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植物营养学与农业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植物营养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

植物营养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

植物营养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植物营养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能够开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大门。

一、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认知植物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这些元素大致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包括氮、磷、钾等。

氮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像蛋白质、核酸等,它能使植物枝叶繁茂。

当农田里的作物缺乏氮元素时,叶片会变得淡绿甚至发黄,植株矮小瘦弱。

磷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极为关键,它参与植物体内的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等重要生理过程。

在作物生长早期,磷元素供应充足有助于根系的发育。

而钾元素则在植物的抗逆性方面表现突出,能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干旱、倒伏等不良状况的抵抗能力。

微量元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但同样不可忽视。

例如硼元素,对植物的生殖生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土壤中硼元素缺乏,作物就可能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

锌元素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合成有关,缺乏锌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变小等症状。

二、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学的关系土壤是植物获取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肥沃的土壤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

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是合理应用植物营养学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

一方面,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对植物营养供应影响很大。

有机质分解后能释放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在一些长期耕种的农田中,由于过度依赖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导致土壤板结,植物根系生长受阻,难以吸收到充足的营养。

另一方面,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元素的溶解度增加,可能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磷元素容易被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

而在碱性土壤中,铁、锌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会降低。

因此,针对不同酸碱度的土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土壤肥力,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土壤植物营养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合理利用土壤植物营养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投入,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其中包含的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

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等。

氮素是植物合成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主要原料,磷是ATP等能量分子的主要组成部分,钾则参与植物的水分调节和光合作用。

如果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就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产量和品质下降。

合理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的缺失营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植物营养的利用效率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农业生产中,施肥量往往超过农作物实际需求,导致养分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而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可以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施肥,合理配置氮磷钾施肥比例,增施有机肥,进行精准施肥等措施都可以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土壤需求和植物需求互补的施肥策略,如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施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施肥和减少环境污染。

土壤植物营养和农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业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基础上,保护土壤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而合理利用土壤植物营养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土壤植物营养的充分利用可以减少施肥量和农业投入,降低农业对土壤的损害。

科学施肥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污染物的释放,避免对水体和环境的污染。

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农业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推行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民培训和宣传,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环保施肥方式。

农业机构应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农民要充分认识土壤植物营养的重要性,采用科学施肥措施,注重土壤保护和养分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38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壤植物;农业;施肥;营养元素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营养元素对土壤植物的生长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确保农业能够秉承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发展就应当针对土壤植物的营养元素展开研究,并且寻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当中土壤植物的营养价值。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存在的问题1.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投入品种存在不协调性1978年,我国农业针对植物营养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果,从1978年至1994年,我国农业粮食单产因植物营养投放的提升而获得喜人的成就,增产量呈明显的上涨趋势。

但是在1995年,这种增长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其原因在于植物营养的平衡,也即是说在投入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后失去了平衡。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出现这种问题是因我国农业所使用的话费通常以氮化肥为主,而磷和钾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也就造成了品种之间的不协调性。

另外,我国所使用的化学化肥通常是以低浓度、单质化肥为主,但是高浓度和复合化肥方面并没有采用,因此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

2.土壤植物营养宏观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在实际化肥使用期间因化肥的分配与粮棉油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因此在实际分配期间会存在着投入到高产区域的化肥数量相对较多的问题,比如在沿海地区就投入了过高的化肥量,而边疆地区,比如西北地区等施肥量严重不足。

另外,国内化肥在进行销售、供应和生产这三个方面都牵扯到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但是因政府部门权能方面的不匹配,因此在进行宏观分配期间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进行销售期间因我国所生产的化肥数量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使用国际方面的肥料来作为主要施肥肥料,但是在实际分配期间存在着很多的偏差。

土壤养分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土壤养分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土壤养分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各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养分循环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中养分循环是土壤生态系统的核心机制。

养分循环决定了土壤质量的良好与否,进而影响整个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正常的土壤养分循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壤养分循环包括有机质的组成、分解和转化过程,以及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吸收和释放等。

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主要由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完成。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无机盐,例如氮、磷、钾等元素。

然后,这些无机盐通过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解吸和植物根系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壤养分循环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扰乱。

过度的化肥使用、过度的耕作和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和不平衡。

一些营养元素被冲刷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给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同时,一些养分也会随着农作物的收获而被带走,导致土壤贫瘠化。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土壤养分循环遭受到的破坏和扰乱,农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探索了不同的农业管理措施,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土壤的可持续性。

例如,精细施肥和定量施肥措施可以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避免养分的浪费和流失。

而覆盖作物、绿肥和轮作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农业科学家还研究了土壤养分循环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养分循环的保障,多样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参与了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

保护和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循环效率,减少化肥使用,并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总之,土壤养分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看似平凡,却对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一、土壤健康的内涵土壤健康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从物理性质来看,健康的土壤有着良好的结构。

它不是紧实得让植物根系难以穿透,也不是过于松散而无法保持水分和养分。

合适的土壤孔隙度就像一个个微型的储存室,空气可以在其中流动,水分可以渗透和储存。

例如,在一些沙质土壤中,由于颗粒较大,孔隙度高,水分容易流失,而黏土虽然保水能力强,但透气性差。

健康的土壤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像壤土就比较理想,能让植物根系在其中舒展,畅快地呼吸和吸收水分。

从化学性质上讲,土壤的酸碱度(pH值)、养分含量等是衡量土壤健康的关键指标。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偏好,例如蓝莓喜欢酸性土壤,而甜菜则更适应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

土壤中的养分,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如同食物对于人类一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

健康的土壤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微生物的作用,稳定地为植物提供这些养分。

如果土壤中的养分失衡,可能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比如土壤中氮肥过量可能会使植物徒长,茎杆细弱,容易倒伏。

生物方面,土壤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这里有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还有蚯蚓、线虫等小型动物。

这些生物与土壤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将动植物残体分解成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

例如,一些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增加土壤的肥力。

蚯蚓在土壤中穿梭,它们的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疏松透气,同时它们的粪便也是很好的肥料。

二、土壤健康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健康的土壤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肥沃、结构良好、养分均衡的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往往更加茁壮,果实饱满、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以苹果为例,生长在健康土壤中的苹果,色泽鲜艳,糖分含量高,口感脆甜,在市场上更受欢迎,也能为果农带来更高的收益。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摘要: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之一,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粮食生产问题。

此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植物营养。

但是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土壤植物营养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角度出发,着重研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在土壤植物营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植物营养;问题;对策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耗用多、利用率较低,以及农业技术和装备都较为落后等。

而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较为流行的趋势就是实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基础就是土壤与肥料。

这也是我国社会可以稳定发展的根本。

但是就目前的趋势来说,土壤以及肥料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深深地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使农业做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植物营养在农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1.不科学的施肥以及过度的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一些地区因为过度的使用化肥,这就会使地表水产生一种富营养化的现象。

特别是氮、磷化肥的使用更是造成土壤板结。

而且部分并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长期存在,会造成环境污染,比如生物以及化学污染,此外由于各个种类的金属,以及塑料薄膜等一些化学物质的存在也会破坏掉土壤原来的基本结构,进而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土壤养分缺失较大,土壤的质量不断下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可以增加农业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下降。

同时由于人们渐渐的忽略了对有机肥的使用,所以导致土壤的养分逐渐减少。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

浅谈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和营养来源,植物通过土壤吸收水分、氧气和营养物质。

而土壤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它的质量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壤环境,必须合理管理土壤和植物的营养。

一、土壤植物营养土壤植物营养是指土壤中存在的供植物生长的元素和营养物质,包括基本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基本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和硫,它们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锰、铜、硼、钼和氯等,虽然含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样不可缺少。

土壤植物营养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缺乏营养元素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产量下降甚至植株死亡。

但过多的营养元素,也会对土壤和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如土壤酸化、水污染等。

二、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损害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农业对土壤的损害。

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施肥。

通过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料、化肥等,确保植物获得充分的营养元素,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也要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酸化、养分过剩等问题。

2、轮作种植。

通过轮作种植,可以减少单一农作物对土壤中某种养分元素的过度利用,从而让土壤得到充分的调整,保持一定的土壤肥力。

3、在田间设置绿化带。

在农田附近设置一定的绿化带,可以有效减少氮磷等养分的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量。

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4、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废弃物如秸秆、粪便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有机肥料,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增加农田的肥力,提升农作物的生长品质。

5、合理耕作方式。

正确选择耕作方式,可以减慢地力衰退、污染土壤和水源的程度,这对于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土壤和植物营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其的管理和保护是维持农业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为了实现此目的,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合成物,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加强对土地保护的宣传和管理。

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研究

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研究

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研究随着全球农业发展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持续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壤养分管理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研究方向。

农业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未来世代提供持续农产品供应的发展方式。

而土壤养分管理则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有机耕作等手段,调节和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保护环境。

首先,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养分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的养分管理还可以减少养分外流和污染的风险,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壤养分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精确的测定和分析,使得养分管理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研发新型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养分供应效果。

然而,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之间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问题。

传统的大规模耕作和过度使用化肥的方式已经造成了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环境的恶化。

因此,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强调有机耕作、循环农业和精细施肥等措施,以减少养分的浪费和污染。

此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的关键。

需要加强对土壤养分的研究,探索土壤肥力形成的机理和养分循环的规律,以提高养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评价,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农业持续发展与土壤养分管理紧密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植物营养学与农业持续发展郑圣先 蔡立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 410125) 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五大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广泛重视。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有各国首脑参加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又对农业持续发展及农业环境保护问题给予极大关注。

登博斯宣言中对持续农业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这种可持续农业(包括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使环境不退化,并且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从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与过程,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完善。

因此,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长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要实现全国粮食总产量4900至5000亿kg,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每年要解决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大目标,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土壤以及密切关联的土壤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举足轻重,令人关注。

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以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国持续农业的发展。

1 土壤肥力与农业持续发展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肥力是地球生命中能量交流和物质的容库。

肥沃的土壤能不断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之中。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印度开展了恒河上游水土保持及低产田改造工程;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流域就实施了土壤改善的“SCA P”计划,埃及对尼罗河三角洲的盐渍地区也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与培肥工程建设。

巴西、阿根廷沿着亚马逊河,按类型进行分区治理,均在大范围取得成效。

匈牙利、荷兰等国也对各自的低产土壤实施改善治理和提高土壤肥力。

我国现有耕地中,尚有中低产田10107多亿亩,约占耕地面积的60%。

六大农业中低产区域(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南方黄红壤丘陵区、三江—松嫩平原、南方喀斯特地区)总面积330多万km2,耕地近713×107hm2,粮食总产量2000多亿kg,占全国总产量的45%以上。

由于上述地区农业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国家把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区域农业持续发展”列入21世纪议程优先领域。

该项目的主要宗旨是研究我国农业中低产地区内限制和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以提高土壤肥力、资源利用率和投入效益为最终目标,进行综合研究与开发,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协调发展,农业系统生产力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1世纪土壤肥力研究的目标是:①到2000年,改造和培肥中低产田3亿亩。

②治理水土面积40万km2。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棉亩产分别增加50kg 和12kg。

这三大目标也与“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相一致。

据农业部对全国41个农业土壤肥力建设区的调查统计,在所有土壤肥力建设规划中,都包括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主要指标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产投比和附加能量产投比,森林覆盖率及退化土地年变化率、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变化状况,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这些农业土壤肥力建设区,必将为我国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5・1998年第4期 湖南农业科学 收稿日期:1998—03—052 土壤植物营养与农业持续发展土壤植物营养元素,即土壤肥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著名的育种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N o r m an E1Bo rlaug于1994年在全面分析了本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各相关因素之后断言:“本世纪全世界产量增加的一半是来自肥料的施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中,肥料对增产的作用占40%—60%。

我国农业部门也认为在40%左右。

从现有科学储备和生产条件可以预见,在未来农业中,传统施肥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肥料在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现有生产水平,依靠科学施肥技术提高作物单产仍有很大潜力。

据我国1978—1984年6年中的5000多个田间肥效试验,施肥与不施肥相比较,水稻平均增产4018%,小麦增产5616%,玉米增产4611%,棉花增产4816%,油菜增产6416%,大豆增产1719%。

随着施肥技术的发展,增产潜力还会更大。

在我国未来的农业中,化肥的单位面积用量仍须提高,总用量还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我国氮肥总产居世界第一位,化肥总产居世界第二位。

如果以土壤普查面积20亿亩再加上156%的复种指数,实际播种面积达到31120亿亩,照此计算每亩化肥施用量只有1016kg,远低于欧洲和日本发达国家化肥用量每亩25kg的水平。

我国粮食作物用肥约占总肥料消费量的75%,但今后经济作物、畜牧业饲料、海产品养殖业、淡水养鱼、速生丰产林、牧草等都将大量使用化肥。

农业部认为,到2000年这些新兴的用肥行业将占化肥用量的40%以上。

我国有限的耕地和沉重的人口压力,决定了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施用化肥仍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但也应当注意到:近10年我国植物营养投放量增加很快,而粮、棉、油等农作物产量都未得到相应的提高。

据笔者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1 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投入品种存在不协调性我国在植物营养大量投放初期(1978年),全国各地粮食单产均随植物营养投入增加而提高;在植物营养大量投入中期(1984),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粮食单产继续随植物营养投放增加而提高;在植物营养大量投放的近期(1994),东南地区出现了增加植物营养而减产的趋势,其它地区虽保持多施植物营养增产的势头,但增产幅度较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植物营养平衡角度看,主要是我国化肥一直以氮为主,到1994年,氮肥仍占施肥总量的6211%,氮、磷、钾比例为1∶0145∶0116,而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比较合理的氮、磷、钾比例应为1∶014—016∶012—013。

因此,今后应重点增加磷、钾养分的投放。

我国化学肥料历来以低浓度、单质肥料为主,氮肥以碳酸氢铵为主,占48%,尿素比重为43%;磷肥以普钙和钙镁磷肥为主,两者占84%。

目前,我国化学肥料产地养分水平为2615%,与国外平均40%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到2000年,我国化肥养分水平计划达到32%。

因此,在肥料品种上,发展高浓度及复合肥料是我国化肥的主要方向。

212 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施用存在不平衡性土壤养分退化是直接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统计,在我国近10亿亩中低产田中,普遍缺氮,5911%缺磷,2219%缺钾,5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在5—20g kg之间。

南方3亿亩低产田,普遍缺氮,78%缺磷,58%缺钾,90%缺硼和钼,40%缺锌。

从我国土壤植物营养元素施用的历史来看,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氮是唯一施用的养分,显然增加了土壤中磷、钾以及其它中、微量元素的消耗。

60年代中期,磷肥在我国南方开始显效,这时才认识到施用养分的不平衡性,而后钾肥的用量也逐渐增加,但现在实际施用的磷、钾量也不够。

施氮量偏高还在继续,消耗土壤中磷、钾,而且破坏土壤,导致河、湖富营养化。

我国太湖地区因施氮偏高致使50%的饮用水样中NO3浓度超标,38%的井水样中NO3浓度超标。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不太了解本地区土壤的状况,盲目施用,结果作物中毒,导致减产。

另外,我国农户的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肥料的产销用脱节,农技推广服务系统不够健全,因此平衡施肥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213 土壤植物营养宏观分配存在不合理性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肥料的分配采用与粮棉油挂钩的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使肥料过多地投入到高产地区。

目前的情况是沿海各省、城市周围、交通沿线、老商品粮基地施肥量过高,而边远地区施肥量低,肥料供应不足。

据统计,在30个省市区中,山东、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广西、上海10个省市区占施用化肥总量的6311%,超过氮肥适宜用量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5%以上,而一些能充分发挥肥效的、肥料报酬・6・ 湖南农业科学 1998年第4期率高的中低产地区却未能施用到足够的肥料。

1994年平均每亩肥料用量超过35kg的省市有福建、上海、江苏和浙江,不足10kg的有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和西藏。

214 肥料生产、销售、供应存在不稳定性我国肥料生产、销售、供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涉及到政府诸多部门,因而这些部门在肥料分配、销售与使用中难免产生不协调性。

1995年国产肥料2515万t,实际施用量3595万t,不足部分依靠进口。

实际进口肥料1080万t,消耗外汇37亿美元。

由于国产肥料不足,外汇紧缺,世界肥料市场的供求变化等因素,我国肥料生产供应的不稳定性仍然存在。

生产、进口的肥料常常因不能及时交到农民手中,影响了肥效的发挥及农业生产。

肥料分配者与指导科学施肥的农业部门相互脱节、互不通气,致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重点推广项目难以全面推广。

3 21世纪初我国土壤植物营养学应研究的问题311 土壤肥力的研究土壤肥力是建立持续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调节土壤退化与重建过程,不断培育持续高产的土壤肥力是建立21世纪持续农业的根本措施。

21世纪初重点放在不同生态系统(水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雨养生态系统)下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及定向培育的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①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形态与转化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②不同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提高循环效率的措施;③化肥养分在土壤中转化和去向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12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施肥,尤其是施用化肥,不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快、最有效、最重要的增产措施。

由于我国化肥使用和研究起步较晚,加之经济和技术的原因,我国氮肥损失率为40%-50%,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低于发达国家10—15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