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16字诀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
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
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
养生长寿十六字诀

养生长寿十六字诀十六字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 这十六字诀在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中有记载。
后世练功家又把它称之为“十六锭金”或“一秤金诀”,可见这个功诀的重要和分量。
其具体功法是:1.吸咽: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待满口生津,连津咽下,汨然有声,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领下咽之津,直送至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处)元海之中,略存一存。
此谓之吸咽或咽吸。
2.提呼:接上功,随即又将下部-会阴轻轻提撮,如忍小便状,同时以意念领气向上引提,使归于脐,并从尾闾、夹脊两关一路提上,直透后顶玉枕关,入泥丸(脑宫)顶内,与此同时,将舌轻轻放下,并将气徐徐呼出。
此谓之提呼。
如此吸咽、提呼交替进行,周而复始或三五口、或七九口、或十二口、或二十四口。
要行即行,要止即止。
唯以咽津时应旧汩然有声,呼吸时应深长细匀,以耳不闻息声,又不觉有外出为要,宜甚加注意。
本功法着重修练下丹田。
下丹田是中医认为的“肾”和西医所说的性内分泌腺系统。
而中医又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元气之所寄。
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气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肾气旺盛,自然不易衰老,寿命也就延长,而肾气虚衰,衰老即提前发生,寿命自然缩短。
西方科学家研究结果认为,一般情况下男子停止性生活十二三年即死亡,女子要长一些。
中医的肾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性内分泌腺系统分泌出的性激素,对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正常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功法不同于其他浩繁的各种养生长寿法。
它简单、易学、易练,可蕴含着无穷奥妙。
若练功得法,不久就会出现“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的种种迹象,长期修练自然会出现使人意想不到奇效。
一天之中,不论行住坐卧,略有空闲,即可为之,关键在于肯重视,能下恒心长期坚持。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

道家养生十一大秘诀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至元代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
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11个方面。
1、“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
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
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
《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
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
”“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
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
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
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3、“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
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 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
带教16字决

带教16字决
十六字诀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套导引方法,实际只有两个操作方法,一是提肛门法;二是吞咽津液法。
这里的水火分别是指肾中的阴阳。
具体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微闭双目,自然平卧或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意念到一处,先作漱口状,舌头在口内搅动,舔上腭,促使唾液分泌,待唾液满口时,汩然一声吞下,同时用鼻吸清气一口,想像所吸进的气,帮助将吞下的津液唾液直送入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稍停一会儿,便用鼻缓缓呼气,遂用下部提肛,缓缓收缩肛门,如忍大便状,想像气随提肛,进入脐下的丹田,然后气从丹田灌入背脊中的督脉,沿督脉向上进入脑海,如此做30遍。
每天清晨起床前练,或其他时间也可以。
长期坚持可以治病延年,形体轻健,百病不生,身体有力,精神旺盛;可有效防治感冒、痞积食逆、痈疽疮毒、头晕心痛、心悸胸痛、胆囊炎、慢性胃炎、食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等症。
十六气养生诀

十六气养生诀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古人云:“智者知养生也”。
20年前,我由于不懂得养生的道理,精神、形体经常处在超负荷状况中,使我成为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人。
这些病既有寒,又有火;既有实症,有虚症,从而使我的呼吸、消化、泌尿等几大系统失去平衡,长期疾病缠身,医治无效。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因为疾病给我的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才逼使自己刻苦地钻研中医、收集验方、自行针灸、练习气功,试图从古老的医学和传统文化中寻求自救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求和实践,这条路我走通了。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了,不仅自愈了身上的多种疑难病,而且连过去部分白了的头发也逐渐变黑,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经验。
现将其编写为“十六气养生诀”,公布如下:慎言语以养神气,忌狂喜以养心气,乐助人以养胆气,善制怒以养肝气,少忧思以养脾气,食清淡以养胃气,常咽津以养肾气,深呼吸以养肺气,多运动以养骨气,广交友以养人气,好读书以养灵气,不显露以养元气,居中道以养和气,意内守以养真气,祛惰性以养成志气,坦胸襟以养正气。
一、慎言语以养神气。
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道家长生十六字诀字字珠玑

道家长生十六字诀字字珠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明)冷谦《修龄要指》
这16字是被誉为道家养生代表性功法之一的“长生十六字诀”,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的来说,它讲的是通过腹式呼吸,达到益精固元目的的养生法。
操作方法:1.凝神静气,口中漱津3-5次,接着以舌抵上颚,直至满口津生,发出汩汩声,连津咽下。
吞津的同时,鼻吸清气一口,用意念之真气将所吸之清气连同津液运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
2.吸气的同时,提肛,意想意念之真气从会阴处(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提至腹脐下丹田中,使上气(清气)和下气(真气)在丹田会合,略存一下(闭息片刻)。
3.呼出浊气,松肛,意想意念之真气从丹田导出,沿夹脊双关循行直上,至后项的玉枕穴,透入脑海。
4.漱津咽下,吸入清气的同时,用已升入脑海中的真气将津液引入丹田,清气与真气再次会合于丹田中存一下。
平时可重复数遍练此功,对中风、风瘫、肢体活动不利诸症皆有疗效。
(浙江省中山医院中内脾胃科主任医师郑红斌)。
详解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读之有益为何不读

详解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读之有益为何不读*上文介绍了道家吐纳的建议时辰和基本要求,有关注本人号的各位同道应该都有所了解了。
今天主要介绍道家吐纳法之十六字真言,按此真言中所述的步骤和要领练习吐纳,能调理内环境,每日花费不多的时间,持之以恒,对自身的五脏六腑,有很多的益处,是健身,广场舞,其它健体活动的有益补充。
十六字真言又叫十六锭金,足见字字珠玑,一字一锭金。
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呼便咽,水火相见。
”首先,按上文中的要求准备好之后,脑子放空,入静。
开始第一步: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鼻子吸气,吸气过程要平缓而悠长,尽量吸入多的清气,吸气的具体秒数因人而异,一般三秒以上,随着练习,吸气越长。
同时要“提”,一般提腹缩肛,提有两种功能,一是把清气引导到丹田,二是要把下焦之气提上来,和吸入的清气混合互换,这两种气要在“丹田”处汇合。
”丹田“在肚脐下三寸(十厘米),可参考下图中的下丹田位置。
要实际感受一下丹田,可以模仿呕吐的动作,或者回忆一下上次喝多呕吐的感觉也行。
所以,第一步其实有两个动作,吸气,此时腹部会鼓起,同时又要提气,提臀缩肛。
把下焦之气提上来,刚开始会不同步,可以先吸气,然后憋住,再做提臀动作,使上下的气充分汇合。
实在不行也不着急,道家讲究开始是意到即可,慢慢练习之后,就可自然而然同步了。
注意一点,如果你一吸气,胸部涨大,腹部反而紧缩,说明还不得法,当胸部平缓起伏,腹部会先涨后缩,才是正法。
丹田位置第二步就是呼了,”一呼即咽,水火相见“,呼气用嘴,同样是平缓而绵长,尽可能的排肺中的空气,一直到肺排尽后的自然回吸,一般这个过程有五秒以上。
呼气时,收小腹,将小腹中的空气压入丹田。
此时注意了,在呼气将尽的时候,下轮吸气开始之前,要有个吞咽的动作,有唾液就吞下,没有也要做吞咽的动作。
最好发出响声,代表用了一定的力度。
刚开始不出声也不要紧,慢慢练习就好了。
呼吸的正常状态整体来看,就是一吸一提,一呼一咽。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_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功诀破译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310028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翁士勋教授/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0。
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5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6。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0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0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0。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5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6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0。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5修龄要指6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0,/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0。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养生之“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传承至今,各家各派的解法各不相同,版本从来只有一个,存在的只是解法上的差异,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的练习方式,涉及到晦涩难懂的地方,我用尽量生活化的语言给大家讲解。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
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重点破的是一..便...二字,讲究的是个连接动作,分心二用,同时进行。
首先,我建议选于早晨做这十六字诀,如果有小区环境,有树有水之处最佳,试想,谁也不愿意吸一肚子工业废气吧?
第一步,凝神静心,用鼻子轻吸一口清气,要求气息悠长,尽量往丹田下方沉去(肚脐下三寸)。
第二步,在吸气的同时,提气,所谓提气就是收紧臀部,这个动作简单的点说,就是想象着在忍着要上厕所吧,提气的时候也把气息提于丹田之内。
所谓气气归脐,便是如此,外吸一口清气,内提一口内气,当都归于丹田,略顿一顿,以便清气与内气相融,这就是简化版的食气,再次强调,工业废气不算。
第三步,缓缓呼气,也要求气息悠长,呼气时最好闭目。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点经脉的知识,还有一点道家的意念送气,气到则脉通的法门,讲起来有些复杂。
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呼气的时候想象气息是通过了哪些经脉穴位,最后经过玉枕穿透泥丸,才能一口气呼尽,这样讲起来大家一定不知道怎么操作。
那我简单的来说吧,就是闭目,呼气的时候缓缓的松肛,同时夹紧脊背腰肾一带,想象气息从这些地方流过,直通大脑,在气息呼出的同时再缓缓松身。
这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的循环。
接着,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第一步,依旧是提气于丹田。
第二步,在提气的同时,用舌尖上下漱口生津,像吞入内气那样,分三至五口把津液吞入腹内,要求吞的时候使劲,发出声音,津液也要尽量往下沉,沉入丹田之内,再稍微停顿之下。
这里津液的作用主要是益水强肾,促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及时没有及时产生唾液,也可干咽,同样要求发出吞咽之声,因为《灵宝毕法》,曾经提过嘘咽之法,中间有个观点就是说气中自有水生。
最后要提的有3点,第一,这样吸,呼,咽的循环可以做7到14次。
第二,在呼气将尽时,尽快的做下一步咽津,以便动作衔接,好处是可以吞入一口将尽不尽的内气。
第三,在过程中尽量想象气息的流动方向,原理类似于道家的存思。
十六字诀的好处颇多,坚持做下来,无疑是非常好的养生之法,我在这里用简单的方式给大家讲解了一下,这些东西其实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在我泱泱华夏普及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