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

寻根文学之一——韩少功《爸爸爸》赏析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作品中,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塞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
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一般“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
韩少功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

韩少功《爸爸爸》浅析韩少功,湖南长沙人,生于1953年。
在7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韩少功作为“文化寻根”的倡导者之一,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寻找我们民族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进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已精固本”。
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爸爸爸》中,韩少功以看似平淡实则充满感情的笔触把一个封闭、愚昧、原始的小山村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埋藏在民族历史尘埃中的活化石挖了出来,让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在这里,他挖出来的是民族遗留下来的惰性,披露了原始、愚昧的生活和思想,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爸爸爸》这篇小说发生的时间不是确定的某一天或某个年代,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傻子,名叫丙崽,故事从丙崽的出生开始,描绘出他所在的鸡头寨的乡村生活、神秘迁徙等。
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塑造一个叫丙崽的人物,也不在于记录丙崽的生活,更不在于纪实鸡头寨这个乡村的生活,故而从始至终都给读者一种神秘的阅读体验。
因此,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读者的广泛争议。
有人认为《爸爸爸》像虚构痕迹明显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有人说《爸爸爸》在精神和象征手法上像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人认为《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叫鸡头寨的乡村的历史变迁,展示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认识都不无道理。
本文着重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叙事视角等来解读出文本的神秘性。
一、寻根文学的代表寻根文学是1985年前后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作家们致力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小说”。
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等文章中都对“寻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解说和发挥。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韩少功《爸爸爸》解析

丙崽பைடு நூலகம்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
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chèn)语(指 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 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 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
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
谢谢观赏
《爸爸爸》 ——韩少功
“寻根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声势 浩大的文化追溯浪潮, 韩少功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级作家
一、作者介绍
二、作品内容 三、内容分析
四、细节探析
五、原始意识 六、丙崽形象分析 七、作品评价
韩少功的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 1985 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爸爸爸》、 《女女女》等,都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 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刻的哲 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爸爸爸》是以一种富于想象的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 迷信掌故、乡规土语揉合在一起, 刻画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族 画,从而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 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内容
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
举例子说明《爸爸爸》中的原始意识
▪万物有灵论
如丙崽娘烧死一只绿眼赤身大蜘蛛,冒犯神明,生下体残 心呆的儿子;
▪畏天敬神
如烂了秧,就拿丙崽祭祀谷神; ▪咒语拜物教
如咒人“背时鸟”可使人绝后,
▪ 巫卜文化 如巫师指点,砍牛头后观察牛进退,可以占卜战事胜负;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 如立祠堂、修族谱; ▪对人的兽性摧残 如对丙崽的侮辱成为大家的乐事;
文艺民族化视野下的“寻根文学”解读——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所 谓 文 艺 民族 化 ,是 指 文 艺 家 在尊 重 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基础上 ,运用各种独特的富有 民族 色彩 的艺术手法或形式来 反映新 时代 的社会面貌 ,而且 所创作 的文艺作 品必须具有本
民族 的 民族 风 格 和 民族 气 息 。
三、 寻 根 文 学 衰落 的原 因 分析
关键 词 : 文 艺 民族 化 ; 寻根文学 ; 解 读
中图分类 号 : 1 2 0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7 — 0 0 0 6 — 0 1
一
、
何 谓 文 艺 民 族化
文化 中落后 、 畸形 、 病态 的一面 , 挖 掘出“ 文化劣根” , 以此来警
( 1 ) 寻 根文 学 远 离 了 现实 生 活 。 寻 根 文 学 的理 论 宗 旨是 同
避政治 , 所 以作 品多是对封闭 、 静态文化的探讨。 例如 , 韩少功 的《 爸爸爸 》 中故事发生 的年代背景 是模 糊的 , 鸡头寨与世 间
的风 云 变 幻 毫 无 纠缠 。作 者 完 全 靠 着 民俗 风 情 的 丰 富 性 来 取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 生命之根” 。 纵然被挖掘 来 , 就连作者
自已 也难 以确 切 的 肯 定 其价 值 ,反 而 陷入 不 断 寻 找 和 拆 解 的
恶性循环 中。 由此看来 , 寻根文学的短暂命运也就可以解释 的
通了。
治 目的服务 ; 而是结合 自身 的生活经历 , 用 多彩 的文笔描绘缤
本质上讲 ,文艺民族 化在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 民族文 学艺术 的发展成熟。 文艺作 品要实现民族化 , 就必须 以本 民族
野蛮中的悲惨世界 重读韩少功小说《爸爸爸》

野蛮中的悲惨世界——重读韩少功小说《爸爸爸》摘要: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韩少功先生的《爸爸爸》中人们生活的生活环境:封闭、落后、愚昧,排斥文明的进入。
小说中,主人公“丙崽”是以病态形象出现,他是作者笔下这个山村病态的缩影,只是丙崽的病态在于“外”,而其余人在于“内”,他们在被封闭和无知的腐蚀下变得野蛮,但在野蛮背后更能体现出他们“病态化”悲惨生活。
作者在批判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之情,期待着现代文明对古老落后的传统文明的改造。
关键词:愚昧;迫害;批判;警醒;希望一、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丙崽。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
”小说中的主人公“丙崽”是一个神经病患者,作者开篇就具体的写了人物病态形象,其实这个病态的形象是对他所生活的环境的一个缩影。
村落中人们那些令人震惊的超常行为,就如“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
”这句描写一样,丙崽的病态在与行为,而人们的病态在与脑海,在于精神,因此说丙崽是这整个群体的缩影为合理。
而这样对待一个可怜的人,人们的态度确实让人心寒。
小小的孩童强迫丙崽吃牛屎,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毒害让天真的孩童有如此行径实在让人心惊与心寒。
其实,丙崽虽然行为怪异,但其实他并不“傻”。
他的“爸爸”与“X妈妈”就是“好”与“不好”的替代词,他懂得在好的情况下说“爸爸”,在不好的情境之下说“X 妈妈”。
而鸡头寨的人已经在愚昧和麻木中无法分清事情的对与错,只会用野蛮的行为一拥而上,无关对与错。
2.丙崽娘。
丙崽娘是一个软弱的单亲母亲,他们娘俩得不到那些已经被愚昧占据头脑的无知人们的同情,还甚至被人欺辱,依靠着祠堂中的猫的粮食来勉强填报肚子。
爸爸爸韩少功读后感

爸爸爸韩少功读后感《爸爸爸》是韩少功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通过父子关系的变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家庭的温暖。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父子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认识。
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为了生活奔波劳累,但对儿子却很少关心。
儿子渐渐长大,对父亲的冷漠和忽视感到失望,他开始远离父亲,寻找自己的出路。
而父亲也在儿子的离开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弥补与儿子之间的关系。
最终,父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他们重新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他们的付出和劳累往往被忽视,但他们的爱却是无私的。
而儿子则是家庭的未来,他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父子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情,更是责任和担当。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生活的港湾。
在家庭中,我们感受到了爱与温暖,也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家庭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前行的动力。
在这个社会化的时代,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我们需要珍惜家庭,关爱家人,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总的来说,读完《爸爸爸》让我对父子关系和家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父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心经营,需要理解和包容,而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更是不可替代。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关爱父母,让家庭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之源。
浅论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

以韩少功作品为例分析"寻根文学"的特征。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
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
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丙崽的形象是民族劣根象征体。
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崽娘带来的些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
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
作品里面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丙崽代表野蛮、愚昧,裁缝仲满是固有传统的象征,丙崽娘的变化正是文明的种子被同化的标志,仁宝似乎象征着改革的力量。
所以“寻根文学”它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挖掘病根、批评国民劣根性,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坐桩而死、过山等等。
虽然作者有着强烈的启蒙功利意识,但似真似幻,怪异荒诞的文本实际效果却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作者的启蒙动机,使文本的意义由功利走向审美。
如果说,韩少功初期创作,主题的明确性、人物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是他的追求目标,那么,在发表寻根宣言以后,他显然放弃了对上述艺术成规的追求,主题的含混幽深、细节的荒诞性成为他的创作主调。
如在《鞋癖》中,他写到惨遭不测的父亲亡灵不断显迹在父亲以前坐的藤椅上,常用的蓝花釉瓷碗上和公共卫生间的墙壁上,因为藤椅会无声发声,瓷碗会无端破裂,墙上一片暗色的水渍完全是父亲正面的剪影。
这些细节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通灵性,在特定的时刻与氛围中,人可能转化为自然,自然也可能具有人的灵性。
正所谓天人感应,物我归一。
显然,韩少功的这些作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已经超越了功利色彩浓烈的文学,其中的审美韵味的悠长不再依赖既有的写作模式,而是让你在文本的意趣氛围、行文遣词中去领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寻根文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
——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
周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文学浪潮。
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郑义也认为,只有“跨越文化断裂带”,我们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总的说来,“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深入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广泛而深厚的开掘,找到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学样式,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现代文学,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在为数众多的“寻根文学”作品中,韩少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堪称“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他从自己熟稔的湘西世界入手,把笔触深入到民族文化之中,探求民族文化产生的原因,溯源而上挖掘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突出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并试图超越“文革”阶段深埋在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形态,潜入历史深处对民
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重铸民族灵魂的依托。
时隔多年重读《爸爸爸》,仍觉得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它以一种“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把祭祀打冤、迷信掌故、乡规土语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瑰丽奇特的生活画卷,并对民族文化中深藏的愚昧蛮荒进行了批判。
《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并以审丑式的观照,通过他的遭遇折射出作家对“根”的寻求。
在小说中,丙崽不仅一出生就失去了家族(父亲)这道天然保护屏障,而且还因身体畸形、语言思想弱智而成为鸡头寨任何人都能随时取笑、取乐的对象。
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自始自终只会浑浑噩噩地咕哝着含义不明的两个词语:“爸爸”或“X妈妈”,以示自己的好坏、爱憎之别。
丙崽这个神秘而丑陋的形象象征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瑰丽与腐朽的杂糅状态。
而他在乡村生活中所遭遇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悲惨欺凌,则是人性中弱肉强食的极端表现。
就是这样一个体残心呆的人物,在历经天灾和鸡尾寨的变故后,因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被视为预示生命延续的“阴阳二卦”,竟得到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尊称为“丙仙”,成为指点迷津的神灵。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小说的结尾,鸡头寨与鸡尾寨“打冤”战败被迫迁徙,老
弱病残皆服毒殉死,唯独丙崽这个在别人看来最不可能活下去的人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依然喊着他的“爸爸爸爸爸”。
丙崽的存在似乎毫无意义,“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
这个“未老先衰”却永远长不大的“小老头”见证了鸡头寨世界的衰败。
这似乎也在冥冥中预示了丙崽代表的那些民族文化中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的。
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和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治病救人”的注意。
小说以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在审视民族文化形态的劣根性的同时,对“鸡头寨人们”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等丑陋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刻批判,并尝试挖掘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小说全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神秘感,而裁缝的儿子仁宝这个人物的出场又让作品带上了一层淡淡的喜剧色彩。
他的故弄玄虚、不新不旧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因与其生存环境的格格不入而显得可笑。
在准备“打冤”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和许多人告别,好像马上就要去赴汤蹈火,但告别之后却什么也没干,依旧穿着大皮鞋壳子在寨子里晃来晃去。
在他的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阿Q的影子。
可以说,韩少功《爸爸爸》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和文化负面因素的揭示,实际上延续了鲁迅式的文化批判,继《阿Q正传》之后又一次将触角伸入到文化批判,在当代性上思考国民的
劣根性问题。
此外,作者还有意淡化了故事的背景,在闭塞幽暗、万物有灵的神秘氛围中,打破时空的界限,带领着读者在幻觉与现实的交错中来回游走,并由此产生种种神奇的联想:从小说提及的汽车、报纸看,故事似乎发生在不久以前。
而从人物原始、愚昧的生存方式看,故事又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小说中的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和禁忌初时看来,极尽夸张骇人听闻,但发生在鸡头寨这样的原始部落又显得真实贴切,顺其成章。
整个作品在神秘的描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让人联想到久远的历史文化和今天的生存形态之间的关系,所营造的艺术想象空间显得更加广阔深远,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在《爸爸爸》中,作者从现代意识的角度来审视一个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用象征的方法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
它为“寻根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
在艺术上,寻根文学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为特色,同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促进文学自身发展方面可谓是功不可没。
总体来看,文化寻根派作家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或反省,都投射在他们那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特别富于
想象力的艺术风格中。
也正是在这点上,寻根文学显示了它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它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创新意识不仅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对中国文学后来的民间走向具有开拓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