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溶解的量》溶液
九年级化学7.2 物质溶解的量粤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化学7.2 物质溶解的量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7.2 物质溶解的量1.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二. 教学重点:对饱和溶液、溶解度的理解三. 教学难点:溶解度四. 教学过程:7.2 物质溶解的量(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溶液?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氢氧化钙、氯化氢气体(二)讲授新课1. 饱和溶液和不饱溶液提出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⑴演示实验: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mL水,然后分别不断地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糖和食盐的晶体,边加边振荡。
观察现象:开始,糖和食盐晶体不断溶解,形成透明溶液;最后,大量加入糖和食盐晶体,开始出现晶体不溶解的现象。
(两个烧杯中,糖和食盐晶体都有剩余)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糖和食盐晶体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⑷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什么?答:加入溶质的晶体,看是否能溶解,不溶则是饱和溶液,否则为不饱和溶液。
(或观察溶液底部是否有晶体存在等方法。
)提出问题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实验①加热上述含有糖晶体的溶液: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糖又溶解了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实验②向含有食盐晶体的试管中加入30mL水;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总结: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的溶液就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7.2物质溶解的量精品教案1粤教版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 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完成教材空白)[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 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设 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观察活动]【实验7-7】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
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时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 • 教学反思与总结(5分钟)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和基本原理;
学会使用溶解度表 和溶解度曲线解决 实际问题。
理解溶解度曲线及 其应用;
通过提问或展示PPT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质溶解的概念、溶解过程等。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写法。
布置作业
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做好课外拓展。
05
教学反思与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01
物质的溶解
0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 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了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压 力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03
分离溶液与溶质的方 法
通过实验学习了过滤、萃取等分离方 法。
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溶解和 分离的过程,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 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 解物质溶解的过程和影响物质溶解 量的因素。
实验教学法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 ,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点 的印象。
小组讨论法
针对某个主题,分组讨论,集思广 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能力 。
归纳总结法
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 结构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理解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的概念上存在困难,需要 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的辅导。
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课件

。
04
教学资源与评估
教学资源
80%
教材与教辅
提供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 的量》的教材和配套教辅,包括 知识点讲解、实验指导、习题练 习等。
100%
实验器材
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烧杯、 玻璃棒、药匙、滤纸、研钵等, 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了解 学生对于物质溶解概念和过程 的已有认识,从而为新课的讲 解提供铺垫。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 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 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归纳与演绎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 生归纳物质溶解的规律和特点 ,然后演绎到其他物质溶解的 实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以 及如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溶液。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探究 网络资源 教学评价
使用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物质溶解过程形 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通过实验手段,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物质溶解的过程和现象 ,加深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和理解。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和整理与物质溶解相关的资料和 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 力和观察能力,增强科 学探究的兴趣和意识。
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 溶解度的概念。
【粤教版】2017年秋九年级下册化学:7.2《物质溶解的量》ppt课件(18页)

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 加水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加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A×a% = B×b% 加水: A×a% = (A+x)×b% 蒸发水: A×a% = (A-x)×b%
◆同种溶质的两种质量分数不同的溶液相混合
思考:一定量的溶剂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溶
质。NaCl 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固 体溶解在水中还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实验探究】把上述实验中的氯化钠换成硝酸钾再 进行上述实验。 操作 现象 加入5g KNO3 搅拌 全部溶解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全部溶解 加热 剩余KNO3 全部溶解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全部溶解 冷却 有晶体析出 结论 温度可 以影响 KNO3 的溶解 能力
无
(填“有”或“无”)晶体,则该 (填“饱和”或
100℃的硝酸钾溶液是 不饱和 “不饱和”)溶液。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 A ) A.易溶物质 C.微溶物质 B.可溶物质 D.难溶物质
溶解度/g
80 A 70 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 60 列问题: 50 (1)20℃时,A的溶解度是 40 B 10g 。 30 C (2)90℃A、B、C的溶解度 20 A>B>C 。 的大小顺序是 P 10 (3)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 0 20 40 60 80 100 下降的物质是 C 。
4.右图为A、B、C三种物质
(4)P点表示的意义是
4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温度/℃
第七章 溶 液
§7.3溶液浓稀的表示
一、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溶质质量 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100%
粤教版化学九下《物质溶解的量》课件

•溶解现象与溶解度•实验:测定不同物质溶解度•固体溶解度与温度关系曲线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探究目•结晶现象和结晶方法了解•课堂小结与回顾录01溶解速率比较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观察物质溶解过程溶解现象观察溶解度定义介绍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格等表示方法,学会查阅和使用相关数据。
溶解度表示方法溶解度与温度关系溶解度概念引入1 2 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物质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影响溶解度因素探讨02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原理准备试剂和仪器溶解度的测定数据处理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展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并绘制成曲线图进行展示。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等。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03数据采集坐标系建立曲线绘制030201曲线绘制方法介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形态差异交点含义曲线特点总结结晶操作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和条件,从溶液中析出目标物质。
分离混合物利用溶解度差异,通过改变温度实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溶解度计算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估算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进而进行溶液浓度的计算。
应用实例解析04定义单位气体溶解度概念引入温度压力溶剂性质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探讨实例分析: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化05实验现象结晶过程分析结晶条件对比结晶现象观察03重结晶01冷却结晶02蒸发结晶结晶方法分类及特点总结工业生产如食盐、纯碱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涉及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等方法。
实验室制备如从粗盐中提取精盐、从溶液中分离和提纯某些物质等实验,需要运用结晶方法。
日常生活如制作糖霜、巧克力等食品,以及制作某些艺术品或装饰品,也会用到结晶技术。
应用实例解析06关键知识点梳理01020304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建议学生们在课后多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应用能力。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溶解的量》溶液PPT课件

中档练习
7. 下列操作能使溶液转化为较浓溶液的是(实验操作均 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蒸发)( A ) A.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 B.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少量水 C.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 D.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 ℃
返回
九年级下
8. [2021·连云港改编]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 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 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丙烧杯中蔗糖溶液浓稀相同 D.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九年级下
【点拨】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即该温度下 ,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则60 ℃时,向100 g 水中加入一定量KNO3形成溶液,再降温至20 ℃,共析出 10 g硝酸钾,说明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41.6 g,A正确;由 题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题 图1可知,降温过程中,一开始没有溶质析出,说明溶液 一开始是不饱和溶液,后有溶质析出,变为饱和溶液,B
九年级下
【点拨】对比乙、丙两图可知,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 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A正确;溶液中没有固体,可能溶液 刚好饱和,也可能溶液不饱和,B错误;乙、丙烧杯中溶剂 质量相等,乙烧杯中的溶质部分溶解,丙烧杯中的溶质全 部溶解,溶液浓稀不同,C错误;对比乙、丙两图可知,蔗 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错误。故选A。
返回
3. 在炎热的夏天,小金从冰箱冷藏室(5 ℃)里拿出一杯蔗糖 溶液A,发现杯底有少量蔗糖未溶解,在室温下放置一段 时间后固体消失,得到B溶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5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A溶液和B溶液的质量相等 D.A溶液和B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 (新版)粤教版

7.2物质溶解的量课标依据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释。
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介绍知识目标图片 A G 拓展知识1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建立表象3分钟下载观看过程与方法图片 A E 帮助理解3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图片 A I 升华感情2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教师】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探究新知【学生】自主学习自学:阅读课本第200到202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什么是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3、什么是气体的溶解度?一、溶解度【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 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硝酸钾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 高锰酸钾
新知学习
说明: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 续溶解高锰酸钾;
2.此为硝酸钾饱和溶液, 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
思考:室温下有一杯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怎样把它变为饱和溶液? 一般情况下,溶液的相互转化: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新知学习
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蔗糖在100g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度 的,科学上是如何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 1、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知能训练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36g 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 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 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 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新知学习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饱和溶液的质量
20 c 31.6g 100g 讨论:20ºC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 或者说:在20ºC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有关,温 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 度越大。
新知学习
小结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 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溶解性
①一定温度 定 ②100克溶剂 量
易溶 、可溶 、
③溶液饱和
描 述
微溶 、 难(不)溶
④单位是克
影响因素 (温度)
物质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
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
C B
经典例题
知识点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B 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 )
A.压强增大而减小 B.压强减小而减小 C.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降低而减小
经典例题
知能训练
B
1.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一定能达到目的是(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 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新知学习
(2)溶解度曲线
新知学习
溶 200
解 190
度 180
( 170
克 )
160 150 140
130
找 120
一 找 5 0
110 100 90
度 80
各 70
物 60
质 50 的 40 溶 30 解 20 度 10
0
固体溶解度曲线
硝酸铵 硝酸钾
硝酸钠
氯化铵
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 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两物 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 解度相同
2:曲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 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氯化钠
3: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
硼酸
为饱和溶液;曲线下面所表 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t)
溶 200
解
度 190
硝
g 180
酸
170
铵
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溶 解0.20 度
新知学习
三、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 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思考: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 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 0. 049体积氧气
新知学习
[讨论1] 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吸? [讨论2]: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3g KNO3
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溶解?
3g KClO3
全部溶解
有固体剩余
15ml水 , 室温下
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新知学习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表示方法
影响因素 (温度、压强)
表示方法
新知学习
经典例题
知识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将一定温度下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
液,下列方法一定能成功的是( )
A.降温
B.升温
C.加入溶质 D.蒸发溶剂
知识点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A.温度高低 B.溶质、溶剂的量
《物质溶解的量》溶液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内容提 要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习目 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影响因素。
知能训练
C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知能训练
Tyhoaunk
End
g 0.15
/ /
160
0.10
150
140
0.05
130
硝
酸
120
钠
1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100
硝
90
酸
80
钾
讨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 化影响情况:
70 60
氯化铵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50
氯化钾
而增大, 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新知学习
溶解度S/g S≥10 1≤S<10 0.01≤S<1 S<0.01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 . .
0.01g
1g
10g
新知学习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温1)度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0时的溶解10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度/g
40
氯化钠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30
20
硼酸
不大, 例如:食盐。
10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归纳总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
1 、溶剂的性质 2 、溶质的性质
内部条件
3 、温度 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