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合集下载

针灸学-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针灸学-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
A.络脉→孙脉→经脉→脏腑
B.孙脉→经脉→络脉→脏腑
C.经脉→孙脉→络脉→脏腑
D.络脉→经脉→孙脉→脏腑
E.孙脉→络脉→经脉→脏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外邪由皮毛传入脏腑的途径,依次是孙脉→络脉→经脉→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正确的是
A.指导辨证归经、针灸治疗
B.指导辨证论治
C.指导临床用药
D.指导用药剂量
E.指导辨别病变部位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是诊断;二是治疗(指导针灸治疗和指导药物归经)。

厥阴经头痛一般表现在
A.脑中
B.侧头部
C.巅顶部
D.前额部
E.后枕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前额痛:阳明经;侧头痛:少阳经;枕部痛:太阳经;巅顶痛:足厥阴经。

第1页。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4、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 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 种联系。
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 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 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 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督、 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等。
在前三者基础上, 调节阴阳平衡
(三)传导感应
(四)调节平衡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沟通内外,联络全身(结构)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2、联络脏腑与官窍 3、联络脏腑与脏腑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
1、联络脏腑与体表 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

经络的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一) 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 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邪客于皮则腠còu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
三、经络的病理反应 (二)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 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指导针灸推拿 ➢指导循经取穴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指导推拿按摩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释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机变化在疾病状态下,经络又是病邪由表及里、体内病变反映于体表、脏腑病变传变的途径。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因肺合皮毛,表邪不解,久之则内传于肺,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肺经和大肠经相互络属,故又可伴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燥结等大肠病变。

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临床上常用经络学说阐释五脏六腑病变所出现的体表特定部位或相应官窍的症状和体征,并可用“以表知里”的思维方法诊察疾病。

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足少阳胆经入耳中,故胆火上扰可致耳暴鸣或暴聋;手少阴心经之别络上达于舌,故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碎痛或口舌生疮;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故肾精亏虚可见足跟部绵绵作痛。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脏腑病变的相互传变,也可用经络学说来解释。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热可移于小肠而致小便黄赤甚则尿血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水泛滥,可以“凌心”“射肺”。

二、指导疾病诊断经络循行起止有一定的部位,属络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形体部位。

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并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中医经络学说临床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临床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运行、营养输送、疏通气机、运行调节、生理保护等重要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的出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通道,是联系脏腑经络的通道,贯通全身的重要通路。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络脉和奇经八脉等。

经脉是主要脉络,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在人体内外周。

络脉主要分布在表浅的皮肤组织中,将经脉的气血输送到体表。

奇经八脉是连接脏腑之间的特殊脉络。

经络系统的特点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在人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贯通全身。

经络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气血循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可以实现气血循环,保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2. 联结脏腑:经络系统将脏腑器官相连,实现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营养输送。

3. 疏通气机:经络系统具有疏通作用,可以调节气机,消除病邪,保证气血畅通。

4. 运行调节:经络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系统,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

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中医经络学说在临床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等情况,判断疾病发生的经络和脏腑部位,从而进行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常用疗法,通过推拿皮肤、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中药通常可以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方式,调节经络系统,治疗疾病。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

经络系统临床应用经络系统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分布有气血运行的通络。

经络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医学,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经络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一、经络系统的基本理论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十四经络、奇经八脉、络脉等。

十四经络分布在全身各处,贯通脏腑组织,运行气血。

奇经八脉贯通人体上下左右,起着联系整个经络系统的作用。

络脉则贯通肌肉、皮肤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在中医学理论中,经络系统与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气血不畅相关,因此调理经络就成为了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经络系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注重望闻问切,其中望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舌苔等进行诊断。

根据经络系统的理论,可通过观察特定经络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疾病。

比如,肝经头部发黑、脉息根细等现象可能提示患者出现肝郁气滞等问题。

此外,中医诊断还注重脉诊。

根据透露在经络中的气血信息,医生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体内的问题。

对于特定疾病,患者经络中脉搏的节律、力度等常有变化,这些变化常常成为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三、经络系统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经络系统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经络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

针灸是中医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理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拔罐同样能够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而起到治疗作用。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四、经络系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经络系统不仅在临床治疗中有应用,在疾病预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适当调理经络、保持气血畅通,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⑶阿是穴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 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 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 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四经中 有固定 有专用 奇 穴 无归经 位置 穴 名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位置 穴 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 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 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 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分为辩证归经与辨位归经。
3.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 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 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 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

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

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所属脏腑+经络所行==主治所及
2.分部主治规律: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把握以上两个原则,帮助记忆各个穴位的功能主治(再考虑其特定穴位性质,再加上特殊主治,就是全部)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即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如手太阴经腧穴主治肺(所属脏腑)、喉病证,手阳明经腧穴主治头面病证。

根据腧穴的分经主治规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即离穴不离经
手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手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足三阳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足三阴经分经主治规律表
任脉、督脉分经主治规律表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密切相关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头面颈项部经穴、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见下表。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以下不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A.腰痛取大肠俞
B.眩晕取百会
C.膝痛取梁丘
D.头痛取列缺
E.手腕痛取阳溪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头痛取列缺是远治作用。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
A.眼病取睛明穴
B.呕吐取内关
C.牙痛取合谷
D.月经不调取三阴交
E.头痛取列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属于腧穴的近治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
A.后头、神志病
B.侧头、胁肋病
C.侧头、耳病、胁肋病侧
D.前头、鼻、口、齿病
E.气喘、咽喉病、胃肠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如下:
A.后头、神志病: 手太阳经,足太阳经
B.侧头、胁肋病:手少阳经,足少阳经
C.侧头、耳病、胁肋病侧:手少阳经,足少阳经
D.前头、鼻、口、齿病:手足阳明经
E.气喘、咽喉病、胃肠病:没有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1)任脉的主治特点是
(2)手太阳经的主治特点是
(3)督脉的主治特点是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如下:
A.肝、脾、肾病:
B.回阳、固脱、强壮作用:任脉(尤其神阙、关元)
C.后头、肩胛病,神志病:手太阳经(足太阳经无肩胛病)
D.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督脉(尤其大椎泻热)
E.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手足阳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