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合集下载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古籍馆金石组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

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

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

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的传拓方法。

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

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

与扑拓法相比,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立体拓。

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特征的最佳角度,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大克鼎噩侯御方鼎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

石刻传拓偶得

石刻传拓偶得

石刻传拓偶得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4期摘要:书法的学习离不开碑与帖,而碑这种石刻在大众中传播的主要载体和体现形式就是拓片。

文章主要讲述大众比较常见石刻拓片的传拓要求和心得,总结了笔者从事传拓工作多年来的石刻传拓经验。

从石刻传拓所需纸张到棕刷、扑子等传拓工具,再到传拓石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作者在工作中偶尔得到的一些技巧。

文章主要强调传拓中工作者以及石刻本身的安全,分析石刻尤其是野外石刻传拓的合法性。

关键词:石刻;传拓;合法传拓;传拓工具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4.041传拓是指将具有一定吸水性与伸缩性的宣纸,紧覆于表面具有凹凸的器、物上,并在纸张上使用颜料(主要使用墨),采用扑、擦等技法,呈现与器、物的凹凸相对应颜料痕迹的一种技术,传拓的产物又称之为拓片或拓本。

传拓技艺历史悠久,大约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传拓一词最早出现在《随书·经籍志》中,书中载:“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书……贞观处,秘书监臣魏征始收之,十不存一。

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①这段文字中“相承传拓之本”就是最早出现传拓二字的文献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传拓称之为“打碑”,成品也被称之为“打本”或“墨本”,唐天宝四年(745)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内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813)的《那罗延经幢》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后的宋《嘉祐五年题字》结尾有“万年朱吉打碑记”等,这些碑文都能证明上述说法。

那么“相承传拓之本”中的“传拓”同今人所讲的“传拓”是否为同一含义就有待考证了。

目前发现最早的拓本实物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剪裱本《温泉铭》,其上有“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的墨迹,由此可以猜测此拓本应为唐永徽四年(653)八月之前传拓的。

暂且放下文字上的争议,“打碑”也好,“传拓”也罢,从中可以看出这项技艺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

浅谈新昌石刻文物的保护利用及拓片文化的传承发展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时代环境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时代风貌,我们责无旁贷。

因此,进一步感受、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蕴含的创新与动力,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古代石刻和拓片的文献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其中包括古代石刻,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清代则是其发展的辉煌期。

古代石刻文物的种类多样,有碑刻、摩崖、墓志、石帖、造像等。

石刻作为历史记录的载体之一,具有记事、纪功、颂德、惩戒、纪念等多种功能,蕴含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石刻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文学、科技、建筑等。

古代石刻形式各异、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蕴藏着多种学科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而石刻的拓片则是将宣纸蒙在石刻文物、青铜器皿的表面用墨拓印,清楚地、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真实地将其图文复制出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技艺。

无论是从大小还是内容上来说,拓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物。

拓片的种类众多,有甲骨文拓片、墓砖拓片、碑志拓片、青铜器拓片、汉画像拓片、古币拓片等。

在新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碑志拓片数量众多。

这些拓片不仅是保存文献、考证史传、增补遗闻的重要资料,还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标本。

2 研究新昌文物拓片的特殊意义新昌古称剡东,山水风光秀丽,人文积淀深厚,素有“东南眉目”之称。

唐代以前属剡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建县,至今已逾千载。

新昌地处浙东腹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山越先民在此开辟荒野,繁衍生息。

魏晋南北朝时,众多高僧名士在此寄情山水,遁世隐居,著名的“江南第一大佛”就开创于该时期。

这里亦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之一,曾引发李白、杜甫为首的诸多诗人乘兴而来,踏歌而行,形成著名的唐诗之路。

学习历史拓片制作,传承中国传统技艺(教学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

学习历史拓片制作,传承中国传统技艺(教学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

学习历史拓片制作,传承中国传统技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拓片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掌握简单的拓片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古币拓片操作中探究拓片的制作方法与技巧,体验拓片制作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感受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核心素养和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拓片的历史与艺术特色,学习拓片制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拓片制作时的水分的控制,上墨浓度和力度的控制。

教学方法古币拓片的制作方法1、古币上纸2、吸水敲字3、拓包上墨4、轻揭拓片教学过程(一)展示历史拓片作品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甲骨文拓片、秦汉瓦当拓片、汉画像拓片、古币拓片、古碑文拓片等历史拓片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拓片,并介绍拓片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总结历史拓片的特点:有丰富的艺术特色,体现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欣赏历史拓片作品,感受历史拓片的形式美感和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体验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作思维、产生创作欲望,为拓片的制作做好情感铺垫。

(二)教师演示古币拓片的制作方法1、材料准备:古币、连史纸、拓包、拓墨、淀粉水、棕刷、毛笔、餐巾纸2、教师演示古币拓片的制作方法:(1)把古币放在一块平整的毛毡上,连史纸覆在钱币上面(连史纸的光滑面朝上),然后毛笔料沾些清水,轻轻摁压钱币上的连史纸,使湿润的连史纸完全贴合古币。

(2)连史纸上覆一张餐巾纸(可用来吸水并避免棕刷划伤连史纸),用棕刷把纸与钱币墩紧,中间不要留气泡或空隙,揭下餐巾纸可看到连史纸表面发白。

(3)待连史纸表面八分干后,用小拓包轻沾一些拓墨(墨汁不要太多),然后轻轻扑在连史纸上,这里建议首墨要轻,看看墨迹效果。

如果连史纸还是较湿的话,可能会出现墨迹混乱,可稍等一会再拓。

(4)首墨效果较好后,继续用小拓包沿着钱币外侧拓起,由外向内。

无字的地方可留白,看着效果会好一些。

石碑拓片拓制(全)

石碑拓片拓制(全)

拓印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有些珍贵文物碑、版、印章边款、镇纸、臂搁、笔筒、扇骨、墨盒、铜镜、瓦当、画像砖和钱币等器物,由于受保护条件的限制以及大自然中有害因素的侵蚀,这些都给文物碑、版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

为了保护祖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应将其拓印下来以作备份,使其传承后世子孙。

例如:我国古代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如今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但它的传世拓片现在已成为珍品;又如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片传世,就成为孤本。

因此,拓印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笔者作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有责任将祖国传统传承技术及经验,继承并发扬光大下去;同时,对国外一些先进的传承保护技术和经验,也应该很好的学习,取长补短,使我馆的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下面就将拓片制作的方法及步骤简要介绍如下:一、什么是拓片?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后的成品。

这种拓印行为也称为拓片。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

除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并保存流传后世。

二、主要的拓印方法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用喷水壶把纸均匀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

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油墨或书画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

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顿刷有顺序地砸一遍。

待纸八成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历史文化拓片的制作流程与技巧研究

历史文化拓片的制作流程与技巧研究

2022.12(中)黄河黄土黄种人图1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拓片(现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探源❘□苏慧甲骨文、青铜器、摩崖造像、碑碣墓志、古陶砖瓦、古代货币等文物,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人们往往通过传拓技艺将其制作成拓片,便于研究、展示与保存。

拓片制作是传承几千年的一项技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人们依靠拓片制作将器物上的铭文、图案等拓印保存,使古代优秀作品得以广泛流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拓片制作有其特定的流程,对制作技法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才能顺利完成。

拓片概述拓片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使用宣纸和墨汁将铭文、碑文、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拓印下来,经过拓印制作出来的拓片与原来铭文、碑文、图案的尺寸相同,是古人的一种拷贝方法。

通过拓片制作,不仅可以将文物上的铭文、图案等直接拓印在宣纸上,还可以将文物整体清晰、真实、生动、完整地拓印下来,这些拓片经过装裱后长期保存,供人们欣赏和研究。

拓片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墓志碑刻、摩崖造像、古陶砖瓦、铜铁铸器、古代货币、甲骨文字等,这些拓片被广泛应用于文物考古、艺术欣赏以及博物展览、保管和编目工作中。

古代流传下来的拓片题材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天宝宫的《创建碑》、天宝宫明真广德大师王清贵的《道行碑》、赵孟頫页行楷书《裕公和尚道行碑》、乾明寺邵宝题诗石刻、重修东禅寺记碑等,大都以碑刻类型为主。

汉晋时期应该已经出现了拓片,但目前尚无史书和实物可供考证,而最早的记载应为《隋书·经籍志》:“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我国拓片制作技艺自古就有南、北派系之分,自宋代开始出现了“北碑南帖”的说法。

其中北派注重碑学(石刻书法),拓片制作技艺主要采用传统平碑平拓的方法;而南派则更加注重帖学(墨迹书法),其中又以苏派为代表。

但无论南派还是北派都历史久远。

许多毁坏、破损的石刻作品因有了拓片这一形式,才得以有机会向后人展示其本来面貌,古人通过这种古老、独特的文献复制技艺让许多优秀作品留存于世,拓片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拓片技艺传承方案

拓片技艺传承方案

拓片技艺传承方案拓片技艺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方案来推广和传承拓片技艺。

首先,要加强对拓片技艺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通过举办拓片技艺展览、艺术比赛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拓片技艺。

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的文章和视频,向公众普及拓片技艺的知识和技巧。

其次,要加强拓片技艺的教育和培训。

可以在学校开设拓片技艺选修课程,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同时,可以邀请拓片艺术大师来学校讲座,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

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拓片技艺传承机构和基地。

可以成立拓片艺术研究院、拓片技艺工作室等机构,集中传承和培养拓片艺术人才。

同时,要建立拓片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基地,为有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另外,要与相关的博物馆、艺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可以与博物馆合作举办拓片艺术展览,将拓片技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可以与艺术机构合作开展拓片技艺培训班、讲座等活动,为广大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最后,要鼓励创新和开拓拓片技艺的应用领域。

可以通过与设计师、艺术家等合作,将拓片技艺应用于产品设计、装饰艺术等领域,赋予其新的生命和价值。

同时,可以鼓励创作和推出新颖、独特的拓片作品,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总之,拓片技艺传承方案应该包括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传承机构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鼓励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拓片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参与其中。

拓片制作步骤及方法

拓片制作步骤及方法

拓⽚制作步骤及⽅法拓⽚制作步骤及⽅法传授⼈:梁⽂彬拓⽚是我国⼀项古⽼的传统技艺,是使⽤宣纸和墨汁,将碑⽂、器⽫上的⽂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种技能。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现在,就带你⾛进拓⽚的世界,学习⽯碑拓⽚制作的全过程。

第⼀步:清洗⽯碑第⼆步,刷浆⽔(在⽯碑上刷⽩芨⽔或淡淡的乳胶⽔)第三步,上纸(上纸不可出褶皱,然后喷湿、吸去⽓泡和⽔分)第四步,捶碑(敲打)可⽤打刷或⽊槌等⽅法。

第五步,上墨(⼀般上三遍,注意每遍上墨前,纸张的⽔分⼋成⼲为宜,过湿则字⼝洇晕,过⼲则纸浮动错位)第六步,起纸(掌握纸张多半⼲时起纸,不可过湿,否则撕裂)第七步,晾⼲(将起下的拓⽚放在⼀张宣纸或报纸上⾃然晾⼲,不可暴晒)第⼋步,装裱收藏(如不装裱,作品不可折叠,时间长宣纸会从折叠处⾃然断裂,应覆上宣纸平展卷起来存放)拓⽚制作的⼯具及详细步骤⼯具 : ⽩芨⽔:中药店有出售⽩芨,使⽤前熬煮⾄像胶⽔⼀样即可,不要太稀了。

⼀次购买⼆三两⽩芨可制成⼀⼆瓶⼤瓶可⼝可乐塑料瓶装的⽩芨⽔。

⽩芨⽔当天或前⼀天准备即可,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

○刷⼦:鬃刷,敲打宣纸,使⽂字凹⼊,字迹显现⽤,⽑质软硬适中即可,以免劲⼒不⾜或损及宣纸;软⽑排刷两把,上⽩芨⽔及压平宣纸⽤;清洁刷⼀把,⽤于去除碑⾯尘埃污垢,⽑质硬度务求不损伤碑⾯。

○拓包:两个。

⽤绸布包棉花,扎紧成蒜形,上端绸布结成⼿把、下端形成扁圆状,即成拓包,其质应略硬且富弹性者为佳。

⼀个沾墨汁,拓印⽤;另⼀个⽤于调节拓印拓包上墨汁的⼲湿浓淡程度,均匀墨⾊。

使⽤多次以后,布⾯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洁或重制;否则拓本上会墨点斑斑。

○墨汁:着⾊⽤,可使⽤松烟墨或现在精制的书画墨汁。

在墨汁中加少许⾹料,可祛除拓⽚的腥臭味。

○宣纸:纤维长的,厚薄适中,有韧性。

纸⽐所要拓的碑上下左右稍⼤约⼀⼆厘⽶。

步骤上纸 1、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将碑上苔痕⼟垢洗刷⼲净,以免玷污拓本,然后等碑⾯⼲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桥
【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

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

“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

《字彙·人部》曰:“传,续也。

”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

”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

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

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
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

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

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

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

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

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

唐代诗人王建就有“古碣凭人拓”的诗句。

可见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

到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

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拓片拓制水平不断提高,拓制更加精致,拓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

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

【采访】我们邹城的石刻文物保护也得益于传拓技艺,国家级文物《莱子候》、《峄山碑》、《四山摩崖刻经》以及汉画像石,传拓之后,原石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

尤其是,尖山摩崖刻经,现在荡然无存,
毁于60年代初期。

所幸的是有拓片留存,但存世量不多,仅是山东省博物馆和泰山岱庙博物馆有保存的,个别收藏爱好者有零散的拓片,这些拓片已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了。

据考证为清末民初年间传拓的,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

【采访】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传统技艺,基本技法有擦拓和扑拓两种。

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蘸墨后,在刷在碑上的纸上横向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物体,一般《峄山碑》、《康熙碑》都采用这种方法。

所谓扑拓,就是用细棉布或丝绸包裹棉花做成馒头形状扑子上墨。

大致来说南宋以前多是擦拓,到北宋发明了扑拓之法。

扑拓主要是拓《摩崖刻经》、《莱子候》、《汉画像石》等。

按用色的不同,拓本可分为墨拓和色拓两类;按其墨色深浅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套色拓、腊拓等多种,种类不同,效果各异。

在传拓材料中用纸和用墨非常重要。

传拓用纸要求纸质细腻、柔软而有拉力,以既薄又富有韧性者为佳的檀皮纸为最好。

拓片用墨以油烟墨为好。

《墨经》云:“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最下。

凡光与色不可废之,以文不渝者为贵”。

现在都用北京的“一得阁”墨汁。

传统的传拓包括清理器物、上纸、上墨和揭取几个步骤。

传拓中所需要的几种工具:棕刷、打刷、扑子、锤子等,锤子一般选用橡皮锤。

只有工具趁手,程序合理,三者互相结合,才能拓出精美的拓片。

【解说】传拓技术的发明具有历史意义。

首先,传拓技术为我们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如已知现存最早的原藏敦煌石窟,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拓本《温泉铭》,原石在陕西温泉,石久佚,拓片却长久地得以保存下来了。

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拓《神策军碑》,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

邹城的《尖山摩崖刻经》,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

类似以拓本或拓片形式保存至今的石刻资料有很多,为研究碑刻及历史文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传统的传拓技术看似落后,但它却是印刷、摄影及其他技术不可取代的。

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反映的是实物的原大原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点漆,所以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拓技术不可能被其他技术所取代,而将继续长久的为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卓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