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度分析的轿车白车身刚度
轿车车身模态及扭转刚度灵敏度分析

地板 等 部件 的板厚 对 一阶扭 转 固有频 率 的灵敏度 系
数较 大 ,即图 3所 示部 件板厚 的改 变对 车身 一 阶扭 转模 态频 率 影响较 大 , 图 4 见 。
图 2 参 与 灵敏 度 分 析 的 车身 部 件
.
z 1
2 车 身 结构 模 态 特 性 灵 敏 度 分 析
・
4 ・ 3
设 计 - 究 碉
00 .7
00 .6
汽 科 第6 01 1 车 技 期21年1月
O.5 0
00 .4
00 .3
萋. 0 0 2
0 Ol . 0 .
图 4
灵敏 度 系数 较 大 的 部件
1 242 843 4 3 3 6 1 1 1 8 1 0 4 0 2 4 31 l3 7 9 2 41 9 4 9 9 9 o 5 9 3 1 7
36 9
后 搁 板 侧 围
承 载 地 板
频 率值 作 为优化 的约束 条件 ,白车 身 重量做 为优 化
目标 。 由模 态分析 理 论可知 ,系统振 动 固有频 率 特性
可 由式 ( ) 定 : 1确 ( —J 0 K oM)= 2 () 1
48 1
后 轮 罩
33 1
部 件 I D
12 9
部件 名 称
后 地 板
态 优化 问题 的数学模 型 时 ,首 先需要 确定 决定 结构
特 性 的 设计 变 量 , 中车 身 结 构 的板 厚 、 料 、 松 其 材 泊 比、 性模 量等 都 可 以被 选做 设计 变量 , 常将模 态 弹 通
49 3 42 2
将振 型 向量对 质量 矩 阵做 归一化 处理 ,并对 式
白车身模态灵敏度分析及厚度优化

零件
护板 行李箱罩支撑 后备箱门闩盖
管路_07 后顶管 后支架 后背门门闩底板 后背门门闩底板 管路_06
右A柱 左后支架 左斜底梁 左斜底梁 右A柱下护板 右端盖 左A柱下护板 左端盖
Sensitivity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白车身模态灵敏度分析及厚度优化:弯曲模态灵敏度
Variable
变量
d224 d513 d449 d384 d353 d23 d138 d421 d243 d464 d440 d119 d102 d33 d527
通过对白车身535个零件模态灵敏度分析底梁对于重量、扭转模态、
弯曲刚度的灵敏度影响较大;
底板对于重量灵敏度的影响较大;
分析目标: 设计变量: 变量范围: 约束条件:
评价指标:
白车身重量最小
白车身535个零件厚度
初始厚度±20% 一阶扭转及一阶弯曲模态频率达标,弯曲和扭转 刚度大于目标值 若目标件的灵敏度在多个变量中排名前20,则 不建议改动
d369 d314 d284 d359 d483 d504 d172 d247 d472 d171 d264 d30பைடு நூலகம் d499 d184 d484
中横梁 中前底横梁 左斜底梁
后墙 左A柱螺柱管 右A柱螺柱管
A柱横梁 右斜底梁 前下方设备面板 后支架
右A柱 中横梁 右A柱下护板 左斜底梁 左A柱下护板
底部内部构件 右上端缓冲装置 左侧撞击连接护板
左变速器通道 右变速器通道 保险杆支撑 保险杆支撑
d247 d360 d239 d235 d448 d301 d246 d264 d302 d184 d284 d499 d231 d484 d299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设计摘要随着环保和节能意识的逐步提高,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以白车身轻量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了轻量化方案,减少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综合性能。
关键词:白车身;轻量化;灵敏度分析;综合性能第一章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车辆排放和能耗问题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汽车轻量化不仅可以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还可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
因此,汽车行业的轻量化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白车身是指没有安装车身外饰、底盘、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等零件的车身,它是汽车制造的根基。
白车身轻量化不仅可以降低整车质量,还可以在不降低强度、刚度的前提下,提高车身排放和安全性能。
因此,对于白车身轻量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灵敏度分析为基础,对白车身轻量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第二章白车身轻量化的原理和方法2.1 白车身轻量化的原理白车身轻量化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更轻的材料,优化车身结构来达到降低整车质量的目的。
实际上,白车身轻量化的核心是改变材料,改变结构。
2.2 白车身轻量化的方法白车身轻量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材料轻量化、加工技术优化、结构优化等。
其中,结构优化是轻量化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优化方法有参数优化法、拓扑优化法、灵敏度分析法等。
第三章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1 灵敏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灵敏度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模型参数和输出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
灵敏度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变化规律来确定参数的重要性,找出参数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参数的综合效应,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3.2 灵敏度分析的应用灵敏度分析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优化设计、参数估计、参数调节、系统控制等。
在轻量化设计中,灵敏度分析常被用于确定参数的重要性,找出不同参数对轻量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石朝亮_基于HyperWorks白车身灵敏度分析及结构优化

KU P
式中,K 是刚度矩阵;U 是单元节点位移矢量;P 是单元节点载荷矢量。
K U P U K X X X
则
U P K U K 1 X X X
一般,结构相应(如约束函数 g)可以描述为位移矢量 U 的函数:
g QTU
所以结构响应的灵敏度[2]为:
各板件质量灵敏度和刚度灵敏度值序号质量灵敏度刚度灵敏度序号质量灵敏度刚度灵敏度220e04600e0510157e04841e05286e03292e0211226e04228e04360e04428e0412342e04141e04117e02191e0213123e03109e03509e03123e0214903e04450e04595e04244e0415305e03428e03120e04188e04158e04693e05186467e03730e02119e04151e04187246e03598e03altair2012hyperworks技术大会论文集白车身各刚度灵敏度区间板件42确定优化方案结合上述质量灵敏度和刚度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增厚质量小且对刚度敏感的板件减薄质量大且对刚度不敏感的板件
-3-
Altair 2012 HyperWorks 技术大会论文集
<1%
1%~3%
3%~5% 图 2 白车身各刚度灵敏度区间板件
>5%
4.2 确定优化方案
结合上述质量灵敏度和刚度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增厚质量小且对刚度敏感的板件,减薄质 量大且对刚度不敏感的板件。由于白车身中碰撞吸能区、能量传递区和乘员保护区等部位影响 汽车的碰撞性能,在确定优化方案的过程中,这些部位的汽车板件暂不作厚度更改。 在确定零件厚度变化范围时,只要车身零件的厚度调整适度,相应的加工模具就可以不用 改动或只作小改动。根据实际经验,当板件厚度<1.5mm 时,板件增厚与减薄最大值分别为 0.2mm 与 0.1mm;当板件厚度≥1.5mm 时,板件增厚与减薄最大值均为 0.2mm。 最终确定减薄和增厚的部件如图 3 所示,具体参见表 2。
轿车白车身连接头结构的刚度分析与研究

轿车白车身连接头结构的刚度分析与研究连接头是白车身框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平稳过渡的作用,若忽略连接头的柔性将其刚性处理,则会额外地增加白车身的刚度,同时连接头的刚度也是影响白车身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有必要对白车身连接头进行探究,进而为白车身的设计提供参考。
本文以承载式白车身为研究对象,在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白车身的动静态性能,充分考虑连接头柔性的前提下计算了连接头刚度,探究了连接头刚度的评估方法,并对白车身七个连接头模型的刚度进行了评估,探讨了连接头与白车身动静态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不同连接头对白车身动静态性能的影响。
本文首先以有限元模型建模原则为基础建立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一阶弯曲模态和一阶扭转模态,并对其进行评估得出本款白车身有良好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不足,模态分布合理,而一阶扭转模态偏低易于与发动机激励频率耦合而产生共振,通过灵敏度分析总结出对白车身动静态性能有重要影响的部件。
接着截取白车身的七个连接头有限元模型,探究接头结构的力学特性,计算分析得出接头角位移矩阵存在耦合现象,为了消除接头模型的耦合现象,进一步探究了接头的解耦方法及其柔性,从而得到了连接头的前后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内外弯曲刚度。
随后探究了评估连接头刚度的方法,建立未刚性与刚性接头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连接头各分支的刚度比值系数,进而评估了七个连接头模型各分支的前后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内外弯曲刚度的强弱,同时整体比较了所有连接头分支在同一刚度条件下的强弱情况,总结得出在前后弯曲刚度下、内外弯曲刚度下、扭转刚度下刚度比值系数高和低的连接头分支。
最后探究了连接头与白车身动静态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域灵敏度分析和应变能计算得出不同连接头对白车身动静态性能的影响,总结出对动静态性能影响大的连接头作为白车身性能改进的参考。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_夏国林

图5 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扭转角计算值结果图
3.3 弯曲刚度计算 车身结构的弯曲刚度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
关键问题是边界条件的处理。本文通过在车身的前、 后悬架安装处利用MPC184单元建立塔形支撑, 约束 后塔形塔尖处的6个自由度及前塔形两塔尖中点处的 6个自由度, 在前塔形两塔尖处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的竖直方向的集中力, 如图3所示。白车身的扭转变 形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以得到前部两塔尖处的变形 分别为±3.976 6 mm, 由式( 2) 可以求出车身的扭转角 度 为 0.367°, 其 中 U1 =3.976mm, U2=- 3.976 mm, B= 620×2 mm 。由式( 1) 可以求出在5 400 N·m的扭转工 况下, 该模型的扭转刚度为14 714.3 N·m/deg。
图3 扭转刚度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
( a)
( b)
图4 白车身扭转刚度变形图
最 大 扭 转 载 荷 根 据 下 式 确 定 [ 5] :
M=0.5×前 轴 最 大 负 荷 ×轮 距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样 车 前 轴 最 大 负 荷 为 1 025
kg, 轮 距 为 1.25 m, 所 以 该 车 的 最 大 扭 转 载 荷 M=
detection in assembly planning [ J] .Annals of the CIRP,
Key wor ds:directed graph; topological sort; assembly sequence
轿车车身结构修改灵敏度分析

2007年(第29卷)第6期汽 车 工 程Aut omotive Engineering2007(Vol .29)No .62007118轿车车身结构修改灵敏度分析 原稿收到日期为2006年5月22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06年8月18日。
高云凯,张海华,余海燕(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 201804)[摘要] 建立某国产普通轿车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预测分析其静态弯曲特性和扭转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白车身各部件刚度和强度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板厚优化。
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灵敏部件的板厚修改,白车身的强度和刚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为车身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轿车车身;板厚;灵敏度;优化Sensitivity Analysis on Car Body Structural Modificati onGao Y unka i ,Zhang Ha i hua &Y u Ha i yanSchool of A uto m obile,Tongji U niversity,Shanghai 201804[Abstract] A finite ele ment model f or the body 2in 2white of a home 2made car is set up,with which the both strength and stiffness f or static bending and t orsi on of all its panel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re then ap 2p lied t o thickness op ti m izati 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by changing the thickness of sensitive panels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body 2in 2white have i m p r oved obvi ously .This p r 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op ti m al design of car body .Keywords:Car body;Panel th i ckness ;Sen siti v ity;O pti m i za ti on前言汽车车身是否轻量化直接影响整车的生产成本、燃油经济性以及动力性等,因此,如何使车身质量尽量小的情况下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已成为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乘用车白车身尺寸优化

freq - FREQ Mode 2
Subcase 1 7.71E-01 1. 43E+00 1.35E-01 4.01E-01 2.04E-01 3.03E-01 & 91E-02
Weighted Reciprocal Eigenvalue Frequency (频率倒数)及
Frequency (频率)等。
2.3尺寸优化函数
Minimize: f(X)=f(X[, x2,…,xj
Subject to: g«X) « 0, j= 1,…,m
hk(X)«0, k= 1,…,mh
式中:
141 环境技术 /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1白车身一阶扭转模态 模态介绍:特征值提取,无阻尼的有限元模型特征 值提取公式
K1™—刚度矩阵(如果基础状态包括几何非线性的影 响,则包括初始刚度);
駅一W征向量(振动的模态); M&N—自由度。 搭建好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采用NASTRAN软件 求解器计算。白车身求解一阶扭转模态的过程即,根据
X;L < X: < Xj, i= 1,…,n
X=(xj , X2 …,xj—变量; f(X)—目标响应;
g(X)、h(X)—约束响应。
2.4尺寸优化原理 通过设置飯金件壳厚度优化范围,设置一阶扭转模
态不低于目标值,可进行轻量化优化,获取轻量化性能
最佳的厚度分布结构;
设置一阶扭转模态高于初始值,可进行一阶扭转模
2.2尺寸优化的设置参数 变量指:变化的物理量,比如材料的密度,壳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轿车白车身刚度改进研究
1 前言
轿车白车身刚度是现代轿车结构分析的重点关注部分,一方面,现代轿车大多采用承载式车身,研究表明这种结构的白车身刚度对整车刚度的贡献高达60%以上[1];另一方面,白车身刚度也是评价车辆设计可靠性和整车安全性能等的重要指标。
因此,轿车白车身刚度的研究对整车开发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外许多学者对白车身刚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献[1-3]中都针对有限元分析和灵敏度分析在结构设计和改进阶段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也有诸多国内学者对灵敏度分析在白车身结构优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如高云凯等人基于车身的灵敏度分析,对灵敏部件的板厚修改,从而使白车身的强度和刚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4];刘显贵等人在刚度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优化实验,对车身结构和刚度性能进行了优化[5]。
但是,轿车白车身刚度的提升方法基本都还是以零件的厚度变化为主。
高刚度、轻量化成为当今汽车设计追求的指标[6]。
显然,仅依靠增加零件厚度来提升白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而且,研究表明在车身的结构设计中,增加部件的厚度并不一定能够提高白车身的刚度[7]。
为此,本文以灵敏度分析为基础,研究各零部件对白车身刚度的贡献量,以确定白车身骨架结构的薄弱环节,并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提升白车身刚度。
2 白车身刚度计算
2.1 有限元模型
本文选择合适的有限元单元类型,对某具体轿车白车身进行简化和数学离散,然后赋予车身结构合适的材料属性,从而建立其有限元模型。
其中,分析模型单元数为473430个,包括四边形单元451627个,三角形单元21803个,焊点数为4085个;所赋予的材料属性:弹性模量E 为2.1×105MPa,泊松比μ为0.3,材料密度ρ为7.8×10-9T/mm3。
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
<!--[if !vml]--><!--[endif]-->
图1 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2.2 约束和加载条件[8]
2.2.1 弯曲刚度
弯曲刚度分析一般约束车身与后悬架连接点处X、Y和Z三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以及车身与前悬架连接点处的Y和Z向的平动自由度;加载条件则是沿Z轴的负方向,在前后约束点的中点在门槛梁的投影上,分别施加1500N力。
2.2.2 扭转刚度
扭转刚度分析一般是约束车身与后悬架连接点处X、Y和Z三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以及车身前保横梁中点位置处的Z向的平动自由度;加载条件则是在车身与前悬架左右连接点处,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2000Nm转矩。
2.3 结果和分析
借助HyperWorks完成分析模型的前处理之后,将其提交至OptiStruct求解器进行计算,然后再使用HyperView后处理器提取所需要的计算结果,并对所获得的数值进行处理和运算,最终得出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为15033N/mm,扭转刚度为8948Nm/deg。
根据相关资料及评价标准要求,一般对此类轿车白车身的弯曲刚度目标要求是大于16000N /mm,扭转刚度目标要求是大于11000Nm/deg[9]。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低于目标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3 灵敏度分析
在有限元分析中,已知车身结构刚度方程为[6]
<!--[if !msEquation]--><!--[if !vml]--><!--[endif]--><!--[endif]-
->(1)
式中,K为结构总刚度矩阵;<!--[if !msEquation]--><!--[if !vml]--><!--[endif]--><!--[e ndif]-->为结构的位移矢量;P为结构外载荷。
由此,可以用直接求导法得出节点位移对零件单元厚度的灵敏度为
<!--[if !msEquation]--><!--[if !vml]--><!--[endif]--><!--[endif]
--> (2)
为更有效地进行轿车白车身刚度的改进研究,特将节点位移对零件厚度的灵敏度转换为轿车白车身刚度对零件厚度的灵敏度。
选取车身骨架的所有零件作为设计变量,相应地所有零件的厚度作为设计参数,分别将白车身的弯曲刚度目标值和扭转刚度目标值作为约束函数,而将白车身重量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进行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对零件厚度的灵敏度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选取20个灵敏度值较大,即对轿车白车身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贡献量较大的零件绘制成柱状图,分别如表1、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贡献量较大的零件主要集中在侧围外板、门槛梁、B柱和后底板区域;而从图3中可以看出,对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贡献量较大的零件则主要集中在车身骨架的后部区域。
也就是说,从刚度灵敏度角度来讲,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对这些零件的厚度变化较为敏感。
因此,这些零件所在的区域应当作为提升轿车白车身刚度的切入点。
<!--[if !vml]--><!--[endif]-->图2 对白车身弯曲刚度贡献量较大的零件灵敏度柱状图
<!--[if !vml]--><!--[endif]-
->
图3 对白车身扭转刚度贡献量较大的零件灵敏度柱状图
4 白车身刚度改进
4.1 弯曲刚度改进分析
图2表明,对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影响最大的零件是侧围外板。
但是,侧围外板的厚度增加会导致车身重量以18.2Kg/mm的比率急剧上升,而且侧围外板的结构变化则会影响车身A面造型。
从图2中可以看出,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对门槛区域的零件厚度变化也较为敏感。
而且,研究表明门槛断面对白车身弯曲刚度有着最为显著的影响[10]。
因此,提出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改进方案为:对门槛区域的零件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变门槛处主断面的形状,从而提升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如图4所示。
经计算得出,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提升至17687N/mm,较原状态提高17.7%,而白车身重量仅增加0.3kg。
由此可以看出,此改进方法对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提升效果显著,且兼顾了对轿车白车身重量的控制。
<!--[if !vml]-->
图4 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改进示意图
4.2 扭转刚度改进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座椅靠背前后支撑板、包裹架横梁支架、包裹架横梁和后底板前部均对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因此,由其所组成的“闭环结构”与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综合考虑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及经济性,提出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的改进方案为:对座椅靠背前后支撑板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升前述“闭环结构”的抗扭转能力,从而提高轿车白车身的扭转刚度,如图5所示。
经计算得出,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提升至9939Nm/deg,较原状态提高11.1%,而白车身重量仅增加0.1kg。
虽然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仍低于此类轿车的一般目标要求,但是可以看出,此改进方法对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的提升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而且白车身增重也很小。
<!--[if !vml]--><!--[endif]--> <!--[if !vml]--><!--[endif]--> <!--[if !vml]-->
图5 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改进示意图
5 结论
1)对某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其低于此类轿车一般目标要求。
针对此问题,借助OptiStruct就轿车白车身刚度对零件厚度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分别找出了影响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关键结构,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改进。
分析结果表明:
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分别提升了2654N/mm和991Nm/deg,而对应重量增加仅为0. 3Kg和0.1Kg。
2)研究表明,使用OptiStruct进行刚度灵敏度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轿车白车身刚度的关键零件,对其结构进行改进或优化,即通过刚度灵敏度分析和结构改进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显著提升轿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而且轿车白车身重量的增加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