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的意义
南侨机工观后感

南侨机工观后感南侨机工是一部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该剧以南侨机械厂为舞台,描绘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南侨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辛奋斗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剧集后,我深受感动,对南侨的精神和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侨机工这部电视剧以厂企改革为背景,展现了一代南侨人以他们自身的追求和坚持为衡量尺度,追问人生意义的故事。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塑造得十分饱满,他们有各自的故事和追求,却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或许是普通工人,但他们的每一次奋斗都因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不平凡。
他们的坚韧和执着,不断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佩。
剧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有时令人泪目,有时让人暖心。
通过对南侨机械厂内部和外部的描绘,让观众看到了南侨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他们经历了厂企改革、市场竞争等一系列艰难险阻,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信念。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们始终保持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家人的责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这部电视剧中,南侨人民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努力拼搏,奋发向前”的信念。
无论是厂长刘义民的带领,还是中层干部胡志强的努力,都让人们看到了南侨人民忍受苦难、奋发拼搏的品质。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了南侨机械厂的发展,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剧中还展现了南侨人民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自我提升的精神。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力求将南侨机械厂打造成一个国内一流的企业。
他们追求卓越的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推动南侨机械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这个剧集,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中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南侨机工中的家庭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胡志强的妻子刘良华,还是刘义民与自己的家人,他们在家庭中都展现了无私的关爱和坚定的支持。
剧中的家庭情感温暖人心,让人们看到了南侨人民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注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侨史|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

侨史|被遗忘的漳籍南洋机工展开全文这张图片上的12个人物照片和名字,长期尘封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档案里,鲜为人知。
他们是被遗忘的卫国者——漳州籍南洋机工。
笔者把他们合成为一幅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他们的踪迹。
“南侨机工”的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统称。
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从南洋各地回到烽火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尽忠诚洒热血。
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曾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员和修理工。
南侨总会发出招募南洋机工回国服务的紧急通告。
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队,分九大批毅然回国共赴国难。
南洋机工中有数十名漳州籍华侨青年,他们告别父母家人和优裕的生活工作环境,于1939年2月至9月分批回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南洋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
这12个漳籍机工,从有关档案资料中得知,赖锦堂为第三批机工;江瑞龙、李禄泉、林漳省、郑永福、林振源、刘志仁、吴亚峇、谢清九、谢新美、洪元成、陈阿基均为第六批机工,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0岁。
他们来自新加坡、槟城和马来亚属属的吉兰丹、霹雳,荷属印尼的苏门答腊。
抗战中的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这条刚建好的公路蜿蜒于海拔500至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沧江等湍急河流。
一路崖陡路隘,行车非常艰险,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人们在此行车要闯四道鬼门关:路段险情关;雨水泥泞关;瘴疠威胁关;日机轰炸关。
据悉,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抢运军需物资中翻车丧生、病亡或失踪。
这幅图片中第一个人物李禄泉,是马来西亚吉兰丹华侨,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市)石码,有两年的驾驶经验,其父叫李寿。
打捞被遗忘的南洋华侨机工

打捞“被遗忘”的南洋华侨机工2014年07月09日 08:43: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70多年前,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响应陈嘉庚号召,从南洋回到烽火中的祖国,在抗日“生命线”上尽忠诚洒热血,至少1000人牺牲在滇缅公路。
幸存者留在国内的,文革期间多受迫害。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他们当年最熟悉的城市昆明,如今街头随机采访,没有年轻人知道这群英雄先辈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京雪“这是一个关于桥的故事,是通向中国的大陆桥,它的名字叫滇缅公路。
”它曾是抗战最艰难的年月,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近四年中,从缅甸到昆明,彼时国内无力生产的汽车坦克、枪炮子弹、汽油钢材、药品纱布等维系几百万将士抗战所需的国际援助物资,俱有赖这条道路运输。
1939年美国陆军部通讯处的新闻影像中,如此描述:“按照一名见证者的说法,它是人们从山石开辟出来的,大约二十万中国人民,其中很多死在了那里。
这条公路能使中国与日本继续战斗下去。
”时人将这条道路的修筑与万里长城作比,后人管这条公路叫中国抗日战争的“输血管”“生命线”。
海南琼海,95岁的吴惠民在乡下小院打太极拳。
云南保山,100岁的翁家贵走下5层楼梯,去市场买菜。
云南昆明,96岁的罗开瑚缓缓走在街头。
马来西亚和丰,96岁的黄铁魂慢慢骑着摩托。
马来西亚古晋,95岁的李亚留蹬着自行车去看女儿;抱着右手残臂,94岁的许海星过了几十年田园生活;95岁的冯增标靠在轮椅上沉睡,他已很难与外界交流……他们曾是一群普通青年,如今,是一群普通老人,生活平淡,不言过往。
谁能从他们身上窥见烽火硝烟的痕迹?谁又能看出他们跟那条公路、那场抗战的关联?甚至,多少人还知道那个跟他们有关的名词——“南侨机工”?南侨机工,他们是这个名字最后的主人。
机工与汽车合影老年白雪娇青年白雪娇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发了白雪娇写给父母的信件:“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名华侨青年自愿放弃了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从东南亚各国赶赴前线,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做出贡献。
作为爱国青年的杰出代表,他们年青且技术精湛,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80年来,他们的风采依旧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为后辈所传承。
海外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决心在当今和平年代依旧值得弘扬,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而言,其崇高表现是我辈楷模。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

谈谈南洋华侨机工的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1939年3月至10月,在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号召下,3192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死亡线”上运输、维修,共抢运回1.5万余辆汽车、50多万吨军需物资,打破日本对中国海上重要港口的军事封锁,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80年来,南侨机工的精神代代相传,已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小人物改变大历史今天,滇缅公路上依然流传着南侨机工的故事。
邱九良,新加坡华侨,祖籍福建莆田,是第一批回国运输的侨工之一。
他离开家乡的那天是除夕。
合家团圆之夜,他却告别家人,驾车翻越滇缅公路的崇山峻岭。
山路陡峭惊险,在一次运输途中,他不慎从惠通桥山顶翻入怒江,壮烈牺牲。
吴再春,毕业于南洋马来亚华侨星洲道南学校。
他放弃了在新加坡的优渥生活,抛别父母妻子回国抗战。
在一次运载军火途中,天降大雨、气温极低,汽车突然发生故障。
本可以暂时外出躲避,但为了保护军火,他留在车里直至冻僵,献出年仅32岁的生命。
林春材,是马来西亚大富商的儿子,是校篮球、游泳冠军队的队员。
得知祖国的战况后,他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用一米九几的身高掩盖自己16岁的年纪,奋斗在滇缅公路的运输前线,直至1942年。
此后余生,他选择留在云南生活。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像邱九良、吴再春、林春材这样奋勇报国的南侨机工共有九批,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工程师和富商。
陡峭的山崖、无边的炮火、肆虐的细菌……在那条充满死亡气息的运输之路上,南侨机工满怀报国热情,拼尽全力打通了一条抗战生命线。
“他们虽然是小人物,却改变了大历史。
”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教授对本报表示:“在滇缅公路紧缺技术人员的危急时刻,华侨克服一切困难,集中整个南洋的力量支援抗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会长、侨工后代徐宏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他们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的鲜血洒在滇缅公路上,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
南侨总会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以招募机工为中心的考察

输活动、 机工南返等, 较少论及“ 南侨机工 ” 的招募问题 。作为南侨机工研究 的一个重要节点 , 南侨 机 工 的招 募不 仅关 乎 中 国抗 战 后勤 补给 的成 败 , 而且关 系 中 国正 面战场 的物 资 维系 。有鉴 于此 , 本 文 以南侨总会招募南侨机工为 中心 , 探讨 国民政府与南侨总会 的关系 , 以及南侨总会及其分会对 中
通道主要有两条 , 一是经越南进人 中国南宁或昆明 ; 二是经缅甸仰光进人 中国, 尤其是后者首先将 国外援华军事物资运至缅甸仰光 , 然后经铁路或公路运至缅甸北部的城市腊戍, 再经 “ 滇缅公路 ” ( 中 国昆 明至缅甸 腊戍 ) 运 至昆 明。
其次 , 改善 运输管 理 , 增 设 运输分 支机 构 。1 9 3 7年 1 0月 1日, 国民政 府在 广 州成 立 “ 军事 委 员 会 西 南进 出 口物 资运 输 总经理处 ”, 简 称“ 西 南运 输处 ” , 是抗 战 时期 中国最 大 的官 方 军事 物资 运 输 机构 。1 9 3 8年广 州 陷落前 , 西南 运输 处 迁入 昆 明。此 后 , 西 南运 输 处 的运 输业 务 更 为 繁重 , “ 举 凡
设腊戍、 八莫两个支处, 以及在新加坡 、 菲律宾等地设立分处。由于新加坡地处南洋交通要道 , 外国 援华 军事 物资 “ 自缅甸 、 海 防进 出 口物 资悉 须 经新 加 坡 接 转 ” , 故宋 子 良致 电蒋 介 石 建议 成 立 新 加
坡分 处 , 并 请外 交部 与英 属新加 坡 总督协 商 , 以提 供 便 利 。 ② 1 9 3 8年 1 0月 2 2日, 蒋 介 石 同意 设 立
名司机 、 修机等技术人才 , 他们被称为“ 南洋华侨机工” 或“ 南侨机工” , 是运输 国外援华军事物资的 中坚力 量 , 为 中 国抗 战的最 终胜 利做 出了重要 贡 献 。 由于其 极 具 研 究价 值 ,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学 界 开
南侨机工观后感

南侨机工观后感南侨机工,是一部以中国机械工业企业为背景的电视剧,该剧通过讲述南侨机工集体与个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工人在艰苦环境中奋勇拼搏、追求梦想的精神。
从这部剧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南侨机工的伟大和深刻的社会价值。
首先,南侨机工展现了中国机械工业的艰苦环境和国家发展的辉煌历程。
剧中通过描绘南侨机工集体的生活和工作,展现了中国机械工业基层一线工人的艰辛劳动与无私奉献。
他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团结、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剧中还展示了中国机械工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其次,南侨机工也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奋斗精神。
剧中通过描绘南侨机工集体内部的关系,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与互助精神。
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他们始终坚持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团结的力量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剧中也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他们一直努力追求梦想,发扬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南侨机工还通过展现个人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剧中主要角色都是普通的工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奋斗,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技术能手、管理者还是创业者,他们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南侨机工也展现了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的责任与使命。
剧中通过描绘南侨机工集体的工作和努力,展示了他们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更是承载着国家和人民希望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国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生问题。
这种责任与使命感无疑是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伟哉,陈嘉庚!壮哉,南侨机工!

伟哉,陈嘉庚!壮哉,南侨机工!(厦门)陈毅明回故历史,日本挑起“7•7”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激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义愤,团结奋起,与民族敌人作殊死抗争。
国共联手,形成两个战场;世界各地的爱国侨胞热情高涨,结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抗日救国战线。
两个战场,一条战线,三者合一,全力抵抗。
这是全民族的抗战,振起中华民族的阳刚大气,强劲而坚韧。
历经八年,生死肉搏,无数英烈,碧血丹心,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终于携手盟军在东方战胜法西斯强盗,赢得了胜利与和平。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陈嘉庚成长为华侨的政治领袖,涌现出独一无二的华侨抗日群体南侨机工。
近代以来,日本侵略者亡我中国的侵略暴行不断升级。
1931年,制造“9·18”事变,几个月间即夺我东北三省,陷祖国于危急之中!(形势地图)海外侨胞心如刀割!南洋各地的华侨社团,纷纷发电报,吁求国民政府和各路军阀要人,停止内战,团结对外,迅速出兵,收复失地。
陈嘉庚主持新加坡福建会馆和京果行召开的侨民大会,不仅推动了抵制日货运动,而且在吉隆坡、怡保催生了慈善形式的救国团体“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
新加坡华侨,占居民的绝大多数,在经济、文化和社团活动方面的成就,世人瞩目。
陈嘉庚1920年代成功创业,为新马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他从1928年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时起,成为跨帮派的华侨领袖。
一有重大事件,他就召开侨民大会,采取行动,表达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的情怀和主张,激励侨胞的国民自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图片:20年代的陈嘉庚;工厂)“7·7”全面抗战爆发。
陈嘉庚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立即行动。
他在观察,在思考,他要依据形势,从长计议。
直至8月15日,他明智地接受新加坡总督的干预和四点要求:不得表明筹款助买军火、不得提议抵制日货、筹款须统筹统汇、筹到的款须切实交中国政府,并取代中华总商会领导人主持召开侨民大会。
英国人此举,藉陈嘉庚的影响,将华侨的抗日救国活动纳入其法律框架内,既符合其“对日中立”政策,又不至于激化与中国政府和爱国华侨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华侨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什么关系?孙中山曾经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
邓小平也指出:海外几千万侨胞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大意)。
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可以说,在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如果没有一千多万海外侨胞以财力、物力、人力、抵制日货的方式和伸张正义的强大舆论支持,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不知要延续多少年,东南亚各地人民遭受日本占领的苦难也不知何时才是尽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中华民族争生存、争解放的全民族的殊死战争。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和它领导的国民政府,代表中国主权,在正面战场迎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战场,牵制大量日军的有生力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爱国侨胞,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救国战线。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百年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正因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有这两个战场和一条战线形成合力,共同起了作用的结果。
三者缺一不可。
南侨机工,是海外华侨以人力和技术进行抗日救国的典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华侨反法西斯生力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贡献最多的一支队伍。
二、南侨机工原先都是些什么人?华侨机工总数约3400人,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仍以“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统称为好。
“南侨机工”,既指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的团队,也指团员个人,是由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应国民政府请求招募的,分15批回国,3200多人。
这是华侨机工的主体。
除了前往八路军系统和国民政府后勤部者之外,即使从其它国家和地区自发志愿回国应聘的,同样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统一训练、编队、调配,而且大多在滇缅公路承担运送物资和军人的任务。
南侨机工在回国以前分布在各行各业,原是“三教九流”。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是汽车司机和车辆装配、修理技工,也有公司职员、经理、老板,还有小贩、失业者,有上过大学的中学和小学教员。
还有无所事事、抽大烟的浪荡汉(太平一位被目为“不争气的家伙”回国初期经常惹事生非,后来不仅改了坏习惯,而且成了机工中多才多艺的一员)。
1939年3月13日被编入第三批启程回国的“新加坡机器工程回国服务团”,35人,全部是国民党员,籍贯海南的34人。
按工种分,司机9人、司机兼修理2人、机械机电24人。
月薪多的200多元叻币(相当于国币700元),少则60-70元叻币(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里表扬的王文松即该服务团正团长)。
南侨机工相对于国内的同行,他们毕竟是见识过外部世界的,绝大多数是有文化、懂技术、有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的,可以说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关系的一群人。
南侨机工中还有印度人、马来人、缅甸人、越南人,这些人不是华侨。
三、南侨机工来到中国之后做什么?南侨机工回国之前先集中。
有九批在新加坡集中,有六批在槟城等地集中后直接回国。
集中起来进行思想动员;技术考核不合格者集中接受技术训练。
我过去说,南侨机工是穿军装,没有军阶、军衔的运输兵,不对。
南侨机工归军队系统,属于陆军锱重部,是运输兵,被编在运输大队或运输兵团,有军阶、军衔。
他们之中的职衔,有驾驶士、技士、机佐、工务员……。
“八十先锋”的领队白清泉由分队长,逐级晋升,1942年是少校中队长;在座的吴惠民老前辈,当年是少校营长。
到八路军服务的黄国光,后来还成了解放军空军上将。
南侨机工所属西南运输处高峰期汽车3000多辆,半数以上是海外华侨捐赠的,半数以上由南侨机工驾驶。
南侨机工服务的主要线路是滇缅公路,但不只,还往桂、黔、川、康、陕、甘等地延伸;而且,他们还担当训练新驾驶员和在车厂装配及修理车辆的任务。
1942-1945年间,有的担任盟军的翻译员和谍报员。
所以讲南侨机工的功绩只讲运量45万吨,不准确也不全面,有待于发掘更多资料和作更多研究。
1938年10月,中国面临的是75%的交通运输线、90%的工业、100%的港口,都落入敌手的危急关头。
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阴谋最终是破灭了,为什么?因为中国已经打开了一条新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因为有华侨捐赠的和从国外购买的大批汽车;因为有忠于职守的南侨机工。
有了车,又有了技术熟练的开车、修车的人,滇缅公路才成了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生命线”。
南侨机工,国内人称他们为“番兵”,看不惯他们讲卫生,爱整洁,快人快语,得理不饶人,敢作敢为,爱开快车。
他们常在会车时用南洋流行的广东、闽南、马来方言骂粗话,如果同样用方言回应的就让过,否则就不让。
遇到瞧不起自己的阿兵哥就吵起来,甚至打架。
有人一声招呼“华侨统统有”,召之即来,蜂拥而上。
有一次,一群机工抢了一群士兵的枪!不过没事,因为他们抢了枪也不会用。
这些“番兵”绝不是没有教养的野蛮番仔。
他们不偷油,不贩私货。
他们在缺医少药、衣食无保障、完全暴露在敌机视线里的险恶环境之下工作,坚守岗位,有的病死或战死在驾驶座上,有的与车同归于尽,为了使敌人一无所获!四、南侨机工为什么回国抗战?华侨热爱祖国,岂能忍受侵略者对祖国的侵犯和滥施残暴?他们视抗日救国为匹夫之责,国民天职。
当祖国政府(西南运输处)需要,当华侨领袖、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发出号召,华侨青年司机立即群起响应,踊跃报名应募。
他们以有机会行动起来,报效国家为荣耀。
正像他们唱着《告别南洋》时所表达的激烈壮怀:“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马六甲的王诗伟(今年98岁)原来在公司里是一位副经理,当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了八年,复员回去之后,原来的岗位没有了,只好去当小贩,摆摊卖鱼、卖冰块,后来才开巴士车。
我问他:“你去中国受苦,回来好工作又丢了,后悔吗?”他显得十分自豪地回答我:“有国才有家!”五:南侨机工中有外籍人士意味着什么?据档案史料,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曾为第三批回国机工中的王亚能(印度籍)和马亚生(马来籍)致函西南运输处求情:“两位外籍人均能采中国语言,又能粗识中国文字。
因其从幼即与当地华侨一地生长,对中国抗战切表同情,故此次亦愿参加华侨青年回国服务。
经由该地筹赈机关详细调查,除同情中国抗战外,并无其它企图,如不许以前往,未免使其失望。
”(1939年3月12日)马来亚太平埠的王亚能,原名达拉新(Dara Singh),印度锡克族人,曾读华文小学,从英文学校读到九号(大学预科)毕业后,在当地开巴士车。
因为爱开快车,许多人怕乘他的车,结果被车主解雇了。
他的好友王亚能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但家人不让回国,达拉新就冒名顶替了王亚能。
此后,他便成了王亚能,娶中国太太,子女也有中国人的姓:王。
王亚能在西南运输处是一个才干突出、功绩卓著的领导者,从少尉一直晋升至少将,盟军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还接见了他。
南侨机工中约有百人是印度、马来、越南、缅甸籍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现象。
其一、那时的东南亚(南洋),除暹罗外,都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华侨和其他民族(种族)都是当地的居民,都受着西方殖民者的统治。
居民中的民族(种族)界限不总是隔阂和对立的,一般多能友好相处。
排斥、迫害和屠杀华侨的勾当,是殖民者干的,或者是他们挑拨离间造成的。
其二、印度人、马来人参加南侨机工到中国为抗日战争服务,与华侨在侨居地,例如在马来亚和英军及马来友族并肩抗日,与陈纳德的飞虎队及美国陆军4000多官兵在滇西和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目的和意义是同样的:打击法西斯强盗,反对侵略,捍卫和平。
南侨机工的事迹与贡献,不仅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体现了伸张正义的伟大的国际道义责任。
这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动力。
今后要反对侵略战争,推动世界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发扬这种国际道义精神。
六、该为南侨机工作些什么?1、中国方面在中国,近二三十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努力下,南侨机工的历史功绩越来越被社会所了解和肯定,国家为南侨机工出台的优抚政策也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今年是南侨机工参加中国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在海口、昆明和畹町举行,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
有些动作也是前所未有的。
《南侨机工档案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馆藏部分》已由华侨出版社出版;国家档案局、云南省档案局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南侨机工图片史料展”,分别在昆明、北京、新加坡展出;海南将动工兴建海南籍南侨机工纪念碑(或浮雕墙);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南侨机工纪录片,前期工作已于8月启动。
在畹町,有关方面正在筹划以林晓昌捐建的南侨机工纪念碑为基础,建设抗日战争纪念公园(包括纪念滇缅公路筑路民工、远征军和抗战民众)。
这些都是政府牵头的项目,公办民助。
对英雄人物的肯定、记忆、纪念和宣扬,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的一种手段。
英雄先辈值得尊敬,宣扬英雄事迹与精神的人和事,也是值得尊敬和支持的。
1986年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成立,近年南宁、重庆、德宏等地也成立南侨机工眷属联谊会,互通信息,宣传父辈精神,进行自我教育。
不幸的是,有个别人总要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影响了机工眷属之间的和谐。
这如何对得起南侨机工先烈先辈呀!2、新加坡方面我作为纪录片《南侨机工》摄制组领队采访新、马前后二十天,刚回来几天,许多人和事使我很感动。
新加坡有位受英文教育的青年曾鉊华,人类学博士,一次在双林寺做义工意外地了解到战前的双林寺住持普亮法师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被杀害了,原因是法师支持南侨总会,将寺院空地用做南侨机工的训练营地。
他为此深受震憾。
他认为普亮法师是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伟大事业而牺牲的高僧,可敬可佩。
他突然感到自己有责任把把普亮法师的事迹记录下来,让受英文教育的年轻人也知道,我们的先辈曾经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我们的和平生活得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他自费用四年业余时间,在当地、到中国、美国、英国、缅甸,查找档案,寻访有关人士,写出了《莲山之光——双林寺与滇缅公路》(Light on the Lotus Hill:Shuang Lin Monastery and the Burma Road),于今年6月出版。
新加坡另一位受英文教育的女青年叫林淑宝,今年初在参观二战史展览时知道了外曾祖父侯西反(1883-1944,陈嘉庚在南侨总会的得力助手,西南运输处解散后,在昆明组织华侨互助会救济南侨机工)的事迹之后,萌发了写书的念头。
当年英文报纸关于华侨抗日救国的报道比较少,而华文报纸比较详细,她不识华文,找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朋友帮助,克服了许多困难,写成了《回忆我们的曾祖父侯西反》(Remembering Our Ancestor Hau Say-Huan),目的是让侯西反的后人,知道自己的这位先辈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
3、马来西亚方面马来西华侨,以至马来西亚独立后的华人,一直保持着对抗日战争的清醒记忆。
我1995年带领华侨博物院同仁偕同16位南侨机工老人到马来西亚五个城市举办“南洋华侨机工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图片展”,得到马中友好协会和大马华人文化协会等社团的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