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报道融合新闻_从四个美国报道案例谈起_方洁

合集下载

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

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

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
周宁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7()11
【摘要】海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模式一直是新闻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之一,它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与依据。

本文
选取美国东部、西部和中部较有影响力的四家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为样本,
【总页数】3页(P58-60)
【关键词】报道分析;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中国政府;新闻学者
【作者】周宁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内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美国媒体涉华、涉日报道主要议题词频共现对比研究——基于COCA语料库 [J], 张文彦
2.基于语料库的《纽约时报》涉华、涉日报道议程设置对比分析 [J], 张雪珍;苏坤;
3.基于语料库的《纽约时报》涉华、涉日报道议程设置对比分析 [J], 张雪珍;苏坤
4.美国《华尔街日报》涉华疫情报道特点分析 [J], 张旭峰;王心怡;邵震琪
5.《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2016-2019年涉华报道的话语分析 [J], 尹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例子一、前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外话语体系的融通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成为了新闻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外新闻话语体系的特点比较1. 中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中文新闻话语体系注重言简意赅,注重提炼信息,措辞精准,表达方式更倾向于直抒胸臆。

在报道时,通常以客观事实为主,较少掺杂作者个人情感色彩。

2. 英文新闻话语体系特点英文新闻话语体系更注重客观平衡,倾向于多方观点的报道,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偏向全面、细致,注重对事件全貌的叙述和分析,更重视对读者的引导和解释。

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方法探讨1.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为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双语能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中外新闻表达能力,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并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表达方式。

2. 结合中外文化特点进行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结合中外文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涉及中外文化差异较大的新闻报道上,可以适度加入对相应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的报道,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接受度和可读性。

3.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同时也推广我国优秀的新闻报道经验和技术,促进中外新闻界的融通互鉴,共同提升新闻报道水平。

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构建新闻话语体系的融通。

四、案例分析1. 《新闻周刊》报道案例《新闻周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国际时政的报道,其报道既注重客观真实的报道,又不失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特点。

其报道也通常注重引用国外媒体和学者的观点,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2. 《纽约时报》报道案例《纽约时报》作为国际知名的英文媒体,其报道更加注重多元化的视角和立场,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观点。

在其报道中,也会引用中文媒体的观点,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把事例和新闻主体融为一乍——对“华尔街日报体”应用的体会

把事例和新闻主体融为一乍——对“华尔街日报体”应用的体会
言论作 者一不 留神 , 就会被他们 的地位
利用 网络扩大传播效果 ,不拘泥 于 报纸本身。在报纸上发表的言论作 品除 了再以电子版 的形式发表外 ,依 据文 章 内容第一 时间在相关评论 网站发表 , 进 入个人或 者集体博客都是 扩大 阅读 面 、
增强宣传效果 的有效手段。 只做“ 这一个 ”不 当“ , 万能胶 ” “ 、万
“ 华体 ” 美 国《 尔街 日报 》 用 是 华 惯
的一种写 作方法 , 主要适用 于非事件类 题材 的叙 述。 本特征是 以一个 吸引人 基 的具体 的事 例开头 ,然后 再 自然过 渡 ,
故事 、 人物 、 小 小场景 、 小细 节 ) 头 , 开 然
后再进入新 闻主体部分 。这样 的写法是 本报提倡 的 ,很多报道 都是这样 写的 。 这是典 型的 “ 华尔街 日报体 ”的开头 。
部门领导本着 “ 搞掂就是稳定 、 不出事就
是有本事” 的原则 , 对基层存在 的问题或 者遮遮 掩掩 , 或者恩威并施 , 为了不至于 因为信访 问题而一票否决 ,宁可私下花 钱摆平 , 就是不让上访。 短时间看问题似 乎解决 了 , 长久看很容易引起 负面的“ 蝴 蝶效应 ”这样 的维稳措施无异于饮鸩止 ,
金油” 。每份报纸都有各 自的市场定位 ,
有不同的读者群 。在报纸上发表 的言论 也应该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 , 这一个 ” 是“ 。
渴。这种做法其实是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 极 大误解 。 目前 ,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 攻 坚期 和各种社会矛盾 的凸显期 ,各种
矛盾叠加 。 正是基于这种 现状 , 党中央和 国务院提 出构建和谐社 会的战略 决策 。
制予以有效保护 。
思维 ,对同一个 问题 能够从不 同的角度

分析融合报道案例研究报告

分析融合报道案例研究报告

分析融合报道案例研究报告分析融合报道案例研究报告在当前信息时代,新闻报道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演变为多媒体融合的报道模式。

这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融合,以丰富、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和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多个融合报道案例研究报告,进一步探讨融合报道的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案例一:BBC的融合报道实践BBC是世界知名的新闻机构,其早期的融合报道实践堪称典范。

BBC通过将文字报道与图像、音频和视频进行融合,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直观、生动。

例如,在一次地震报道中,BBC采用了现场直播、摄像拍摄、受访者讲述等多种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严重程度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这种融合报道模式使得读者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准确。

案例二:纽约时报的融合报道实践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一家重要报纸,致力于多媒体融合报道的尝试。

该报通过推出手机应用程序、在线视频等方式,将传统报纸和数字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该报报道了一起重大政治事件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发布文字新闻、图像、视频、实时直播等多种形式,使得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并深入了解事件的原委。

纽约时报的融合报道实践进一步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渠道,提高了读者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三:中国媒体的融合报道实践中国的一些媒体也开始重视融合报道的实践。

例如,《人民日报》通过建立新媒体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将文字报道与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相结合,提供更为丰富的新闻产品。

《南方都市报》则通过采访报道、微博直播等方式,将读者的反馈和评论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加强了读者参与感和互动性。

中国媒体的融合报道实践取得的成绩显示了融合报道模式在传递信息、增加互动性方面的优势。

融合报道模式的优势在于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方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通过融合多种媒体形式,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形象和相关数据等。

论融合新闻报道[001]

论融合新闻报道[001]

论融合新闻报道题目:力求客观公正,中文媒体如何融合新闻报道?导语: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中文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融合是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融合新闻报道中力求客观公正。

首段:中文媒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首先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客观报道不仅仅是事实陈述,更重要的是在事实基础上给予对事件的深度分析和理性判断。

客观公正的报道可以起到引导公众舆论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信息的误传和谣言的传播。

第二段:一个强调客观公正的融合新闻报道,需要一个合理的报道平台。

中文媒体应该不断改进自身技术和编辑能力,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融合,使新闻报道更具生动性和多样性,并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三段:中文媒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应该注重事实核查和信息源的多元化。

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对信息进行核实,排除夸大和虚假的报道,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多元化的信息源也是保证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

借助国内外各类信息渠道,中文媒体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和传播新闻,有效避免偏见和片面性。

第四段:中文媒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应该注重舆论监督和听众反馈。

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的基石,而听众反馈可以帮助媒体进行及时纠错和改进。

中文媒体应该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建立起和谐的媒体生态。

结尾:融合新闻报道是中文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文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注重事实核查和信息源多元化,以及注重舆论监督和听众反馈。

只有这样,中文媒体才能真正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 )”,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

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入办公,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

大楼内部设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

日常信息处理流程在融合的公司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每个平台每天都会有几次编辑会议,其中至少有一个会议是专为媒介的融合操作而准备的。

下面是坦帕新闻中心一天的工作图景:上午9点, WFLA-TV的编前会揭开了工作序幕。

《坦帕论坛报》的多媒体助理编辑Ken Knight 每天也会准时参加,事实上每一个工作平台的每一次会议他都会参加。

10点15分,《坦帕论坛报》召开编前会,前15分钟是对当天融合报道交换意见和想法。

与Ken Knight一样,WFLA-TV的执行人员Susan DeFraties也会每天出席这一平台的会议。

此后,Ken会继续出席其他的编辑会议,协调不同媒介平台的兴趣点,而这就是他整天的工作。

与他一起做这项工作的就是前面提到的Susan和论坛报的多媒体高级编辑Pat Minarcin。

他们持续不断地寻找和探寻媒介之间融合报道的机会和融合报道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新闻内容协调官”。

实践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新闻或事件都适用不同的媒体。

有时一件非常适合在报纸报道的事件放在电视上就显得不伦不类。

反之亦然。

这就需要找到报道的交汇点。

报道的共同兴趣包括调查新闻、对消费者提供帮助的新闻、焦点或爆炸性新闻、医疗报告等等。

每一平台都把如下问题和信息作为报道的基础,如问尖锐的问题、为弱势群体呼吁、关注社区差异、通过公共服务让报道到达最偏僻的地方等。

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时代对外报道的路径创新

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时代对外报道的路径创新

数据新闻:媒体融合时代对外报道的路径创新作者:朱虹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05期目前,媒体融合呈现了移动化、社交化、数据化的特点,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一种跨学科和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

什么是数据新闻,全球首本阐释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写道:“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处理的新闻。

”①国内研究学者方洁等提出:“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

”②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谈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时表示:“要加强数据新闻生产,充分挖掘大数据背后潜藏的新闻价值,拓宽新闻来源、丰富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

”③对外传播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运用数据新闻将传统报道手段和数字化报道方式相融合,来应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西方媒体(如《卫报》《华尔街日报》)已经设立了专门团队进行数据新闻的探索,我国的一些网络媒体(如财新网的“数字说”、新浪的“图解新闻”等)也正在逐步接受“数据新闻”的理念,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尝试。

数据新闻应用于对外报道的优势1、数据的客观性可以让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信息客观性是对外传播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之一,国外受众往往以新闻报道是否客观,作为选择和判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可读性和可信性的基本标准。

海量数据是数据新闻的信息来源,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貌,可视化的呈现手段清晰地反映了各方面情况,可以说,数据新闻真正达到了“用事实说话”的目的,极大增强了对外报道的客观性。

如《卫报》网站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合作完成的《解读骚乱》(Reading the Riots)的全媒体报道,数据团队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运用交互图的方式呈现2011年伦敦的大骚乱期间在社交网络中流传的七大谣言是如何传播扩散的,用数据分析证明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谣言自我澄清机制,更易使读者信服。

新闻报道中的跨媒介叙事与融合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跨媒介叙事与融合报道

形式: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可视化等
• 通过融合报道,实现不同形式新闻报道的整合与优化
• 提高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融合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中的融合报道实践
融合报道在专题报道中
的应用
融合报道在深度报道中
的应用
• 通过融合报道,实现新闻报道的
• 通过融合报道,展示专题报道的
• 通过融合报道,实现深度报道的
和个性化
互动叙事的策略
• 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
• 通过互动叙事,让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
参与者
用户参与与互动叙事的优化
• 关注用户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新闻报
道内容和形式
• 通过优化用户参与和互动,提高新闻报
道的传播效果
03
融合报道的概念与类型
融合报道的定义与特点
融合报道的定义
融合报道的特点
多元化和立体化传播
深度和广度
多角度和全面性
• 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和质量
• 提高专题报道的影响力
• 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04
融合报道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元素的整合与运用
文字、图片、
视频、音频等
多种媒体形式
的整合
多媒体元素的
优化与搭配
多媒体元素的
创新与突破
01
02
03
• 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
• 新闻报道需要不断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提高服务质量
用户行为的变化
• 用户在信息获取、传播、消费等方面的
行为发生变化
• 新闻报道需要关注用户行为的变化,调
整传播策略
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 例 二 :《河 流 之 年— —— 雪松河上的沉思》②
2008 年 6 月 14 日,美国艾
83
写 作 他山之石 NEWS&WRITING
2009·08
奥瓦州雪松河洪水,24000 人无 家可归。艾奥瓦州 Gazette 传播 集 团 在 网 站 中 推 出 了 由 Orlan Love 和 Jim Slosiarek 采写 的 一 段以雪松河为主题的报道是融 合新闻的又一典型案例 (见图 2)。
(1)你能否迅速 集合资料供 数字时代的受众?
(2)你的故事中 有哪些多媒
体元素? (3) 你 如 何 使 你 的 故 事 具 有
互动性? (4) 你 可 以 为 报 道 提 供 哪 些
深层内容的链接? (5) 你 能 否 用 另 一 种 方 式 报
道这则新闻,而非用传统的线索 与段落?⑤
对这五个问题的思考提醒记 者编辑在报道融合新闻前要注意 与新闻受众进行换位思考,了解 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这个角度 出发,去分析运用那些新颖的表 现形式为受众提供对于他们重要 和有趣的信息。如上面提到的几 个案例,主题各有差异,既有突发 事件、也有环境新闻,但是他们都 富含视觉元素,运用融合新闻的 表现方式相比文字更为直观和形 象,能起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第二, 报道融合新闻时要转 变思维方式, 用多媒体形式结构 新闻报道。 现在我国一些网站的 相关新闻专题里也运用了一些多 媒体手段,如增加视频文件、博客 报道等,但是这种多媒体形式只 是文字报道的点缀,并没有成为 报道的主体,相对的,美国的融合 新闻是用多媒体手段去结构整个 报道,它构成了报道的主体。这体 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区别,报道 融合新闻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思维 方式,即用多媒体的思路去考虑 如何呈现和描述你的新闻故事。 这不是指尽可能选择更多的多媒 体形式而是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 形式去报道。
这一报道类似旅行报道,两 名记者在 2008 年秋季用了 10 天 时间沿着雪松河采访,沿途拍摄 了大量照片,并收集了音频和视
频文件,既记录了河流美丽的一 面,也呈现了流域存在的问题。
这次报道的亮点是运用融合 新闻的报道方式直观地呈现了这 次旅行报道的全局,并将报道的
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编辑 按照河流的方向在网站上设置了 7 个河流分段,受众点击任一分 段,则进入次级页面,次级页面中 则是记者在这一分段旅途采访获
第三, 报道融合新闻时要建 构清晰的叙述主线。 相比文字报 道,融合新闻报道的结构建构比 较复杂,如何确立清晰的叙述主 线,根据主线组合内容,为受众阅 读报道提供入口是制作融合新闻
报道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这种叙述主线可以依据报道中的 某一具体事物的地址和方位信 息,如案例一根据坍塌大桥的各 个出事地点展开报道,案例四以 当地地图为依据;或者根据报道 中记者采访报道的时间顺序来组 织,如案例二中的旅程;还可以根 据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 序来组织材料,如案例三中对路 易斯安那地区土地变化的历史状 况梳理。围绕主线去选择材料,去 粗取精,突出自己的报道特色。
取的具体人物故事、拍摄的现场 图片和视频等,使读者感同身受, 犹如陪伴记者共同完成了一段曲 折旅途。
案例三:《路易斯安那东 南部地区的兴起和消失》③
自从 19 世纪开始在密西西 比河建堤坝以来,美国路易斯安 那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岸线和 宝贵的湿地。从 1930 年至今,美 国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地区流失了 超过 2020 平方英里的土地。美国 新奥尔良市最大的报纸 Times-Picayune 对该问题进行了 特别报道,而报纸网站所作的融 合新闻显得别具匠心。
然后在屏幕左半边会出现一 段长镜头画面,呈现整个桥梁倒
塌的全景,屏幕右半边是一段类 似“编者按”的文字,介绍了新闻 背景和报道内容。这次报道的最 特别之处就在其采访了这次灾难 中的所有幸存者和死者的亲属, 并提供了采访的音、视频文件和照 片。在网站专题中,画面左边的桥 梁上的车辆和河流的部分位置都 分别标注了从 1 到 101 的数字, 点击任一数字,画面右边就会出现 相关的音、视频和文字报道( 如 图 1)。通过这种方式,将一个个与事 件相关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完整 呈现给受众,既让人感受灾难的无 情,更体会浓浓的人文关怀。
美国佛州罗诺克地区的报纸 The Roanoke Times 的 网 站 Roanoke.com 在 2008 年 7 月中 旬至 8 月中旬期间曾专门作了一 次针对当地黑熊出没的报道。因 为当时黑熊出没频繁,繁华街道、 教堂门厅都曾出现黑熊的踪迹, 为了让人们了解黑熊出没的地 区,给人们以警示,网站特别推出 了专题报道。
案例一:《8 月的 13 秒— —— 35 州际公路大桥的倒塌》①
2007 年 8 月 1 日,美国明尼 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有着 40 年 历史的 35 州际公 路大桥(Interstate 35W bridge) 突然倒塌 ,13 人遇难,144 人受伤。明尼苏达州
的明星论坛报业集团在网站 (StarTribune.com) 上报道了这一 突发事件,取名《8 月的 13 秒》。
这段 Flash 新闻首先将路易 斯安那地区 7000 年土地变化的 数量以一个动态的数据线呈现出 来,在数据攀升和下降的同时伴 随着画外音解说,并向受众抛出
问题,你想了解路易斯安那地区 土地变化的历史吗?吸引受众继 续观看。
这段 Flash 共分 5 个段落,分 别是“古代路易斯安那”、“充满活 力的土地建设”、“建立湿地”、“自 然的干涉”和“土地消失”,第一段 描述路易斯安那的历史来源,第 二段着重描绘该地区土地增加的 时期,第三、四两段则是对土地逐 步流失过程的叙述,最后一段是 对未来土地消失的预测。每一个 段落的画面都是动态的土地变化 的地图,同时伴有解说,受众可以 全程观看或点击观看某一段落 (见图 3)。
虽然只有短短 7 分钟的 Flash 新闻,但浓缩了发生在路易 斯安那东南部地区 7000 年的历 史,把这个相对复杂,结合了历
84
史、科学和环境等诸多背景的枯 燥题材处理得富有可读性。
案例四:《黑熊出没在罗 诺克和新河谷地区》④
如果说前面的三则报道是由 媒体从业者采写编辑的,《黑熊出 没在罗诺克和新河谷地区》 则完 全是由受众的报道组合而成。
写 他山之石 作 NEWS&WRITING
2009·08
如何报道融合新闻
— ——从四个美国报道案例谈起
■方 洁
“融合新闻”又被称为“Convergence Journalism” 或“Multimedia Journalism”, 是 伴 随 WEB2.0 的广泛应用在美国新兴 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 方式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合了文 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报道手 段,赋予新闻以更加丰富的内容 与表现形式。对于正在走下坡路 的美国传统报业而言,融合新闻 的出现似乎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 曙光,业界开始探索这种新型的 新闻报道方式,学界如密苏里新 闻学院也专辟了融合新闻专业进 行教学与研究。虽然国内已有学 者撰文介绍了这股潮流,但是对 于如何报道融合新闻的问题,相 关的文献很少。本文试图通过介 绍美国四个典型的报道案例来总 结融合新闻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以期能为国内业界提供具有参考 价值的内容。
第四,报道融合新闻时编辑、 记者要重新思考自己在新闻传播 中的角色和地位。 记者不只是一 个报道者,更是一个组织者,有时 你不需要自己掌握一切报道资 源,相信你的受众,为他们提供报 道的窗口和平台,或许你能收获 更多。
融合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未来 新闻报道趋势,它不只是一种报 道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报道思 维模式的转变,希望本文能为国 内新闻界提供参考价值。
设想这个主题对于媒体记者 而言操作性很难,但是让受众参 与报道,且运用互动地图将受众 提供的经历进行有机整合,既生 动有趣,又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不 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从上面描述的四个案例中, 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报道融合新 闻的几个要点:
第一, 报道融合新闻要做好 前期的判断与准备。 在美国案头 编辑 2009 年会上,来自 Gazette 传 播 集 团 的 Steve Buttry 作 了 “融合新闻故事报道”的专题讲 座,他认为融合新闻并不适应每 一个新闻报道,但在每一次报道 前媒体从业者应该思考以下几个 问题:
有趣的是该专题除了一段简
写 他山之石 作 NEWS&WRITING
2009·08
短的提要内容,其他所有内容都 由受众通过网站提供的 email 提 供,受众可将自己看到黑熊的地 点、场景和相关故事提供给媒体, 媒体在网站报道页面制作互动地 图,标注出这些地点,点击就能看 到有关这个地点具体出没的详细 时间、地址方位、目击者姓名和目 击描述,有些受众还提供了现场 照片(见图 4)。
注释: ① http://www.startribune.com/ local/12166286.html ② http://www.gazetteonline. com/section/yearoftheriver01 ③ http://www.nola.com/speced/ lastchance/multimedia/ ④ http://www.roanoke.com/ datasphere/wb/141315 ⑤ Steve Buttry. Multimedia Storytelling. 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 2009.5.1 http://copydesk.org/conference/2009/minne/ schedule/session/multimedia-storytelling/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 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击 《8 月的 13 秒》 这一报 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模拟桥 梁倒塌全过程的短视频,并伴随救 护车鸣声的背景音响,让受众迅速 进入了报道铺垫的气氛中。
紧接着你会看到一组由现场 照片组成的幻灯片,这些照片记 录了倒塌时的恐怖瞬间,救援时 的感人镜头,还有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