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说教材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建立。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名运动员跳高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让他们思考,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本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我让一羽毛自由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也许会回答,一方面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点位置运动情况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也许会发现,若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概念和质点成立的条件。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在怎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点。而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很显然,他会回答动了。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他回答我没动。但是,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

了。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并让同学们举一些由于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态不同的例子。

对于坐标系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解。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必须进行及时复习。所以,应该让同学们及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将设计的板书写到黑板上):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本节课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对后面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建立好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对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以及对力学和电磁学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本节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的运动方向。

(2)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使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注意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4)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辩论、交流、极限渗透法让学生逐步建立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辩论、交流,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思考及合作交流精神。

3、重点:比值法定义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难点:由平均速度引入瞬时速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观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最后归纳出概念。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

2、速度概念的学习:

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按照老师的指令走路,第一次时间相同位移不同,第二回位移相同时间不同。

让学生观察总结:当时间相同时位移大的快,位移相同时,时间小的快

老师进一步提问:当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如:某同学跑完百米用13.5秒

自行车在30分钟内行驶8千米

学生总结:求出两次运动中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引出速度的概念)

速度的定义

表达式

物理意义

单位

矢量性

由学生总结对速度的理解

练习: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B、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只有大小

C、速度越大,物体的位移越大

D、速度越大,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老师提问:目前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78秒这能说明该运动员都是以10.22米每秒的速度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更直观的说明上述速度的定义只能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平均起来的快慢程度。

老师提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它从制动到停止用了5秒,这段时间内汽车每秒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m,7m,5m,3m,1m,你能求出前1s,2s,3s,4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吗?比它大还是小?若把时间间隔取得更小呢?如何求关闭油门是的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老师总结这是极限的思维方法,自然引入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是一个矢量。

学生总结: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四、联系实际,回归社会。

1.老师讲述司机和交警的故事:在告诉公路上一位司机别交警拦住,理由是超速,该公路限速是100公里/小时,司机觉得冤枉,他说我从开始上高速到现在30分钟走了40公里按速度公式算是80公里没有超速啊。

老师问:是交警弄错了吗?

学生分析:不是。

司机认为平均速度没有超速,但高速公路限速是瞬时速度。

老师问:为什么要算瞬时速度?

学生分析:因为事故往往发生在某时刻或某位置,所以应用瞬时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STS,了解速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说明交通工具的利与弊。

3.请同学们说一说形容快慢的词语,分组比赛。

作业:设计方案测不同距离下自行车运动的速度,测蜡烛燃烧的速度;课后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讨论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的方向,第二课时主要是v——t图像中,加速度的几何意义。这里我分析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本节以“思考与讨论”作为开始,以实际情景让学生领会加速度的意义和引入加速度必要性。

本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另一种是比较发生相同的速度变化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但教材是将比较质点位置移动快慢的思想直接迁移过来,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不同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表现在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不同,从而引入加速度的定义方法a=△v/△t。

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包括速度增加的快慢和减小的快慢,不能误认为只要有加速度的运动速度就一定是增加的。广义地讲,加速度不仅可以描述速度大小的变化快慢,而且也可以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本节教材只限定在直线运动的情景中讨论。

加速度的矢量性是一个难点,教材是以与速度方向相同或是相反来表述加速度的矢量性的。如果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加速度就有正负之分,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不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关于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教材一带而过,并没展开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能在生活中准确地使用加速度的

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的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

应用;

2)由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是深入研究机械运动的思维上的更精确的深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加速度的概念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在物理理论上更精确地描述机械运动的需要,在具体的工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是极为有用的概念,通过学习加速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科学情感;

2)从速度的概念到加速度的概念的学习说明了物理学不是僵化的,它不仅是严密的而且是和谐的;

3)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改变量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

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

在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比值定义法,本节课学生可以通过相同的过程再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刻画物体的运动。

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迁移到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上来。

2、理论探究法

在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理论探究,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将这一过程和方法应用到其他方面。

3、集体讨论法

教材刚开始就是思考与讨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加速度的现象比较少,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分析,从而得到必要的感性认识。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探究,讨论,练习,评价。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导入:(8—10分钟)

复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强调比值法在建立新概念中的重要性,以本节课开始的情境——思考与讨论,引入建立新概念的必要性。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强调骨干知识网络,重点是加速度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课堂的教学进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适当的课后作业可以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1、淡化加速度的方向教学。加速度的方向是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说加速度的方向如何确定的问题,我想,等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学生自然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由谁决定,本节课只要学生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即可。重点讲解的是在已知加速度方向的前提下,加速度的方向对运动的影响,即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做加速运动,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做减速运动。

2、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这两个概念要一带而过,不能详细分析,但要提醒学生对照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2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重要的运动,该运动是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排将它放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之后,对前面所学的加速度深化和加强,同时也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建立和理解,难点是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尤其是的取值对计算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二、说学情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速度,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又认识了v-t 图像。但学生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较弱。因此我讲通过知识的归纳,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以培养和教育。结合新课程标准,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以及在v-t 图像中的表示;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按的关系at v v +=0

,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速度公式的推导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定性关系,领略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选择: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目标导学法相结合,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一起推导公式,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学法指导:

3、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所以本节课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五、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是本节课深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认知的前提和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不能满足问题的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t 图像的表示中,可以看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匀变化,而且它的加速度保持不变,从而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之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缺失速度与时间的定量表达,进而推导速度公式。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由加速度的表达式t

v a

??= ,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推导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at v v +=0。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5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其中例1小车由静止启动开始行驶,以加速度2/6s m a =做匀加速运动,求2s 后的速度大小?进而变式到:小车遇到红灯刹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板块的作业,板块一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即教材配套的作业本上的习题;板块二是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以上就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说课内容,谢谢!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3: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本课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概念,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节研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学习将为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创造了条件。而且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可见本节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4)初步了解位移---时间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3.情态价值观:

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位移与时间关系推导。

2.表达式:x = v0 t+ at2/2

3.运用公式解题步骤

(四)教学难点:

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与准确应用。

(五)学法指导:运用极限思想,用速度图象中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位移,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初学者一定按要求写好解题步骤,规范解题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是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重难点即微分法的教学上采用了目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课下小组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既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从匀速过渡到匀变速的教学上采用了比较法,启发学生从已有认识获得新知;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另外还通过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迁移、小黑板等手段,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说学法:

匀速运动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上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图象,在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时也渗透了微分、极限的思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采用了学案辅助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前设计知识回顾,锻炼学生总结复述已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学过的匀速运动为基础,利用思考与讨论实例,

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对微分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通过面积自行计算求位移时采用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强化有意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程序:

知识回顾

针对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我在课前利用学案的形式对本节课涉及到的已有知识做了回顾,做了一批,为本节课作了知识上的储备。

新课引入

我以位移用x表示的来历作为切入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写为x=vt,然后过渡到让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形象地体现在v-t图像中。这样引入清楚明了,自然流畅,还为矩形面积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新课教学

首先处理的是匀速运动某段时间的位移就是v – t 图线与t轴所夹的矩形的“面积”的问题。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打好基础,为学生知识迁移做好准备。

在学生已经独立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上,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把位移与矩形的面积联系起来。由于有前面的伏笔和准备,学生能很容易地独立得出结论,激活了学生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积极性和愿望。

接下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能用v–t 图线与t轴所围图形的面积来表示。这一部分在时间分配和师生投入精力方面都是最大的。主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是引用课本上思考与讨论中的实例组织学生展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的讨论的。为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我提出问题,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实例是一次测量记录,引导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粗略估算物体的位移。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即要研究的是何运动。问题二中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指引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问到如何评价此方法时,有学生提出此方法的依据是短时间初速度乘以时间得到的是一小矩形,与匀速运动位移利用v-t图象求法一样,求出各段位移之和便是我们要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而且学生也发现仍然有误差。接下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若时间间隔取得很小,误差会很小,甚至接近真实值。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升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在思考与讨论成果的基础上,我在v-t图象上,小黑板形象地展示了无限细分的过程,把一个变速运动在极短时间内当作匀速运动来处理的方法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小矩形面积之和就非常非常接近于梯形的面积,到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v-t 图象中“面积”的结论水到渠成。对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师生互动的渗透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方式。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既解决了问题,又留下了今后进一步渗透的空间。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能够发挥小团体合作学习的优点,经过思考、讨论的过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所加强,科学思想也逐步形成。

在把“面积”与v-t图线相联系的问题上,课本是先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再通过无限细分的过程使图线下小矩形上端的“锯齿形”越来越小,直到接近于梯形的面积。而我是先通过无限细分的过程给出面积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很好,顺利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紧张课下预习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公式直接写出,恰好下面同学急于更正,接下来的通过计算“面积”推导出位移公式几乎都是由学生通过板演和学案的形式自主完成,推导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面积”可看作梯形,锻炼他们使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最后总结强调公式的矢量性,正方向问题。

本节课我安排了一个例题,通过导学案的辅助,以学生自己分析解题为主,要学生自己说出解题步骤,师生交流共同完成。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例一是书上的例题即匀加速运动分析,解题时注重书写格式规范和运动示意图的画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我特意让学生自己解决说出解题步骤,事实证明,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的结果在加深记忆方面比教师讲要好很多。

由于本节我采用了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先进行一批,根据一批学生预习很好。我又安排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还是利用数学图象来启发学生得出。效果很好。

最后,我设计了小结和导学反思。导学反思是我在新教材教学中尝试的新内容,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自发重视思想上收获和体会,总结自己的错误,使认识得到升华,在下节课将会深入学习领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作业的处理上我只是留了简单的书后习题,目的是巩固公式。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把一个在物理学发展中极为深刻而有效的思维方法—微分法,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教学中仅仅侧重知识点“套用”,而忽视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一个变化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路。而且常常是对待复杂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在渗透中形成了科学的思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达到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讨论”栏目的内容,利用导学案通过课下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对“v-t图象面积位移关系”进行充分探究,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利用数学的函数图象得出x-t图象。这种做法既实现了运用数学方法和极限思想研究并解决物理问题,又使教学过程更流畅,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小组讨论时,设计的问题还不够开放,实际上学生可以自己找到正确方法,应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讨论空间。另外我由于肠炎,体虚加之紧张。虽然嘴上说了做匀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但在写注意1时忘记写a的“方向”两字。这是我的错误,我以后要加倍注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5: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5 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难点(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

先通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演示1: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继续演示2:将等大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与纸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

观察下落速度,对得到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演示3: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演示4:在上面那只牛顿管中放入空气,再做以上实验。问:谁下落得快呢?(现象明显,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在这里着重突出科学探究的两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物理问题和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问题的能力。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的实施中,应该让学生反复经历假定和解释这两个过程,这是一个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反复交替的过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阅读课文,再进入新课的教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1)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伽利略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过去的阅读材料,到现在作为独立的一节,看出新教材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视,切不可以过去轻过程重结论的思想来对待本节课的教学。

3、教材的特点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用反证法使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自相矛盾,用猜想与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知识,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和方法

难点:验证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二、教法分析:

采用自学点拨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利用大屏幕给出自学提纲(15分钟)

问题主要包括:

1、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

2、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

3、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沿着伽利略的研究思路,推翻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体会着伽利略科学研究的困难和非凡的研究思想。

(二)师生共同探究(10分钟)

在学生完成以上自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1、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从而引出一种常见的推理方法——反证法。

2、伽利略巧妙的利用了数学推理和“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转换角度的间接证明他的假设,这种方法非常重要,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是非的古板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思想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3、让学生根据伽利略的推理思路,导出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结论,体会他的逻辑推理过程。并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然后对他们作出评价,教师最后用大屏幕给出规范的推导步骤。

(三)反馈练习(5分钟)

1、伽利略研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遇到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巧妙解决的?

2、给出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体会伽利略一生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大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将本节的学习目标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学生一起简单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利用现代的测量仪器设计出一个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写出需要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2、请学生再总结出一些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两个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素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材分析: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由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学习过力的图示,让学生得出。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接着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

“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出解答。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二、重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结合课本讲解“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3.1 重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3.2:弹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2.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2.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

(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①压力;②支持力;③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新)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 ..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

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综合测试题

高一物理必修1运动的描述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当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定增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定减小 C、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一定减少 D、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增大 2 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 D.路程 3.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4.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5.一辆沿笔直的公路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过路旁两根相距50 m的电线杆共用5s时间,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15 m/s,则经过第一根电线杆时的速度为( ) A.2 m/s B.10 m/s C.2.5 m/s D.5 m/s 6. 飞机在跑道上着陆的过程可以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 2 t4 t 72 x- =,位移x的单位是m,时间t的单位是s。若以飞机刚着陆(t=0)时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飞机着陆过程中的初速度(t=0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A. 2s/ m 8 ,s/ m 72- B. 2s/ m 8,s/ m 72 - C. 2s/ m 4 ,s/ m 36- D. 2s/ m 4,s/ m 36 - 7.如图为初速度为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t图象,末速度为v t,在时 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 v,则 A.) ( 2 1 0t v v v+ < - B.) ( 2 1 0t v v v+ = - C.) ( 2 1 0t v v v+ > - D.无法确定 8、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时速度是1 m/s,车尾经过O点时的速度是7 m/s,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O点时的速度为() A、5 m/s B、5.5 m/s C、4 m/s D、3.5 m/s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附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全套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是_____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____的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汇编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专项训练 1.两辆汽车并排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一个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以大地为参照物,上述事实说明() 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 .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 .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同时向西运动 2.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质点是指一个很小的物体 B .行驶中汽车的车轮在研究汽车的运动时 C .无论物体的大小,在机械运动中都可以看作质点 D .质点是对物体的科学抽象 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位移大小不同,路程一定不同 B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C .物体通过了一段路程,其位移不可能为零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一个小球从4m 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过程中() A .位移是5m B .路程是5m C .位移大小是3m D .以上均不对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匀速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来说,路程就是位移 C .物体的位移越大,平均速度一定越大 D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大,在其间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也一定越大 6.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B .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C .匀速直线运动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任一点的瞬时速度 D .瞬时速度就是运动物体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m/s ,则物体在1s 内一定走3m B .物体在某1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则物体在这1s 内的位移一定是3m C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则物体在1s 内的位移一定是3m D .物体在发生某段位移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m/s ,则物体在这段位移的一半时的速度一定是3m/s 8.关于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中,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A .汽车在出发后10s 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B .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m/s ,表示汽车在这段时间的每1s 内的位移都是5m C .汽车经过两路标之间的平均速度是5m/s D .汽车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的初速度与末速度之和的一半 9.火车以76km/h 的速度经过某一段路,子弹以600m /s 的速度从枪口射出,则() A .76km/h 是平均速度 B .76km/h 是瞬时速度 C .600m/s 是瞬时速度 D .600m/s 是平均速度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 跟s 成正比,跟t 成反比 B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C .物体在1s 内通过的位移与1s 的比值叫做这1s 的即时速度 D .在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11.某人沿直线做单方向运动,由A 到B 的速度为1v ,由B 到C 的速度为2v ,若BC AB =,则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A .2/)(21v v - B .2/)(21v v + C .)/()(2121v v v v +- D .)/(22121v v v v + 12.如图是A 、B 两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的运动是以10m/s 的速度匀速运动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13) 《化学键》说课稿 (18)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2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37) 《甲烷》说课 (4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57)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6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75)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

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 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高一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

高一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 高一物理《平抛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二、学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⑴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物理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⑵学生刚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对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记忆犹新;并在上一节

中刚学过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对这一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并不陌生,这为本节课在方法上铺平了道路;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一物理第一章 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1[1]

高一物理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运动员中,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A、百米冲刺时的运动员 B、在高台跳水的运动员 C、马拉松长跑的运动员 D、表演艺术体操的运动员 2.对于同一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参考系观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运动速度大小可能不同 B.运动方向可能不同 C.在某参考系其运动轨迹可能为直线,而在另一参考系则可能为曲线 D.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同 3.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下列理解,哪些是正确的?(BC ) A.时刻就是一瞬间,即一段很短的时间间隔 B.不同时刻反映的是不同事件发生的顺序先后 C.时间间隔确切地说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反映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持续程度 D.一段时间间隔包含无数个时刻,所以把多个时刻加到一起就是时间间隔 4.火车以76km/h的速度经过某一段路,子弹以600m/s的速度从枪口射出,则(AC)A.76km/h是平均速度 B.76km/h是瞬时速度 C.600m/s是瞬时速度 D.600m/s是平均速度 5.关于加速度的概念,正确的是(AB ) A.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B.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运动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C.加速度为正值,表示物体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大 D.加速度为负值,表示速度一定是越来越小 6、下列运动,可能出现的是:(BC) A、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例如竖直上抛小钢球到最高点时 B、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反而增大,例如雨滴下落 C、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例如急速刹车 D.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7、a=5米/秒2,关于它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在1秒时间内,速度增大5米/秒 B、在第3秒初到第4秒末的时间内,速度增大10米/秒 C、在第N秒初到第N+1秒末的时间内,速度增大5米/秒 D、在默认初速度方向为正向的前提下,质点可能做减速运动 8、龟兔赛跑的故事流传至今,按照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兔子和 乌龟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兔子和乌龟的运动正确的是 ( D ) A.兔子和乌龟是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 B.乌龟一直做匀加速运动,兔子先加速后匀速再加速 C.骄傲的兔子在T4时刻发现落后奋力追赶,但由于速度比乌龟的速度小,还是让乌龟先到达预定位移S3 D.在0~T5时间内,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 [编辑推荐]考点内容有什么变化?复习需要注意什么?xx高中频道小编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2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模板,希望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5 阅读课说课稿

Unit5 阅读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和学情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话题是Music,它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它中心话题是“音乐”和“音乐类型”,单元的各项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以音乐类型和不同音乐对人的影响展开的。而对于音乐和音乐家,这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切身相关的情节,很容易就会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因此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会较高。在引导学生阅读前,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音乐的英文说法加以熟悉和理解,开阔的学生的视野。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对美的追求和对成功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课堂中除了关注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外,更应该注重其内心的理解和个人对事物的看法。 二、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式,特别是关于音乐种类的词汇和表达对音乐感受的词。比如:动词prefer, feel, enjoy, appreciate, find. calm,形容词relaxed, sleepy, cheerful, energetic, lively。能用英语表达建议、偏好和爱好。 (二)情感态度 1.熟悉各种音乐形式,了解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音乐修养 2.从谈论“音乐人的成功”入手使学生了解到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深化学生的德育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学习策略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说课稿

《力的合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这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含下面四个方面, 教材学情方面: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将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在物理学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新旧教材对比看:新旧教材对合力分力的概念的呈现做法是相同的,。。。通过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说明F和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给出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F1和F2是F的分力, 旧教材紧接着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 表示出来。”显然旧教材更重视知识结论的的得出, 而新教材在得到合力、分力的结论后则给出“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和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从这点看出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一个突出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教学情分析和新旧教材在教学理念上的这种变化,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结出本节课的教与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不再是力的合成的结论而是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难点,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目标的达成之间的矛盾 我来解释一下,这节课既要给学生大量探究的时间,教师又要引导学生,使探究的过程自然而又合理,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目标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就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的教学设计和流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在教学的开始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从现象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两幅图片一个力可以悬挂一盏灯,杭州湾大桥则是由无数个力撑起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力的效果与多个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都平衡了物体的重力,为当物体受到多个力时怎样求它们的合力呢?通过情景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又准确恰当得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观察得到的结论只是一种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思维中来,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情景:问题一,问题二,是对初中已学知识的回顾,学生很容易回答,进而引出问题三:那么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怎样合成呢?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立刻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能否将两根绳子等效为一根绳子来悬挂,如果可以F1、F2和的效果就与F的效果相同,F就是F1、F2的合力,显然此时F1、F2与F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此时学生自然会考虑那么F1、F2与F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思考。 通过分析已知F为合力,我们不妨把F平移过来,大家从图形中可以看出F 是F1、F2之间是是什么空间几何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测试题(谷风教育)

课课过关l# 1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测试题 班级 姓名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质点是一个既无大小又无质量相当于数学上的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2.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 ) A 、“孙悟空” B 、平台 C 、飘动的白云 D 、烟雾 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 、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线 C 、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就是路程 D 、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B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C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它是矢量 D 、汽车上的速度计是用来测量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的仪器 5.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里速度的变化 B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C .速度方向为负,加速度方向为正,物体做减速运动 D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6、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很大,它的加速度一定很大 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 、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不为零 D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大 7.某人沿着半径为 R 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 ) A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2R C .路程为3.5πR 、位移的大小为2R D .路程为0.5πR 、位移的大小为2R 8.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可知 ( ) c a b O t a t b t c t v

高中物理必修2《圆周运动》说课稿

圆周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圆周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 法、教学过程、课外探究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 2 必修课程第五章第五节。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
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b5E2RGbCAP 2、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以及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p1EanqFDPw
(2)难点: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
的关系 DXDiTa9E3d (2)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 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RTCrpUDGiT (3)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 复杂性,多面性。5PCzVD7HxA 二、 学情分析 三、教法和学法
xHAQX74J0X
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圆周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jLBHrnAILg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
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LDAYtRyKfE 1、、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 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Zzz6ZB2Ltk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自行车车轮上的点哪些运动的快一些? 2、新课教学

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 ",选自高一物理必修 2的第7章第 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 "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 "机械能 "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 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弹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弹力》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分析 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2.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第1讲运动的描述 一. 质点 1.定义:在某些情况下,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成一个有的点,称为质点。 2.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和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3.质点是一种的物理模型,是一种科学抽象,实际不存在。 二. 参考系 1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另外选来作为的假定不动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的,但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的。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通常研究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1.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及,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根据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复杂程度,可将坐标系分为、、。 一.时间和时刻 1.时刻: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轴上用表示,对应的是位置、速度等状态量。 2.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轴上用表示,对应的是位移、路程等过程 量。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物体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量。 2.位移:表示物体的物理量,用从指向的有向线段表示, 大小只与有关,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量。 3.联系:当物体作运动时,路程=位移的大小。

一.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对同即 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对应的 或。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相同。二.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一(或某一)速度。瞬时速度可以(“粗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即为的方向。三.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量。 2.平均速率:与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1.定义:速度的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比值,叫加速度。 2.公式:单位: 3.物理意义:描述速度的物理量。 4.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量,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