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作品选讲》

《中国文学作品选讲》
《中国文学作品选讲》

本试卷共6页第1页 本试卷共6页第2页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学年度第

学期

《 中国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A 卷

1、戏剧大师曹禺的原名叫 万家宝 ,其唯一的一部农村题材的剧作是《 原野 》。

2、赵树理的代表作是《 小二黑结婚 》,是最早体现《讲话》精神的小说创作。

3

、堪称独幕剧创作的铁笔圣手的作家是 丁西林 。 4、鲁迅的散文诗集是《 野草 》。 5、茅盾原名 沈德鸿 ,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 幻灭 》。 6、散文巨著《随想录》的作者是 巴金

7、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鲁迅 的《狂人日记 》。

1.属于徐志摩创作的诗集是 ( B ) A 、《微雨》 B 、《翡冷翠的一夜》 C 、《前茅》 D 、《尝试集》 2、不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是 ( A ) A 、《浮躁》 B 、《呐喊》 C 、《故事新编》 D 、《彷徨》 3、不是郭沫若诗集的是 ( B ) A 、《女神》 B 、《死水》 C 、《星空》D 、 《前茅》

4、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 C ) A 、鲁迅 B 、冰心 C 、老舍 D 、巴金

5、巴金《爱情三部曲》指的是 ( B ) A 、《新生》《萌芽》《灭亡》 B 、《雾》《雨》《电》 C 、《雾》《雷》《电》 D 、《家》《春》《秋》

1、丁西林戏剧创作的艺术特点。.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他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丁西林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的笔法,而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如《一只马蜂》写余小姐的谎言、《压迫》写房客的计谋、《三块钱国币》写吴太太的无理要求。丁西林喜剧所展现的是人物之间各种喜剧性矛盾关系和他们不同的喜剧性格。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丁西林喜剧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对喜剧技巧的运用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丁西林的剧作绝大部分都曾被搬上舞台,尤其他的独幕喜剧,堪称喜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密…………………封…………………线…………………………

领域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中国“五四”以来话剧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成果。

2、郭沫若诗集《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3、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

《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自尽。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虽在分寸的把握上不无失当之处,但它那种对于封建礼教和虚伪道德的“暴风雨式的闪击”,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郁达夫的中篇小说《沉沦》是从沉沦中奋起的一部心理史。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这部小说是采用第三人称,以“自叙传”式的写法,注重心理分析,无所顾忌地抒发主观感情,大胆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

本试卷共6页第3页本试卷共6页第4页

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1、阿Q

阿Q形象: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受毒害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形象: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

经济地位: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思想上: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定义: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可忘却的病态的精神状态。精神胜利法表现: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自然经济养成自满自足的心理;家长制封建家庭养成的家长权为意识阿Q的革命悲剧:阿Q是从被剥削者朴素直感去欢迎革命的。鲁迅没有忽视这种革命性,也没有夸大这种革命性。阿Q觉得造反有趣,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阿Q对革命的认识固然十分幼稚,十分糊涂,但由于这种想法里充满着农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复仇情绪,却又的确反映了农民阿Q具有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

2、虎妞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

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

2、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

3、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四、人物分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本试卷共6页第5页本试卷共6页第6页

3、高觉新

觉新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觉新是小说《家》中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

觉新坚持妥协和退让。“持中贵和”是觉新一直坚持走的一条道路。觉新是《家》里面唯一“真实的人物”。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人道,善良,忠厚,仁爱,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疼爱妻儿,关爱弟妹,同情“下等人”。老一辈把他视为得力助手,“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而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尽量地让双方矛盾不被激化,采取了中立的做法。他虽然也接受了新的教育,然而封建传统思想在他思想中留下的深厚积淀使他无法割舍与旧家庭的情感。于是,觉新式的“两重人格”便油然而生。他最终无法跨越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属的家庭而获得一种健全的、进取的、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他最终只能成为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1、从你所学的现代文学作家中选择一名,具体谈谈他的文格或人格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方面的影响。(20分)

五、文学欣赏题(共44分)

本试卷共6页第7页本试卷共6页第8页

2、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五四早期平民诗人刘半农的诗歌创作《相隔一层纸》。(24分)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从艺术手法上来看:

《相隔一层纸》这首诗在形式上明显打破了古典诗词的五七言的格律,运用了口语入诗,这在诗歌的创新上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贡献,何况又是在新诗草创之初。节奏虽然没有什么规律可寻,但我们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全诗共用两韵,上节为合口呼,下节为齐齿呼,成分体现了刘半农作为音韵学家在“破坏旧韵,建设新韵”、讲究音节上的主张。诗人的这种写法再当时的哪个年代里,应该说是十分巧妙的,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至于惹祸上身。作为新诗的代表,这首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它突破了旧诗遵循格律与平仄的规律,句式长短不一,结构体式相对自由,语言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却又内涵深刻。

二:从思想内容上来看:

20年代的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相隔一层纸》鲜明地体现着阶级意识,反映着贫富悬殊和阶级差别。刘半农最初尝试创作新诗和白话文,并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种种实验和探索。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斧集》。他的诗朴素、平凡,用江阴方言写的山歌成就尤为突出。刘半农是个语言学家,在文学革命初期,他为白话创造“她”和“它”字,被鲁迅誉为打了几次大仗,富有斗争精神。这首诗歌中,老爷和叫花子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平民诗人刘半农的鲜明个性特点,直接拒斥封建腐朽和残酷压迫。这首诗歌篇幅不长,仅有两小节。但有句话说的好,浓缩的都是精华,从内容来看,整首诗歌却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差别,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在于诗歌的手法上,前一节写代表上层阶级的老爷在屋子里烤火,热的要买水果吃;后一节写代表下层阶级的叫花子在屋外冷的直呼“要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以一句“可怜屋外与屋内,相隔只有一曾薄纸”点明主旨,引人深思。

本试卷共6页第9页本试卷共6页第10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