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人教课标]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ppt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ppt
启示: 骄兵必败
一、政治
魏晋南北朝更替表
十六国 北魏
魏 西 北方 晋

南方 东晋 宋

北朝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齐 梁陈
南朝
魏晋南北朝时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几个?哪几个?
魏、西晋、前秦、北魏
政权分立
朝代 魏 蜀 吴
西晋
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司马炎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的过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 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
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内容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 度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 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加强了内地和__台__湾_____地区的联系。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表现和意义
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原 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 因 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 较安定;
①东晋南朝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表 现
②江南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种植在 江南推广。
B 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B 3、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的姓由拓拔改为(

A、王
B、元
C、张
D、李
B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图1 中行行徽 图2 古钱币
圆形方孔铜钱
4.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充分反映了 ( A.古代人民的智慧 B.秦灭六国的惨烈 C.焚书坑儒的残暴 D.闭关锁国的愚昧
A

3.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方
面的主要史实
材料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相当有势力。汉 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 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什么问题? 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 什么措施?(必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秦朝的统一、汉武 帝大一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试想想:假如没有秦始皇、汉武帝的大统 一,中国会统一吗?为什么? (抢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人物 评价
﹢ ﹦ 过 ( ﹢
史实 功 (
史实
) + 总结 影响)
影响
1)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和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使西汉进入 大一统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但是他连年用兵,好大喜功,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 )总之,他功大于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A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 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D ) A.西域 B.匈奴
C.汉武帝
D.海上丝绸之路
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开始于( C ) A.张骞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丝绸之路的开通 D.宣政院的设置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影响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__民__族__交__融__
概况
_北_魏__
六镇 兵变
东魏 西魏
北齐 _北_周__
577年,北周灭北齐,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 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表现
①经济: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 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多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 治方式 ③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④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__胡__”__“__汉__”__观__念__逐__渐__淡__薄____
四个阶段:
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民族交融
一次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个方向的人口迁徙: 中原人口南迁、北方各族内迁
官渡 之战
200年,曹操与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 之战
三国 建立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曹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形成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影响 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 实现了局__部__统__一__
发展
曹魏 孙吴 蜀汉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 率船队到达夷__洲__,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在丞相诸__葛__亮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 地区的开发
影响 为曹操日后_统__一__北__方___打下基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社会因素

自 然 因
影响农业生产(商品性农业) 影响农业生产(商品性农业)的主要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 请比较湄南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有何不同点。 请比较湄南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有何不同点。
内容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主要农作物 农业投入 机械化程度 交通 湄南河平原
热带季风气候 高温多雨 水稻 人工劳动 低 落后
2.农业生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50 40
30
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 为什么? 么? 为什么? 热量 地理位置 气候 主要农作物 降水
3.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男”字的由来
“男”字,造字者的初衷是想通过会意的方法,把 造字者的初衷是想通过会意的方法, 男人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反映出来。 男人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反映出来。“田”表示沟渠 众横的耕地,在耕地里劳作是个需要出力的地方。 众横的耕地,在耕地里劳作是个需要出力的地方。 因此, 合起来,就表示“ 因此,“田”和“力”合起来,就表示“男”字。 这反映了农业对人口有巨大的需求。 这反映了农业对人口有巨大的需求。这也适 用于美国中部平原吗?为什么? 用于美国中部平原吗?为什么?
商品性农业
1、美国中部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有什么特点? 、美国中部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有什么特点? 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 必备条件: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生产 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特点:农产品作为商品大量输出 特点: 2、商业性农业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商业性农业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人们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 人们用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多,农业生产多 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 以家庭为单位,农场面积大、人们居住比较分散、人们生 活水平较高、公路和铁路网四通八达。 活水平较高、公路和铁路网四通八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著《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 北朝 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 郦道元 地理学 (北魏) 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农 学
贾思勰 北魏
(北魏东魏)
著《齐民要术》,我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农书,也是世界农学 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项目
书法 绘画
人 物 王 羲 之
顾 恺 之
朝 代 东

代表作品 《兰 亭 序》
7、(2015· 济宁)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 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汉武帝——修筑长城 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 8、(2015· 怀化)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 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 B( ) 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20 、 祖 冲 之 是 南朝 ________ 时 期 著 名 的 数学家 _________ 和天文学家 _________ 。他利用并发展前 人创造的 ___________ “割圆术”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 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_______ 位数字,也就是在 3.1415926 ___________ 和 七 ___________ 3.1415927 之 间 。 这 项 成 功 领 先 世 界 ___________ 近一千年 年。 21、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 献 , 1967 年 , 国 际 天 文 学 家 联 合 会 把 月球 __________ 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 之山”;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太阳系 “祖冲之星” 中的一颗小行星也被命名为 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
两晋
西晋东晋
南北朝
南朝北朝
魏蜀吴
高新区中学 梁翠珍
学习目标:
(1)了解政权分立及战争不止。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 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4)知道: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 代的数学成就。以及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 重要著作。 (5)知道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和雕塑。
原 因
意义: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 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作用
1、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2、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五、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项目 人物 朝代 主要成就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 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圆周率,比欧洲早1000年。 2、历法《大明历》
——《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 天下。 ——《宋书》
(三)建言献策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
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
济提几条合理建议。
条件:先进的科技、充足的劳动力、安定的社 会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优越的自然条件等。 建议:大力发展科技、引进科技人才、招商引 资、保持社会稳定、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保 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 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受挫折?
• 赤壁之战遭到失败
• 原因:1、曹操骄傲自满 • 2、曹军来自北方,远道奔走,兵 士疲惫,不习水性 ,水土不服 。 • 3、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古为今用
江南经济的开发对于今天我国西 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何借鉴意义?
一、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充足的劳动力; 三、先进的生产技术; 四、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你是否有理想和抱负投身于西部大开发?
如有意我们应如何准备?
想一想: 魏晋南北朝时统一黄河 流域的政权有哪几个?
魏、西晋、前秦、北魏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 局面。2)______ 已成为趋势。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 改革措施: ①迁都: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 ②汉化措施:用________;穿_______;改_______;结 _______; 用________;学______。 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 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 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 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 何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想想看:
一 这一时期有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中还有没有以少胜多的 战役?
巨鹿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生产) 洛阳、 水利 成都、 蜀锦 建业(南京) 造船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T新人教版 - 副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T新人教版 - 副本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 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 行的什么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 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 么问题?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 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 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取 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西周:分封制。 秦始皇:郡县制。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王国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 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 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 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 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 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 里?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王国问题)
材料一 “……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 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 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成阳被活埋。 材料二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凡 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 时期?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 期? (3)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对哪一学派的态度? (4)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三)(1)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措施来谈,如从语言、服饰、 姓名、婚姻、官制、礼法等方面 举例即可。 (2)民族大融合。 第二板块: (1)和睦相处、友好交流。 (2)要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等。
材料一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 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匈奴人灭西晋为 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 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 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 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 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 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材料四 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的现象。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 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 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受益于 上述哪项改革措施? (3)以上改革,取得了怎样成效? (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
什么? (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答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 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 行的什么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 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 么问题?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 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1)分封制。郡县制。 (2)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 了严重威胁。(王国问题) (3)颁布“推恩令”。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 序是( )。 ①河西走廊 ②新疆境内 ③欧洲 ④ 西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 ④② D.④③①② 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
第一板块: (一)蒙恬。长城。临洮;辽东。 (二)(1)卫青;霍去病。 (2)a.张骞;西域都护。 b.丝绸之路;长安。 c.B。 d.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中原与西 域、西亚和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 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 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 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 何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受 挫折?(3)赤壁之战遭到失败
原因:1、曹操骄傲自满 2、曹军来自北方, 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第二十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人民 的三次南迁浪潮指的是哪三次,并指 出其共同原因。 2、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影 响? 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 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 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 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 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 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 成语都来源与历史故事。请将以下成语 与相关的历史故事用线连起来。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江南地区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人们 的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 为食物,他们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 物,这里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 ——《宋书》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 (2)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3)分析材料 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 生的影响。
(1)因果关系。因为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 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穿汉服、改说汉语、 迁都洛阳。 (3)材料四说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材料三、四互为因果关系,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4)汉族人吃新疆羊肉串;汉族人吃涮羊肉; 汉族人跳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说汉话;少数 民族穿汉族服装;少数民族过春节;满族人的旗 袍等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 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 何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 答案:
(1)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2) 魏主是孝文帝 具体改革措施: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影响:加速少数民族的的汉化,丰富和发 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 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 变法内容?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 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受益于上述哪项改革 措施? (3)以上改革,取得了怎样成效? (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 什么? (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 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 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 是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 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 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 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 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 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淝水之战,打败苻坚
(1)焚书坑儒。秦始皇。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3)儒家学派。 (4)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维护统一等。
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 秦朝秦始皇时,大将 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 套地区;后又修筑了 用来抵御匈奴,它西 起 ,东到 。 (二)汉朝 (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 、 大破匈奴, 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a. 出使 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 立 ,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 为 ,起点在 。
第十九课、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 果、影响? 2、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 果、影响? 3、魏蜀吴三国建立者、时间、都城? 4、概述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 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 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 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 减。 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 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 够取得这样的功绩? (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他为什么会受挫折?
案:(1)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奖励生产。 (2)奖励军功。 (3)使秦国的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 打下了坚实基础。 (4)北魏孝文帝改革。学说汉语。 (5)巩固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 南开发的史实。
材料一 “……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 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 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成阳被活埋。 材料二 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凡 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 时期?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 期? (3)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对哪一学派的态度? (4)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第二十一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 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 方的分裂局面。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 改革措施: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 ②汉化措施措施改穿_______; 学说________; 采用________; 与汉人______。 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
(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 样的思想感情?(1)“壮心”是指统一全国
表达了曹操致力于统一,老当益壮、积极进 取的豪壮之情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 功绩?(2)最大历史功绩:统一了北方
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 军事上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 基础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 施。 (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 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 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