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大学生理学循环系统教案

课程名称:生理学授课对象: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 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1. 心脏的泵血过程。
2. 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心脏模型、血管模型。
3. 实验器材: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机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循环系统?它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讲解循环系统的功能: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1)讲解心脏的结构:心房、心室、瓣膜、传导系统等。
(2)讲解心脏的功能:泵血功能,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3. 血液循环的途径(1)讲解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泵出,经过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最后回流至右心房。
(2)讲解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泵出,经过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最后回流至左心房。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循环系统的理解。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什么是心脏的泵血过程?它是如何完成的?二、新课讲授1. 心脏的泵血过程(1)讲解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心室舒张。
(2)讲解心脏的泵血原理:心脏瓣膜的作用、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
2. 血液循环的途径(1)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详细过程。
(2)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三、实验演示1. 使用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机等实验器材,演示心脏的泵血过程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循环系统的知识,本教案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循环系统中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作用。
3. 了解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和其功能。
4. 能够描述血液的循环路径和涉及的重要过程。
二、教学准备1. 绘制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2. 准备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工具。
3. 打印学生练习册和拓展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引入: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为了让学生对循环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进行以下引导问题:- 你曾经感受过自己的心跳吗?你知道心脏是如何起作用的吗?- 你知道为什么运动会使人喘不过气吗?- 如果你砍伤了手指,你能想象血液是如何快速止血的吗?核心教学:1. 展示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并介绍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强调心脏、血管和血液是循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心房、心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等内容。
可以通过模型或动画等方式进行示范。
3. 探究血管的种类和作用。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差异,并说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4.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并强调血液的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的重要性。
5. 着重讲解肺部和肾脏在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说明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肾小球在体内废物的过滤和排泄。
6. 概括总结循环系统的路径和涉及的重要过程。
将循环系统的整体工作过程进行串联,强化学生对循环路径和重要过程的记忆。
拓展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化对循环系统的了解,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
例如介绍运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或者探索一些有趣的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等。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检验他们对循环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本课内容:总论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教师:曹月娟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3.心血管病的分类4.心血管病的诊断5.心血管病的预后6.心血管病的防治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三、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1.教学内容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循环系统授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循环系统二、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循环系统相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病例,分析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循环系统相关内容。
2. 实体模型:循环系统器官模型。
3. 病例资料:循环系统疾病病例。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循环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循环系统组成教师讲解心脏、血管、血液等循环系统组成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讲授血液循环途径教师讲解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强调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加深对循环系统疾病理解。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循环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循环系统疾病教师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九、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循环系统知识的理解。
循环系统教案

循环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循环系统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循环系统中心脏、血液、血管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3.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投影仪2. 模型或图表展示人体循环系统3. 实验材料:计时器、测量杯、水、纸巾、剪刀、胶带、吸管等4. 工作表和练习题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循环系统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知道人体循环系统是什么吗?它的作用是什么?”探索(15分钟):1. 分发工作表,让学生观察和标记循环系统的不同部分。
2. 展示模型或图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循环系统的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解释(15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循环系统的详细信息,包括心脏、血液、血管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2. 解释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过程,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和交换。
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任务。
2. 第一组:使用计时器测量静止状态下每分钟心跳次数,记录数据并比较。
3. 第二组:使用测量杯和吸管模拟血液流动,观察流动速度和血管的作用。
4. 第三组:使用纸巾和剪刀制作模拟肺部的呼吸器官,观察气体交换的过程。
5.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和观点。
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的关于循环系统的知识。
2. 提问学生:“你认为循环系统对我们的身体有多重要?为什么?”3.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展活动: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来班级做客,分享关于循环系统的实际案例和经验。
2.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索循环系统中其他方面的问题。
3. 观察和分析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相关实验并记录数据。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批改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循环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模版(3篇)

2024年循环系统总论讲稿模版中毒总论讲稿一、中毒的定义: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称中毒。
包扩三个层面意思:。
学习中毒的目的:了解中毒的途径和引起人体致病的规律,指导预防和诊治疾病。
病例____二、毒物的来源据来源和用途分:1.工业毒物:硫化氢,砷2.药物:感冒药,降压药3.农药:百草枯,有机磷农药4.有毒动植物:曼陀罗,毒蛇,野蜂三、中毒分类及病因急性。
短时间内吸收大剂量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
如急性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慢性。
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缺乏中毒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如化妆品导致的重金属中毒。
病因分为。
职业性中毒及生活性中毒,生活中自____物占比较大。
四、中毒的机制:(难点)1局部刺激、腐蚀作用。
如强酸、强碱。
2缺氧。
co、____等。
3麻醉作用:如有机溶剂和吸入性____。
4抑制酶活力:如有机磷农药、____等。
5干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如百草枯、酚类。
6受体的竞争:如阿托品阻断毒蕈碱受体五、毒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收入血的毒物较消化道快____倍,故患者中毒症状严重,病情发展快,如一氧化碳中毒。
代谢。
主要在肝脏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作用进行代谢。
多数毒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少数毒性反而增加,如对硫磷氧化为对氧磷毒性增加____倍排出。
气体和易挥发的毒物吸收后,一部分以原形经呼吸道排出,大多数毒物由肾脏排出。
很多重金属及生物碱由消化道排出,少数毒物经皮肤排出,此外,铅、汞、砷等可由乳汁排出。
六、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理化性质:化学物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空气中毒物的颗粒愈小,挥发性愈强,溶解度愈大,吸入肺内的量愈多,毒性也愈大。
个体的易感性:对毒物的敏感性不同,这与性别、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有关七、诊断(重点):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问诊。
循环系统教学设计

循环系统教学设计循环系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循环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循环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心脏跳动、血液流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的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循环系统。
2. 讲授新课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系统的功能讲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展示一些与循环系统功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
心脏的结构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展示心脏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的过程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展示血液循环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3.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认识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4.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2.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素材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循环系统总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 介绍现代医学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心内科,了解临床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
2. 安排学生进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教案
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
本课内容:总论
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授课教师:曹月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
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
3.心血管病的分类
4.心血管病的诊断
5.心血管病的预后
6.心血管病的防治
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
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
1.教学内容
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
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详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可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讨论的主题,并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教学进程
(一)循环系统疾病总论(掌握,2分钟)
1.循环系统概念: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调节装置。
2.循环系统功能:为全身组织器官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并将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3.循环系统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心钠肽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活性物质。
4.心肌细胞特有的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发挥重要的心血管功能调节作用。
5.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
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疾病。
(二)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了解,3分钟。
PPT结合板书)
用经典的名人明星心脏猝死引出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流行病学特点:20世纪初期心血管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心血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近50%,发展中国家25%。
在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三)心血管病的分类(掌握,8分钟)
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是理解和学习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是本节课介绍的重点内容。
1.病因分类:(举例说明)
(1)先天性心血管病
(2)后天性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压
感染性心脏病
内分泌病性心脏病
营养代谢性心脏病
心脏神经症
其他
(3)某些遗传性疾病:先天结构缺损也可在后天发生心血管病变2.病理解剖分类:(举例说明)
(1)心内膜病
(2)心肌病和(或)心律失常
(3)心包疾病
(4)大血管疾病
(5)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3.病理生理分类:(举例说明)
(1)心力衰竭
(2)休克
(3)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4)乳头肌功能不全
(5)心律失常
(6)高动力循环状态
(7)心脏压塞
(8)其他:循环压力高/低;分流
4.各种病因心血管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了解)(举例说明)
(四)心血管病的诊断(熟悉,15分钟)
系统性地介绍心血管病的诊断方法,使学生对心血管病诊断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详尽的介绍打下基础。
1、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5分钟)
(1)症状
(2)体征
(3)实验室检查
(4)器械检查
2、侵入性检查(5分钟)
(1)CAG、IVUS、OCT、FFR
(2)心内电生理检查
3、非侵入性检查(2分钟)
(1)各种类型心电图
(2)UCG
(3)CTA、MRI/MRA、SPET
(五)心血管病的预后(了解,3分钟)
(六)心血管病的防治(了解,4分钟)
1、病因治疗
2、解剖病变的治疗
3、病理生理的治疗
4、康复治疗
(七)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了解,2分钟)
(八)课堂讨论(5分钟)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血管病学学科的特点,特别为学生设立了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心血管病学的重要性的?
八、教学材料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病学的发展趋势,熟悉最新的研究动态,向学生推荐心血管病学专业网站。
九、参考教材
HeartDisease,Ed.ByEugeneBraunwaldW.BSaundersCom,pany2009
十、思考题:
1、何为循环系统?
2、心血管疾病的分类?
3、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病诊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