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
简析动词重叠式句法分布的限制

在句法推导中, 动词重叠式基础生成与表体貌的句 基础生成于表体貌的句法
位置得 到解读 。 动 词重叠 结 构 中所合 并 的空功 能性 式做谓语时 , 不能与时量短语或动量短语搭配 ; 不
成分 M o o d 或 M o d a l ,其 所携 带 的 【 + M o o d 】或[ + 能与体貌成分“ 一 了、 一 过、 一 着” 搭配使用 ; 也不能与 Mo d a 1 ] 特 征 需要 得 到确 认 , 满 足特 征 确认 条 件 。并 否定 副词 “ 不” 搭配 使用 。这 些证 据可 举例 如下 :
筒析 动词重 叠式句 法分布 的限制
杨安珍
( 安 徽 师范 大学 文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 摘 要】 动词重叠式后一动词 实为借 用量词 , 与普通量词在扩展对象上和分布上表现相 同, 具有平 行性。 动词重叠在句法分布上表现 出一 系列的限制 : 与否定词“ 不” 互补分布、 与其他补语互补分布 、 动 词重 叠 中借 用为量 词的动 词也 不 能与 “ 了”共 现 , 究其原 因 , 是动 词借 用 为量词 所致 。 【 关键 词】 量词 ; 动词 重 叠 ; 互补 分布 【 中图分 类号】H1 0 9 . 4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 号】1 0 0 9 — 9 5 3 0 ( 2 0 1 6 ) 0 6 — 0 0 7 4 — 0 5
上 和分 布上 跟普 通 的量词 表现相 同。 我们 认 为动词 重 叠在 句法 分布 上 的限制 主要 有三 个方 面 : 与否定 词“ 不” 互补分布 、 与其 他 补语 互 补 分 布 、 动 词 重叠
b . * 请把椅子挪挪过来。
c . *把座 位排 排整 齐 。
对外汉语教学与大点:动词重叠教学

(4)他看看我,又看看她,笑了笑,没说话。 A (5)叫他来做做家务他就知道家务不好做了。B (6)出差回去后要好好休息休息。 D
(1)门外有人说话,我听了听,好像是小王。 (2)这盒磁带借我去听一听就还你。 (3)昨晚我复习了一下生词就睡了。 (4)这段录音我有点儿听不清楚,你来听一听。 (5)这个问题很复杂,你应该好好想一想。 (6)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看看电视,听听音乐。
eg:复习复习、打扫打扫 复习一下、打扫一下 复习了一下、打扫了一下 昨晚我复习了一下生词就睡了。
二、表示试着做某事。
VV/VV+看
eg:这段录音我有点儿听不清楚,你来听一听。 这段录音我有点儿听不清楚,你来听听看。
三、使语气显得缓和、客气。
用在要求或建议某人做某事
eg:这个问题很复杂,你应该好好想一想。 这个问题很复杂,你应该好好想。
四、表明事情的轻松、随便。
用在经常性的动作或没有一定时间的动作
eg: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就看看电 视,听听音乐。
练习:A. 时间短,次数少 B.试着做 C. 语气显得缓和、客气 D.轻松、随便
(1)肖丽,我接你的词典用用,好吗? A
(2)我每天下班后就看看电视。
D
(3)你帮我翻译翻译这句话好吗? C
VV V了V V一V
一、VV表示动作的时间短,次数少。——例:听听
已经做的动作:VV中间加“了”
门外有人说话,我听了听,好像是小王。
还没做的动作:VV中间加“一”
这盒磁带借我去听一听就还你。
另:双音节动词中间不能加“一”,可以不重叠在后面加“一下” 如果是表示双音节动作已经做过,可以不重叠加“了一下”
谢谢!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说略

关 键 词 :动 词 重叠 语 法 意 义
的 基 本 状 况 则 需 先 考 察其 构 成 语 素 的 结 构 关 系 和 搭 配 模 式 与其 内 部 构 造 之 间 的 关 系 。华 玉 明 ( 0 2 2 0 )认 为 “ 语 素 从 和 音 节 数 目上 看 ,单 音 节 单 纯 动 词 的 重 叠 性 强 于双 音 节 合 成 动词 的重 叠 性 。 ” [究 其 原 因 ,在 于 “ 音 节 合成 动 词 的 双 重 叠 性 之 所 以 低 于 单 音 节 单 纯 词 语 重 叠 ,是 因 ,人 长 得 帅 ,歌 唱得 好 ,唱 来 唱 去 唱 了 个 媳妇 儿 。
一
“ 不A A ”式 虽 然 能 成 为 独 立 的 语 义 片 断 , 但 它 却 是 两 个动核结构的联合体。所 以 “ 着A 式 ” “来A 式 ” “ A 着 A 去 A 不 A ”均 不属 于我 们 所 讨 论 的动 词 重 叠 结 构 形 式 的 范 围 。 式 从 上 面 的 分 析 可 以 看 出 , 动 词 重 叠 式 应 该 与 原 动 词 在 句
摘 要 :动 词 重 叠现 象一 直 为人 们 所 关 注 , 比
如 动 词 重 叠 的 结 构 类 型 ,哪 些 动 词 可 以 重 叠 , 重
法 、语 义 等方 面 有 较 大 的 一致 性 。
要 进 一 步 考 察 这 些 能 够 构 成 重 叠 的动 词 内 部 构 造 关 系
叠后具有怎样 的语 法意义等 。本文将从动 词重叠
迷 ”连 用 ,就 很难 表 达 出完 整 的意 义 。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在许多世界语言中,双音节动词都具有众多特点。
在英语中,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其中的重叠条件也是影响语言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针对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条件以及留学生在使用双音节动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条件是什么?首先,双音节动词重叠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双音节动词必须有一个双写形态,也就是在其中一个音节上重复词根,如“forget”、“begin”、“occur”等。
此外,双音节动词重叠还需要满足其他的语法和语义的要求,如“双音节动词重叠只可以发生在肯定句(positive sentences)和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s)当中”,而且“双音节动词重叠发生时,它们必须在相同的句子结构中重复,而不能改变句子结构”。
在双音节动词重叠需要满足其他语法和语义条件的基础上,留学生在使用双音节动词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
首先,有些学生在使用双音节动词重叠时,经常会忘记将双写形态放在其中一个音节上,而是将两个音节完全重叠在一起,发出的句子似乎仍然能够表达正确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却是不正确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双音节动词滑动(slide)。
其次,有些留学生在使用双音节动词重叠时,由于不熟悉语法结构,会把双音节动词重叠用在一些不合适的句子结构里,从而发出错误的句子。
最后,由于双音节动词重叠只可以发生在肯定句(positive sentences)和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s)中,但是有些学生由于不清楚这一要求,也会在其他类型的句子中使用双音节动词重叠,导致发出错误的句子。
本文主要就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双音节动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仅仅简单的分析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经验,更进一步加强英语言能,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能忽视双音节动词重叠,而是应该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比较研究

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比较研究
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动词,以表达强调、加强语气或增强表达力的目的。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的功能。
首先,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可以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种情感或态度。
通过重复使用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她哭哭啼啼地说完了那段故事”,通过重复使用“哭”,强调了说话者的悲伤,使听话者更能感受到她的情感。
其次,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还可以用于加强语气。
通过重复使用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强烈、有力,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如,“他快快乐乐地跑回家了”,通过重复使用“快”,强调了他的快乐和兴奋,使句子更有感染力。
另外,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还可以用于增强表达力。
通过重复使用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丰满、充实,增加表达的内容。
例如,“他跑跑跳跳地到了学校”,通过重复使用“跑”和“跳”,强调了他的行动,使句子更加详细、生动。
然而,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重叠的动词需要满足一定的语法规则,不能随意使用。
其次,重叠的动词可能会增加句子的长度,使句子结构复杂,不利于表达清晰、简洁。
综上所述,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具有强调、加强语气和增强表达力的功能。
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动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力度。
然而,使用动词重叠式句法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并注意句子的长度和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动词重叠式句法,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动词重叠——精选推荐

动词重叠“动词+名词”中的动词重叠情况及其进⼊“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动词重叠谈到动词重叠,⾸先要解决的⼀个问题是:哪些动词可以重叠,哪些动词不能重叠,即动词重叠的条件限制是什么,⽬前⽐较⼀致的看法是:动词表⽰的动作是可以反复进⾏的,表⽰的动作是动作者主观上可以控制的。
这其中单⾳节动词重叠的较多,⽽且多是主体能控制的动作动词。
⾮动作动词(是、为),存现动词(在、具有),⼼理动词(希望、爱),能愿动词(要、愿望),趋向动词(上、上来),有结果意义的动词(看见、到)⼀般不能重叠,本⽂以主体能控制的单⾳节动词为例来说明问题。
⼆、动词重叠的形式关于什么是动词重叠,各语法学家的看法并不⼀致,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仅限于AA 式,包括ABAB式(李⼈鉴1964);第⼆,包括AA、A⼀A、A了A、A了⼀A四种(范⽅连1964)刘⽉华(1984);第三,除了AA、A⼀A、A了A,A了⼀A外,还包括A着A 和AABB六种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 ①本⽂的重点不是讨论什么形式才算是动词重叠,所以我们对上⾯的问题暂置不论,但是从上⾯可以看出,不管语法学家怎么争论,他们是对于vv是典型的动词重叠式是没有疑义的,本⽂就是要以可重叠的单⾳节动词(v)的重叠式(vv)为研究说明的对象的。
三、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朱德熙先⽣说“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并⾮单指动作的轻重,也不是指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 ②杨平说“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包括动作时间的长短、次数的多少、⼒量的轻重、社会价值的⾼低等” ③谈到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也不⼀致,主要有以下⼏种观点:第⼀,表⽰动作反复多次(王还,祝敏彻);第⼆,表⽰动作轻微,量少(王⼒,丁声树);第三,表尝试的意义(赵元任,吕叔湘);第四,表⽰委婉的语⽓;第五,表⽰轻松、随便的意味(赵新);第六,刘⽉华同志认为: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的次数少,⽽像上⾯的⼀些看法即认为动词重叠有时有尝试义,有时有轻松、悠闲的意味,有时表⽰委婉的语⽓。
一年级重叠问题

一年级重叠问题今天,我们学了《统计》这一课,老师教我们如何画简单统计图,并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
老师让我们从盒子里拿出自己喜欢颜色的珠子,我拿的是红珠子。
然后,老师让我们把珠子按照顺序排列起来,排完之后我们便开始画条形统计图。
我拿出纸和笔,开始认真地画起来。
画完之后,老师让我们在小组内互相看一看,并讨论发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小组的人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所以老师让我们从网上找了一些条形统计图并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我们找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条形统计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老师问我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老师问:“你们知道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为什么那么快吗?”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摇摇头。
老师说:“其实,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是一个大问题。
在1994年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十二亿,这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过快的人口增长,不仅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且还加速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
如果我们不控制自己的人口增长速度,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无法承受这么多的人口。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的各项规定。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明白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的各项规定。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需要先读懂题目。
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再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比较,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和解决。
例如,在解决“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答案。
简析动词重叠式句法分布的限制

简析动词重叠式句法分布的限制杨安珍【摘要】动词重叠式后一动词实为借用量词,与普通量词在扩展对象上和分布上表现相同,具有平行性.动词重叠在句法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限制:与否定词"不"互补分布、与其他补语互补分布、动词重叠中借用为量词的动词也不能与"了"共现,究其原因,是动词借用为量词所致.【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6【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量词;动词重叠;互补分布【作者】杨安珍【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4动词重叠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朱德熙(1982)指出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
黄伯荣、廖序东(2011)认为动词重叠属于构形形态,并认为踢(踢一踢)、看(看了一看、看他一眼)、摸(摸了一摸)是借自动词的量词。
最近有学者又对动词重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隋娜、胡建华(2016)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句法操作。
在句法推导中,动词重叠式基础生成与表体貌的句法节点Asp位置,在LF层需提升到Mood或Modal位置得到解读。
动词重叠结构中所合并的空功能性成分Mood或Modal,其所携带的[+Mood]或[+ Modal]特征需要得到确认,满足特征确认条件。
并且基于此分析了动词重叠在分布上表现出的诸多限制。
熊仲儒(2016)认为动词重叠并非形态变化,而是动补结构的一种形式,后面的动词为借用量词,作补语。
并发现借用为量词的动词在扩展对象上和分布上跟普通的量词表现相同。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与否定词“不”互补分布、与其他补语互补分布、动词重叠中借用为量词的动词也不能与“了”共现。
本文试图在熊仲儒(2016)研究基础上,为这些限制提供解释。
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动词重叠相关的句法限制;第二部分描写量词短语与动词重叠在分布上的平行性,证明动词重叠后一动词实为借用的量词;第三部分描写并解释动词重叠与其他补语互补分布的原因;第四部分描写并解释动词重叠与“了”互补分布的原因;第五部分描写并解释动词重叠与否定词“不”互补分布的原因;最后是结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中国语文》,1998(2):83-92.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李 宇 明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与“动量”和“时间”有关的动词重叠式的若干句法问题。
认为: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词语的主要原因是,动词重叠已内蕴有不能用数量词语标示的量的意义。
这种内蕴的量,其一,使动词重叠式更具动态性,所以不能带以数量词语开头的无定有指的宾语,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时也受到较大限制;其二,带来动词时间因素的变化,动词重叠式只有已然和未然之分,不再具有一般的体的时态特征。
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量”“时”这两个重要的动相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动词重叠主要有三种类型:a)单音节动词以Aa方式重叠。
ⅰb)一般双音节动词以ABab 方式重叠。
ⅱc)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多以AaB方式重叠,如:唱歌---唱唱歌 跳舞---跳跳舞 道歉---道道歉 理发---理理发一些结构比较特殊的双音节动词也须以AaB方式重叠,如:游泳---游游泳 洗澡---洗洗澡 鞠躬---鞠鞠躬动词重叠式中间嵌“了”和“一”,形成“V了V”、“V一V”和“V了一V”等变体形式。
本文把这些变体形式也都看作动词的重叠式。
动词重叠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涉及动词重叠的论文和著作数以百计,高论迭出,异彩纷呈。
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a)动词重叠的方式和可重叠的动词范围;b)动词重叠式的历史由来及其在方言中、民族语言中的表现;c)动词重叠与其他的词类重叠以及动词带数量补语等相关现象的比较;d)动词重叠式的语法、语义及语用性质;e)动词重叠之后句法功能的变化。
其中d)e)两个方面是近些年讨论的热点。
本文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讨论有关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方面的四个问题:a)动词重叠式对数量词语的排斥;b)动词重叠式对宾语有指性的特殊要求;c)动词重叠式与常见时间成分的组配特点;d)动词重叠式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所受到的限制。
通过这些考察,以期加深对动词重叠的性质和重叠之后的一些句法特点的认识,并对动量范畴与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动词重叠式与饰动数量词语动词重叠式有排斥数量词语的强烈倾向。
本文所说的数量词语,包括量词、数量组合和指量组合等语言单位。
从句法功能上看,数量词语有修饰名词性成分的“饰名”数量词语,有修饰动词性成分的“饰动”数量词语。
饰动数量词语在语义上主要表示动作的动量和时量等,在语序上有前饰(出现在动词之前)和后饰(出现在动词之后)两个句法位置。
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受数量词语修饰,但重叠之后却都不能再接受数量词语修饰,哪怕是动词重叠式处在非谓语的位置上。
比较:一天跑十里~*一天跑跑十里 考察五天~*考察考察五天三场比赛~*三场比赛比赛比赛了三场~*比赛了比赛三场砍了两刀~*砍了砍两刀打几巴掌~*打打几巴掌动词重叠式不能接受数量词语修饰的原因,主要是由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决定的。
李宇明(1996a)指出,动词重叠主要起的是调整动量的作用。
即重叠式与其基式比较,有些重叠表示动作反复的次数少、持续的时间短,有些重叠表示“多量”;至于“轻微”、“不经意”、“尝试”、“惯常”等语法意义,都是由“次少时短”或多量引申、派生出来的。
动词重叠和数量词语都是表量的手段。
如果把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语法范畴的语言符号称为同类符号的话,那么在语言符号的组合中,同类符号有“相生”、“相克”之分:能共现的同类符号为“同类相生”,不能共现的同类符号为“同类相克”。
例如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有“正(在)VP”和“VP呢”等形式,但也可以用“正(在)VP呢”的形式;“正(在)”和“…呢”共现,是同类相生现象。
动词重叠式不能同数量词语组合,是同类相克现象。
同类符号组合何以会出现“相生”、“相克”两种情况,哪些是相生的,哪些是相克的,都还是需要探讨的语法学课题。
就动词重叠式与数量词语相克的问题来说,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语法化规律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ⅲ,表“次少时短”的动词重叠式,是由“V一V”省略“一”造成的,是“V一V”语法化的结果。
“V一V”在宋代的语言材料中就可见到,其省略形式“VV”在较确定的元代的语言材料中已经出现。
在那时,“V一V”中的“一V”是补语性的,与“一下”等数量词语的语义、语法功能类似。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常常形成一个虚化程度有别的序列。
如果把语法化最早的语言形式称为“源形式”、把此后语法化进程的各种形式称为“虚化形式”的话,源形式的语义和语法特点对虚化形式具有或强或弱的制约作用。
虽然现在动词重叠与动词带数量补语已有较大的不同,但因其源形式的制约而使动词重叠式不能接受数量词语的修饰。
其二,“量”的不兼容性。
动词重叠所表现出的“量”,是语言心理观念上的量,而不是客观物理观念上的可用数量词语(实指性的)标示的量。
正因如此,动词重叠所表示的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石毓智(1992)认为,动词重叠式表示的是一个程度较小的确定量。
但是仔细体味,动词重叠式(表示“次少时短”的)所表示的“确定量”还是比较模糊的,因此,用“程度较小的有定量”来表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我们觉得比“程度较小的确定量”可能更为贴切。
动词重叠所表示的“有定量”究竟有多大,是不易用特定的数量词语来衡量的。
沈家煊(1995)在讨论动词的“有界”与“无界”的问题时指出,动词重叠式不同于那些表示“没有终止点”、“任意终止点”、“自然终止点”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它表示的是有固定终止点的“定时动作”。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动作,的确如沈家煊所说的有一个较肯定的终止点,但是这个终止点究竟在何处,也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终止点的模糊性本原上是由动量的模糊性造成的,因此也不易用特定的数量词语来表现。
二、动词重叠式与宾语的有指性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动词重叠式,其后能出现的成分极为有限,据初步观察大约有如下几种:(1)你累了,休息休息吧。
(“吧”,语气词)(2)你跳跳看。
(“看”,表尝试的虚语素)(3)我们看看去。
(“去”,趋向动词)(4)他笑了笑说:……(“说”,复杂谓语中的后续部分)(5)咱们讨论讨论问题。
(“问题”,宾语)在这几种成分中,只有宾语是可被动词直接支配的句法成分。
动词重叠式对其宾语有特定要求:宾语一般不能以数量词语开头。
王还(1963)指出:“动词重叠后,宾语如有数量词,也必须有指示代词,否则不能有数量词。
”比较:(6)*咱们讨论讨论两个问题。
(7)咱们讨论讨论这两个问题。
(6)的不成立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其宾语含有量的问题,但是(7)的存在说明这种解释并不怎么合理,因为“两个问题”和“这两个问题”在量上并没有变化。
要解释这种现象,看来不能仅停留在量的平面,而有必要考察数量词语、指代词语对其所修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原载《中国语文》,1998(2):83-92.话语中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可以从“有定”、“无定”和“有指”、“无指”两个维度上进行考察。
这两个维度是叉合的:凡有定的一定是有指的;无定的可以是有指的,也可以是无指的。
这样,两个维度的综合考察会把话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划作三类:a)有定(有指);b)无定无指;c)无定有指。
孙朝奋(1988)在讨论汉语有指性的编码形式时指出:光杆名词可能是“无定无指”的,也可能是“有定”的;带数量词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是“无定有指”的;带指量词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是“有定”的。
依照这一说法来观察(5)(6)(7),可以说动词重叠式只能带无定无指和有定两种类型的宾语,而不能带无定有指的宾语,因此(5)和(7)成立而(6)不成立。
那么,动词重叠式为什么对宾语的有指性会表现出这样的要求?动词重叠因含有量的意义而使动词的意义更加动态化。
这种更加动态化的动词形式,要求其宾语也必须是非常具体的,这种“同类相生”的组合才能使动宾结构表达一个非常具体的动作。
在名词性成分中,只有有定的才是最具体的,这是动词重叠式要求带有定的名词性成分的原因。
当然有定的名词性成分不限于带指代词语的,所以如下句子也成立:(8)咱们讨论讨论他的问题。
(9)咱们讨论讨论他提出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动词重叠式带有定有指宾语是“同类相生”,那么,动词重叠式带无定无指的光杆名词(记作N)宾语,则是“异类相生”。
在动宾结构中,虽然N在语义上常常能起到对动词的限定作用,比如“修摩托”因“摩托”的限定而比“修”更具体一些,但一般说来,在动量和时间性这两个对动词至关重要的语法因素上,动词带不带宾语N,不会有质的差异。
例如:修过 修了 正修着修过三次修了一天修修修过摩托 修了摩托 正修着摩托 修过三次摩托 修了一天摩托 修修摩托第一列动词“修”不带宾语,第二列动词“修”带无定无指的宾语“摩托”,它们在带“过、了、着”等时间助词方面,在带数量词语和重叠等方面,具有平行性。
看来动词重叠与否,主要是带来动量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动词的时间性,而无定无指的宾语N在动量和时间性上对支配它的动词没有什么影响。
既然如此,动词的重叠式也就可以像其非重叠式一样,带无定无指的光杆名词作宾语。
上面的分析表明,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词语与排斥以数量词语开头的宾语,表面看都是导因于数量词语,而其实原因并不相同。
饰动数量词语遭排斥纯粹是量的原因。
以数量词语开头的宾语受排斥,却是由于动词重叠式对宾语的有指性的特定要求,而不完全是量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饰名数量词语恰巧是“无定有指”的标志。
有两个旁证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第一,疑问代词和由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成分,不能充当动词重叠式的宾语。
例如:吃什么?~*吃吃什么?吃什么饭?~*吃吃什么饭?了解谁?~*了解了解谁?了解谁的问题?~*了解了解谁的问题?疑问代词和由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都是无定有指的,所以不能作动词重叠式的宾语。
第二,如果以数量词语开头的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有定有指,照样可以充当重叠动词的宾语。
范方莲(1964)、李人鉴(1964)和陈平(1987)都曾指出,有些带数量词语的名词性成分也可能是有定的,下面摘录范、李两位所举的两个例子:(10)看看两个饿得象老鼠似的弟弟,小福子只剩了哭。
(老舍《骆驼祥子》)(11)你们可怜可怜我吧!你们可怜可怜一个心都碎了的人吧!(欧阳山)“两个饿得象老鼠似的弟弟”和“一个心都碎了的人”分别带有数量词语“两个”、“一个”,但是由于语境的作用,这两个名词性结构却都是有定的。
如此看来,上面所引的王还(1963)关于“动词重叠后,宾语如有数量词,也必须有指示代词,否则不能有数量词”的论述和孙朝奋(1988)关于带数量词语的名词性成分是“无定有指”的论断,都太绝对。
动词重叠式不能带无定有指的宾语,但是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带以数量词语开头的宾语,以数量词语开头的名词性成分也不完全都是无定有指的。
三、动词重叠式与时间成分时间性是动词的典型语义—语法特征,动词的时间性不仅表现在词汇意义上,而且还表现在与之共现的各种语言成分上,特别是与之共现的显性时间成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