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新成果解读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合集下载

2019年度“中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十大事件”评选结果

2019年度“中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十大事件”评选结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2019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1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针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主要体现在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合理利用、加强规范、优化服务监管4个方面。

《条例》重在保护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促进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源头上防止非法获取、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

(2)我国高分16米数据正式面向全球开放共享2019年11月4—9日,地球观测组织(GEO)2019年会议周在澳大利亚举行。

会上,推出了“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分卫星16米数据共享服务平台(CNSA-GEO平台)”,发布了相关数据政策,宣布正式将中国高分16米数据对外开放共享。

这是国家航天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航天领域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次开放的数据来自2013年和2018年发射的高分一号和高分六号对地观测卫星,用户可以通过CNSA-GEO平台查看相关数据。

本次数据开放共享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全球综合观测系统,为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监测与评价、灾害应急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农业与农村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持。

(3)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立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SDGs的实现,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从全球到地方尺度的典型案例,构建全球和区域SDGs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SDGs的全球和国别进展。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零模考试考前押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零模考试考前押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零模考试考前押题语文试题(解析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多年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类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

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钧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症状最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

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摘编自操秀英《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2019 年3月5日)材料二:中国体细胞克隆猴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仅是采用,尤其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

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21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材料三: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了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地质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科普教育
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野外 地质杰出贡献奖”(即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普产品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 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0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京揭晓。
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会歌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 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 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 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旨在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 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国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 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 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 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 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2019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简介

2019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简介

2019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简介封面图片: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第二次试采现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叶建良 提供)地质调查是地学新发现的源头,地质技术是服务于地质调查的重要抓手。

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与地质技术创新并驾齐驱,硕果累累。

2020年4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现简要介绍如下。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排名不分先后)一、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第二次试采取得重大进展。

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25 m 处完成第二次试采,30 d 产气量是首次试采的5.57倍。

详见本期论文。

二、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在松辽盆地北部、南部均探获工业页岩油流,三口示范井已移交油田公司试采,引领了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新方向。

三、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提出“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构建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相结合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技术体系,提交特大型铀矿1处。

四、中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完成国内首口干热岩试验井钻探施工和压裂工作,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五、雄安新区地热深部探测取得重要进展。

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模型,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为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保障。

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成效显著。

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建立了“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奠定了“双评价”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七、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以海南、福建、承德市为例,探索地质资源、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要素相结合的区域“双评价”体系,为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八、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沿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有利区120个。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

2020年第1期刘志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9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一是开展主要农业区县级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重点区片富硒土壤资源详细调查,开展富硒产业化研究,编制“富硒土壤标准”等地方标准,助力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地质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二是推进农业农村水资源综合调查与利用+开展基础水文地质调查,重点推动全省及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全省优质地下水与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与保护区划、城市(镇)应急及后备水源地勘查,开展坝上高原、黑龙港地区生态敏感区地下水关键问题研究,开展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三是推进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探索地质文化村建设,做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国家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等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四是开展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地质调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重大问题,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和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搭建三维城市地质模型,为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及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形成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积极承担“双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工作,全力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是进一步完善全省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推进省级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专业网点建没和市级地面沉降监测专业网络建设。

二是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地热与浅层地热能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三是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土壤地质环境、海岸带地质环境等专业监测网建设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测质量、自动化监测与预警服务水平+探索大数据应用研究。

一是做好省国土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地质分中心建设,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材料科学创新高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材料科学创新高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材料科学创新高地文/林世爵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市,于2017年12月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是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科研平台。

实验室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50亿元,目标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为指导单位,东莞市政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共建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有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招聘委员会和产业化委员会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担任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匠㿋廩勞俱㹊낉㹔37作为首批建设的省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材料科学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布局建设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经过三年多的砥砺耕耘,实验室创新集聚效应逐渐凸显,在材料科学及相关重点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前沿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致力于聚集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秉着“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与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化学所等科研机构,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境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双聘机制,形成具有核心引领作用和跨学科辐射效应的国家级研究队伍。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C.克隆猴技术难度大,美国克隆专家米塔利波夫在恭喜中国科学家之余,也感慨自己十年前的实验最终因灵长类动物未能诞下活胎而宣告失败。
D.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还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8.依据所给材料,下列相关说法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中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中国率先进入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有一次,她见我过小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一双极大的手,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晳,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用一个极小的电子计算器算账,粗大的手指点着米粒大小的键钮。数字显现了,她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材料三:

2019-2020年最新党课讲稿——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党课

2019-2020年最新党课讲稿——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党课

回望四十年拥抱新时代以习近平改革思想为引领推动改革开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党课同志们: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揭开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

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就共同回味一下过去,总结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

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完善和调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回顾风雨兼程的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新时代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发力。

(一)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以平均9.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82.71万亿元,人均GDP增长22.8倍,达到59660元,从世界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收入国家。

作为自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以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基础研究新成果解读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20年第06期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根据得票高低,“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1.探测到月幔物质出露的初步证据
2.构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芯片
3.提出基于DNA检测酶调控的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
4.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
5.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
6.阐明铕离子对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的机理
7.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人
8.实现对引力诱导量子退相干模型的卫星检验
9.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
10.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