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已知的世界》

合集下载

国外最著名文学作品30本

国外最著名文学作品30本

国外最著名文学作品30本读书,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陶冶情操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那么你知道关于国外最出名文学作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国外最出名文学作品30本,希望大家宠爱!国外最出名文学作品30本1.《小王子》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正确读物”,至今全球发行量已达五亿册,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

2.《海底两万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最具魔力的经典作品”。

3.《名人传》只要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

4.《昆虫记》昆虫的史诗。

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5.《八十天环游地球》世界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未知世界中漫游,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

6.《红与黑》一本极具思想意义的政治爱情小说:“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7.《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莫泊桑,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

8.《神秘岛》“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出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三部,深信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9.《忏悔录》我在世上曾经做过些什么,曾经思索过些什么问题,曾经怎样做人,全都记录在此。

10.《茶花女》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作为主角的作品。

残忍而现实的童话。

11.《最终一课》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

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12.《地心游记》士气和理性共生、冒险和坚忍并存13.《格列佛游记》挖苦批判文学的杰作14.《鲁滨逊漂流记》英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

15.《简·爱》不朽的女性精神16.《呼啸山庄》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惊奇的小说”,一部“神秘莫测”的“怪书”。

最震撼人心的“黑色英雄”小说作品之一。

新概念英语——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

新概念英语——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

美联英语提供:BBC评选: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两分钟做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英语水平/test/xiaobai.aspx?tid=16-73675-01. Junot Díaz,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2007)胡诺特·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2007年出版)胡诺特·迪亚斯的处女作位列于BBC文化档评论家投票的榜首。

小说的主人公是新泽西贫民窟一个名叫奥斯卡的书呆子。

他梦想着成为多米尼加裔美国版的托尔金(英国文豪,以严肃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闻名)并找到真爱。

评论家兼作家里戈韦托·冈萨雷斯评论道:“这部作品让人们不禁要重新思索:怎样定义美国人?美国经历又是什么?”2. Edward P Jones, The Known World (2003)爱德华·A·琼斯的《已知的世界》(2003年出版)故事发生在1855年。

经营种植园的亨利·汤森虽然现在是奴隶主,却有着奴隶出生。

《已知的世界》给人的代入感很强,它成功让读者陷入一个复杂的道德处境,难以轻易做出判断。

这本小说还“果敢地讲述了美国混乱的历史,引人入胜”。

3. Hilary Mantel, Wolf Hall (2009)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2009年出版)希拉里的这部作品从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大胆地对16世纪的欧洲进行重构,而亨利八世(则一反常态地)在书中扮演配角。

这本长篇小说已经被拍成了BBC新系列短剧。

4. Marilynne Robinson, Gilead (2004)玛里琳·罗宾逊的《基列家书》(2004年出版)评论家凯伦·R·朗谈道:“这个故事横跨多代人,书中反复灌输的是人们对超越的渴望,还展现出21世纪的精神生活。

它本身便是个奇迹。

阅读推荐: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与解读

阅读推荐: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与解读

阅读推荐: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欣赏与解读导言读一本书,与作者共鸣;读经典文学作品,与世界对话。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在语言之外传递的是深刻的思想和永恒的价值观。

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从世界各地的经典文学中获取智慧和启迪是一种饱受享受的体验。

本文将为读者们推荐几本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并提供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欣赏。

第一部分:英国经典文学作品H2 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无疑是世界经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其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探索而闻名于世。

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之旅,他试图为自己被谋杀的父亲报仇。

莎士比亚以其精湛的词语和复杂的角色描绘赢得了许多读者和观众的热爱。

H3 解读和欣赏《哈姆雷特》引发了无数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它提出了许多伦理和哲学问题,如个人选择、命运和道德选择。

主要角色哈姆雷特面对的道德困境和内心挣扎引发了读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反思。

这部作品还以其戏剧性的冲突和复杂的角色而闻名,使读者陷入角色的情感纠缠和思想矛盾之中。

H2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阶级观念。

故事主要讲述了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两者第一次相遇时互相对对方产生了偏见,但最终通过种种磨难和误会铸就了他们的爱情。

H3 解读和欣赏《傲慢与偏见》揭示了人类偏见和误解的根源,并以细腻而幽默的方式提出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作者将社会风俗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沉浸在19世纪英国的社会中,并在情感的起伏中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矛盾。

第二部分:法国经典文学作品H2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被广泛传播和阅读的小说之一。

阅读积累|《苏菲的世界》故事梗概+好词_句_段积累+读后感+阅读测试

阅读积累|《苏菲的世界》故事梗概+好词_句_段积累+读后感+阅读测试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勃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中文版(萧宝森译)中,部分内容被中国政府要求删除,如马克思部分结尾处的32个段落。

乔斯坦·贾德(J o s t e i n G a a r d e 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

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

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

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好奇心很强,受到陌生人的来信就要去探个究竟;很聪明,自己动脑子,不会被动地接收别人的观念;也很勇敢,敢于冒险!她代表着人类本身,她对宇宙和世界的探求代表着人类对哲学和世界的认识以及探索。

好词好词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邮戳:在邮件上的正式邮政标记;特指表示送出邮局名称和邮件送发日期(有时还带时间)的戳记。

英国bbc告知你提高英语必念书籍21世纪最伟大12本英语小说

英国bbc告知你提高英语必念书籍21世纪最伟大12本英语小说

英国BBC告知你提高英语必读书籍——21世纪最伟大12本英语小说BBC文化专栏作者Jane Ciabattari向几十位书评家发出了问卷,请他们列出在他们心目中,新千年以来出版的最棒的英文小说。

他们总共列出了156本小说,按照投票BBC选出了12本最优秀的小说。

1. Junot Díaz,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2021)朱诺·迪亚斯,《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2021年)The winner in this BBC Culture critics' poll is Junot Diaz's first novel, about New Jersey ghetto-nerd Oscar, who dreams of being the Dominican-American Tolkien and finding love. It also was named as the number-one book by the most critics. "It is a big deal for me to fall in love with a book when its DNA is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testosterone," says Elizabeth Taylor, The Chicago Tribune's literary editor-at-large. "This was only the second book by a Latino author to receive the Pulitzer Prize in fiction," notes critic and author Rigoberto Gonzalez. "Oscar Wao reaffirmed the strong connections Latinos maintain with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s culture, language and history. It also re-energised these questions: Who is American? What i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Riverhead)这次BBC文化栏目评选的最佳小说是朱诺·迪亚斯的处女作,该书主人公名叫奥斯卡,他是来自新泽西贫民窟的多米尼加裔美国宅男,他渴望与异性接触,并梦想着成为美国的托尔金。

透视“未知"与重塑“已知"——论《已知的世界》的历史元小说叙事策略

透视“未知"与重塑“已知"——论《已知的世界》的历史元小说叙事策略

史小 说 , 《 已知 的世 界 》 不 仅 突破 了小 说 与历 史 文 本
的界 限 , 而且 有力 地 揭 示 了小 说 叙 述 策 略 之 后 隐 藏 的意 识形 态 , 表现 出强 烈 的 自我 指涉 和社 会指 涉 。
收稿 1 3期 : 2 0 1 2  ̄3 . 2 7
类 构建 之物 ” 。 ¨ 不 同于 加深 了文 学边 缘 化 程度 的 、 封 闭 的“ 晚期 现代 主义 激 进元 小 说 ” , 历史 元 小 说并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 a n d A s t r o n a u t i c s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基 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 目( 1 2 Y J A 7 5 2 0 1 9 )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 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2 0 1 2 G 4 4 4 )
世 界 。作 者 颠 覆 了传 统 历 史 小说 的叙 述 模 式 , 以 多 雏视 角 的 叙 述 手 法 进 行 话 语 的 建 构 , 由此 不仅 有 力 地 揭 示
了历 史的 文 本 性 与 虚 构 性 , 而 且 重 新 确 立 了黑 人 对 于其 自身 历 史 的 话 语 权 ,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自我 指 涉和 社 会 指
i n T h e Kn o wn W. D r i d
L u o H o n g, L i u Z i f e n g

BBC经典书单: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

BBC经典书单: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

BBC经典书单:21世纪最伟大的12本小说1. Junot Díaz,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2007)胡诺特·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2007年出版)The winner in this BBC Culture cri tics‘ poll is Junot Diaz‘s first novel, about New Jerseyghetto-nerd Oscar, who dreams of being the Dominican-American Tolkien and finding love. Critic and author Rigoberto Gonzalez notes, ―The work re-energised these questions: Who is American? What i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胡诺特·迪亚斯的处女作位列于BBC文化档评论家投票的榜首。

小说的主人公是新泽西贫民窟一个名叫奥斯卡的书呆子。

他梦想着成为多米尼加裔美国版的托尔金(英国文豪,以严肃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闻名)并找到真爱。

评论家兼作家里戈韦托·冈萨雷斯评论道:―这部作品让人们不禁要重新思索:怎样定义美国人?美国经历又是什么?‖2. Edward P Jones, The Known World (2003)爱德华·A·琼斯的《已知的世界》(2003年出版)Set in 1855 on the plantation of Henry Townsend – born a slave, now a slave-owner – The Known World is a triumph of empathy, immersing readers in a complex moral time without making simple judgments. It also ―takes an unflinching and engrossing view of America's messy history‖.故事发生在1855年。

对小说《已知的世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对小说《已知的世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对小说《已知的世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作者:李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已知的世界》作為美国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在斩获普利策和都柏林奖项的同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万千读者。

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的简单介绍,加上对文章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希望可以用学术的观点更好地认识这部著作,也为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增砖添瓦。

关键词:已知的世界;后殖民主义;民主;认知作者简介:李娜(1980.10-),女,汉族,云南芒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黑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一、小说情况和后殖民主义的简单介绍1.本文作者作为非洲黑人后裔的爱德华·P·琼斯,作品的主要主体是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追寻,另外也关注种族歧视、现代生活等现实问题。

处女作是1991发表的《迷失在都市》,真正让他进入文学殿堂的是本文分析的《已知的世界》。

2.小说简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黑奴,名叫亨利·汤森,他与罗宾斯一起长大,在罗宾斯的帮助下取得了自由,并且经营起种植园,蓄养黑奴。

但是他的管理方式和白人的驱使、奴役并无两样。

在他去世之后,种植园终于陷入暴乱,难以为继。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对南北战争之前,黑人和白人的殖民关系的思考,在抨击殖民制度的同时,也有着对黑人思想和白人思想差异的思考。

简单来说,罗宾斯作为白人,却可以和黑人平等相处,但是亨利明明已经身居高位,可以为黑人的平等做出努力,却选择了同流合污。

这就是二者思想水平的差异。

3.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问题,实质上来说,就是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身份的认同问题。

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文化差异。

他们关注民族国家,关注知识生产,也对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殖民行为进行分析、揭露、批判和反思,是在二战后新兴起的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已知的世界》一年之后,出版过爱德华·琼斯第一本小说集的阿米斯塔德出版社(Amisitad)出版了他的这部长篇处女作,随之而来的便是浪潮般迎接不暇的赞誉。

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出惊呼,爱德华·琼斯的名字从此与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南方作家代表威廉?福克纳、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部作品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第二年4月,由美国各家媒体的700多位专职书评人组成的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把“最佳小说奖”授予《已知的世界》;紧接着,美国最高文学大奖“普利策小说奖”也颁给了这部作品。

到了2005年,这部作品又使他获得了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麦克阿瑟奖”和国际上奖金最高的小说奖爱尔兰“IMPAC都柏林文学奖”,《纽约时报书评》也把这部作品列入“近二十五年来美国最佳小说”书单。

2006年,爱德华·琼斯再接再厉,出版了他第三本书——一部在风格和题材上延续《迷失在都市》的小说集——《夏甲姨妈的孩子们》;该书先是入围2007年“福克纳笔会文学奖”,之后获得2010年度“马拉默德笔会优秀短篇小说奖”。

当初,《税务评论》杂志社将他辞退的时候,肯定没有预料到这次人生的低谷竟然变成他跃上辉煌巅峰的起点,也肯定没有想到他们所辞退的可能是他们的首都华盛顿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位作家。

二《已知的世界》触及了美国黑人历史最为敏感的一页。

以往的美国黑人文学通常都是侧重书写奴隶制和种族歧视背景下的黑人的痛苦遭遇,侧重从黑人与白人的二元对立角度,书写白人如何残酷、黑人如何屈辱,以及黑人为自由和尊严如何进行抗争等。

而这部小说前所未有地写到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拥有种植园和黑奴的不仅是白人奴隶主,而且也有不少黑人奴隶主。

可以说是在世人似乎已经熟知的世界和历史中,发现了一个人们并不了解或被遮蔽了的现实,从而用令人震惊的方式再现了美国历史上蓄奴制问题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之一是黑人奴隶主亨利·汤森一生。

亨利从一出生就是黑奴,他的原来也是黑奴的父母先是为他们自己赎身变成了自由民,后来又花钱给他赎得自由。

成为自由民的亨利在白人奴隶主威廉·罗宾斯的引导下,凭借自己的手艺和善于经营的头脑,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土地开始,逐渐发展到拥有自己的种植园和三十多个黑奴,成为在作者虚构的弗吉尼亚州曼彻斯特县里的大奴隶主之一。

亨利的理想是做一个跟别的奴隶主不一样的奴隶主,“做一个上帝一直想要的那种牧羊主”。

但是,在当时蓄奴制的大背景下,他想象中的乌托邦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他一直没有超越他的奴隶主身份,而这个身份使他像残暴的白人奴隶主一样需要维护他的权威,需要用暴力手段来对待他那些不肯做奴隶的黑奴。

当然,如果《已知的世界》只是描写亨利如何从黑奴变成自由民、又如何变成种植园主、如何把一个个他的同种族的人变成他的奴隶财产、甚至如何对他的奴隶财产施以酷刑,那么这部小说的力量势必会大打折扣。

实际上,黑人奴隶主亨利的故事只是这部小说的一个有力的切入点。

关于黑人奴隶主的历史,作者爱德华·琼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了解;但从八十年代开始,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如何成为压迫他的同类的社会机制的一部分。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随着亨利这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脑子里日渐成熟,其他许许多多身份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逐渐浮现出来;最后,当他坐下来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黑人奴隶主亨利的故事已经只是他的整个构思中的一个环节,只是他要书写的那个庞大社会机器——蓄奴制社会——的一个部件。

他真正要勘探的是把亨利和其他各色人物联结在一起的非人道的奴隶制度,以及在这个非人道的制度下,不同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性。

小说是以亨利·汤森种植园里的奴隶监工头的故事开头和结尾的。

这个黑奴监工头虽然与《旧约·出埃及记》中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那个先知摩西同名,但他最终并没有变成带领他的同种族黑奴摆脱奴隶制枷锁的英雄,而是成了奴隶制可悲的牺牲品。

他是亨利购买的第一个黑奴;刚成为亨利的奴隶的时候,他也曾经对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事疑惑不解。

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充当起替亨利管理在种植园干农活的黑奴们的监工头,对他的同类不仅缺少同情心,反而处处表现得很冷酷。

随着主人亨利在31岁时病死,他与年轻女主人卡尔朵妮亚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跟女主人有了肉体关系;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梦想通过女主人成为自由民、成为女主人的合法丈夫、成为种植园的主人;他甚至认为如果他当了种植园的主人,他会干得比亨利还漂亮。

在晦暗心理的支配下,他对待种植园里的其他黑奴越来越残酷无情;最后,为了排除成为种植园主人的障碍,他甚至想法赶走了与他相依为命的老婆和孩子。

从摩西的故事入手,小说影像更迭般地引出身份各异的众多人物:白人、黑人,奴隶、奴隶主、自由民,黑人女教师、黑人牧师、黑奴情妇、私生子、赌徒,移民、治安官、奴隶贩子,等等。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的故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条强劲的线索;他们的故事和线索互相交错、互相纠结,犹如一座蛛网迷宫,一步一步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展开。

换个比方,也可以说:这些人物的故事和线索犹如人身体上的一道道血管,无论大小,全部有机地活跃着,在同一个人体上运行;而这个人体就是历史上美国南部的农奴制社会。

当这些不同人物的线索相互穿插着向前缓慢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有的矛盾突然纠结在一起,从而导致不可避免的爆炸性剧变:在小说中就是亨利·汤森的种植园突然失去控制,濒临崩溃,就像美国南方蓄奴制在南北战争前夜濒临散架一样。

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颇像近几年美国流行的电视剧集,故事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型的只有一两条线索,而是许多人物同时扮演着主角,同时牵扯出许多线索,每条线索都在朝着不同方向断断续续地发展,有的仿佛没有尽头,有的只是一两个仿佛被聚光灯照亮的片断,但所有的线索同时又全都统一在一个大的机制下向前运行。

除了运用这种多重线索、多维视点的叙述方式来建构整部作品,拓展小说的表现空间,爱德华·琼斯还充分调动起文学创作中的各种艺术手段,来增强这部小说的活力和张力。

在语言上,他大量使用美国黑人的民间口语;在叙述时态上,他经常采用过去将来时、过去将来完成时或虚拟语态。

而在描写手法上,这部小说又是将传统现实主义、纪实和幻想传奇等写法相互交织,融合为一;诸如象征、暗喻、引申、反讽、幽默等艺术修辞,也均有恰到好处的运用。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对美国黑人文学中关于预兆、灵魂出窍等神秘事件的超验幻想传统的大力继承。

在小说中,有四处关于人在死去的瞬间、其灵魂脱离肉体的描写。

当亨利的父母奥古斯特·汤森和密尔德莱德死的时候,他们的灵魂依然洋溢着让人感动的、可以穿透一切的尊严和爱的力量:奥古斯特的灵魂从遥远的地方飞回家里,去亲吻妻子密尔德莱德的心;后者死的时候,她的灵魂则欣慰地找到了已死的丈夫,依偎在丈夫的臂弯里。

而亨利和治安官约翰·斯奇冯顿两个人的灵魂的最后举动却特别具有反讽和象征意味。

亨利断气的时候,他的灵魂进入一座他租来的极其微小的房子;房主曾经许诺那里有一千个屋子,可是亨利的灵魂走遍整幢房子,发现只有四个屋子,于是大感失望。

这足以说明这个生前产业颇具规模的黑人奴隶主在灵魂深处,其实是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充满焦虑的。

约翰·斯奇冯顿被自己的堂兄打了两枪、生命终止的瞬间,他的灵魂冲进他家的房子,用双手托住一部即将翻倒在地、比他高出三英尺的巨大《圣经》,而《圣经》正是他生前灵魂的寄托。

曹元勇与爱德华·琼斯三迄今只创作出版过三本小说的爱德华·琼斯的经历充满艰辛。

1950年10月5日,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东北部靠近华盛顿特区的阿灵顿。

他父亲是一个牙买加移民,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他对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记忆。

他是由大字不识一个、“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的母亲辛辛苦苦拉扯成人的。

他母亲叫热奈特,是浸礼会教徒,在华盛顿市中心的一家饭店当洗涤工、并在饭店所在的那家宾馆当招待,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每天都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

他母亲患有肺癌多年,在他24岁那年去世;母亲的坚强与忍耐、善良与辛苦对他影响很大,他后来写的每一本书都是献给母亲的。

他唯一的弟弟一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年住在华盛顿东南部一家救济院里;他有一个妹妹,生活在纽约,2007年被一辆汽车撞到,结果在跟司机争吵时被杀。

他从小成长的街区是华盛顿西北部一片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廉租棚户区。

他和家人在十八年中搬过十八次家,所以他跟其他同龄人的友谊总是中断,几乎没有几个固定的朋友。

因为家境穷苦,他小学、中学读的都是公立学校;他靠着助学金,在麻萨诸塞州伍斯特市圣十字学院读了大学,成为家中唯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与很多有成就的作家一样,爱德华·琼斯也是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兴趣。

13岁的时候,他发现了小说。

他曾对《出版人周刊》的一位记者回忆说:“当我开始阅读黑人作家的作品时,我发现了两本对我后来影响至深的书——伊瑟尔·瓦特的《救主看顾麻雀》和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

我觉得他们仿佛是在跟我说话,因为两本书里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生活里也认识。

我惊讶地发现黑人也可以写出那样的东西。

”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习作,尽管有一位教授对他表现出来的写作才华大加鼓励,当时的家境却让他觉得不可能靠写作为生。

1972年大学毕业后,为了生计,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始终没能摆脱穷困,不过他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兴趣。

1979年至1981年,他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写作艺术硕士学位期间读到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大受启发,决心用同样的方式写一本关于华盛顿特区的书,并开始酝酿这本书的人物和故事。

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他一边干着各式各样的工作,一边创作了构成《迷失在都市》的十四个短篇小说。

尽管写作这部小说集给他带来一定声誉,但他仍需要找寻别的谋生方式;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即便是非常枯燥的,只要有机会,他也会接受。

他常年过着单身汉生活,住着几乎没有家具的陋室,没买过一辆汽车;只是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之余,神游于他要构思的故事中。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如此贫寒、艰辛的经历会让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免不了充满愤慨的激情,尽力去表达对社会、历史的不满和反抗。

但爱德华·琼斯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一方面让写作扎根于自己的艰难经历,另一方面又超越了自己人生的坎坷,理性甚至超然地面对自己所要书写的对象。

他像一个安静的、经验丰富的智者,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周围的社会人生,洞悉着不同人物——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身上的坚强与软弱、卑微与高尚、痛苦与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