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治新进展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诊治新进展【摘要】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致命,最初抗菌药用于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时,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过程,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耐药菌株的增加,近年来其发生率又呈现上升的趋势,本综述简述了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及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关键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颅内感染【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203-01正常的脑组织受到脑膜,颅骨以及头皮的保护发生感染的几率较低,但开颅手术破坏了上述保护,增加了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
开颅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野暴露的时间也相对较长,术中脑膜,脑骨开放,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并且术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但是抗菌药物难以通过脑血屏障,在颅内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另外,难脊液本身是一种良好的细菌培养基,而免疫功能相对较低,手术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增加感染的概率偏大。
开颅手术是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术后颅内感染则是严重、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感染的患者病情危重,且预后效果不良。
及时的确诊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综述对开颅手术后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常见细菌类型、感染部位、诊疗等进行综述如下。
1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开颅术后3~7天是颅内感染的高发期。
不同的检测方法、诊断标准、研究对象,不同的年代,开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早期抗菌药物未在临床应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率较高,1934年国外有报道,术后颅内感染率达到15%。
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到20世纪90年代感染率报道1%~2%。
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切口的感染及骨瓣发生感染时,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切口裂开,局部有脓点,患者可有发热。
发生脑膜炎的患者,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及体征,包括发热、意识障碍、头痛、脑膜刺激征、抽搐等。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作者:李波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 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关键词] 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6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041-03脑出血后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创伤小,可在局麻下手术、降低麻醉造成的风险,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快速缓解颅内高压情况[1,2]。
但是颅内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对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
30例患者确定为颅内感染,发生在术后3~8 d,年龄34~81岁,平均(57.1±12.6)岁。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4]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为金标准。
患者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超过38.5℃,或者术后体温下降正常后又再次超过38.5℃,排除其他系统感染;术后患者无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重、意识恶化、颈项强直、烦躁、病理征阳性等症状及体征。
生化检查:脑脊液WBC 超过10×106/L,外周血WBC超过10×109/L,脑脊液糖含量低于2.25 mmol/ L,蛋白含量超过0.45 g/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易感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折 的清 创 、 固定 ; 一 般情 况 下 , ④ 尽量 不 要在 伤 者 全身 状 况不 稳 定 的情 况下 进 行手 术 ; 如果 存 在致命 的 内出 血而 经 过短 ⑤
C N HIA MEDC ER L 巾 苗医 药导 掘 1 5 IALH A D 4
・
医护论 坛 ・
( 稿 日期 :0 1 0 — 0 收 2 1- 3 3 )
均 需要 紧 急 手 术时 , 组织 多 个 手 术组 一 起 进 行 手术 ; 当 应 ②
几 个部 位 的创伤 都很 严重 时 , 危及 生 命损 伤 的 处理 放在 首 对
位 . 为 救 治 的 重 点 和 先 后 次 序 与 救 治 效 果 密 切 相 关 ; 当 因 ( 多 发 伤 合 并 四肢 骨 折 时 , 在 开 颅 、 腹 、 胸 完 成 时 进 行 骨 应 剖 剖
理, 以提 高伤 患的抢 救成 功率 。 院前在 抢救 的黄 金 1h内给 入 予 积极 有效地 救治可 以大大提 高多发 伤患者 的抢 救成 功率 。 严 重多发 伤 患者 做 出初 步诊 断 以后 是否 需要 立 刻 手术 、 先 行 哪 种 手 术 . 般 要 根 据 颅 脑 及 胸 腹 部 损 伤 情 况 综 合 考 一 虑 。 并颅 脑损 伤 的患 者 , 不能 过分 强调 颅 内血 肿 、 挫裂 合 既 脑
2 结 果
21 年 8 01 月第 8卷第 2 期 4
定 . 计 入菌株 总数 。 不
1 统 计 学 方 法 . 5
21感 染 率 情 况 .
采用 S S 70对所得 数据进 行统 计学 分析 ,计数 资料 P S1 . 采 用 百 分 数 表 示 , 间 比 较 采 用 x 检 验 , P 00 组 以 < .5为 差 异 有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颅 内压力过低 ,脑 室塌 陷。 22颅 内感染的可能 :本组 病例 置 管 引流 时 . 间最短 3天 ,最长 l ,平 均 8天 。由于 4天 微 创引流使颅 内组织 与外 界相 通 ,潜 在感 染
的危 险性 不 可忽 视 ,若 感 染 迅 速 易 造 成 死 亡 ,故预防感 染尤 为重要 。
322引 流管 的 护理 : .. 引流伤 口敷料每 4小时
更换 1 ,如 有 液体渗 出及 时更换 , 次
每 日更换 引流 袋 1 ,并按无菌操 作进行, 次 冲洗 时要 先抽 后 冲 ,预 防逆行感 染 。 323保 持 引流 通 畅:观察 引出液 颜色 、 出 .. 排 量 、性质 ,定 时挤 压管 道 ,对轻微 阻塞也能 畅通 ,血 肿如 果 引流不 畅者 ,细菌容 易滋生 和 繁 殖 。因此 半 固态 部分 的血肿可用 生理盐 水 轻 柔冲 洗 ,使 其溶解 后经 引流管排 出, 如
院颅 内出血 的治疗 翻 开 了新 的 篇章 ,以往 脑 出血多采 用保 守 治疗 和 开颅 血 肿清 除术 , 死 亡率 高 ,近几 年 ,我 院 开 展 颅 内血肿 微 创 清 除术应 用钻 孔 穿刺 引 流术 代 替开颅手 术 , 并将 引流 管保 留在 血 肿腔 中 ,然后 应用 血液
2 —0 。入 院 时 已 昏迷 1 26 ml 8例 ,昏睡 4例 , 神志清 醒 1 。 例
2问题分析
查 搬动 时必 须 头部 与躯 体 保 持 一 条 直 线 并
暂 时夹紧 引流 管,防止颅 内压 波 动 过大 。
31 .. 2按医嘱正确使用 降压药 及 脱水 剂 , 颅 使
内压平稳下 降。 31 单纯 血肿 引流 时应 采 用低 位 引流 的方 .- 3
颅内血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发生在术后 24 h一48 h内 ,术后应严密观察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 迷患 者给予鼻饲温 开水 ,保证每 日尿 量在 1 000 mL以上 ,并且
因素 ,一旦发现颅 内出血征象 ,及 时报告 医生立 即做好再次手 尿 的 pH值在 6.5~7.0。发现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带有血性尿
术的准备 。具体预防措施为 :① 绝对 卧床休息避免搬动 ,翻身动 液及时 留取标本送检 ,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 。一旦发生尿路
3 术 后 并 发 症 护 理 3.1 术后 颅 内压 升高 术后 严密监 测血压 和颅 内压 ,以 维持脑灌 注压 >70 mm Hg。具体预防措施为 :① 抬高 床头 。抬高 床头 30。 ,可 以增加颈静脉 回流从 而降低颅 内压。②止痛和镇 静 。躁动患者 如需 行气 管插 管或其他 侵入 性操 作时 ,应给予静
正确操作方法 ,在采集标本前 ,患者应先用清水漱 口 ,这样可 以 患者得到合理正规的治疗 ,从 而控 制肺结核病的流行。
清除掉 口腔内大部分 杂菌,然后告诉 患者深吸气尽力将肺部深
参 考文献
处 的痰液 咳出 ,并将 咳出的痰液放 于清 洁密封 的容器 内,及 时 送到实验室 ,直接涂片检查 。其次 ,在挑取痰标本 时 ,一定要选 取那些干酪样和脓 性部分 ,这些部分含菌量 多。再次 ,涂片的大
续受压 。 3.11 关节 痉挛 、肌 肉萎缩 、足下垂 每 日进行 四肢关 节
3.5.1 颅 内感染 颅 内感 染多 因手术 操作者无 菌技术 操 被动活动及肌 肉按摩 ,置肢体于功能位 ,防止 足下垂 。
作 不严或手术后伤 口护理 、更 换引流袋 过程 中受到 污染 ,留置
4 心 理 护 理
量 ,减轻脑水肿 ;32~36℃温水或 20%~50%的酒精擦 浴 ;用冰袋 部 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组织水肿 、变性及坏死 ,从而形成压疮 。可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体会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后颅内感染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脑室出血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
方法:12例患者采取静脉用药、腰大池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及鞘内注射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脑脊液培养阴性,1月后复查头颅ct,4例患者显示脑室轻度扩张,远期观察无脑积水症状。
结论: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脑室出血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治疗得当,效果良好,预后佳。
【关键词】脑室出血;颅内感染;腰大池置管引流;鞘内注射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5-0123-02脑室外引流是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一旦发生颅内感染,可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笔者收集了2009年5月-2011年4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术前均有高血压病病史,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5~77岁,平均62岁,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手术经过顺利。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患者术后4~10 d后出现意识障碍,高热(体温均超过38.5 ℃),颈项强直,脑脊液白细胞>10×106/l,其中多核白细胞>50%;血白细胞>10.0×109/l;脑脊液中糖定量450 mg/l[1]。
脑脊液培养结果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粪肠球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链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
1.2 方法患者诊断为颅内感染后,治疗上静脉使用万古霉素针,对于有脑室外引流管的患者拔去头部引流管,改行腰大池蛛网膜下腔引流,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材料为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管,每天经腰大池引流管根据情况注入庆大霉素针4万单位或万古霉素针10 mg、生理盐水10 ml,夹闭2 h后放开,每天蛛网膜下腔引流量在150~250 ml,每天留取脑脊液常规检查,间断脑脊液送培养检查,待体温降至正常后、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正常后,停止鞘内注射药物,静脉用药继续3~5 d,复查脑脊液培养检查阴性。
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护理

①预 防褥疮 : 翻身 1 2 , 次/h 并按摩骨
突出及受压部位 . 以促进血液循环 ;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 当 适
应 用 气 圈 垫 于骨 突 出及 受 压 部 位 ; 识 障 碍 患 者 可 给 予 卧 气 意
动 、 烈运动 、 力咳嗽或排便 等 ; 剧 用 便秘者定 期给予缓 泻剂 或 通便灌肠 , 嘱患者切 勿用力排便 , 以防引起再次 出血 ; 予 高蛋 白、 高热量 、 高维生素 、 易消化的饮食 。 多食 含纤维 素较
气道 , 时彻 底 吸 痰 . 要 时气 管 切 开 。 及 必 23 头部 引 流管 的 护 理 .- 3 严 密 观 察 并 准 确记 录 引 流 液 的
21 术前护理 .
① 对意识清醒者 讲解手术 的必要性及手术
色及量。保持管道固定通 畅。翻身时动作应轻柔 、 缓慢 , 避免 牵拉 引流袋。 约束患者健侧上肢 , 以防抓脱穿刺针 或引流管。 搬运患者时 。 应暂时夹 闭引流管放 置好 引流袋 , 防止逆行感
l 临 床 资 料
用 翻身 、 扣背 、 吸痰 的方法 。 通过更换体位 、 震动痰 液使 痰液
排 出 或 吸 出。 对 于 清醒 患 者 要鼓 励 其 咳嗽 、 痰 。 时 翻身 、 咳 定 扣 背 , 进 痰液 排 出 ; 于 意识 障 碍患 者 , 后 坠 、 胖 、 肌 促 对 舌 肥 喉
激性 出血 , 应严密观察患者 的呕吐物 、 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
一
般 -a 前 后应 用 H 受 体 阻滞 剂 。 早 期 插 胃管 、 饲 营养 Y  ̄ - 应 鼻
液, 可预防消化道黏膜 的 自身损伤及观察有无 消化道 出血和
有利 于消 化 道用 药 。
脑室外引流并发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1 2 临床 表 现 本 组 病 例 1 . 3例 急 性起 病 , 慢 性 起 病 , 中 2例 其 原 发 性 脑 室 出血 6 , 发 性 脑 室 出 血 9例 , 诊 时 间 血 压 高 例 继 就 于 10 9 mmHg 5/ 5 。神 志 清 楚 7例 , 睡 4例 , 嗜 昏迷 4例 ; 热 5 高 例 , 痛头 晕 1 头 2例 , 呕 吐 1 伴 1例 , 膜 刺 激 征 9例 , 瘫 8例 , 脑 偏 四肢 瘫 1例 , 语 6例 ; 认 知 定 向 功 能 障 碍 5例 , 神 症 状 4 失 有 精 例 , 咳吞 咽 困 难 6例 。 呛 1 3 C 检 查 及 临 床 分 级 本 组 病 例 均 经 急 诊 头 颅 C 检 查 . T T 示 脑 室 内不 同程 度 的 高 密 度 影 , 不 伴 有 脑 实 质 内 高 密 度 影 。 或 所 有 病 例 脑 实 质 内血 肿 量 据 多 田氏 公 式 计 算 均 ≤ 3 ml各 脑 室 0 , 积 血 均 未 造 成 脑 室 扩 大 , 其 是 四脑 室 。 按 国 内脑 室 出 血 分 类 尤 属 于 I级 的 8例 , Ⅱ级 6例 , Ⅲ级 1 。 例 14 治疗方法 本 组 1 . 5例 病 人 均 采 取 了腰 大 池 置 管 持 续 外 引 流 术 , 体 方 法 : 者 取 侧 卧 位 , 腰 3 4椎 问 隙 或 2 3椎 具 患 取 ~ ~ 间 隙 , 利 多 卡 因 注 射 穿 刺 点 局 部 麻 醉 ,8号 麻 醉 用 硬 膜 外 套 2 1 管 针 穿 刺入 蛛 网 膜 下 腔 , 过 针 蕊 向 腰 骶 方 向 置 入 F 通 8号 硬 膜 外 麻 醉导 管 , 度 8 1 c 其 中在 蛛 网 膜 下 腔 的 深 度 大 约 为 5 深 ~ 2 m, 6m, 除穿 刺 针 , c 拔 固定 引 流 管 。引 流管 尾端 通 过 专 用 三 通 管 接 头 接无 菌 引 流 袋 , 引流 袋 的 高度 根 据 每 日引 流 量 的 多 少 进 行 调节, 流以 20 50 / 引 0 ~ 0 mld为 宜 , 5 0 / 以 0 mld为 限 , 流 时 间 引 般 在 6 1d 最 长 一 般 不 超 过 1 d 引 流 期 问 出 现 血 块 堵 塞 ~ 0, 4, 引 流 管 可 给予 尿 激 酶 1 U 稀 释 后 冲 管 疏 通 , 流 期 间 全 身 应 万 引 用 有 效 抗 生 素 预 防感 染 , 期 留取 脑 脊 液 做 常 规 、 化 检 查 , 定 生 发 现 有 感 染 时 做 脑 脊 液 细菌 培 养 和 药 敏 , 现 颅 内 感 染 可 通 过 引 出 流 管 三 通 接 头 进 行 鞘 内 注入 有 效 抗 生 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 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
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puncture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559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ematoma puncture drainage treatment,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and risk factors. The results of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located in the ventricular drainage tube,drainage time was greater than 5 d,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injection of urokinase with more than 3 times,with diabetes,hypoproteinemia,intracranial infection rate higher(P<0.05 or P<0.01).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the position of the drainage tube,drainage time,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urokinase injection times,diabetes mellitus,and hypoproteinaemia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rainage of hematoma punctur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0.01).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intracranial hematoma puncture and drainage. In clinical work,we should evaluate the risk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d prevent it in time.[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puncture and drainage;intracranial infection;risk factors脑出血后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创伤小,可在局麻下手术、降低麻醉造成的风险,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快速缓解颅内高压情况[1,2]。
但是颅内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对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
30例患者确定为颅内感染,发生在术后3~8 d,年龄34~81岁,平均(57.1±12.6)岁。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4]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为金标准。
患者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超过38.5℃,或者术后体温下降正常后又再次超过38.5℃,排除其他系统感染;术后患者无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重、意识恶化、颈项强直、烦躁、病理征阳性等症状及体征。
生化检查:脑脊液WBC超过10×106/L,外周血WBC超过10×109/L,脑脊液糖含量低于2.25 mmol/ L,蛋白含量超过0.45 g/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
对于脑脊液培养阴性的患者,结合以上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生化结果进行判断。
1.3 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颅内感染确诊后,3 d内拔除引流管,使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每天检测脑脊液常规以及生化指标,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生化指标等,积极控制血糖,补充白蛋白,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浆,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穿治疗,24例患者鞘内给药:庆大霉素(上海现代哈森药液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 5446)1万U/次,效果欠佳的患者更换为万古霉素(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3 3366)每次50 mg,每天1次。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并鞘内给药。
患者体温正常超过1周,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指标正常,脑脊液连续2次细菌培养阴性为治愈[3]。
1.4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是否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的次数、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等,并分析这些因素与患者颅内感染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颅内感染发生率及转归559例患者共有30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5.4%。
治愈29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1例。
2.2 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 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的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
2.3 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回归方程,结果: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进入方程。
3 讨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头皮、颅骨以及脑膜的保护,当因自身疾病需要开颅时,手术破坏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导致病菌侵入颅内[5,6]。
术后放置引流管、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侵入。
血-脑屏障被破坏,导致病菌侵入颅内感染。
甘露醇快速脱水也会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增加颅内感染的几率[7,8]。
另外,慢性病患者、高龄患者、全身脏器损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及营养状况差的患者,均容易发生术后颅内感染[9,10]。
本次纳入研究的559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5.4%,提示颅内感染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有学者认为,脑室穿刺引流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几率高于单纯血肿腔钻孔引流术[11],脑脊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并且脑脊液中缺少补体以及IgM抗体,缺乏吞噬细胞,因此,一旦有细菌侵入,非常容易发生感染[12]。
发生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而脑室外引流易形成脑脊液渗漏,增加感染的几率。
本次研究中有120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有11例发生感染,发生率9.2%,显著高于未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
在本次研究中,引流管放置时间也是主要的高危因素之一。
引流管长期放置可导致在头皮下及颅内形成窦道,容易发生细菌逆行感染以及渗漏[13]。
有学者研究显示引流管放置时间超过10 d是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以5 d为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
穿刺后通过引流管灌注尿激酶是为了溶解血块、促进引流,但是注入尿激酶可增加感染几率,在本次研究中,尿激酶注入次数≥3次是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在操作过程中有少量脑脊液发生逆流有关。
另外患者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而是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14,15]。
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具有微创的优点。
但是术后颅内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临床上积极预防、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在临床工作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尽量在无菌手术室内手术,选用一次性无菌引流装置等,可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
国外有研究采用抗菌药物涂层的引流装置,可减少导管相关性的感染。
引流管在穿刺点引出后,在头皮下潜行5 cm,可以减少脑脊液漏、降低颅内感染的几率。
另外,术前应准确定位,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
术后加强引流管护理,每天进行局部消毒,换药,保持干燥,脑室外引流的脑脊液量不超过10 mL/h,根据引流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预防脑脊液逆流。
尽量减少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最好在5 d内。
拔除后及时缝合引流口,控制颅内压。
在尿激酶注入时,可先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回吸引流液后,再注入,以上措施均可能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于存在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1]邹胜华.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分析[J]. 吉林医学,2015,36(7):1296-1297.[2]李颖,李红妹,李永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216例临床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462-1463.[3]刘鸣. 神经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9.[4]安得仲.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9-411.[5]荆楠,唐明忠,刘志忠,等.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272-1274.[6]宋琦,王永和,曹培成,等.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3):181-183.[7]冯旭,关宁,霍晓川,等. 甘露醇辅助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207-4208.[8]崔大勇,鲁质成,綦斌,等. 持续腰大池引流结合美罗培南鞘内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930-931.[9]门东海,梁远生,谈山峰,等. 脑室外引流术后感染的预防[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5):101-103.[10]李智奇,吴惺,胡锦. 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经验分析与总结[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11):1115-1119.[11]裘天仑,金国良,王晓明.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53-2555.[12]姜莱,赵东刚,韩晶,等. 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4):396-398.[13]雍成明,杨代明,宣家龙,等.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 安徽医药,2015,19(9):1745-1747.[14]练晓文,侯春艳,游恒星,等.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及对策[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4):197-200.[15]蒋永化,李新文,王旭光.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