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 马工程

合集下载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X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XX,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中国美学史》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八章 清代美学

一起嵌镶在草原之中,结合成草原审美文化;位于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文化圈,受伊斯兰文
化的滋养,形成了带有独特装饰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带有喜剧色彩 的民间麦西莱甫、十二木卡姆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伊斯兰教美学;南方土司地区和海岛
地区,又各有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特色。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第一,是改朝换代后的逸民美学。包括黄宗羲、贺贻孙、廖燕在诗文上的愤激美学,钱谦益、
吴伟业在诗学上的沉思美学,朱耷在画学上“非哭非笑”的美学和傅山在书法上的“宁丑毋
媚”的美学,多面地表现了明末清初剧烈的历史冲突在美感上的凝结。
八大山人:朱耷

第二,是礼制美学。它在清代大一统中逐步形成审美风貌,体现在大一统的京城模式的形成,
的西洋画(如意大利人朗世宁、安德义、潘廷章、法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 的画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秩序之中。

第五,从宫廷到社会,画种区分显出了另一种社会的等级区别,朝廷之画与以“扬州八怪”
这类带着都市新因素的士人画显出了区别,还与商业版画产生了区别,也与民间年画形成了
区别。正如在宫廷各类画种具有自己的等级定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这四类画也有自己的 等级定位。这里冲突较为激烈的是“四王”型美感和“八怪”型美感。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体制性典章制度的形成,包括建筑上宫府官宅的体制、服饰体系(帝后服与文武官服的典制)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课后思考题答案1.为什么先秦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锡大概在百分之五到二十之间,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其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又保持较好的韧度,表面光泽明亮。

青铜合金的配置比例一方面体现了古人科技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各种金属原材料的使用也反映出不同风格阶段社会需要的变化。

青铜器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不是在改变生产力,而是在确立生产关系上,并由此形成古代青铜器独立的造型体系。

在北宋以来的金石学中,商周青铜器通称为“彝器”,就是礼器。

青铜器从它的功用可分为三大类:日用器、乐器和兵器。

商周贵族统治集团用青铜器来祭祀、享受和征战,体现了统治的特权。

这三大类器物都可以用在宗庙活动中,构成了巫史文化和史官文化的主旋律。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

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

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带背笔记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带背笔记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带背笔记1. 马工程中国美术史- 简介:中国美术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岩画与玉器雕刻。

随着时代的演变,马工程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里程碑。

该工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马的形象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理念。

2. 先秦时期马艺术:- 马在先秦时期被视作神圣动物,被广泛描绘在青铜器上。

由于先秦时期社会环境的不同,马的形象多为凝重、庄重,寓意着权威与财富。

3. 马王堆汉墓马陶俑:- 马王堆汉墓于20世纪中叶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马陶俑。

这些马陶俑形象栩栩如生,生动表现了汉代人对马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展现了细致的马工程技巧。

4. 唐代马画:- 唐代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马工程的高峰期之一。

唐代的马画以帝王、名士、文人墨客等为主要题材,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豪情壮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5. 宋代马工程创新:-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马工程创新的时期。

宋代的马工程注重表现马的动态与神态,加强了对于马在不同场景下的描绘,同时注重细腻的筆法与色彩运用。

6. 明清时期马工程完成:- 明清时期的马工程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造了更多的马造型和描绘方式。

明清时期的马工程向现实生活靠拢,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马的审美理解和文化传承。

7. 当代马工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工程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代艺术家运用多种媒介和创新的手法,重新演绎马的形象,探索马工程与当代文化的关联。

8. 总结:中国美术史中的马工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马的情感与敬畏,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从先秦时期到当代,马工程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中国美术史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马的形象,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史》课件

《中国美学史》课件

特点与风格:中国绘画的特点、风格及其与其他国家绘画的异同
艺术价值: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书法艺术
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书法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字体与风格:列举几种常见的书法字体及其特点,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书法作品欣赏:展示几幅著名的书法作品,简要介绍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中国美学史课程在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等。这些思想在西方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抽象主义、印象派等。中国美学对亚洲其他国家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还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这些国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意境、气韵生动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美学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思想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水墨画、书法等。这些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美学思想对当代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8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八章094已改格式

8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八章094已改格式

8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八章094已改格式艺术学概论第八章:8马工程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涵盖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的创作、鉴赏、理论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马一直是重要的创作对象和表现主题。

而在艺术学概论的第八章中,我们将介绍“8马工程”。

一、马在艺术中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绘画中,马是常见的题材之一。

马具有美丽的外貌和威武的气势,被认为是诗画中的高雅之物。

马的形象也寓意着气概豪放、奔腾不息的精神,成为了绘画中一个重要的象征。

二、“8马工程”的背景“8马工程”是指中国书画界1988年举办的一次艺术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邀请中国书画名家创作马以纪念中国古代名画《赤壁图》中的八匹名马。

这八匹名马在历史上被誉为“八骏”,是中国古代传世名马。

三、“8马工程”的目标“8马工程”的目标是通过现代艺术家们的创作,展示并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马的意象和艺术技巧。

该工程希望通过艺术家们的努力,使马这一传统题材焕发新的活力,并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四、“8马工程”的成果“8马工程”于1988年发起,历经数年精心策划和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工程共邀请了数十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创作,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象表达、构图技巧、笔墨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魅力。

其中一些作品被收入国内外重要的艺术馆和画廊,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五、“8马工程”的影响“8马工程”不仅仅是中国书画领域的一场艺术活动,更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尝试。

该工程推动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对接,拓展了传统题材的创作思路,使马这一传统元素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通过“8马工程”的影响,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关注马这一传统题材,并进行创作探索。

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内容,也推动了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六、结语“8马工程”是中国书画界的一次重要艺术活动,通过创作马这一传统题材,传承并创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思想。

8-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八章(2019.4.2)【已改格式】

8-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八章(2019.4.2)【已改格式】

第二种是在不自觉的境况下自然形成的艺术流派。 此 类艺术家大都属于艺术创作的题材、技巧、理论主张比 较相近,或者生活于共同地区,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自 然形成的流派。
第三种是由他人或后人认定的艺术流派。在一定时期, 有的艺术家提出和实践了某种艺术主张或创作原则,逐 渐得到其他一些艺术家的赞同和效仿,形成风气,并得 到社会的承认,但未必真正具有实质性联络或形成结社 性群体,而是得到他人或后世人们的认可。
第一,以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为目标的艺术思潮。此类艺 术思潮与社会和时代的进程紧紧相连,将人的思想解放与 社会变革作为艺术探索的根本目标。 第二,以文化创新为宗旨的艺术思潮。该类思潮以鲜明的 文化创新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化作为基本宗旨,历史上的艺 术思潮较多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以艺术形式创新为主旨的艺术思潮。该类艺术思潮 重在突出艺术的形式语言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努力 使各门类艺术在其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一,主观因素。亦即内部因素,是形成艺术风格的首 要原因。 第二,客观因素。风格并不是艺术家主观随意性的表现, 而是在艺术家的主观特性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相结 合中表现出来的。
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功能。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心理功 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家的心理功能,主要是指他 的情感、气质及其他心理特质。 二是生活经历。艺术家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对他 的创作风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是思想修养。即世界观因素。在形成艺术风格的各 种主观因素中,这一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是艺术修养。艺术家的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如艺术 的鉴赏力和艺术地感受生活的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 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风格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无论是艺术家或者作品的风格, 还是民族、时代、地域或流派的风格,均是对前人艺术 风格的继承和弘扬,同时也必然凝结着人们的创造精神 和独具的个性意识。 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前人艺术中有益的因素为我所用, 并加以改造,与自身的艺术特色相融合,以形成独具一 格、不落俗套、较为稳定的风格特色,才是优秀艺术家 追求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以各大少数民族为主的审美文化圈: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藏族文化圈,它以藏传佛教寺 院为中心,以寺院建筑、佛像制作、法会仪式为主要的审美文化形式,佛教美学成为核心; 以大漠南北为主的蒙古族文化圈:草原茫茫,天高地远,民风淳朴,松散简约,敬天、雄阔、 豪放,信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却是藏汉满因素的结合,其寺庙与敖包等其他传统文化符号 一起嵌镶在草原之中,结合成草原审美文化;位于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文化圈,受伊斯兰文 化的滋养,形成了带有独特装饰风格的建筑艺术,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带有喜剧色彩 的民间麦西莱甫、十二木卡姆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为伊斯兰教美学;南方土司地区和海岛 地区,又各有多姿多彩的审美文化特色。
总之,从政治/社会美学的角度看,清代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一体性,它体现在新的 京城模式的整合性,也体现在以满(政治)汉(文化)为主体对各民族审美文化的整合性。 在这种整合性的背景下,各民族、地域的艺术审美经验丰富多彩,显示了多元一体的审美文 化和美感模式,为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王”山水
八怪:金农
第六,在书法上,最初是帖学的承转,先有王铎、傅山的晚明书法,继而有由朝廷风气和科 举制度而来的台阁体。然而,在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氛围中和都市的繁荣中,碑学崛起,扬州 八怪和邓石如、尹秉授各放光彩。而后,由包世臣到何绍基到康有为,碑学不断掀起美学高 潮。帖学与碑学之争,体现了士人中两种美学风尚之争。
各文化区显出了中华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但多元又在一体之中。这一体,不仅体现为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天下观本质上的同一性,也体现为有清一代天下观的特殊性。因此, 这多元一体典型地体现在清代的京城模式上。
清代京城承继了明代的京城,这是明清宇宙观和天下观一致之处,但又加了圆明园,从园林 象征的角度体现天下观,加了长城外的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如果说圆明园从九州清晏这样 静的景观方面体现了天下一体,那么,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则从政治典礼活动上体现了天下 一体,这就是年班和围班制度。年班即蒙古王公定期朝见皇帝,要举行各种活动。围班是未 出痘疹的蒙古族王公,每年秋夏到木兰围场随皇帝狩猎,在避暑山庄朝觐,其间也举行各种 文艺活动。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朝廷专门为之在德胜门外修了黄寺。六世班禅喇嘛 为庆贺乾隆60年进京,朝廷为之在承德修建了须弥福寿寺。整个京城体系的建筑布局,本身 就服务于大一统的天下观。
第四节 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
– 一、清代美学的总结性著作及主要观念 – 二、王夫之及《薑斋诗话》和叶燮《原诗》中的美学思想 – 三、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 – 四、李渔的生活美学和刘熙载《艺概》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首先,以京城为中心的包括18个行省的满汉融合文化圈。主要有两种审美场极:以北京为中 心的政治—文化场极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文化场极。
第二,文化艺术上的交融。作为“天下”的继任者,清朝皇帝和满族贵族对汉族优秀的文化 艺术成果采取了吸收、学习的态度。比如,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他的书法作 品数量也非常多,包括自作的诗文、宫苑寺观匾联、书画题跋,以及大量的临摹古人的法帖 之作。乾隆皇帝还将历代法书名迹刻成丛帖公诸天下。乾隆十五年,集魏至明法书300余种刻 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2册;乾隆二十年,续选历代法书39种刻成《墨妙轩法帖》4卷; 乾隆三十四年,又命重刻宋《淳化阁帖》10卷,它表明乾隆皇帝对历代书法佳作的欣赏和推 崇。
第三,在朝廷大一统的框架中,士人美学开始登台。诗文上,愤激美学变成诗歌中雍容优雅 的肌理、格调、性灵、神韵,转为桐城派的呈现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美学 理论。在绘画上,从四僧的“无法”与“四王”的“有法”到石涛《画语录》时,两个方面 虽还有所对立,但也已经有了一种互补和会通的关系。
中国美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八章 清代美学
清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朝代。在美学上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作为继元代之后由少 数民族建立的政治大一统王朝,审美风尚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次,作为中国传统的继承者, 清代在美学理论、艺术门类、生活美学等方方面面进行总结,产生了一批总结性的著作;再 次,宋代以来新型都市的发展和新型都市经验的积累,在清代达到高峰,清代在小说、戏曲 美学和生活美学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复次,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产生了 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圈;最后,西方文化此时已经完成现代化升级并向世界扩张,中西文化 的互动和中西美学的互动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清代官服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清代,中国不但与亚洲的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有广泛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而 且与欧洲各国同样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然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只把欧洲的思 想和审美文化作为自己容纳万有的四夷之一来看待。明代中叶,西方文化传至中国。明清改 朝,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继续得到清代朝廷的宠信,在与中国士大夫的历法之 争失败后,南怀仁又重新获得宠信。至康熙四十年(1701),前来中国的传教士已有400余 人,教徒10余万人。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中西的礼仪之争以后,传教行为在中华 被禁止。
第五,从宫廷到社会,画种区分显出了另一种社会的等级区别,朝廷之画与以“扬州八怪” 这类带着都市新因素的士人画显出了区别,还与商业版画产生了区别,也与民间年画形成了 区别。正如在宫廷各类画种具有自己的等级定位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这四类画也有自己的 等级定位。这里冲突较为激烈的是“四王”型美感和“八怪”型美感。
同时,清代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编于康雍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 是古代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分6编、32典、6 117部,正文1万卷。编于乾隆间的《四库 全书》包括存书3 503部,总计79 337卷,装成36 304册。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卷,《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这种学术的指导思想和治学 方式,影响了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诗、文、词、书、画、音乐、舞蹈、小说、戏曲、建筑 等。清代不仅是时代美学的开创者,也是美学历史的总结者。
目录
第一节 清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清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清代美学的主要领域 –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 三、中外交流中的美学思想
目录
第三节 清代的小说戏曲美学
– 一、清代小说戏曲美学总貌 – 二、金圣叹及其小说美学 – 三、李渔及其戏曲美学
二、满汉交融中的美学思想
第一,伦理思想上的互相影响。清朝统治者非常自觉地吸收儒家的伦理思想为自己服务。比 如,崇德元年颁布《登基(极)议定会典》五十二条,就是在吸收汉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对身份等级、婚姻、丧葬、分家、跳神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儒家的伦理观念成为可供遵守执 行的教条,为满汉人民共同遵守。在光绪五年撰修谱书时,也模仿汉俗,自七世起列二十八 字排列辈份,同字必为同辈,这就固化了封建的等级秩序,形成了自上而下至达民间百姓的 伦理美学。
王士祯诗稿
翁方纲题字
扬州八怪
曹雪芹
太平山水图
景德镇瓷器
清代漆器
三、清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清代美学的演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清代大一统带来的满汉核心区与边疆少数民 族区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多元的空间审美文化在一体的主导下之形成。这里还包括对西方美 感形式东渐的因素进行定位。二是中华民族以诗文书画为主体的传统美学在清代的演进,内 容最为丰富。主要体现为,在传统艺术门类中产生新的美感形式和站在新现实的高度对传统 艺术门类的千年发展进行总结。三是对自宋以来在都市繁荣和经验发展中产生的小说、戏曲、 版画等进行总结、定位、创新。
石涛作品
第四,朝廷画院中画种定义显示了一种在清人天下观背景上的美学等级秩序。从康熙朝到乾 隆朝,宫廷画院中,四王的文人画,版画进入宫廷而成的殿画;进入宫廷又被中画所规训了 的西洋画(如意大利人朗世宁、安德义、潘廷章、法人王致诚、贺清泰、波希米亚人艾启蒙 的画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秩序之中。
圆明园
郎世宁 作品
在这一阶段,与西方诸国的交往充实或丰富了天下观模式的内容,与亚洲邻国的交往则验证 或强化了传统的天下观模式。无论是强化还是充实,它都显示了传统的天下观模式的稳定性。 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以一种全新的宇宙模式和宗教信仰为基础。以邹一桂为代表的中国 文人,在传统的天下观背景中,无法形成对西方的真正认识。直到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之后, 才真正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西方,宇宙观念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审美观念才产生了巨大的变 化,与此相关的美学学科、美学理论才真正开始了与世界对话的历程。Βιβλιοθήκη 傅山书法邓石如书法
– 第七,都市趣味和士人新潮体现在小说和戏曲之中。
– 第八,清代美学作为几千年中华民族美学的总结,具有丰富的成就和自己的特色。
第二节 清代的政治/社会美学
一、多元一体中的美学总貌
– 尽管强调满族的正统性,但为了巩固大一统,在八旗军分镇京师和全国各地、满族人口大量 入关分布到东西南北的同时,满族还是全面承继了由历代汉族主导的中华文化,开始了全面 学习由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为此,在京师设立了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在各地 设八旗官学、义学,既学满语和骑射,又学汉语和汉语所载的文化经典。同时,设托忒学、 蒙古官学,培养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又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义学,招收少数民族 首领子弟,增进了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大多官书都有少数民族语言本,例如《八旗通志》 《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大型字典和辞典,各族文字对照,如《五体清文鉴》是满、 蒙、汉、藏、维吾尔五文对照,《四体合壁清文鉴》是满、蒙、汉、藏四文对照,《三合便 览》是满、蒙、汉三文对照,《西域同文志》是满、蒙、汉、藏、维吾尔、托忒蒙文六文对 照,极大地方便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乾隆
第三,生活方式上的交融。在清代,满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它使全国各地 的满汉人民相互接近、相互渗透,将文化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其中,“京旗文化”的形成 是典型而杰出的。从康熙至乾隆时期,北京划分出八旗人的居住区域,生活在八旗圈内的满 族人士,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的个性,形成了与外界不同的景观。在和外 界的交流过程中又杂进部分汉族文化,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以及饮食、文学艺术、习 俗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的影响,从而使清代的京城文化区别于以往历代的京城 文化,“京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生活方式的交融,为文化和审美的 交融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