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金石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石刻为载体,通过传拓的技艺将石刻上的艺术意境复制到纸面上,使得传统石刻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金石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审美趣味,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共融与赞美。
本文将就金石传拓的美和魅力进行浅谈。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刻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通过金石传拓,人们可以将石刻上的精美纹样、艺术意境以及文化内涵完整地再现出来,使得这种美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在传拓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技艺和精湛的功力,艺术家们可以将石刻上的线条、纹理等细节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再现出古代匠人的工艺精湛和心灵手巧。
这种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化传承,传统发扬”的理念,金石传拓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金石传拓,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雕刻技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古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力和智慧。
金石传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的窗口,通过石刻上的文字、图案以及纹样,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生活习俗,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金石传拓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石传拓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以石刻为原型,通过传拓技艺将其复制到纸面上,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传拓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通过细致入微的技艺和感觉细腻的触觉,将石刻上的每一个纹理、每一处痕迹都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这种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术功力。
金石传拓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和魅力,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古雅的美感,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叹古人的匠心和创造力。
金石传拓技法

金石传拓技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主要用于复制和保存金石文物的文字和图案。
这种技艺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金石传拓主要应用于碑文、石刻、铜器、玉器等文物上,通过特殊的拓印方法,将文物的表面细节转移到纸张或其他载体上,形成拓片。
传拓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具与材料:包括宣纸、拓布、拓墨、毛笔、刷子等。
2. 清洗文物表面:去除文物表面的灰尘污垢,保证拓印的清晰度。
3. 铺纸:将宣纸湿润后铺展在文物表面,用刷子轻轻拍打使纸张贴合。
4. 拍打与上色:使用拓布均匀拍打纸张,使纸张的纤维充分吸收墨色。
5. 揭纸:待墨色干燥后,小心地揭开纸张,形成清晰的拓片。
传拓技法不仅要求技艺娴熟,更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拓片的质量和文物的安全。
拓片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拓还引入了数码扫描和三维打印技术,使得金石传拓技艺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又称为“拓印技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指用墨水、颜料或其他染料,在纸张、绸布等材料的表面进行印刷,再经过处理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全形拓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印刷技术之发展恰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完善。
传统全形拓技艺通常需要手工印刷,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高度专注的状态才能完成。
现代的数码印刷技术可以更快地制作拓片,但这种印刷方式往往难以保持原始的手工风格,制作出的作品缺乏传统的纹理和细节。
因此,重要的是要保持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熟练掌握,以便能够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拓印艺术家需要运用创意和技术将传统的技艺与当代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创新将全形拓技艺带入现代化的时代。
全形拓技艺以独具魅力的形式,展示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通过以手工印刷的方式,捕捉和表达自然界中细微的纹理、色彩和形态,全形拓技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了解各种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全形拓技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表达和实现想象力的手段,它更具有实用性,可以用来装饰衣服、墙壁、家具等。
2019.1金太阳联考论述类讲评

③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 的重要性。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乾隆内府的《西清 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然而,这些器物 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 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 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 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 在此之前,所谓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 文。全形拓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 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全形 拓将那些难得的器物以1:1的比例拓制下来,它的主要意义 就在于存器、存史、补史。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拓者对 金石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传拓技艺等知识和技法都 须全面掌握。因此,全形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较高,得 者无不视若拱璧。
第一段,论述传拓的来源、概念、特点、功能、审美意趣等。
②我国的传统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 考证,我国的传拓技艺发轫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 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上有永徽 四年唐人手写题记。
第二段,论述传拓悠久的历史,指出其“发轫”期、成熟期和现 存最早的实物拓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传统技艺传拓说起,详细论述了全形拓的产生时期、制作 工艺、价值以及发展,等等。 考查内容和论证结构,本题正确。 B.文章列举《考古图》《西清四鉴》等例证来论证器物形状都是通 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 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本题错误,列举两部古籍是为了论证“我 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引出 “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 C.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全形拓的价值,指出全形拓的意义,认为 其并不亚于古器物本身。 考查论证角度,本题正确。 D.文章最后概括论述改革性传承在全形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指 出全形拓的发展方向。 考查内容,、作用、意义、价值 等。(对比论证)
如何制作一幅拓片?——传拓的流程、方法与技巧

如何制作一幅拓片?——传拓的流程、方法与技巧拓片,是指用墨或有色颜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把砖瓦、石刻及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物上的图案、文字乃至其本身的形状样貌信息“拷贝”在纸上的印刷品。
这种“拷贝”的动作和过程,也即是“拓”、“传拓”。
拓有什么价值呢?拓片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金石艺术博物馆“拓墨铭传——中国古代传拓艺术展”上鉴赏拓片艺术的观众们拓片,高雅的艺术品传拓,是文博界中用以保存文物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则,因为它是从原物表面上直接“拷贝”下来,其中的形象、大小与原物几乎完全相同,这让传拓成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表面信息的收录方法。
二则,与原物相比,使用传拓的方法,来广泛地采集、展示、鉴赏和保藏,有诸多好处:原物难求,弥足珍贵,携带、搬运、保藏等都不方便,且又容易受到损伤;而相对的,拓片本身材质极为轻巧柔韧,待其装裱成轴(或册)之后又能曲伸自如,这就非常有利于保存、管理、携带、移动、展陈、玩赏和分享。
启功旧藏孙过庭书谱拓片册页三则,上乘的拓片往往被视为其珍稀原作的“替代品”。
它正是原作的分身和影子,是其文化灵魂外延的渗透,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收藏界所推崇的不可多得的高雅艺术品,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博收藏价值。
四则,中国拓印的历史已有超越一千多年之久。
正是因为有拓片的传世,借助于其中显现的原有的信息内容,很多那些已经毁坏、散佚的珍稀器物、碑刻等,才得以让后世的人们能够再度领略它们本初的风采。
环带纹方壶(全形拓)置身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地显著提高,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随之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拓片的收藏和展示,已然再度复兴成为一种高雅、时尚而富有内涵的文博热门。
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拓片如此有价值,那么它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以汉画像砖拓片(平面拓)为例,介绍拓片制作的流程与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传拓工具及前期准备工作。
古老神奇的复制术——传拓

二、 传 拓的历 史贡 献
果最 佳 。 “ 立 体拓 ” 要 求把 实 物 的高 、 宽尺 寸 , 事先
建就有“ 古碣凭人拓” 的诗句 。可见唐代不仅已有
传 拓技 术 的发 明是 对 人类 文化 发 展 的一个 重
拓 片 流行 , 而 且拓 制技 艺 已有 相 当水 平 。到 宋代 , 大 贡献 , 它 是特 定历 史条 件 下 的产 物 , 是 我 国劳动 拓 片 已盛 行风 靡 , 由于文 化 发 达 , 刻 帖业 的兴 盛 , 人 民在 长期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中摸 索 积 累创 造 出来
姓 的书信 , 在封发时 , 都 要 在绳 结 处 用 胶泥 加 封 , 传拓 是 出于长 久保 存 和研 究石 刻 等金 石 文献 资料
再 把经 过特 制 的有文 字 的 印按捺 在胶 泥 上 ,故称
的需 要 , 在纸 张 和墨广 泛使 用 的条 件下 , 充 分借 鉴
之 为“ 封泥 ” , 这种形式被作为取信之用 , 以 印 为 了印章 和印泥 的使用 方法 , 而逐 渐产生 的 。它有一 探索 和完 善 的过 程 , 所 以我们 不 能 只 信 。封 泥随着 玺 印的 出现而使 用 , 历 经 以图画为 主 个不 断 积累 、
纸 开始 逐渐普 遍使用 。到了魏 晋 况, 而且 可通过 对 比不 同时 期 的拓本 , 推断 碑刻 档 高 了质 量及产 量 ,
纸 已经基 本 取代 了 帛、 简而 成为 主要 案 的历 史 背景 ,彰 显其 弥 足珍 贵 的艺 术价 值 和历 南 北朝 时期 ,
史价值 。
的书写 材料 。墨也 是传拓 的重要 材料 之一 , 但 它的
拓 印技 术得 到 了空 前 提高 ,为后 世 留下 了许 多 珍 的 ,也是 我 们 的先 民对世 界 文化 特 定领 域 的重 大 贵 拓片 , 当 时对拓 片就 有 “ 下真迹 一等 ” 的评价 。明 贡献 。 传 拓也是 传统 文化 中的一 种形 式 , 它不仅包 清 时期 , 传 拓技 艺得 到进 一 步发 展 , 拓 片拓 制 水平 含着 拓法 方 面 的技 巧 ,而 且也 包 含着 不 同 时期不 不 断提 高 , 拓 制 更加 精 致 , 拓 制 范 围不 断 扩 大 , 种 同拓法 的独 特性 。
探索古代拓片的历史与技法

探索古代拓片的历史与技法古代拓片是一种利用纸张或其他材料直接印刷、描摹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技术。
通过拓片,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古代拓片的历史背景以及拓片技法的演变和应用。
一、古代拓片的起源与发展1.1 原始人类的拓片实践拓片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早期的原始人类就将手掌、手指等部位浸润于颜料或泥浆中,将印迹留在墙壁或岩石上。
这种拓片既具有记录人类生活的功能,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表达与沟通的需求。
1.2 古代文明中的拓片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拓片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的文化领域。
在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拓片被用于保存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塑,以及记录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这些拓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
二、古代拓片技法的演变与应用2.1 传统的纸制拓片技法在传统的纸制拓片技法中,使用特制的纸张或织物,将其紧贴在要拓印的表面上,然后使用炭笔、铅笔或墨水等工具轻轻描绘,使其留下痕迹。
该技法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绘画技巧和敏感度,以保证拓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雕刻版拓片技法的引入随着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雕刻版拓片技法。
这种技法利用雕刻刀在木板、金属板或其他硬质材料上刻出图案或文字,然后将油墨涂抹在其表面,再将纸张压在上面,通过印刷的方式制作拓片。
这种技法在书法、篆刻、版画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为拓片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
2.3 数字化拓片技术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拓片技法逐渐演变为数字化拓片技术。
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或相机,将原始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修饰和保存。
这种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拓片的精度和保真度,还具有较高的方便性和可存储性。
三、拓片的文化与艺术价值3.1 拓片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由于古代文物的易受侵蚀和破坏,拓片成为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拓片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图案、纹理等细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文物研究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籍拓片的收藏和鉴赏

参考资料:西北民族大学藏金石拓片》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郁烈
参考资料:明拓秦泰山刻石拓片
明拓秦泰山刻石拓片是明朝的文物。
感谢观看
古籍拓片的收藏和鉴赏
参考资料:汉天师张公洞福地榜书
汉天师张公洞福地榜书出土于拓片原物状况,书体为篆书。
内容介绍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文字的萌芽。一般说在夏代就 已经有了文字体系产生的可能性。古时候文字是被刻在各种坚固耐用的载体之上保存的,如商代 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秦汉的竹简碑石等。
方法/步骤
扑拓改擦拓朴子的平面横向运动为一上一下的纵向运动,这样就可将凹凸不平的载体甚至曲面载 体上的文字或纹饰拓下来。扑拓有浓墨拓、淡墨拓之分,还有用极淡墨拓得很精细的,连纸纹都 现显出来的,称为"蝉翼拓"。
方法/步骤
可是仅仅有拓本还不能将先人的文字广泛流传开来,而且随着社会文化不断进步,文字积累越来 越丰富,也不能仅凭“勒石”、“刻简”来使文字流动了。
方法/步骤
但是这些载体往往笨重粗大而难以搬动,因此无法普及并广泛流传。纸张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人们可以采用椎打拓墨的形式将文字从其载体上蝉蜕下来,这就是拓本。 传拓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是擦拓;二是扑拓。
方法/步骤
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扎好的棉包)蘸墨后,将刷在碑上的纸一一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 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一般汉碑,唐碑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原载体不平整或有损毁,擦拓 就不能很好地将原文蝉蜕下来,而会产生遗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在北宋间出现了扑拓的方法。
方法/步骤
因此在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本,称刻本。刻本有许多分类,按时代顺序排,主要有唐刻本、 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等。以出版者的身份来区分的就有官刻 本、监刻本、内府本、藩府本、局本、私刻本、坊刻本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
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
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
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
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
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
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
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
”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
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
乌金拓、蝉翼拓、隔麻拓
乌金拓即墨色浓黑而发亮的拓本。
其工艺特点在于以白宣纸加浓墨反复上墨,使拓本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字口清晰。
蝉翼拓即拓工精细、墨色匀淡而薄如蝉翼的拓本,望之如淡云笼月,精神气韵皆在有无之间。
隔麻拓,有人谓在传拓时以一细麻布衬于拓纸下,而今人则多以“隔麻”为“葛麻”之误,所谓隔麻拓实际即是用葛麻纸拓制之本。
此类拓本所留存下来的实物多为宋拓法帖,字完神足,毫发不失,主要特征是纸面隐隐有经纬纹理。
乌金拓
蝉翼拓
隔麻拓
精拓本
精拓本即纸墨精良、工艺考究的拓本。
此类拓本在拓制之前,要对所传拓的对象进行细致清理,特别是散落于野外的石刻,遍体皆是泥土与苔藓,须清洗干净。
在此基础之上,又要根据传拓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佳楮良墨,并采取精细的拓法,所谓“先洗剔莹洁,用上料硾宣纸,再以绵包熨贴使平,轻椎缓敲”,如此拓得之本较精。
此种拓本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又常能拓得一些一般拓本所遗漏的文字,文献价值更高。
故古人谓新拓之精本与一般旧拓本相比,
精拓本要“十倍旧拓”。
《张迁碑》清初精拓本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较为常用的包括双钩、双钩填墨、四周填墨、喷墨、颖拓等。
双钩本是以纸覆于前代书法墨迹或碑帖拓本之上,勾勒出文字的轮廓而成。
若将双钩本中的空心文字中间填墨,即成与墨迹相似的双钩填墨本。
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周围填墨,即成与拓本相似的四周填墨本。
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剪下,排列于空白宣纸上,再以墨喷洒文字四周,最后移去所剪之字,所得之本亦与拓本类似,名喷墨本。
此外尚有以毛笔临摹拓片者,实际上相当于拓片的绘本,名颖拓本,因“颖”字有笔尖之意而得名。
周正考父鼎铭(清姚华颖拓本)
唐寿佛像(清姚华颖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