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砖雕
砖雕艺术的名词解释

砖雕艺术的名词解释砖雕艺术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利用砖块进行雕塑创作。
相比于传统的石雕或木雕而言,砖雕艺术以砖块作为基础材料,通过雕刻、雕凿、砌筑等方式,将砖块打磨成精美的雕塑作品。
一、历史渊源:砖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砖雕艺术的发端可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明。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宫殿、陵墓、城墙等建筑中。
而对砖进行雕饰则成为一种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
这种装饰砖雕的技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直到汉代,砖雕艺术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砖雕艺术不仅在建筑装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工艺品制作中被广泛应用。
宋代时期,砖雕艺术达到顶峰,尤以泉州砖雕最为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砖雕艺术逐渐传播到周边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
二、砖雕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砖雕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砖雕作品所用的砖块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使得作品能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2. 雕刻技巧:砖雕的制作过程需要通过切割、雕刻、打磨等环节完成。
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凿子、刀子等工具,在有限的材料上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3. 色彩: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砖块,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砖雕艺术不仅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存在,也可独立成为艺术品。
从小尺寸的壁饰、摆件到大型的雕塑作品,砖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的人物、动物形象外,砖雕作品还可以创造抽象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深深的想象空间。
三、砖雕艺术的现代发展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砖雕艺术在表现手法和技术上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在建筑领域,现代砖雕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传统束缚,开始注重与建筑整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砖雕建筑。
砖雕立面、墙面等作品成为城市中的独特风景,展示着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
在艺术品市场上,砖雕作品也成为艺术收藏的热门之一。
砖雕作品以其独特风格和工艺技巧吸引了众多的艺术收藏者,成为收藏市场中备受青睐的艺术品。
浅析晋中大院建筑装饰语言之砖雕石刻

MING RI FENG SHANG141人 文 科 学文|周 敏浅析晋中大院建筑装饰语言之砖雕石刻摘要:本文以山西晋商大院为背景,主要从分类、应用、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晋商大院中重要的建筑装饰语言——砖雕石刻。
关键词:晋中大院;砖雕石刻“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磐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在考古学家的《晋文化颂》一诗中就充分体现了山西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平遥古城的古朴素华,晋中大院的繁荣富丽,云岗石窟的辉煌灿烂,五台山的佛教禅意,都无不将山西古建筑丰富全面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晋中大院概述虽说民居建筑与寺庙、道观、宫殿相比朴实无华,但也是山西这个古建筑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思成先生当年在考察山西民居时,曾在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子上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想象到当时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
”其通常是高墙深院,讲究防御性,常以四合院的基本结构聚落形成,每个院子相通而又自成一体,是黄土高原上全封闭式的城堡。
二、晋中大院砖雕石刻的产生中国民居素有“北山西,南安徽”一说,而与徽派建筑的清新朴实不同,晋中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于世,“深邃”是说其面积规模宏大,院落一进接着一进给人以深邃之感,而“富丽”则是说建筑的装饰精美,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于是匠人们在等级要求不那么森严的建筑装饰中将其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对各个细节进行艺术的加工,使得晋中大院气势恢宏,精美细致。
建筑装饰是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结合,建筑装饰不能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它依附于建筑之上,而又有其自身的功能。
建筑装饰主要在以下几个部位:梁架装饰、门头装饰、山墙装饰、屋面装饰等。
在建筑装饰中最常采用的语言就是砖雕石刻。
建筑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由物质到精神上的升华,反映了晋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这些装饰语言的内容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礼制、佛道、风俗、风水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雕刻装饰图案都极具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王家大院砖雕木雕石雕的介绍

王家大院砖雕木雕石雕的介绍
王家大院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富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被
誉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经典之作。
而其砖雕、木雕、石雕更是一大
特色,成为了旅游者必去之处。
首先,王家大院的砖雕工艺非常精湛。
在大院的建筑上可以看到
各种精美的砖雕,如门楼上的狮子、栏杆上的花卉、屋檐上的神兽等等。
这些砖雕都是由工匠们手工制作而成,每一处都包含着匠人心血
和智慧,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其次,在王家大院的木雕中也有着不同凡响的美。
从大院的门楼
到厅堂、走廊、庭院,甚至到家具的制作,都有着精美的木雕装饰。
从众多木制品中,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花鸟、奇花异草、古戏曲人物等,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这些木雕不仅仅具有
艺术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最后,王家大院的石雕也不容忽视。
大院中的石雕以阳台上的石
狮最为著名,这两只石狮卧在大门前,虎目炯炯,狮身有力,极富雄风。
除了这两只石狮,大院中还有很多石雕,如石桥、石凳、石柱子等,这些石雕都显示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和当地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感受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探究这些古老
的艺术品,也能更好地领悟并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人文风貌。
砖雕的雕刻手法

砖雕的雕刻手法
砖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利用砖块进行雕刻和塑造。
在砖雕的手法中,有几种常见的技巧和方法:
1. 凿刻:使用凿子和锤子等工具,在砖块表面上进行刻画和雕刻。
这种手法可以创造出各种形状和纹理,使得雕刻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层次感。
2. 雕琢:通过使用小刀、锉刀等工具,对砖块进行精细的切削和修饰。
这种手法适用于雕刻出细节丰富的作品,例如人物形象或花草纹样。
3. 深浮雕:通过在砖块上刻出不同深度的凹凸,制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手法常常被应用在建筑物的立面装饰中,创造出精美的浮雕效果。
4. 空心雕刻:在砖块内部进行雕刻,通过挖空和雕琢,创造出镂空的雕塑作品。
这种手法需要考虑到砖块的结构和稳定性,以确保作品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5. 嵌入雕刻:将不同材质的装饰物嵌入到砖块中,与砖块进行结合和雕刻。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变化和丰富度,使得雕刻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这些手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艺术效果进行组合和运用,创造出各种形式的砖雕作品。
同时,由于砖材本身的特点,砖雕作品也需要考虑到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问题,以确保作品能够长久地保存和展示。
古建筑装饰艺术:木雕、石雕、砖雕

古建筑装饰艺术:木雕、石雕、砖雕古建筑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饰艺术独具特色,其中木雕、石雕、砖雕更是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将从此角度为大家详细介绍古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的流程及其魅力。
一、木雕木雕艺术是木材质地软、易于加工的性质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结晶。
在古代,木雕主要用于宗教建筑和宫廷建筑的装饰,如宫殿、寺庙、祭坛等地的门窗、屋顶、柱子、斗拱、梁架等位置都常常用木雕进行精美的装饰。
木雕的流程主要包括采购木材、设计制作、修补保养三个方面。
1.采购木材创作木雕需要丰富的木材资源,优质的木材可以制成精美的雕刻品。
传统的中式建筑木材多采用楠木、黄檀、檀香、捞木等,这些木材为硬质、经久耐用且不容易变形的木材,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在采购木材时,还需要注意木材的年轮、材质、色泽等方面,尽可能选择原木,避免开裂、变形等不良现象。
2.设计制作木雕的设计与制作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技能,用木材雕刻出具有各种花鸟、人物、山水、装饰纹样等图案。
在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设计图稿,让设计者和雕刻师充分沟通,深入了解雕刻要求,确定好每个细节的处理方式。
其次,雕刻师需要认真准确地执行设计图,将雕刻的轮廓、纹理、面部表情等等细节处理好,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3. 修补保养木雕品本来可以长期存放,但不可避免的,由于花色图案的不同时期保存,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雕刻品可能会脱落、开裂、腐烂等各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精密的修补、保养工作。
常用的修补手法是“断片”、“接替”、“嵌补”、“弥补”,既能保护了原有的之雕刻品又不影响其美观。
二、石雕我国石雕艺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古代的华丽石雕既有精美的线条构图,又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
人们常常可以见到古代建筑外廊柱头、庭院中碑石馨、堂屋雕梁栋等位置用石雕进行了精细的装饰。
中国古建材料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文化

中国古建材料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文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砖雕、石雕、木雕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雕刻工艺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文化传承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砖雕文化砖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雕刻工艺。
砖雕不仅点缀着建筑墙面,还能在墓室、神龛等建筑空间中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效果。
在砖雕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1、原材料准备砖雕的原材料主要是泥土和石灰。
在原料准备阶段,选用合适的泥土和石灰进行混合,得出均匀的泥石混合物。
2、模具制作砖雕不同形状的模具需要经过精细的制作才能获得准确的雕刻形状。
模具的制作一般选用木材,并经过多次打磨和上油,以防止泥土粘在模具中。
3、砖制作砖雕的雕刻需要用到一定的压力,因此需要制作出密度较大的砖块。
在砖制作过程中,先将泥石混合物放入模具中,在压实后倒出,等待一定时间至砖体较硬后进行雕刻。
4、雕刻在砖制成后,使用刀具和工具进行刻画。
砖雕常常根据文化、宗教、风俗等题材进行表现,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花鸟等内容是砖雕中的主流形式。
二、石雕文化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重要的雕刻工艺,用以装饰建筑物或制作雕像、碑石等。
在石雕的制作过程中,也需要经过几个流程:1、原材料准备石雕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和青石等。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石材。
2、设计和雕刻准备石雕需要先进行设计和雕刻准备。
雕刻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要素、人物等内容进行构思和确定。
完成设计后,将作品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作成模型供雕刻师参考。
3、雕刻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设计雕刻场地、选择合适的工具,如锤子、凿子、刀子、翼子等,根据设计图纸在石材上进行刻画。
4、修饰和处理石材的表面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修饰处理,如打磨、抛光、雕刻、打眼等,使作品达到更加细腻和完美的效果。
三、木雕文化木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材料的重要来源,制作精美的木雕构件能够有效地达到园林建筑和寺庙建筑中的装饰和象征作用。
中国古代的砖雕石刻

中国古代的砖雕石刻砖雕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主要包括砖雕和石刻两种艺术形式,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砖雕石刻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砖雕石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砖雕作品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墓室封门。
2.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砖雕石刻艺术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等建筑装饰。
二、砖雕石刻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砖雕石刻可分为人物砖雕、动物砖雕、花卉砖雕、神话故事砖雕等。
2.特点:砖雕石刻具有以下特点:(1)材质:以砖为原料,经过制砖、雕刻、烧制等工序制成。
(2)技法:砖雕技艺精湛,有线刻、浮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3)题材:砖雕作品题材丰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等。
(4)艺术风格:砖雕石刻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文化、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著名的砖雕石刻作品1.河北定州砖塔:又称定州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塔身雕刻有精美的砖雕佛像和图案。
2.北京故宫太和殿砖雕:太和殿砖雕是故宫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刻有龙凤、仙鹤等吉祥图案。
3.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展现了秦代军队的雄伟气势。
4.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石窟中的砖雕佛像造型优美,神态自然。
四、砖雕石刻的文化价值1.历史价值:砖雕石刻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2.艺术价值:砖雕石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教育价值:砖雕石刻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具有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4.旅游价值:砖雕石刻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砖雕石刻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洛阳宋金时期砖雕[权威资料]
![洛阳宋金时期砖雕[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c02c5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3.png)
洛阳宋金时期砖雕摘要:洛阳宋金时期的砖雕是由汉画像砖、北魏石刻线画一脉相承而来,在物象的深入刻画、现实空间的处理、雕刻制模技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渗透着同时期宋金绘画高超水平和技艺的深刻影响。
但可能是因为宋金时期墓葬用砖雕的社会需求量相对于汉代墓葬用画像砖要少得多,所以在题材方面创新不多,也可能是因为砖雕的从业的工匠相对较少,所以在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并不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能够代表这一阶段砖雕艺术成就的当属杂剧砖雕。
关键词:砖雕;洛阳;杂剧人物洛阳发掘的砖雕墓室一般没有前后室之分,均为前堂后室合为一体的单室。
其砖雕内容展现了宋金时期洛阳一般商人与官吏、地主生前的生活。
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座宋代砖室墓现在复原在洛阳古代艺术馆中。
一、技法洛阳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砖室墓,多以仿木建筑结构砌砖建造而成,从汉代砖室墓和晚唐五代时简单的仿木建筑砖室墓发展而来,从北宋中期以后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
这种墓室中多装饰有砖雕,砖雕是由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是模印或刻划有花纹和图案的砖。
画像砖到了东汉时期,浅浮雕技法已经运用得十分广泛了,而砖雕的雕刻技法主要就是浅浮雕加阴线刻,可以说是对两汉画像砖制作技法的很好继承。
但是画像砖与砖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画像砖是在砖未烧制前还有泥的柔软性时用印模印制而成的;砖雕则较为侧重在已经烧制好的硬砖上雕刻而成。
由于基底比较坚硬,所以砖雕上的图案可以雕琢得更加精细。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汉代画像砖相似的制作办法,即将砖胚放入预先刻好的模子内形成画面。
二、题材(一)孝子故事如宋四郎墓。
这一题材是与画像砖、北魏石刻线画中的孝子故事一脉相承的。
(二)杂剧人物如1973年洛阳市洛宁县文管会在该县小界乡介村搜集的一批宋代杂剧雕砖。
这批杂剧砖雕是可说是目前发现的杂剧数量、种类最多而且较全面的地方杂剧团。
杂剧是宋金时期兴起、发展的戏曲艺术,本来是唐代各种杂耍技艺的统称,后来宋代的歌舞戏、滑稽表演以及有故事内容的清唱,也叫杂剧,金元称院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恭王府的砖雕
砖雕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艺术,砖雕所用的材料是用经过细致加工的熟粘土为原料,经过柴窑烧制而成的,它坚硬而且紧密细致。
经过雕刻艺人的双手雕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砖雕作品一般都附着于建筑物上,无论是皇家、达官贵人或平民的建筑物上都会出现砖雕作品。
我们常见的有门额、门罩、屋脊、墙体、窗口、戗檐等部位的砖雕。
砖雕即是艺术品,还有实用功能。
砖雕一般雕出有动物、花卉、纹饰等,表现出幸福、吉祥、和谐等寓意。
恭王府古建筑中现存的砖雕形式多、题材丰富、基本上每一座建筑物都有砖雕,特别是后罩楼后檐墙上的46扇什锦窗砖雕,体现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
p.26 正脊上的砖雕分脊花:清水脊是北京四合院式建筑屋顶最具特点的屋脊形式。
一般房屋只在脊的两端加一组花草砖,高规格的房子要把这个脊盖的很高,并在上面用砖雕组成二房连续花卉纹样,其中间更要加一组雕刻非常精美的适合纹样装饰,此砖雕分为分脊花。
p.43 墀头墙戗檐上的砖雕花饰:这块砖雕采用的是深浮雕的手法,雕刻艺术精湛,保存数百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是北京砖雕中少见的精品。
p.52 坡脊上的砖雕立兽:坡脊上的立兽不只是起着装饰的作用,这些动物各自都有神奇的本领,或驱鬼降魔,或喷雨避火。
另外,立兽的多少还代表着宅主人的身份,能够安放五个立兽的房屋,其级别必定是王府之类,七个以上的只有皇宫的主体建筑才能使用。
P.60 博风头上的砖雕装饰: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楼是装饰的重点部位,不只是大门正面要饰满砖雕彩画,山墙的侧面也要加一组砖雕。
砖雕的内容以吉祥图案为主,比如万字纹、牡丹花、菊花、太极图等等,寓意万事如意。
(在侯芳的红皮书上)
恭王府的石刻
石刻艺术如果从先秦时的石鼓文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往往把雕与刻联系在一起,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一般指的是雕是雕出立体的作品来,如石雕、砖雕等,而刻指的是平面加工以刻文字为主,石刻一般又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
恭王府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王府。
王府内有大量的石刻文物,如王府内狮子院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王府后花园中西洋门处有门额石刻两处,后花园中还有石柱石刻7处,这些石刻文字不多,但都很富有诗意,对了解恭王府的历史很有启发。
恭王府最著名的石刻是两座碑刻,一座是举世闻名的福字碑,另一座是中路神殿东配殿廊下的道光皇帝扇面绘画和恭亲王奕 与醇亲王奕譞书写的书法作品的石碑(以下简称父子碑),这两方石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恭王府的宝物。
福字碑(129*54*14)选用优质的铜青石镌刻,福字是康熙帝御笔手书,书法水平很高,是国宝级文物。
父子碑的扇面绘画为道光皇帝1828年所画,1833年奕 出生后,由道光皇帝赐给奕 。
此碑是1889年镌刻的,当时正是奕 最后一次被罢官在家休息的时候,而此时正是光绪15年,光绪皇帝已亲政,正是光绪皇帝之父醇亲王奕譞飞黄腾达的时候,由奕譞临摹上石,兄弟二人写了数百字的感怀文章,第二年50岁的奕譞就去世了。
此碑体现了父子情谊和兄弟情谊,文物价值很高。
此碑(90*90)见方,选用汉白玉石,碑的两面均有镌刻,可惜的是此碑碑帽下落不明。
福字碑与父子碑不是一般石匠所刻,而是由专业的碑刻艺人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精雕细琢所完成的。
因传统工艺很复杂,我们这里就简述一下:首先将碑面磨平并磨光,然后在碑面上涂上一层浓墨,墨迹干后在碑面上将熔化的蜜蜡(蜂蜡)再刷一层,蜜蜡凝固后再用
薄牛角光刮蜡,使碑面上留下极薄一层且均匀的蜡层,另外将准备要刻的文字墨宝铺在特殊制作的油纸下面进行双钩和过朱,再将过朱的油纸在碑面上进行上样和锤定、上胶等工序。
上边讲的是摹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点也不能损坏将要刻制的墨宝原件。
在摹的基础上进行镌刻、碑刻艺人左手挚凿、右手挚拍进行操作(碑刻艺人不用铁锤操作),所刻文字或图型必须与原作品一致不能走样,要求字迹清晰:剖面平整光滑,阴根在笔划得中心线上,能体现出原作品的笔锋和特点。
最后通过传拓,将拓片与原作品进行对照,确定质量是否合格。
碑刻艺人是摹、刻、拓一体化的艺人,这几样工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
第一件拓片称为头帖,就是由刻者亲自拓出“乌金帖”的头帖。
可惜的是传统碑刻工艺已面临失传,能全面掌握手工摹、刻、拓的碑刻艺人已经极少。
这些更能显现出福字碑与父子碑在艺术上的珍贵。
陈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