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城乡人口流动、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pptx
《城乡二元经济》课件

- xx报告 - xx数据报道 - xx调查报告
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
制度原因
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的表现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过程,以现代服务业为 主导,创新与创业氛围浓厚。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发展相对滞后。
《城乡二元经济》PPT课 件
欢迎来到《城乡二元经济》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城乡二元经济的定义、原 因、表现,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定义
城乡二元经济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和差异现象。
特点
城乡二元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产业结构差异,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二元经济的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分配。
社会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解决方案
城乡统筹、经济转型和农村振兴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结
城乡二元经济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改革和创 新,我们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优质课件

第三,就生态而言,城市生态极限轻易遭到被突破,生态学 研究表白,城市污染过于集中旳时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旳 承受能力,最终会造成无法修复旳永久性破坏
第四,就文化而言,城市化会使乡村旳教育长久滞后,乡村 旳劳动者素质与城市需求之间旳沟壑无法弥补。
二元构造下两部门经济
在二元经济构造旳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旳经 济一般由两个不同旳经济部门构成,即老式 部门和当代部门。
因为老式部门与当代部门旳增长呈现出明显 旳反差性,即老式部门增长速度滞缓,当代 部门则迅速扩张,成果进一步使两部门之间 旳差距在二元构造下越拉越大,最终成为制 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旳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在共享中发展。农民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旳 建设者,是社会不断进步旳助推力量,应该和其他主体一样 取得经济发展和带来旳收益。与此同步,作为社会旳一份子, 应该能够分享经济利益以及有经济发展带来旳社会福利和社 会保障,这是其生存发展旳最起码旳权利之一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转移型策略
26221.8
4984.1
37213.5
30001.2
6344.1
合计 677.73
4375.6
5346.3 5746.9 5914.8 6122.7 6695.9
7212.3
农村 农户
478.4
非农户 199.3
202 2367.7 3.9
2544.0 2691.2 2681.5 2779.6
2802.3 3055.7 3233.3 3343.1
城乡二元构造旳破解及城乡一体化
包容性增长旳内在要求
第一,在参加中发展。包容性增长旳关键是发展权旳公平与 平等,让社会组员拥有更公平、均等旳发展机会,即公平参 加问题。机会平等是当代市场经济意义上公平正义旳一项主 要理念和准则。只有当“农民”或“农民工”在社会政治活 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建设等领域都具有参加旳资 格与权利旳时候,他们才干获取相应旳社会资源和实现其本 身利益
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概述

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概述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关键环节。
二元结构转变指的是经济从以农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过程。
这种结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对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概述。
二元结构转变的含义二元结构转变是指经济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移。
在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而传统产业的部分劳动力则转向现代产业。
这种转变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元结构转变的影响1.经济增长:二元结构转变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
随着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工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
这种转移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2.就业机会:二元结构转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过程中,农民可以通过就业来实现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
这种转变能够减少农村贫困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产业升级:二元结构转变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这种转变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4.消费需求:二元结构转变能够带动消费需求的增加。
随着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这种转变将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元结构转变的实践案例1.中国经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转变的案例。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工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这种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印度经济:印度也是一个正在进行二元结构转变的国家。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和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印度经济正经历着快速发展。
这种转变为印度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城乡二元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

城乡二元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内容摘要:中国的城市化是农村不断向城市演进的过程,而劳动力向城镇自由移动是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没有促进作用?自1996年之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的确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面的拉动作用,因此从维持经济增长的角度,政府当局应当注意制定有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法规,如户籍管理体制改革等。
当然,研究过程中模型拟合不甚理想,在现实中出现了隐性失业等严重的问题,究竟原因如何,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和检验。
关键词:刘易斯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城乡二元结构、产值构成、三次产业贡献率、隐性失业、综合要素生产率一、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下列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从总量上看(按可比价格计算),GDP总量从1978年的3244.49亿元递增到2004年的125000.79亿元,可比人均GDP从1978年的343.92元递增到2004年的9706.80元;从增速上看,1979年到2004年的GDP总量的年均增速为9.4% 。
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界惊叹,令国人自豪。
作为国家现代化标志之一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步消融,城市化有否促进经济增长?二元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有联系,具体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更需要深入研究。
故作者撰文探讨之。
二、前言二元社会的划分是中国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异常脆弱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托中央高度集权的力量,由国家垄断生产资料的配置,并在人、财、物上不断向工业倾斜(所谓的“以农养工”),人为的造成了国民经济被分割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和以纳贡农业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两大板块。
随后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又使之不断强化,如: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事实上剥夺了农村劳动者自由择业和公平竞争的机会,阻碍了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农村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经济发展

农村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经济发展当今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资源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农业产出逐渐减少。
如何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农民工向城镇转移,造成了人口的失衡。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再者,城市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导致农村地区缺乏发展的动力。
最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均衡,也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传承和挖掘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财富,通过文化的传承,可以激发当地的创新精神和经济发展潜力。
例如,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传承和创新,变成当地乡村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产业转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注重产业转型,使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例如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鼓励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农村地区。
四、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的使用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引进智能农机、农业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带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村地区缺乏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设施,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之一。
只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流入农村地区,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最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ppt课件

入城市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0
▪ 农村的住房、宅基地无法变现退出,收入无法支付高房价,转 得进来,留不下了,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建设
▪ 形成城市低收人群,生活艰难、有一定文化而无信仰、财富不 公(特别是居住不公)使心理极不平衡,形成社会动荡的危险人群
▪ 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 农村地区收入偏低保障制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广大的潜在的
城乡二元结构的讨论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和实质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形成背景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形成过程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功绩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 ➢城乡二元结构对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影响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对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影响
▪ 户籍制度使进城人口得不到城市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等政 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城乡人口

●现代部门
– 以现代化工业为主,以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投入,按资本主义方式
来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现代化生产技术;产品主要用于 销售;生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
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
– 农业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自我雇佣,工资就是收入 – 农业工资水平很低,仅能维持生存(生存工资)
– 原因:一是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二是马尔萨斯的人
早期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后,能立即在现代(制造业等) 部门找到工作; 晚期模型指出:在LDCs城市失业相当严重情况下, 农民进城不 可能立即就业。后者正是试图解释,在大量城市失业情况下,农村 人口为何还大量涌入城市。
人口流动模型:
(1)人口流动规模(M),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别(d)的 函数, 即
—— 届时,传统农业将转变为商业化程度较高 的现代农业。
第二、
人口增长 指出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业部门扩张、“二元结构”转变 的影响。 (1)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影响,需要转移的农业 剩余劳动力就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变量。 如人口增长超过劳动力转移速度,工业部门必须以 更快的速度扩张和发展,否则,难以吸收不断增加的农 业剩余劳动力。 (2)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效应。如果工业化偏向于 发展资本产业和使用技术,那么,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 吸收作用将十分有限。
就业机会创造率(r)
(3)就业机会创造率( λ )取决于 工业产出增长率( λ )
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二转折点
B’ ’
第一转折点
C’’
下降剩余 B’ C’ 农 业 产 出
隐蔽失业 剩余劳动力 商业化 w A 农业劳动力 B C
工业劳动力
3、托达罗模型
城乡二元结构PPT演示课件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 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 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 农村人口众多
6
当代中国二元经济的特征
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日 益扩大的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的二元性,不仅可以从收入的 绝对水平上体现,还可以从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 的恩格尔系数上表现出来。如下表:
7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指数(1978年 =100)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 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
(%)
343.3
100
133.6
100
57.5
67.7
477.6 739.1 1510.2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3.0 4838.9 5160.3 5425.1 5854.0 6280.0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0
139.0 268.9 311.2 317.4 336.2 346.9 364.3 383.6 418.1 437.3 456.1 473.5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56.9 53.3 54.2 53.8 53.0 50.3 50.0 50.1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
“传统农业部门”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ector);
“现代工业部门” (modern manufacture sector)
“传统农业部门”:
—— 使用 土地(Ld)、劳动( Lr) 等传统要素进行生产
而与 社会的 收入分配格局 相关
在他看来, 战后 LDCs 存在四种社会 阶层:
工人 阶级—— 基本无 S; 中产阶级 —— S 多半为“延期消费”; 地主 阶级—— S 往往用于 奢侈性消费; 资本家 阶级—— 既有能力进行 S,又愿意将 S
转化为生产性投资
刘氏认为,LDCs 储蓄 (S) 少,不是 因为穷,而是因为 “资本主义部门”(即 工业部门) 太小、以及企业家阶级 人数 太 少
唯物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精神 “二元Leabharlann ”:世界的本源由物质组成共同
“二元经济” —— 在一个经济体中同时存在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 济形态或 经济单元
这种经济的二元性具有:
“互不联系”; “互无影响”; “两极分化”; “各自内部自我循环” 等特征
J. H. 波克(荷) :
《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1953)
X轴——劳动力数量 Y轴——劳动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曲线 os——农业部门平均收入水平 ow——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N1R1,…NxRx,——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
(图解)
K L 假定工业部门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 r)进行生产。那么,对于任意给定 的资本投入量,都要求有一个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的大小由“利 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决定。
第5章 城乡人口流动、 二元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刘易斯模型 第二节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第三节 托达罗模型
第一节 、刘易斯:“农业劳动力转 移与二元结构转变模型”
相关概念:
“一元论”(Monism) 关于世界本源认识的两种 哲学学说
“二元论”(Dualism)
唯心主义的:——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一元论”
将由 K1
K2,劳动就业人数也由L1
L2,
由此,利润、K积累和再投资将进一步增加,生产规模
进一步扩大, …,… ——— 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全部
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
(续)
———— 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乃至最终消失, 劳动力对农业部门而言,也由 “过剩 ” 变为 “稀缺”,农
业 劳动力的 边际产出和收入水平 逐步提高,从而与制造业 一致
一、模型内容
刘易斯认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推进工业化的 LDCs, 普遍存在着 一种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
即 在一国经济中同时存在“资本主义部门”(——即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
也包括现代化的大农场等现代部门)和 “生存部门”(——即以传统农业为 代表,也包括传统手工制造业等传统部门)
subsistent sector(生存部门: 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即
MPLr=W; 或
S D = Lr
Lr
该图表明,当资本投入为 K1 时,劳动的投入由曲线N1R1与W相交的点Q1决定。 (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工资相等或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相等的点Q1决定。) 此时,利润达到最大。
其中:ON1Q1L1——总产出; OWQL1——总成本;
WN1Q1——利润
(续)
如果将利润全部用于积累和再投资,资本存量
而此时,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 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得以满足
届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由水平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思考题:
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的 原因何在?
二、模型相关说明
第一,关于“劳动无限供给” 的假设 刘易斯说,该假设并非适用于所有 LDCs,但却适合于
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的人口相当稠密。
其中,劳动力(Lr) 相对于土地 (Ld)大量过剩
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MPLr)较 低、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仅够糊 口和维持生存
“现代工业部门”:
—— 除了使用 Ld 和 Lr, 还使用资本(K)
由于资本具有可再生产性 或 自我积累 性质,工业部门 因而具有较高的劳动边际产出水平,以及较高收入水平
即
——如果资本主义部门较大,企业家人数 较多,国民收入中利润所占份额较大, 社会的 S 和 I 就会较高
因此,收入分配 向 企业家阶级 倾斜, 有利于提高 社会 S 和 I 水平
2)通货膨胀
刘易斯认为,银行信贷(即 纯货币供给量) 增加是促使资本( K) 形成的方式和来源之一
即
制造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 K 形
殖民地“飞地”经济
“东印度” 经济的二元结构
(enclave);
本土传统经济
W. A. 刘易斯
——— 不仅分析了 LDCs “二元经济”各自 的特质,
——— 还提出“ 二元结构 ”的经济转变为 现代化意愿经济的条件/契机/路径
(—— 参见:W. 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1954))
由于该部们能不断获得新资本,因而能不断扩大生产 规模和吸收劳动就业
由于 一方面,现代工业部门不断获得新资本,
不断扩大生产,形成对劳动力的持续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 劳动力,使工业部门能以较低工资水平雇佣 劳动力,从而使其得以在低工资/低成本 /高利润/高积累 条件下实现规模扩张
图4.1(刘易斯模型)
(1)K 积累:作用 / 意义
刘易斯说, “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解释一个社会怎样由原
来 S 和 I 不到国民收入的 4%或 5%,转变为自愿 S 和 I 增加到
12% 或 15% 的过程
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就是迅速的资本 积累
(2)K 积累:途径/方式
1)收入分配
刘易斯认为,社会 S 多少 与 人均收入水平 高低无关,
第二,关于 工业部门工资水平 的 决定 刘易斯指出,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是由本部门 劳动的边际产出( MPLr)决定 ,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的 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并且,前者 往往高于 后者 30% 左右) 这是因为:
1)较高的城市生活费用; 2)心理补偿费用
第三,关于 K 积累的作用/方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