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7眼睛与光学仪器word教案3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7眼睛与光学仪器word教案3
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7眼睛与光学仪器word教案3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学生分析本节教学对象是801班学生,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对物理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在物理课上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有一定的感悟性,能很好地配合老师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前学生已对光现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等,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困难并不太。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了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作用,了解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2、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增强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难1、重点:眼睛和照相机

2、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实验

器材

眼球挂图、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方法本节内容多为常识性了解的知识,主要采用自学、讨论、实践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眼睛与视力矫正

一、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

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

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

在黑暗中摸索,会非常痛苦,

所以平时大家要注意眼睛的卫

生,好好爱护看书的眼睛。这

节课我们将来探究眼睛与视力

矫正。

二、新授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师:人眼睛的构造大家在生物

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让全体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

角膜、水样液、瞳孔、虹膜、

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

网膜、视神经

生:符合物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缩小实像这条规律。

生:观察课本图3—66,认识

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正

常眼——像落在视网膜上;近

视眼——像落在视网膜前;远

视眼——像落在视网膜后。

同学再观察一遍。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相当于光屏,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符合凸透镜成像的哪一条规律?

2、视力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最常见的眼睛缺陷,在视网膜上都不能得到清晰的你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什么?

师: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眼睛前放一个什么透镜?(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什么?

师: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远视生: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使像落在视网膜前。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让光先适当发散,使清晰的图像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生: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偏弱,使像落在视网膜后。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让光先适当会聚,使清晰的图像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生:课堂练习:

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___,形成物体的像。

2、近视眼是指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方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选填“前面”或

眼睛前放一个什么透镜?

3、如何爱护眼睛

师: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经常、认真做眼保健操等

三、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眼睛看见物体与凸透镜成像一样,还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四、板书设计

近视眼——像落在视网膜前(配戴凹透镜)

视力矫正

远视眼——像落在视网膜后(配戴凸透镜)“后面”),而远视眼正好相反,所以近视眼应配戴__________进行矫正,远视镜应配戴__________进行矫正。

课后反思1、通过学习,学生对眼睛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了近视眼

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懂得了如何爱护自己的眼睛,课堂气氛较活跃;

2、部分学生对透镜折光后改变使物体的正确落到视网膜

上的过程了解不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照相机、显微镜、

望远镜

一、引入

师: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

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

了我们眼睛的功能,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影像的保存和眼睛

的好帮手。

二、新授

1、影像的保存——照相机

师:你了解照相机吗?对于照

相机,你们想知道什么?

师:这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哪一条一样?

2、眼睛的好帮手

(1)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够看清很小的

文字,但要想用它去看清楚动

植物的细胞等那不可能了,因

为一般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是

有限的,一般只有几倍,最多

生: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照

相为什么能照像?照相机的

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生:阅读课本“活动”内容,

说出照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

理:照相机主要由镜头、光圈、

快门和暗盒子等部件组成,照

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

镜,选定被拍摄的景物后,调

节镜头到胶版的距离,胶片上

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

2倍焦距和1倍焦距时,物体

经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物距在焦距以内时,物体

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

像,我们可以先用一个凸透镜

不过20多倍,为了提高放大倍数,利用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你有什么建议或设想?师:人们用凸透镜的组合,制成了显微镜,那么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我们了解了多少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和观察图3—69,然后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望远镜

师:太远的东西,我们是无法用肉眼看清楚的,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用什么办法把远处景物接近,看清楚?师:人们用凸透镜的组合,制成了望远镜,那么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我们了解了多少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和观察图3—71,然后说出望远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使物体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一次,这样就可以看到微小的物体了。

生: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体放在物镜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形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像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经目镜后成放大的虚像。

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先用一个凸透镜让远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像,然后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这个像。

生:望远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远处物体在物镜的2倍焦距之外,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经目镜后成放大的虚像。

知道了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构造、成像原理及应用。

四、板书设计

照相机:镜头(凸透镜)、胶片(光屏)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显微镜:镜头(凸透镜)——物镜、目镜

物体放在物镜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形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像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经目镜后成放大的虚像望远镜:镜头(凸透镜)——物镜、目镜

物体在物镜的2倍焦距之外,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经目镜后成放大的虚像生:课堂练习

1、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的物体的叫__________。

3、掌上电脑在给全班同学照合影时,从取景框中发现有两位同学没有在框内,则应将照相机__________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并将暗盒__________(选填“拉长”或“缩短”)

课后反思1、通过学习,学生对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有了进一步

认识,了解了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工作原理,课堂气氛活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