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总论1-1
公司治理学 第一章 总 论

(二) 国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
(1) 公司内部权力机构相互制衡论。
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 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 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 制论。
(1) 控制所有者、董事和经理论。普罗兹(1998)认为,公 司治理是“一个机构中控制公司所有者、董事和管理者 行为的规则、标准和组织”
(2) 利益相关者控制经营管理者论。希克(1993) (3) 管理人员对利益相关者责任论。布莱尔(1999) (4) 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论。
狭义:钱颖一(1999):投资者、经理和职工。 广义:科克兰和沃特克、李普顿:谁受益与谁应该受 益的问题
公司治理学 第一章 总 论
公司治理学课程结构
总论 第1章
股份制度 第2章
公司治理
治理理论 第3章
治理主体 董事、监事 独立董事 高层管理 股票与债券 证券市场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 & 关键词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 第三节 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 美国IBM公司的兴衰:公司治理的影响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 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 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公司治理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还存 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把公司治理的目 的理解为相互制衡,而忽视了科学决策。二是更多关 注公司治理结构,而对了公司治理机制研究不够。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 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 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 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本章考情本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基础、法律主体以及法律责任,在历年的考试中,主要考核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预计在2023年的考核分值为7分左右。
本章属于考试的非重点章节,复习难度不大,考生们一方面需针对考试掌握基本考点,另一方面更需理解最基本的法理,并熟悉法律语言的表述形式。
▪本章基本框架▪本章教材主要变化新增1.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2.事实行为专题一法律基础▪内容预览考点一法的本质与特征★大纲要求熟悉一、法的概念通说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解释“统治阶级”,泛指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在剥削阶级社会分别指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指全体人民。
(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意味着法就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意志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解释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三、法的特征提示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的两条途径。
下列方式中,属于国家创制法的方式的有()。
(2022年)A.解释B.制定C.认可D.汇编【答案】BC【解析】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也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的两条途径。
小结例题·多选题考点二 法的分类和渊源★★★ 大纲要求掌握一、法的分类提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时,习惯和判例中的内容不能成为法律。
《基础会计学(第二版)》第一章:总论

2、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 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 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 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
3、两者的关系: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 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前提), 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保障)。
9 第一章 总论
18 第一章 总论
(二)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 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个内容 1、会计主体 (1)概念: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 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指会 计核算和监督谁的经济活动,它规定了会计核 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
19 第一章 总论
30 第一章 总论
3、相关性原则
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 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 管理的需要。
会计应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如投资者要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以决定是 否投资或继续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了解企业 的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税务部门 要了解企业的盈利及生产经营情况,以决定为企 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合理等等 。会计核算就要为各 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要面向社会,要满足所有 方面的要求。
(3)可验证:指有可靠的依据以复查数据
的来源及信息的提供过程。
28 第一章 总论
2、可比性原则
a.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 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不同企业在处理相同 的会计事项时指标元素口径一致,提供相互 可比的会计信息。
这里的可比,是指不同的企业,尤其是同 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该原则要求 不同的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核 算方法与程序进行,所有企业单位的会计核 算必须建立在相互可以比较的基础上,使其 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便于比较、分析、汇总, 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的需要。
第1章 总论 《会计学原理》PPT课件

五、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使 用者包括外部 使用者和内部 使用者。
员工
投资 者
债权 人
企业 管理
政府
层
客户
供货 商
1.2 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
一、会计职能的定义
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具 有的功能。
反映
监督
职能
职能
基本 职能
反监 映督 什什 么么 ??
反映职能,是通过会 计特有的逻辑和程序,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 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 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连 续、系统、全面、准 确、及时的记录、计 算和报告。
监督职能,是对特定 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会 计核算的真实性、合 法性、合理性进行检 查,以确保该主体的 资产安全、合法经营。
二、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 不同的行业会计反映的业务内容有所不同
生产准备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原材料
在产品
产成品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
技术 (3)会计的反映职能
3
2、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2)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而 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3)会计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 (4)会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
3、本书的定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
运用会计方法以及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 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 益。
1
会计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4
货币计量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一、法与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律的概念法律一词可以从狭义、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法的本质与特征法首先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是发的本质【例1-1】会计小王在学了法律课程后感到疑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是不是说统治阶级想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就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被统治阶级在法律的制定上是无能为力的?【例1-2】小李和小王讨论:法既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那统治阶级违法犯罪是否就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了?2. 法的特征。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和社会规范,不仅具有行为规则、社会规范的一般共性,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凭借国家牵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国家强制力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具有利导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1.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主体:权力主体或义务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A公民(自然人)B 机构和组织(法人)C 国家D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2.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会计学 第一章 总论

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
流动负债
应付账款 预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负
应交税费
应付利润
债
长期借款
长期负债
应付债券
长期应付款
3、所有者权益
概念: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来源: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留存收益 3、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 会计核算前提与会计基础
3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5 第五节 会计计量属性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 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
(二)普遍认同的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 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本质:一种管理活动
会
计
对象:单位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含
义
的 内
基本特点: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容
基本职能:核算(反映)和监督
三、会计目标和信息使用者
会计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 境地或标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 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
空间范围
会计
会计假设
主体
时间范围
会计 分期
货币 计量
会计学知识-1

会计学知识-1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概述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2.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3.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4.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注意区分:主要计量单位(√)、统一计量单位(√)唯一计量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就是各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记录和报告所采用的一系列专门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二)复式记账(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四)登记会计账簿(五)进行成本计算(六)财产清查(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会计核算职能=反映职能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例题·单选题】()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
A.确认、计量和报告B.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记账簿C.确认、计量和分析D.设置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答案】A【解析】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
(二)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合法性: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为;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目标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事前、事中、事后事前会计监督:制定预算和费用定额、是否合法、经济上是否可行事中会计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和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分析,并据以纠错纠偏,控制经济活动按预定目的和要求进行。
事后会计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三)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天气雷达探测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三部分雷达回波的识别和分析第四部分雷达对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的探测和研究第五部分对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探测第六部分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第七部分雷达探测新技术及其应用简介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内容1. 多普勒雷达图像的识别软件掌握利用MICAPS操作系统和PUP操作系统查看雷达图像的方法和步骤2. 暴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识别掌握强对流天气特殊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分析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绪论1.1 概述1.2 天气雷达发展历史1.3 天气雷达工作原理第一节概述活雷达:蝙蝠在夜间飞行,能捕捉到飞蛾和蝇子。
无论怎么飞,从不与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的飞行1、雷达及其作用名字:“雷达”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缩写Radar的音译,字面上含义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
雷达:是用无线电方法发现并测定空间目标的位置。
用途:从二次世界大战后雷达技术引用到气象部门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
用于探测云、雨、降水、监测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已成为雷达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天气雷达是大气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约有1000部以上的天气雷达布设在世界各地,为人类造福。
2、雷达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雷达气象学利用天气雷达,进行大气探测和研究雷达波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和天气学共同研究的一个分支。
2、雷达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分析应用、探测方法与技术三部分。
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云和降水粒子对雷达波的散射;微波经过大气、云和降水粒子时的衰减;气象条件对雷达波传播的影响,如大气折射、大气不均匀结构的散射等。
分析应用方面包括雷达测量降水和云中的含水量;天气系统(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的雷达回波在天气分析预报上的应用,在云和降水物理探测研究上的应用;多普勒雷达和各种波长的新型雷达在风的水平结构和铅直结构、铅直气流速度、降水粒子谱、晴空回波、大气湍流等的探测研究中的应用。
探测方法与技术方面包括各种天气雷达资料的处理和传输等。
第二节天气雷达发展历史1、雷达气象发展史二十世纪40年代,雷达开始用于降水天气过程的探测,这一时期主要是建立雷达气象学的理论基础的阶段;50年代是从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的阶段,其中包括定量测雨和定量显示反射率,以及对雷达信号脉动、偏振等现象的研究。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建立了天气雷达站网,促进了雷达气象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及其以后,雷达气象学在多方面得到了新的发展:天气雷达方程精度的改进;晴空回波在理论研究和探测技术上得到新的进展;由湍流不均匀介质散射理论,给出了散射强度和湍流结构的关系,为大气结构、晴空湍流、大气波动、热对流、大气风场、铅直气流速度等的探测和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时,天气雷达在资料的实时处理和观测结果的传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出现了定量探测的数字天气雷达网。
近二十年来最突出的发展是,多普勒雷达在大气遥感探测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如探测降水云内和晴空大气中水平风场和铅直风场、降水滴谱和大气湍流等。
多普勒雷达还为龙卷的探测和短时间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完成多部雷达联合组网实时定量探测的基础上,可利用雷达测雨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观测,进行更大范围的降水预报。
2、我国雷达气象发展历史1.常规天气雷达50年代开始使用军事雷达58年引进第一部天气雷达60年代末711X波段2.数字化天气雷达70年代自行生产711、712、71380年代具有数字处理系统的714S波段,并引进多普勒雷达3.多普勒天气雷达90年代已生产出714CD、714SD型脉间相干99年对WSR-88D进行改造,第一部先进的S波段全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CINRAD/CC 3824型《天气雷达发展规划(2001-2015年)》到2008年,完成158部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布点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全国的天气雷达监测网。
到2015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服务重点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建设30部左右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再通过适当数量小型雷达实现对低层风、近地表降水和山区天气现象的地理覆盖,形成精细网格的雷达布局;形成完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支持保障体系,达到对中小尺度天气及暴雨雨量、雨区的定点、定量的预警功能;开展双偏振、相控阵、多基地、多波长、激光、毫米波等先进技术试验,对已建雷达完成双线偏振功能升级改造,新建雷达应采用双线偏振技术。
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中国气象局规划将雷达数量由原计划的126部调整为158部,其中S波段雷达87部,C波段雷达71部;因人工影响天气等需求,还打算开展X波段雷达建设。
天气雷达发展历史一般,在沿海地区安装S波段雷达,内陆地区安装C波段雷达,这样可以减少衰减,成本也较小。
S波段雷达与C波段雷达价格相差1倍。
我国雷达建设的原则根据天气现象沿海地区:暴雨台风多,S波段为主内陆地区:一般性降水,C波段为主电磁特性暴雨,S波段穿透能力强,衰减小一般性降水,S波段反射弱,C波段反射强中国气象局颁发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统一型号命名规定:国内独立研制SC ( 714SDN ) CC ( 3830CD ) CD ( 714CDN )CC J( 3830CD J) C波段移动型CINRAD 产品型号,分为两类八种型号中美合资生产SA —S波段增强型SB —S波段标准型CA —C波段增强型CB —C波段标准型1999年安装的第一部多普勒雷达。
天气雷达云雨雷达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双偏振天气雷达实现对降水进行分类与识别双波长天气雷达推测被测粒子的大小多参数天气雷达提供云及降水物的尺寸、相态和类型等信息 双/多基地天气雷达能测出诸如风场的三维矢量、降雨粒子的垂直速度等信息机载天气雷达雷达分辨力、精度和灵敏度好相控阵天气雷达优点很多,是天气雷达的发展方向我国天气雷达的应用天气雷达建设的目的:为防汛抗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和林业影响服务。
强对流天气的监测与预警主要灾害:灾害性大风、冰雹和暴洪。
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降水系统的监测。
应用:人工影响天气、降水测量、风的测量、数据同化国产的常规气象雷达701测风雷达⏹波长:75cm⏹测角精度:0.15~0.2度⏹探测高空:30km⏹测距精度:80m⏹应用要求:配套气象探空球及信号应答器跟踪风⏹其他:带有温度、湿度和压力传感器711测雨雷达(X波段)⏹国产小型测雨雷达波长:3.2cm⏹天线直径:1.5m⏹探测距离:50km~150km⏹脉冲功率:75kw⏹天线结构:平面抛物面天线(圆和抛物面)⏹其他:配备PPI和RHI合用的显示器⏹全国配备了300余台。
⏹应用场地:气象站、航空港、海港、盐场。
可以用于天气检测和人工降水防雹等。
713测雨雷达(C波段)⏹国产最常用天气雷达⏹波长:5.6cm⏹天线直径:3.7m⏹最大测量距离:400km⏹配备视频信号处理器⏹可以对降水进行测量⏹全国大约120部,各地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机构714测台雷达(S波段)⏹测台雷达,波长10.7cm⏹天线直径:4m⏹天线增益:36dB⏹最大探测距离:600km。
⏹配备:PPI、RHI合用的显示器,并配备天线罩。
⏹1985年起在沿海用于探测台风和天气警戒。
波长3.2cm 直径1.5m 增益38dB 功率75kW 波长3.2cm直径5.5m,1.1m 功率180kW波长5.6cm 直径3.7m 增益38dB 功率250kW波长10.7cm直径4m增益36dB功率600kW波长11.3cm直径5.7m,2.2m增益38dB功率1MW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美国多普勒雷达组网KMA Radar Sites EEC S-Band Klystron (SEOUL & BUSAN)RADTEC C-Band Klystron (BRI)韩国的多普勒雷达站3、雷达回波形成的机制一是降水粒子的后向散射形成的。
二是由于晴空大气折射指数不均匀产生的后向“散射”或内反射而形成的。
4、雷达气象方程雷达气象方程是定量地表示云和降水的回波强度与有关因子(雷达特性参数、目标距离、云或降水目标的物理性质等)之间关系的方程。
利用雷达气象方程,可以根据回波的强度判断降水区的物理状况,并正确地选择雷达的参数。
部分雷达产品显示大尺度系统台风的内部结构台风艾利登陆长乐雷达福建雷达2004年8月25日16:30第18号台风“艾利”于在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镇登陆探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内部结构多普勒雷达的风廓线图回波强度图福建长乐雷达的回波强度图福州长乐雷达的强降水回波台风中组合反射率因子的雷达拼图2005年10月2日02时台风“龙王”靠近台湾岛时的组合反射率因子雷达对低空急流的探测天气雷达对垂直风切变的监测径向速度场的探测带状回波或弓形回波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数据用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课后习题(1)1、什么是雷达,雷达气象学是那几门学科的综合研究?2、简述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我国气象预报业务上的应用。
第三节天气雷达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