Qiyuan3 , Wu Xin3,Zhan Zhenhai4'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I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100700^ China \ ~ Graduate School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School ofManagement %Beijing i 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Psychological Clinic,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hao Zhenhai, Email :lin)***********【Abstract】Objective To exj)lore the status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 ptom 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 and provide references on the preventivecares of depression.Methods Research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2018 follow-up data of China Health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Disabled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scores of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were used to evaluate depressive symptoms.Fourteen variables derived from the 3 dimensions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health status,andhealth related hehaviors were utilized in this study.SAS 9.4 were used for descriptive analysis,univariate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1 708 middle-aged and elderly disabled peoplewere inrluded,among whom 932(54. 5%)were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and the score of CES-Dwas ( 11.45±7. 19). •S'lf-i.ated po(”.health,self-rate(l poor memory,life(lissatis^risk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R=1.87,4. 22,1.83,5. 30,1. 75). Male,educational level (middle-high school,high school or above).sleeping duration (6-9 h)we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of depressive symp-toms(0/?= 0.74,0. 72,0. 10,0.56). Conclusio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disabled people in China have ahigh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Female,lower education background,inadequate am ount ofsleep,self-rated unsatisfactory healthy,self-rated poor memory,dissatisfaction towards life and suffering from•274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1年3月第30荐第3期Chin J Behav M e d Brain Sci,March 2021,V〇l. 30,N〇. 3physical pain m ay he m ore likely to hav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Keywords】Middle-aged and elderly disabled people;Depressive symptom;Related factors;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U)ngitu(iina]StudyDOI:10.3760/371468-20201009-01774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老年人心理健 康问题也逐渐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抑郁作为中老 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不仅对中老年人 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既往 研究显示抑郁症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衰 弱等疾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w,而且还给 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4:。
中国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心理影响

中国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变化的心理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重视家族价值观念的家庭结构已经从大多数城市家庭中消失,代之以小型家庭和单身家庭。
这些变化在心理上对家庭成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些心理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对于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小型家庭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些变化也给现代家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
例如,儿女们与父母、祖父母的距离变远,沟通和交流更难了,缺乏亲密的关系对儿女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小型家庭还会面临着经济上的压力,由于只有一个或两个职业中的家庭成员,所以家庭收入可能不足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因此引起对家庭的不信任和忧虑。
家庭日常生活的分配问题和责任更难协调,增加了婚姻和家庭内部的摩擦、紧张和冲突。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许多家庭的成员都感到一个快速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压迫感。
此外,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单身家庭数量的增加也正在改变传统的同居者关系。
很多单身已经成为租房者,他们寻求一个稳定和友好的社会环境,为了慢慢地踏越进家庭关系,人们要了解家庭成员情况,将家庭成员作为最好的朋友,形成家庭的自主意愿,使家庭成为我们繁忙生活中的“港湾”。
但现代生活中的变化,使得单身家庭也经常会面临孤独和情感空虚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精神健康和生活动力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无法快速找到自己的主动性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快速节奏。
在应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心理影响上,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以采用,以缓解负面的心理影响并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健康的精神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增强交流和理解来建立更紧密、亲密的关系,以建立信任和互相尊重。
这些动态建立关系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一些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来实现,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们可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联系,缓解紧张和焦虑。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同时尊重和支持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症状
葛天任: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名,但是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匹配,同时也制约经济发展的是社会建设、发展的落后。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
那么,中国社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有什么表现?正如医生看病一样,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分析问题原因并找出药方的前提。
总体上讲,当前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四个非常鲜明的“症状”。
一、社会高度分化,固化趋势明显
社会学有一个核心的分析概念,就是社会分层。
从分层的角度看社会结构,就会发现,当前的中国社会是高度分化的。
具体而言,高度分化又有三个特征:贫富分化,社会个体化、社会空间分割。
第一,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估计在0.5-0.55之间。
如果以财产为标准估计,其基尼系数则可能高达0.7左右。
第二,社会的个体化也很严重。
现代社会一个明显变化趋势就是个体逐渐脱嵌于社会。
在中国,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越来越难以整合流动的个体,社会的个体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社会空间分割,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城市内部之间,社会空间的分割有财富分化的因素,也有民族宗教的因素。
这些分化又叠加在一起,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特有的高度分化状况。
此外,社会结构出现了固化的趋势。
虽然没有任何实证数据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固化了,但是社会学家们公认的是社会出现了固化的趋势。
那么,社会固化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呢?主要是社会下层精英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获得上升途径,在教育获得、职业获得、财富获得等资源的获取途径上,出现了所谓“精英通吃”或“精英垄断”现象,优质资源越来越难以被分配到社会中、下阶层群体。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以及社会舆论广泛讨论的学区房、教育阶层化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阶层固化问题的表现之一。
当然,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发现,2012年之后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有所降低,但是大家猜不出原因(可能是经济危机或者反腐败),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阶层固化趋势的判断。
二、社会极端思潮泛起,认识差异巨大
社会极端思潮泛起,主要表现是关于中国社会的未来改革方向,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简单讲就是“左”与“右”的分裂。
这一点上,互联网上的舆情、舆论的
表现最为突出:一些人要重提阶级斗争、甚至要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而另外一些人则鼓吹
极端民族主义,文化基因决定论,有的片面宣扬西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
这些极端化的思潮的背后又都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令人警惕、也令人深思。
很多历史、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都告诉我们,社会主流观念需要稳定持续的演进,而不能极端化、倒退或者割裂。
社会主流观念的左右分裂的一个后果就是改革共识的减弱。
如今,中
国人很难像“文革”刚结束时那样拥有全民一致的同样的改革共识了。
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社会极端思潮的泛起,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历史的、阶层的、国际的、技术的因素都会作用于社会观念。
但是总有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结合一些调查显示,我觉得这个因素就是阶层分化。
在改革过程中,社会的中、下阶层群体,尽管获得了不少改革红利,但是由于相对剥夺感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权威主义价值观念。
也就是说,他们将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状的希望诉诸于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并呼吁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的政策出台。
而与社会中、下层群体不同的是,社会的中、上层群体则出现了更明显的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诉求,他们有的要参与政治保障财富,有的则十分担心财富的继承,其选择要么是“用脚投票”移民海外,要么是保守沉默,但很少成规模和系统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这种态度与行为又反过来加剧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分化。
三、社会组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
中国的社会组织体系(广义上的)尚不完善,处在一个尚需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说的社会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信任体系、社会组织体系(狭义上的)和社会教育体系。
这三个体系的建设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高度相关,也对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有不可缺少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信任体系不完善,表现为社会信任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离开一个良好的、基于信任而形成的社会体系,当社会信任体系丧失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市场痼疾和问题。
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缺乏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督和自律,缺乏基础性的社会信任,在食品生产阶段的各种问题往往防不胜防。
再如,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医疗、教育等所面临的社会信任体系构建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信任,这些社会关系出现了某种扭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医改”、“教改”的进程。
其次,社会组织体系尚不发达,这使得行业内部的有效自发约束没有建立。
中国社会慈善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看,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滞后。
在一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工会、慈善机构等发挥着政府、企业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呈现了数量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是仍然缺乏相应的制度性规范,仍有相当的制度限制和资源限制。
天则横议
观念创造繁荣,观念改变世界
王军:美国经济学家麦克洛斯基在新书中指出,让世界繁荣的力量既非资本积累也非制度法律,而是人们的观念或思想。
最后,当前中国教育体系重视大学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这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职业技能缺口”,使得教育与经济脱节。
历史上看,现代工业的崛起与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协会自治体系密不可分。
优良的现代教育体系,不仅会造就人才资源基础,而且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创造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成就动机,从而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基础。
四、社会创新的活力总体上仍然不足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释放了大量活力,各种市场创新、技术发明和专利不断涌现,整体上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社会的创新活力跃升了一个台阶。
但是,体制、机制的束缚仍然是限制社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社会反应比较激烈的体制性障碍,如户籍制度、金融信用体系、财税体制、基础性资源行业的垄断、医疗卫生体制、教育等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破除。
即便在如此具有限制性的条件下,互联网及其技术性的创新,已经开始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交往和运行的方式,各种新型公司、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背后所凸显的正是国内贸易体系的不平衡、不完善,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政府能够不断改革、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培养社会创新的文化与社会土壤,那么中国的创业、创新必将创造新的奇迹,“中国制造”就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中国创造”,中国经济也就能够顺利完成转型。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闯过这一关,中国社会的创新活力也许将是
不可估量的。
从某种角度讲,社会创新的活力就代表着中国国家的“软实力”,一种需要主动
去培育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