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一、引言思想政治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课程思政课的理论抽象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学生对于思政课缺乏兴趣,认为是一门艰深难懂的课程。
如何让思政课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将就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旨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
二、地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意义1.丰富思政课内涵地域文化包含着民族、地域、历史风土以及各种人文资源,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内涵,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学习典型的地方文化,比如地方传统节日、淳朴的民风民俗等,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增进民族认同感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当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本地文化,并且用实践的方式感受本地文化的独特之处,他们会更加自豪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加对祖国的认同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3.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理论抽象、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思政课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亲身体验和实践来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主动去了解和探索本地的文化历史。
1.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针对不同地方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教师们应该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并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予以展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古迹名胜游学,进行地方文化的实地感受和考察,或者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士进行讲座,将地方的历史文化、地方名人等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
2. 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地域文化。
“读城记”: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71怀海特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应是突破固有认知,打破学科边界,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
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建于南宋明道书院旧址、明清江南贡院的考棚,距离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瓮城——中华门城堡只有几百米之遥。
自2017年,学校以深化“文化育人”为主旨,立足南京本土地域文化,开展“读城记”项目化学习实践。
一、挖掘文化内涵,围绕“四城”设计学习任务学校深入挖掘金陵文化内涵,设定“历史之城”“自然之城”“非遗之城”“创想之城”四个项目主题,据此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步开展项目化学习。
(一)读 “历史之城”南京,有着 6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2400 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
着眼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之城”项目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一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找一个与之相关的有趣的历史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录制视频,生成二维码,贴在任务单上。
二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选择一位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查阅书籍、影视资料,为他/她制作一张人物卡片。
三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阅读一篇或多篇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阅读体会。
(二)读 “自然之城”桨声灯影秦准河,碧水悠悠白鹭洲。
南京是“读城记”: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马 伟 袁 塞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立足地域文化,开展“读城记”项目化学习实践,促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互通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素养的生成。
学校立足金陵文化,围绕“历史之城”“自然之城”“非遗之城”“创想之城”四个项目主题设计学习任务,通过“体验式”“思辨式”“探究式”“生成式”等学习方式来多样态实施研究项目,整合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贯通探究、合作与展示活动,融通学科、生活与社会实践,落实项目化学习的综合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读城记”;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第十五期教学研究课题“童蒙造物:基于学习可见的综合实践多模态教学研究”(编号:2023JY15-L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地域文化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三、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学校应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方案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地考察、民俗体验、艺术创作、历史研究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效果。
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与当地文化部门、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体验、创作等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
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一以兰州地域文化为例

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以兰州地域文化为例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加深,中文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
而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一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以兰州地域文化为例,兰州作为陇右文化的重要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兰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首先,兰州地理环境是其文化的重要方面。
兰州位于黄河流域,被大山环绕,因此兰州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比如兰州的饮食文化,受制于地理环境,察觉肉类以及羊肉为主要饮食,形成了独特的兰州拉面文化。
而在中文教学中,介绍兰州的地理环境,不仅可以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其次,历史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兰州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介绍兰州在历史上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对于兰州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中西部地区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最后,介绍兰州的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兰州文化。
从传统工艺品到兰州当地独特的节日活动,再到名胜古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兰州风俗和民间文化。
通过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拓展词汇和句型,更能够了解中国众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
以兰州地域文化为例,在中文教育中应用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文化,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多元性。
美术课教学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实践研究

美术课教学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美术课作为学生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教学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实践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教授美术技法和作品欣赏,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递。
本研究旨在探索美术课教学如何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以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来探讨美术课教学对地域文化的融入与实践,通过调查获得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研究过程(1)明确研究目标:分析美术课教学对地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提出融入地域文化的教学策略。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选择两组同等条件的学生,其中实验组接受融入地域文化的美术课教学,对照组接受传统美术课教学。
(3)方案实施:根据实验组教学方案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4)数据采集:通过实验和调查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学生作品评价和学习成绩。
调查数据包括学生对融入地域文化教学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等。
(5)数据分析:根据实验和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总结融入地域文化的教学效果。
三、方案实施1. 教学内容设计(1)地域文化介绍: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美术作品等,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地域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艺术展览、传统工艺品展销等,亲身体验地域文化。
(3)地域文化创作: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2.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讲授与讨论:教师通过讲授和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当地的传统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设计创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地域文化的实践。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探究地方的历史传统和民俗习惯来展开。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地方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有代表性的民俗习惯,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并加以解读。
在江南地区的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选择介绍太湖风光、钱塘江大潮等与地方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还可以通过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来展开。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比如戏曲、民歌、舞蹈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艺术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当地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还可以通过地方的风土人情来展开。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来了解和研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当地风土人情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探究地方的历史传统和民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以及地方的风土人情,可以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种探索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探索一、地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有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每一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而这些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正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意识。
在思政课教学中,地域文化融入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和探索。
下面结合实际经验,就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魅力。
地域文化的传统和风俗是地域文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方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的总和,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对地域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加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增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感染力。
地域文化并非只是静止的文字和图片,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从而增强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总结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思政课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在实践中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实地体验,从而使地域文化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应用的文献研究

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应用的文献研究一、引言地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文化风俗、传统、历史、风土人情等,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丰富教材内容地域文化资源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材内容,如地方民间传说、地方方言、地方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地区的文化特色的了解和尊重,形成珍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
3.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教学中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故乡、家乡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1. 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本地区的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2.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创作、举办地方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感受和体验地方文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课外阅读等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和应用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四、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例如一些教师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学校对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
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地域文化资源。
五、结语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7-02-18 13:49:25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地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俞海洛
本项教学成果由俞海洛教授主持,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1.研究地域文化现象,甄选内容撰写校本教材;2.将地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相长,打造特色学科与专业;3.利用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建设高校文化等。
一、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成果全面调查了周口孔子与老子文化资源,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对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诗经·陈风》等周口特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之具有高起点与高质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诉求。
(二)在教材编写方面,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以打造特色文化课程为目的编写校本教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
具体做法是:第一,教材编写工作结合了学校办学的师范性特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了学校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活动的开展实际,也结合了学校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第二,教材编写建立在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
为编好教材,我组织成立了专业研究团队,对周口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学术性与通识性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教材质量等。
(三)在地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教育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教育调查、教学案例研究。
课题成员都是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避免了外来者工作上的诸多不便。
教育调查使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案例研究规范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成果推广应用价值。
(四)在教学实践方面,主要采取统筹规划、部门协作的方法,鼓励第二课堂教学创新活动。
项目组统筹规划了地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活动,由教务处、学生处与文学院负责,协
作全校各教学单位组织实施。
课题成员以课程、专业与学科建设为契机,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深化了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还有,学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成果的创新点
(一)教材《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获批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又荣获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该教材是一部以周口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学校用以进行通识教育的校本教材。
内容主要包括周口历史文化概论、始祖文化、姓氏文化、《易经》文化、老子文化、《诗经·陈风》、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历史名人与历史名胜等十二讲。
教材编写结合了学校师范性特点、所在地的文化特色,结合了学校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活动的开展实际,也结合了学校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使学校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有本可依。
教材注重学术性与通识性相结合,生动活泼,开了全省高校编订地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的先例。
(二)取得较为丰硕的教学理论成果:1.著作《孔圣足迹遍河南·周口》;2.省级课题《河南省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结项报告;3.市级课题《提升老子文化品牌研究》的结项报告;4.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州学刊》,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高校科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论文还发表在《教育探索》《天中学刊》等核心刊物,本项共计发表论文10篇。
这些理论成果,以科研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保证了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起点与高质量。
(三)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成果对周口孔子与老子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还对《诗经·陈风》进行了考证研究。
发表了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诗经·击鼓>为怨陈宣公考》,以及1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论文《商水出土的原仲簠与<诗经·东门之枌>》,得到了《诗经》研究界的好评,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点。
(四)在地域文化教育研究方面,成果在宏观上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视为开展地域文化教育的源动力,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传承文化的办学职能,打造学科建设特色,进而建设特色学校,发表了2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传统文化教育语境中大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价值取向》《依托地方文化走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在微观上,积极探讨开展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又结合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探讨了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发表了多篇论文,使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点。
(五)教学实践成果丰富。
本成果深入广泛地持续开展了地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活动,这项活动从2012年起被列入周口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二级学院紧密配合,教育对象为学校全部入学新生。
这项活动涉及面广、活动力度大,有力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在现有教学机制下,这是一项教学创新。
同时,这项活动也促进了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发展,激发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对地域文化产生兴趣。
课题成员还编导了学生话剧《孔子》,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田野考察,在第二课堂积极深化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课题成员的倡导下,学校在校园设立了孔子与老子雕像,使用极具文化内涵的
经典语汇为道路命名,优化了学校育人环境等,成果多向度、多方法地探讨了地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实践推广应用价值
(一)教材《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使学生全面而快速地了解周口历史文化,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人文视野,还使他们对本地本校产生亲切感与认同感。
教材虽然有地域性特点,但其探讨的姓氏文化、《易经》文化、老子文化等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普遍性特点,教材为省内外成果推广应用学校师生所喜爱。
(二)市级课题《提升老子文化品牌研究》结项报告,荣获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报告一等奖,2013年7月,又被辑入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工程之二《周口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调研课题集锦》,为周口市级领导作咨政参考。
教学成果的其他理论成果,如多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在相关专业与学科内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探讨与推广应用效果都是开放的。
(三)截至目前,周口师范学院开展地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活动已有6年,直接受益的入学新生近5万名,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年仍将继续开展。
活动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发文报道,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广播网、中国高校之窗、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经济网教育频道等网媒多次报道,还被《河南日报》、河南教育网等地方媒体多次报道,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四)本成果除在周口师范学院推广应用之外,还在浙江大学与中原工学院推广应用。
鼓励广大教师汲取本项成果的经验,开展区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优化校园人文景观设计,以及增开文化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等,以优秀文化传统和优良校风培养学生。
本成果因在教学实践、文化育人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以及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还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思政处、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等多家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