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

合集下载

的福州“十大”名片

的福州“十大”名片

我相信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福州是福建省省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自古榕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名榕城,城内“三山两塔一条江”别称“三山”,福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东南沿海一颗璀灿的明珠。

尤其值得福州人自豪的是“三坊七巷”,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林觉民、萨镇冰、冰心、邓拓等名人故居闻名天下。

三坊七巷孕育出一代代出类拔萃的英杰,他们的杰出的历史成就,为中华民族和福州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左伟伟人、林则徐是中国放眼着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名扬千古,世代缅怀,成为楷模。

正是这种福州文化内涵所包含的精神,传播“物产天铎,适者生存”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激起了全国人民救亡扶贫的革命浪潮,因此三坊七巷首推福州名片之首。

马尾船政文化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是清代第一所水师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学校,它采用西方教学方式,接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派出学员留英、法,使中国的第一代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海军名将林泰曾、刘步蟾、叶祖桂,民国海军总长和总司合刘冠雄、萨镇冰、黄钟瑛、杨树庄、杜锡桂、陈绍宽、梁序昭以及海军将领兰建框、林建章、李鼎新等人。

因此我把船政文化推为福州名片的第二名。

福州的工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等享誉中外。

张祖仁说福州的寿山出产一种晶莹温腻,五彩斑斓的“灵山”并以寿山雕刻大师的工艺,而独霸天下,名扬中外,如陈敬祥的“求偶鸡”工艺巧夺天工,名扬天下。

脱胎漆器在首届巴黎博览会获头等到金牌奖,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东方特产”,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和北京景泰蓝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福州木画以奇巧和木作画形式传播中外,涌现了吴启棋、陈锟、陈庄等工艺名家,成为福州工艺品的瑰宝之一。

所以“福州的工艺寿山石、脱胎、木画可作为福州名片的第三名。

郑和下西洋,从福州长乐的太平港,并在此训练兵丁,储备食物,等候季风,而后从闽江口扬帆出海,这里的天妃宫,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有历史。

三坊七巷中的名人

三坊七巷中的名人

三坊七巷中的名人
福州三坊七巷街区是以南后街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展开来。

西边从北到南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面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占地四十公顷。

“三坊七巷”的精华在于历史名人荟萃。

这些名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在中国历史进程有过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堪称历史名人,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明抗倭名将张经等。

第二类是历史上担任过重要军政官职的人物,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御史中丞陆蕴,明礼部侍郎萨琦、户部尚书林津、应天府尹陈一元、巡抚梁章钜,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海军部副部长陈季良等。

第三类是名门望族,如住在宫巷的林则徐次子林聪彝、大女婿刘齐衔、二女婿沈葆桢,住在黄巷的清道光进士、湖北巡抚郭柏荫,五兄弟皆中举,在福州传为佳话,世称“五子登科”,解放军著名儒将郭化若是郭氏后代。

住在文儒坊的陈承裘世家更为著名,其祖父陈若霖,其父陈景亮,其子陈宝琛任的官职都相当于当今的省部级,陈承裘7个儿子,一子幼夭,六个皆中进士或举人,科举制度在中国盛行一千多年,全国这样的家庭实属罕见,清廷为此专门赐了个匾:“六子科甲”。

第四类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如唐代学者黄璞,宋嘉定状元郑性之,著名诗人黄任、杨庆琛、张际亮、林昌彝,何振岱,《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当代著名女作家谢冰心等。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三坊七巷名人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州三处古老的街区之一。

这里有不少历史名人。

比如,明代学者徐霞客曾在此寓居,他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马可·波罗游记”。

此外,还有明代学者顾炎武,他是明代末年思想家、哲学家和史学家,他撰写的《日知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还有清代学者梁启超,他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以及《新民主主义论》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坊七巷还有不少其他著名的历史名人,他们的足迹和故事,见证了福州的文化、历史和传承。

三坊七巷名人

三坊七巷名人

福州市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

一、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
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二、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 三、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
林则徐介绍
林则徐1785年生。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 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 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 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 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 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林 则 徐 的 书 法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 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 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 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 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 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 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 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 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 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 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 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 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 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 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 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三巷七坊

三巷七坊

福州三坊七巷——地灵出人杰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了一代又一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历史波澜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便是追寻福州人文历史的最好去处,这里集中了很多历史上在福州生活过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是以南后街为中心的清明时期的古建筑群,大体上以南后街为轴心。

三巷七坊已被开发为福州的重要人文景区。

三巷七坊内又富有民文化特色的各色文化表演以及工艺品商店。

每个街道内有保存完好的名人住宅(部分为后来修缮)。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位在次生活过大家十分熟悉的名人。

这是位于三巷七坊入口的一个清末的宅院,这里曾经先后生活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以及后来的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历史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觉醒进行着前仆后继革命历程。

这之中林觉民便是历史的先行者和革命的坚定践行者。

他又年轻的生命向世人敲响民族兴亡的警钟,他那一腔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一个站在他雕像前的游客的心。

一本《天演论》唤醒了日本人,却没有唤醒中国人,不知近代伟大的进步学者严复心中是何等的忧郁。

那是硝烟四起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严复正生活在那个时代。

面对国民的愚钝,严复用自己进步的思维洞悉历史方向,用《天演论》展现着西方先进的文化与社会面貌,然而愚钝、封建之下国人在挣扎中迷失了方向。

站在他曾经生活的院落中,用心去品味一位伟大学者的民族责任心,用心去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谆谆教诲。

除此之外,三巷七坊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遗迹等待着你去探访,在南后街尽头坐落着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的纪念馆。

走进三巷七坊,品读历史,感悟真谛,一段段发人深思,一曲曲惊心动魄,一场场历史兴衰洒尽英雄泪。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以下文字由新浪博客之:飞旋的草帽 整理)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为新一轮创业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现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张 经:(1492~1555年),字廷彝,号半洲,候官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嘉兴知县。嘉靖四年召为吏科给事中,历户科都给事中、太仆少卿、右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嘉靖十六年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以镇压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有功,进兵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二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改兵部。张经有智勇,能用兵,在江南抗倭期间御将帅,守要害,有功无罪,最后被严嵩、赵文华陷害而死。故居现文儒坊尚书里。
陈 帙:林则徐之母,居文儒坊19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名人----林纾林纾其人与玉尺山典屋高一(6)班38号叶海旻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号蠡叟、贱卓翁、餐英居士、射九,闽县莲塘(今鼓楼区莲宅村)人。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

先后在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教书。

林纾是一个不懂外文、凭借他人口译的文学翻译家,一生翻译外国作品246种,其中已发表222种,未刊作品24种,涉及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11个国家107名作家。

林纾不但是个翻译家,而且还是个古文学家、诗人、画家。

他遗有长篇小说、文集、传记、画论等37部作品,并遗存115篇短小说、诗、词曲,及数百成千幅画卷。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奠基人,他打开我国通向世界的文学窗口,传播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

他精通古文,是我国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鲁迅、茅盾、郭沫若、郑振铎、庐隐、苏雪林等作家都受其影响。

郭沫若说: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文学倾向上有决定性的影响的”。

林纾出生于福州,前半生在福州度过,先后住于莲塘祖居、玉尺山典屋、横山老屋、龙潭精舍、苍霞书院,并寓居马尾。

林纾出生在何处问题尚有争议,一说出生在侯官玉尺山,一说出生在闽县莲塘。

笔者曾拜访林纾孙子、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林大诚及林纾在福州的族亲,他们认为林纾出生在莲堂祖居右厢房。

张俊才《林纾年谱简编》肯定林纾少时居住玉尺山,但否定其出生玉尺山之说,认为“林纾父亲林国铨,大约十三四岁时,也开始经商。

林纾出生后,林国铨随盐官在闽北建宁办盐务,逐渐攒了些钱,在……玉尺山典得房屋居住”。

玉尺山,又称闽山,即今光禄吟台一带,在福州市乌石山北侧,位于今光禄坊原福建省高等法院内。

林纾居住的典屋早已毁没。

但林纾一家在玉尺山典屋被欺诈的遭遇,却使他一生难忘。

林纾在《先太母陈太孺人事略》记载:“是年叔父静庵生,举家渐渐得不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课题:
组员: 林雅、 林晋闽、高洁、 沈凤娟、张美霞、董玲玲
指导老师: 陈君洁 廖小琴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
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 、 “一二· 九”运动、 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 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 时代推手的角色。
三坊七巷街区是福州的历史标志之一和中国南方地
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被誉为 近代第一才女。 林徽因既 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 筑学家,不但风华迷倒众人, 学究深厚也令钦佩不已,她的 很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学、艺术、 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中,自30 年代以来,她在诗坛和建筑界 便双负盛名。她所学并非文学, 却对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 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感,另 辟一番新意。徐志摩视她为 “唯一灵魂伴侣。”著名的哲 学家金岳霖形容她宛如“人间 四月天”,可见其才貌出众, 人间罕有。
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 梦中,偷偷的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 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 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 情。 ——《闲情》
杨桥巷十七号 是林觉民、冰心的 故居,同时也是一 九一九年在国内报 刊上率先披露巴黎 和约内容、从而引 燃五四运动导火线 的林长民及其女儿 林徽因的祖居。
庐隐(1898年5月4日—
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 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 闽侯县南屿乡人。庐隐是 一位感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 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 色 庐隐作品 调。
她追求人生的意义,
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 觉得人生“比作梦还 要不可捉摸”,她在 悲哀的海里,几乎苦 苦挣扎了一生。她, 或她作品里的主人, 常常被悲哀所困扰, 不得解脱,把悲哀看 作是伟大的圣者。
冰心
林徽因
庐隐
+ 冰心(1900─1999),人称
“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 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 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 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 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 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 民的敬仰。
+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
《城市的童年——走过三坊七巷》
《紫藤书屋几度秋——冰心的福州故国》 《林徽因传》
谢谢

林微因“以天纵
的才气、精致的 观察力,在诗歌、 散文、小说、戏 剧和建筑等领域 创下了骄人的业 绩”。在当今台 湾,研究和推介 她文学作品的学 者更侧重地推崇 她为“绝艳才 女”。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区)
人,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原名徽音,留学美国 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就任于东北大 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与丈夫梁思成 对中国建筑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测绘,收集了大量 的中国古建筑资料。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 案、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的设计。 一生中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 等,著名的有《昆明即景》、《刺耳的悲歌》、 《春梦》、《花厅夫人》等。其诗歌擅长用写景的 手法抒情,在形式、韵律、风格和技巧方面有一定 影响,被称为新月派诗歌。
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在南后街与杨桥巷交界处有她的 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 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 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 (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 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 ‘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 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 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 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 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 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 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 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 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 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 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
三坊七巷承载着福州的历史
和文化,也承载着福州人的 梦想,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失 去了自己的根,都是无本之 木,无言之水。忘记历史, 失去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民族, 只能是浮躁和茫然的。
我们现在这些幸福的后生们,与过去在那峥嵘
岁月中的不凡的先辈们相比较,我们可不谓是 太过自以为是、太骄傲自大了?我们不应该太 满足于现状,应该懂得“居安思危”。 像以前那个年代,女子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的!什么缠足、不得人学的各种拘束,束博的 仅仅只是女子的自由吗?还有她们的心灵!她 们心灵上的创伤,不是多少物质所能弥补,但 却是被繁杂的物质所中伤!过去的什么胡扯的 道德观念,尽管解放后那个年代能出现像冰心、 庐隐、林徽因这样的才女,是我们过去的甚至 当代的女性的光荣!
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它指的是文儒坊、衣锦坊、 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朗宫巷、黄巷、塔巷、 富巷、安民巷、吉庇巷,目前只剩二坊五巷了,从 坊巷中走出的名人有近代望眼看天下第一人林则徐, 西学倡导者严复,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辛亥革命 先烈林觉民,作家谢冰心等,正因为三坊七巷蕴含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小组决定研究三 坊七巷走出的名人——福州三大才女。
1.三坊七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对它有亲切
感,易于激发学生问题兴趣,便于我们进行 实地考查。 2.对于我们女同胞而言,她们的成就令我们 倍感自豪。 3.现在的学生对福州本土的文化名人并不深 入,导致福州文化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失 去了它的精髓,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这次的研 究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迟暮之年的冰心
+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 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
友 白莲出水了 向日葵低下头了 她亭亭的傲骨 分别 了自己。——《繁星· 春水》
+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
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 水珠。 ——《荷叶母亲》
+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的来了,放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