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黄梅戏PPT课件传统文化艺术介绍

2024版年度黄梅戏PPT课件传统文化艺术介绍

拓展文化市场
3
黄梅戏通过演出、音像制品、网络传播等方式, 能够拓展文化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 求。
2024/2/3
2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4/2/3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01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
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增强文化认同
02
黄梅戏通过其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能够增强国内外观众对中
8
仙腔
黄梅戏中的辅助曲调, 旋律轻盈飘逸,常用于 表达神仙鬼怪的超凡脱
俗。
伴奏乐器与演奏技巧
01
02
03
04
打击乐器
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钹等, 用于掌控节奏,增强气氛。
弦乐器
包括二胡、高胡、中胡等,用 于主旋律的演奏,表现细腻情
感。
2024/2/3
吹奏乐器
包括唢呐、笛子等,用于烘托 气氛,增强音乐表现力。
2024/2/3
22
06
CATALOGUE
黄梅戏文化价值与影响
2024/2/3
23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 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 唱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和艺术精髓。
丰富民间文化
黄梅戏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涵。
演奏技巧
包括滑音、颤音、波音等,用 于丰富音乐色彩,提升演奏效
果。
9
音乐节奏与韵律感
01
02
03
节奏感
黄梅戏的音乐节奏明快有 力,强弱分明,给人以强 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影响
01
借鉴与创新
黄梅戏对世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外国戏剧作品借鉴了黄
梅戏的表演元素和剧目,同时也在黄梅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02
国际戏剧节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戏剧节,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
精彩的演出。
03
推动戏曲发展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其表演本身,还为世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曲艺术 的瑰宝之一。
黄梅戏在当地旅游中的地位
重要景点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的特色文化, 当地建有黄梅戏艺术博物馆和演 出场所,成为游客了解和欣赏黄
梅戏的重要场所。
旅游名片
黄梅戏作为安庆地区的文化名片,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文化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观看黄梅戏演出、参 加黄梅戏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 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
剧目保护
收集、整理和保存黄梅戏传统 剧目,防止流失和失传。
艺人保护
关注黄梅戏艺人的生活和艺术 传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
黄梅戏的创新发展
80%
剧目创新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新的 黄梅戏剧目,反映时代精神和社 会现实。
100%
表演形式创新
借鉴其他戏曲和艺术形式,丰富 黄梅戏的表演手段和形式。
80%
黄梅戏介绍课件
汇报人:
202X-12-26

CONTENCT

• 黄梅戏概述 • 黄梅戏经典剧目 • 黄梅戏著名演员 • 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 • 黄梅戏与文化旅游 • 黄梅戏的国际影响
01
黄梅戏概述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课件.ppt

《黄梅戏》课件.ppt

《满工对唱》又称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内容表现董永与七仙 女在傅家做工百日期 满,夫妻欣然归家时 的喜悦心情。整个唱 段的唱词简洁工整, 易于上口,行腔舒展, 韵味浓荫,深受广大 群众欢迎。
成《 双天 对仙 》配
》 之 《 树 上 鸟 儿
活动与创作:
黄梅戏是一个演唱与表演并重 的地方戏曲,请尝试为《夫妻双 双把家还》编排表演动作。
拓展:
老曲新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一
段歌词。
根据黄梅戏的唱词结构,请尝试为 《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填词并 表演。
小结:
“弘扬民族音乐 传承历史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
洞房之夜,公主见驸马迟
迟不肯入寝,疑窦顿生。经再 三诘问,素珍被迫吐露真情, 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惩 素珍欺君罔上之罪。素珍恳切 陈词,晓以利害,为保全公主 名节和皇家声誉,以不声张为 宜。翌日,公主请求父王赦免 素珍,皇帝迫于情势,收素珍 为义女。冯少英上殿代妹请罪, 宰相借此机会作媒,奏请将少 英招为附马。素珍救出兆廷, 由兆廷顶状元之名。皇宫张灯 结彩,两位驸马同时完婚,整 个唱腔脍炙人口,被人们广泛 传唱。
严 凤 英
吴 琼

韩 再
梅 戏



马 兰
少女冯素珍与青年李兆廷 自幼同窗共读,订下鸳盟。后 李父横遭奸臣谋害,家廷,相 约会于后花园,赠银一百两, 以济之急。又赠玉麒麟一只, 以示永不变心。不料王氏闻风 赶到,诬陷兆廷为盗,将其送 官究办,并将素珍另配。素珍 不从, 女扮男装进京寻访哥 哥少英,但遍寻无着,偶见招 考皇榜,急中生计,冒充李兆 廷之名应试,得中头名状元。 皇帝见其才貌出众,招为驸马。
中国戏曲之
黄 梅 戏王

【中国文化】黄梅戏文化介绍 课件(共25张PPT)

【中国文化】黄梅戏文化介绍 课件(共25张PPT)

越剧
戏曲形式
以唱为主
越剧前身
越剧,江南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 江苏、福建、陕西、湖北 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
治区外。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 地方色彩。清末起源于浙 江嵊县,发展于上海,演 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
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 《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 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01
风格
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淳朴流畅,明快抒 情,委婉动听的特点,广 受人们喜爱
02
代表作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 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 剧目有:《天仙配》、《女 驸马》、《夫妻观灯》、 《打猪草》等。

黄梅戏的起源四说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 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
评剧
流行地区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 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 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 除个别省份外几乎都有评剧 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 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 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
徽等)。
中国戏曲剧种
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 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 戏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 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 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 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黄梅戏相关课程 ,主要集中在艺术类、戏剧类专业中。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黄梅戏历史、表演技巧、唱腔艺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师资力量与学生反馈
高校黄梅戏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 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反馈积极,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对黄 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03 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最终被玉帝拆散,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了一 段凄美的传说。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剧情紧凑、人 物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故事。冯素贞女扮男装中状元 ,被皇家招为驸马,却深爱着李兆廷。最终,在经历一系列 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为载体,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坚韧与智 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唱 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绝伦。
数字化传播
黄梅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新表达方式
黄梅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如将传统剧 目改编为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06 黄梅戏在校园推广与教育实践
高校黄梅戏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高校黄梅戏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 梅戏科普介绍PPT图

中国戏曲PPT课件.ppt

中国戏曲PPT课件.ppt
பைடு நூலகம்
所听选段:《满工对唱》(黄梅戏《天仙配》 选段)
《天仙配》剧情简介:
董永家贫父死无钱安葬,卖身葬父,在傅 员外家为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向 往人间生活,私自下凡,她同情董永的遭遇, 便以槐树为媒,与董永结为夫妇。随后,同去 傅员外家做工,百日期满,夫妻正欲归家,不 料玉帝逼迫七仙女立回天庭,不然则以降灾董 永为惩罚。七仙女身怀有孕,最后在槐树下忍 痛与董永诀别。
选段分析:
《满工对唱》又名《树上的 鸟儿成双对》。内容表现董永 与七仙女在傅家做工百日期满, 夫妻欣然归家时的喜悦心情。 整个唱段的唱词简洁工整,易 于上口,行腔舒展,韵味浓荫,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京剧选段欣赏:《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选自京剧《铡美案》包拯唱)
《铡美案》叙述的故事是:陈世美得中状 元,被招为驸马,不料发妻秦香莲携一对儿 女前来寻找,陈世美恐重婚欺君事败露,拒 不相认,并派家将韩琪追杀,韩琪同情秦氏 母子,将其放走后自刎,秦香莲无奈状告陈 世美杀妻灭嗣于开封府包拯处,包拯对陈世 美先是好言相劝,陈不但不相认,还强词夺 理,恶语相讥,后被包拯判处死刑,虽公主、 皇后说情亦不能免。
陈世美的故事反映了中华
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包拯不畏 权势、维护正义的刚直品格。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包 拯审判陈世美时的一段西皮净 角的成套唱腔。
写作训练:
在观看或听了一部或一段戏曲的基础上,堂上写一篇500字 左右的观后记;内容要包括以下几点。(40分钟完成,写在作 文本上)
1、简单介绍你所看的是哪一种戏曲,该部戏曲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中国戏曲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流行于安徽和江西、 湖北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黄梅戏 唱腔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 故得此名。由湖北黄梅的采茶调传 入安徽安庆地区,吸收青阳腔和徽 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 相融合发展而成。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

黄梅戏介绍课件一、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我国安徽省安庆市,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起源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周边的农村,当时农民们在劳作之余,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自娱自乐,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等都与当地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展清朝末年,黄梅戏逐渐发展壮大,开始在城市演出。

民国时期,黄梅戏进入繁荣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向世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黄梅戏的艺术特点黄梅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

1.唱腔黄梅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抒情、抒发情感的“采茶调”,另一类是叙事、讲述故事的“黄梅调”。

黄梅戏的唱腔旋律丰富,节奏明快,既有南方戏曲的柔美,又有北方戏曲的粗犷。

2.表演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表现。

表演手法既有传统的唱、做、念、打,又有现代舞蹈的元素。

黄梅戏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幽默、诙谐的一面,又有严肃、庄重的一面。

3.音乐黄梅戏的音乐以民族器乐为主,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音乐旋律优美,既有古典音乐的典雅,又有民间音乐的朴实。

黄梅戏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4.舞蹈黄梅戏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融合了安徽地区的民间舞蹈元素。

舞蹈动作优美、矫健,既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黄梅戏的代表剧目1.《天仙配》《天仙配》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

该剧目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敢。

2.《女驸马》《女驸马》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冯素珍女扮男装,考取状元,成为驸马的故事。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02
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剧情优美动
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夫妻观灯》
03
是一出轻松愉快的黄梅戏小戏,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
的情节,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和风俗民情。
05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黄梅戏的继承与保护
经典剧目的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等方式,将经典黄梅戏剧目如《天仙配》 、《女驸马》等传承下来。
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黄梅戏文化体验活动,如学唱黄梅戏、穿戴 黄梅戏服饰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旅游纪念品开发
开发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如黄梅戏脸谱、黄梅 戏邮票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THANKS
感谢观看
黄梅戏元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
许多音乐作品在创作中融入黄梅戏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唱词等,使作品更具地方特色 和文化内涵。
黄梅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黄梅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推动黄梅戏音乐的传 承和发展。
黄梅戏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
黄梅戏旅游演艺项目
在旅游景区开展黄梅戏演பைடு நூலகம்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 时,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传统表演技艺的继承
黄梅戏的表演技艺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这些技艺在传承 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磨练和提高。
传统音乐唱腔的保留
黄梅戏的音乐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黄梅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留和传承。
新时代黄梅戏的创新与发展
剧目的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梅戏创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创作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剧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

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啊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14
.
8
角色行当:正旦、小旦、小生、小丑、老旦、 花脸、正生
正 又称青衣。多扮演庄重、正派的 《荞麦记》中的
旦 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 王三女、《罗帕
重大方。
记》中的陈赛金
小 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 旦 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
白多用小白,声调脆嫩甜美,表 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 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驸马 对花
.
1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
12
比翼双飞在人间
是黄梅调,根据黄梅戏《天仙配》而 创作的歌曲。故事讲述,董永家贫, 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 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 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 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 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 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夫妻双双回 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 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 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 千古憾事。《天仙配》又名《七仙女 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 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
6
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
唱腔:主腔、花腔、三腔
主腔 花腔
三腔
最具戏剧性表现力,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 为音乐结构的原则。
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 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 字(词)化。
“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 称。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 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
3
黄梅戏发展史: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
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 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 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 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 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 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 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 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 文艺形式。
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
邓某某
08美术学
.
07080801
1
目 ➢一、黄梅戏简介 录 ➢二、黄梅戏发展史
➢三、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简介 ➢四、品析经典黄梅戏 ➢五、名人简介
.
2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 “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 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安徽)、鄂(湖北)、赣(江西)三 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 唱、说白,形成了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 广受人们喜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 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夫 妻观灯》、《打猪草》等。
.
4
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 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 (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 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 业性演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 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 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
《打猪草》中的 金花、《游春》 中的赵翠花
小 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女驸马》的李
生 表演时常执折扇。
兆廷、《天仙配》
的董永
.
9
小 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打豆腐》中的王
丑 丑角常拿着一根烟袋,插科打诨,调 小六、《钓蛤蟆》
节演出气氛。
中的杨三笑
老 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荞麦记》中的王
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
.
5
第3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 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 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 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 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 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 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 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 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 等有成就的演 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 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 一。
.
7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 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
伴 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 奏 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
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
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 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 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 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 者)。

夫人
花 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 《卖花记》的草鼎、 脸 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 《二龙山》的于彪
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
正 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 《荞麦记》中的徐
生 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 文进、《告经承》
喷口、吐字铿锵有力。
的张朝宗
.
10
精品黄梅戏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