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和寻根文学共15页

合集下载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2.李杭育: (1)《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 文章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实更多地存在和保 留于“中原规范之外”。 (2)《“文化”的尴尬》(《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文章指出,“中国的文学总该有点中国的民族意识在里边, 这个说法大约是不过份的。倘使我们的文学里没有一点自己 的气味,自己的面孔,那我们又何必做人做文呢?我们跑到 世界上去,人家问起来,我们算什么人呢?我们的作品算是 个什么东西呢?” 3.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1985年第5期) “黑龙江是我生命的根,也是我小说的根”,在这个小说世 界里,“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与非人性、欲望与机 会、爱与性、痛苦与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更 重要的是我企图利用神话、传说、梦幻以及风俗为小说架构, 建立一种自己的理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 观念……”
三、总体特征
1.重视世俗日常生活及异域民俗文化描述。 2.对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哲学持暧昧的态度。 3.将生活实景与幻想、象征、寓言进行糅合 性处理,营造了一种古朴自然、神秘而浪漫 的艺术风格。

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略) 五、寻根文学的重估 (略)



4.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艺报》1985 年7月6日) 文章指出,人们想在穿越了被“文化大革命”浩劫 摧毁得所剩无几,在“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 横扫一遍,我们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5.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文艺报》1985 年7月13日) 文章指出,“‘五四运动’曾给我们民族带来生机, 这是事实。但同时否定得多,肯定得少,有隔断民 族文化之嫌,恐怕也是事实?‘打倒孔家店’,作 为民族文化最丰厚积淀之一的孔孟之道被踏翻在地, 不是批判,是摧毁;不是扬弃,是抛弃。痛快自是 痛快,文化却从此切断。儒教尚且如此不分青红皂 白地被扫荡一空,禅道二家更不待言。”

作家韩少功

作家韩少功

一、韩少功韩少功的创作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1968年初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在湖南泪罗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爸爸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第一阶段——“伤痕文学”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与“伤痕文学”一道正式进入文学主流借助人道主义的思想资源,控诉当代政治斗争和错误观念对人的摧残。

《月兰》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一个悲剧。

“我”单纯而热情地执行上面的政策,而对农村生活状况缺乏真实了解,造成了月兰自杀的悲剧。

2.第二阶段——“寻根文学”阶段1985什发表《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派宣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他们(贾平凹和李杭育等)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依托。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时间凝固和停滞、充满原始蛮荒气氛、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的山寨——鸡头寨,展现了鸡头寨蒙昧、迷信、保守、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

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影响下,新时期文学中产下了一批白痴的人物形象,而丙崽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

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味、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爸爸爸》是一部寓言作品,模糊了时代背景,象征超稳定的古中国文明,揭示中国文化在时空的停滞,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传统3.第三阶段——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90年代以后,韩少功在小说艺术创新上的探索主要出于对“小说”的功能和形态拓展的考虑。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目录1兴起背景:文化热作家。

2代表作。

3思想缘由。

4文学定位。

5主要事件:最早出现,大规模兴起,海外文化引进。

6流派划分:综述城市文化,寻根乡野文化寻根。

7流派影响: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潮流。

一兴起背景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

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韩少功

韩少功
公等,1953年1月生, 湖南长沙人,1968年12月参加 工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 发表短篇小说《月兰》(《人 民文学》1979年4月)在文坛 1979 4 崭露头角。 现任第三届海南省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主席、省文联作协 党组成员兼中国作协主席团委 员、全委会委员,一届、二届 海南省政协常委。
• 在整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家中,韩少功是当仁 不让的第一号人物。只可惜先锋文学来得太快, 势头太猛,让寻根的韩少功来不及彻底施展自己 的文学抱负,就惨遭先锋大潮的湮没,过早地退 出了人们阅读与关注的焦点。
• 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 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 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 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 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因此对 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 主题。
•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 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 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创作年表
• 1980年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在《人民文学》 发表,后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1985年随笔《文学的根》由《作家》发表,引 发后来关于“文化寻根”的大讨论。中篇小说《爸 爸爸》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归去来》 等在《上海文学》发表。
写作阶段
• 他的第一个写作阶段是以《爸爸爸》为代 表的寻根小说时期。 • 他的第二个写作阶段是以《马桥词典》为 代表的新乡土小说时期。 • 他的第三个写作阶段是以《暗示》为代表 的思想笔记体小说时期。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爸爸爸讲义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爸爸爸讲义

“寻根文学”与韩少功小说及《爸爸爸》讲义【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寻根小说的鲜明特征,强调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革新、改造。

理解《爸爸爸》中所体现出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

【阅读书目】《月兰》(中短篇小说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飞过蓝天》(中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诱惑》(中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马桥词典》(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96年《面对神秘而空阔的世界》(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思考与练习】作为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爸爸爸》所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寻根倾向?一、“寻根文学”与韩少功的“寻根意识”“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

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方面,虽然也出现了汪曾祺等作家所开辟的民间世界的空间,但毕竟是个别人的创作,没有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

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确韩 关 的少 于 交功 《 待在 马 :《 桥 后词 记典 》》 中的 有成 很书 明,

《归去来》
《归去来》是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 表的第一篇小说,作者试图以人物意识及自 我怀疑达到对传统老庄文化中庄周与蝴蝶的 象征意蕴进行解读的效果。小说写黄治先初 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 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于是他开始顺势 扮演马眼镜,最后以他竟跳不出双重身份的 纠结结尾。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 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 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 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 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 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 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 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 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 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 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 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 张承志、韩少功等。
《女女女》
《女女女》着眼于人类生存的个人行为不端, 这些行为是善与恶互为表里,是禁锢与自由 的双双变质,如幺姑性格的变异。其中写 “媭”即是楚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幺姑年轻 时为家族奉献心力,年老后性格转变,最后 甚至有一种“非人化”的倾向:大家起初觉 得她有点像猴,后来又有些像鱼,最后只把 她当作一个活物,有一种由文明退至蛮荒的 神异恐怖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