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马太受难曲教学文案
《马太受难乐》教学设计5篇

《马太受难乐》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马太受难乐》教学设计《马太受难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感受、体会作品宗教色彩,对巴赫创作的音乐风格有初步了解,逐步加深对巴赫作品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认识掌握《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风格特点以及复调和主调音乐各自特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理解《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特点。
【难点】区别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教师先提前播放音乐《哈利路亚》,同学们跟随着音乐的声音陆续进入教室。
音乐结束,教师提问问题:播放的音乐曲名是什么?音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主要讲述了什么?(学生思考并举手发言)教师总结:音乐曲名为《哈利路亚》,是一部合唱作品,选自清唱剧《弥赛亚》,巴洛克时期亨德尔所作。
“哈利路亚”的意思是赞美主,赞美耶稣。
教师继续播放一张图片(图片上展示了一张餐桌,餐桌上摆满了食物,总共有十三个人,除中间的人外,其他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有很大差异。
),同样请学生思考:图片的名字、作者及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教师总结:图片展示的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由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所作。
讲述的是耶稣12门徒中的犹大背叛他,被耶稣发现,耶稣与他们共进最后的晚餐。
通过刚才的音乐和这幅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感受、体会作品宗教色彩,对巴赫创作的音乐风格有初步了解,逐步加深对巴赫作品的喜爱。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认识掌握《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风格特点以及复调和主调音乐各自特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理解《马太受难曲》三首分曲的特点。
【难点】区别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教师先提前播放音乐《哈利路亚》,同学们跟随着音乐的声音陆续进入教室。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四节巴赫教案

第十四节巴赫教学目标:通过对巴赫《马太受难曲》与亨德尔《哈利路亚》的学习,初步了解两位大师及所处的巴洛克时代的主流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马太受难曲》《哈利路亚》教学难点:宗教音乐的特点一、概述本学期的音乐内容本学期主要内容是西方音乐史,以名家名作来贯穿。
二、巴赫1、从周杰伦主演的《不能说的秘密》一片段引发到:音乐是提升心灵提高品位净化思想的最绝妙途径,尤其古典的经典的音乐作品。
2、认识西方音乐之父——巴赫a.史上最“强”的音乐家族(300年来诞生了52位音乐家,其中成就卓越者10几人)b.最虔诚的宗教徒(毕生为教堂服务,70%以上的作品是宗教音乐)c.最广博深刻的音乐家(涉足几乎所有的西方音乐体裁,奠定了整个西方音乐史之基础)d. 一生与“贫困、死亡”为伍(父母子女相继而去,经济状况不佳)此人是谁?——巴赫3、巴赫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马太受难曲》——作品在死后近一百年才被发掘,人们进而开发出了巴赫大量的作品,从此巴赫声名鹊起,愈来愈盛。
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马太受难曲》共78分曲,演奏时长3小时。
“马太”取自马太福音书,本曲源自耶稣受难的故事。
4、欣赏《马太受难曲》第1、78分曲(视频资料)第1分曲:从视频中寻找:教堂宏伟辉煌、双声部合唱磅礴、管风琴宏大低沉、力度与速度变化、音乐情绪的沉闷悲伤、不知情者的发问。
(感情基调)表现内容:耶稣临刑前被游街示众,路人的发问,信徒们的悲伤。
第78分曲《我们落泪、下跪》:双合唱,与第1分曲首尾呼应;在墓前下跪哭泣祈祷,将痛苦化作平静的祷告,音乐渐趋安静柔和深沉。
5、小结巴赫与《马太受难曲》三、同时代的名家——亨德尔1、亨德尔生平简介:与巴赫同一年出生,两人生日仅差26天,出生地仅距150公里。
2、亨德尔作品:《水上音乐》与英王乔治一世;《弥赛亚》与乔治二世的渊源3、欣赏《弥赛亚》之《哈利路亚》(视频资料)从视频中寻找:教堂的华美宏伟精致、唱词中对主的赞美、庞大的乐队与合唱队辉煌的声音、复调音乐的体现。
欣赏课马太受难曲教案

欣赏课《马太受难曲》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马太受难曲》感受体验欧洲宗教音乐风格。
2初步了解“巴洛克音乐”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聆听、分析《马太受难曲》体会宗教音乐风格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概念教具:录音机、磁带、钢琴教学方法:聆听与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作者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
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
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品简介:《马太受难曲》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于十六世纪。
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的再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这部作品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是巴赫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也是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队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区,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第二部分有43首。
师生教学活动与设计意图教学评价设计:(一)你了解宗教音乐特点了吗?(二)请你对自己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基础一个客观的评价(参与学习的态度、热情、参与成效、创作激情、学习成果等)。
(三)请你给宗教音乐一个评价(喜欢、不喜欢、一般),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请你对老师本单元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定要实事求是。
教学探究请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出宗教音乐给你的感受,以及复调、主调音乐给你的感受。
巴赫 -完整版教学设计

第十四节巴赫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马太受难曲》体验、感受巴洛克音乐风格,
了解西方宗教音乐特点。
(二)辨别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了解关于十二平均律的
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聆听《马太受难曲》的基础上体会、感受宗教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难点:认知和体验复调音乐,区别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把聆听《马太受难曲》第1、第72、第78分曲作
为重点,
听赏过程中解决如下问题:
1. 创作背景?
2.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从听觉上判断)。
(二)拓展与探究:
1. 对巴赫及其作品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让学生搜集巴赫音乐作品的素材(网络、书店、自己接触过的作品)。
(二)教师提供音响资料(音频、视频、教材提供的课件内容)。
烦琐丰富细腻注重修饰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分段聆听,找出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
(二)完整的聆听全曲,感受巴洛克音乐的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聆听《马太受难曲》第1、第72、第78分曲后,并参与视唱第1分曲。
出具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旋律,让学生辨答。
第7单元第14节巴赫教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1)

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学目的:1.介绍欧洲宗教音乐的顶峰——《马太受难曲》,了解作曲家巴赫。
2.结合欣赏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巴罗克音乐,欧洲宗教音乐,复调音乐,十二平均律等3了解作品《马太受难曲》。
重点:作品分析难点:音乐知识教具:多媒体教程:一、导课播放音乐《马太受难曲》前一小部分,引出这个音乐作品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作曲家--巴赫,被称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板书:《马太受难曲》二、新授板书标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介绍作曲家---巴赫,通过文字简介巴赫的一生,并出示图片认识和加深印象。
.:巴赫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生于法国的爱森那赫,祖辈都是音乐家,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1695年巴赫10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从兄学习音乐,15岁参加教堂唱诗班独自谋生,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巴赫笃信宗教,(问学生:世界上几大宗教?),他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巴赫是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浩如烟海.他的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其中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次实现了在古钢琴键盘上采用平均律音调演奏24个大小调的可能性,为大小调体系和以主调为中心的转调开拓了道路.三、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加记忆)1.巴罗克音乐: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各国的一种音乐风格,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紧迫感.巴赫是晚期巴罗克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去世标志着巴罗克音乐时期的终结.。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教案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讲课类型
欣赏和感受欧洲宗教音乐
教学内容摘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欧洲宗教音乐风格,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方法:
通过对《马太受难曲》的欣赏与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巴赫对世界音乐所做的贡献和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
师:马天受难曲讲的是(ppt)……(马太受难曲简介)
师:本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ppt)……我们学习它的第1和第72分曲。
师:第一分曲的题目是《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描写的是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的场景。在欣赏的时候我想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聆听,这一段音乐带给你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我有几个选项给大家参考:愉悦的,激昂的,悲哀的。
复调音乐的加深理解:简介卡农曲,并让同学们用卡农演唱简单的歌曲段落。
师:复调音乐是一个大的统称,复调音乐里包含有很多类型,卡农也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
师:Canon原意为“规律”。指各声部有规律的模仿,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音乐规律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这种创作手法叫卡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由两个或以上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同时开始的齐唱,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
教学准备
1.巴赫简介视频
2.《马太受难曲》第1分曲(3段)和第72分曲的音频
3.卡农曲演唱的谱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从巴赫的小问题导入,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史,并引出巴洛克时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大家知道巴赫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吗?(学生:不知道)巴赫是1685年出生的。1750年由于他眼部的病情加重。65岁的巴赫离开了人世。
展开
巴赫教案——精选推荐

“以音乐为本”——音乐贯穿全课堂以音乐为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巴赫人物的介绍以及对于《马太受难曲》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巴赫对世界音乐所作的贡献和巴洛克时期宗教复调音乐的艺术风格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比较、创作、探究等多样性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复调音乐的区别并掌握其辨别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透过《马太受难曲》体味音乐所折射出的巴赫的精神世界,深刻了解这首作品之所以成为巴赫音乐从埋葬走向复活的转折点,是因为音乐中无不渗透出生命的真正涵义即以一种超我的状态坚定自身对理想和信仰不断的追求,永不放弃。
【重点难点】1、鉴赏《马太受难曲》,了解其隐含的精神实质,并通过音乐加深对巴赫的认识。
2、掌握主、复调音乐的辨别技巧并学会简单的创编。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 -巴赫,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因此,他的众多作品都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作品当中,有一部作品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那便是《马太受难曲》。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而得名,乐曲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同学们对巴赫了解吗?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生平。
(欣赏一段介绍巴赫的视频,1 、巴赫是哪个国家的啊?德国 2、巴赫被人们誉为什么啊?3 视频中提到巴赫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家,有没有同学知道巴洛克是什么意思啊?巴洛克一词本意是指奇形怪状的珍珠,指的是17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艺术风格(建筑、雕刻、绘画) 的总称,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
同时期的音乐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基督教十分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巴赫被视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他对世界音乐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学们想不想听啊?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我们重点欣赏三首分曲,先来欣赏第一分曲,思考:1、体会乐曲的情感基调?2、聆听后你想象到什么样的场景?第一分曲的题目是:来吧,锡安山的女儿们作为序幕,展现了耶稣临行前被游行示众的场景,耶稣被门徒出卖最终被捕临行前被游行示众,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一种悲哀的气氛中,确立了整部作品得情感基调。
高中音乐课教案教学设计《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教案一、课题:《马太受难曲》二、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以及十二平均律的知识2.使学生了解宗教音乐也就是巴洛特时期宗教音乐的特点3.理解巴赫和其《马太受难曲》的艺术成就4.让学生初步领略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音乐和领会庄重的宗教音乐三、课型:新授课四、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重点:1.感受庄重的宗教音乐2.了解巴赫和《马太受难曲》的艺术成就六、教学难点:1.知道巴洛特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2.理解相关音乐知识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1.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教师: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看过这张图片吧。
对,就是《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来源于一个圣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也叫《最后的晚餐》,有没有同学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圣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再提问让学生讲述《最后的晚餐》这个圣经故事,营造教学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2.故事讲解,导入课程教师:刚刚同学的故事讲的非常好。
《最后的晚餐》主人公是耶稣,而吃这顿晚餐的目的就是为了拆穿告发他的人——犹大。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耶稣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聆听耶稣的生平——《马太受难曲》【设计意图:由耶稣自然引入到欣赏歌曲——《马太受难曲》,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简洁】3.多媒体展示巴赫资料,进行讲解教师:《马太受难曲》的作者是巴赫,也就是我们第七单元标题中《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中的巴赫。
先给大家讲解一下巴赫这个人。
【设计意图:多媒体对巴赫的资料进行了展示,同时书上也有记录,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为学生理清脉络,使学生对巴赫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4.歌曲欣赏教师:刚刚老师讲解的也比较多了,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马太受难曲》。
由于《马太受难曲》的章节特别多,这部曲子一共分为78首分曲,重现了从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一直到死亡被埋葬的场景。
本次我们欣赏的第 1.、72.和78选段。
大家先仔细聆听一遍音乐,告诉我听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设计意图:提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让大家能仔细的聆听音乐,不分心或者是不认真听】5.歌词展示,情感变化教师:每个人听完歌曲的感受都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马太受难曲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第1—35 首为第一部,第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设计在公演此曲时,由牧师在两部之间加入布道章,这就使3个多小时的乐曲演出又加上了约半个小时的牧师的布道,共3个半小时。
其歌词的来源有三部分:最多一部分是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6及27章,在出版时以正常字体印刷;在巴赫的原稿上,所有《圣经》上的字句都是用红色墨水书写。
第二部分是来自当时德国路德宗教会所通用的众赞歌(Chorale),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3首众赞歌,在出版时用小正楷体印刷。
这些众赞歌曲调一般人都会唱,歌词大家也常用。
在演唱《马太受难曲》时,每逢到众赞歌时,全体听众要与圣诗班一同唱—或合唱,或齐唱。
在13首众赞歌中有一首名叫《神圣之首受重伤》(O Sacred Head, Sore Wounded),巴赫5次用此旋律在不同的调中配以不同的和声(BWV版本中系21、23、53、63、72)。
第三部分歌词是以独唱和合唱形式描述当时的某些人或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出版时以斜体字印刷。
《马太受难曲》中的角色很多,最主要的有:宣道者—男高音,《圣经》中的话语多半由他来叙述,在《马太受难曲》中他多唱宣叙调(Recitative);耶稣基督—男低音,《圣经》中凡是耶稣的原话都是由他以宣叙调演唱;4个声部的独唱—用来表达群众的心情,祈祷和作为对细腻情感的描述,此4位独唱有时以宣叙调有时以歌调(aria)演唱。
此外尚有彼拉多—男低音;彼得—男低音;犹太—男低音;以及大祭司,作伪证者和妇女等。
全曲需两个大型合唱团、两个乐队、两架风琴及提琴、长笛、双簧管等乐器。
全曲共分为两大部分七十八个分曲。
第一部的前半部分,描述门徒对耶稣的出卖。
管弦乐与合唱队的引子揭开了清唱剧的序幕,这是一幅悲壮的音画,描绘了被判死刑的耶稣的游街场面。
第一部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被出卖后的耶稣、坚持信念,成为崇高道德的化身,描绘了群众对耶稣被出卖的悲愤,他们唱出了古老的圣咏。
第二部主要表现耶稣受刑,这里有悲剧性的咏叹调、崇高庄严的合唱、钟声伴奏的朗诵调以及乐队描绘地震的情景。
高潮过后,是女声从暮色中传来的动人的赞美歌。
最后,合唱队以一首《Wir setzen uns mit Tranen nieder》结束全曲。
巴赫在此曲中,用音乐表现了全部受难史的戏剧性变化,你可以听到,从愤怒的抗议到悲痛的叙述,从至诚的惋惜到壮烈的呼唤,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柏辽兹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过1843 年《马太受难曲》在柏林上演时的情景:“每个人都在用眼睛跟踪歌本上的词句,大厅里鸦雀无声,既没有表示赞赏,也没有指责的声音,更没有鼓掌喝彩,人们仿佛是在教堂里倾听福音歌,不是在默默地听音乐,而是在参加一次礼拜仪式。
人们崇拜巴赫,信仰他,须臾都不怀疑他的神圣性。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
”这部作品1729 年首演于莱比锡,然后就被世界遗忘了,直到巴赫去世后79 年,即1829 年,才由门德尔松指挥再次演出。
也就是这部作品的再次公演,才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巴赫艺术的大门。
《马太受难曲》解读 :《马太受难曲》的开场大合唱是巴赫精心创作的结晶,节奏是进行曲式的,乐队不停反复演奏同一个低音,显得那样沉重。
我们可以将这首开场合唱分成3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合唱引领着锡安的姑娘们为耶稣的受难而共悲伤,第二层描绘了一群不明真相的异教徒在询问,他们一连问了4个问题:谁?为何?为什么?在哪里?(Wen? Wie? Was? Wohin?)第三层次是一首相对短小的众赞歌,童声合唱与女高音声部一同唱起动人的悲歌《啊,神的羔羊》(O Lamm gottes),音乐从e小调变成了G大调,并且以半音阶进行,加深了悲痛的效果。
这段合唱共有两个主题交织进行,巴赫使用的是复杂的双重对位法,他还用合唱团中的低音部分为基本旋律伴唱,达到了相当鲜明的效果。
至此,第一部分才算正式开始,我们大致可以将第一部分分为三个场景:最后晚餐、克希玛尼的祷告以及耶稣被捕。
第一场景开始由福音史家叙述故事,福音史家讲述了在大祭司家中的密谋,该亚法①同犹太长老们商量如何诬陷耶稣,巴赫用一曲短小却十分刺激的轮唱《不要在节期动手》(Ja nicht auf das Fest)着意刻画阴谋家们不敢惹怒人民却又痛恨耶稣、欲除之而后快的复杂心态。
接着就转入了伯大尼受膏的场面,这里有一首壮丽的女中音咏叹调《悔恨交加》(Buss und Reu),动人的旋律使听众为之动容,这也是《马太受难曲》第一部分中必听的曲目之一 :悔恨交加使负罪的心颤动,我落下的眼泪,将化成美好的香油涂在忠诚耶稣的身上。
福音史家讲述了犹大为30个银币出卖耶稣的经过,接着是女高音咏叹调《亲爱的主的胸膛,流出鲜血》(Blute nur, du liebes Herz),这是《马太受难曲》中十分重要的一段咏叹调,虽然篇幅不大,但它那抒情、凄美的旋律却是在当时普遍流行的气氛晦暗、悲悲切切的受难曲中非常少见的 :亲爱的主的胸膛,流出鲜血。
那从你胸中饮吮乳汁长大的孩子,想要杀害那养育他的人,真如蛇蝎般恶毒。
接下便来是最后晚餐的场景,先是门徒问耶稣在哪里过逾越节,然后,正式进餐时,耶稣告诉门徒他们中有一个出卖了他们的老师,在这里巴赫写了一段精彩无比的合唱,用赋格的形式表现了十二门徒惊恐地接连向老师发问的场面,很难想象巴赫仅仅用了几个音符就勾勒出如此复杂的场面,要使用语言,那真不知要费多少笔墨呢!在耶稣回答门徒问题之前,有一首合唱众赞歌《是的,该被惩罚的是我》(Ich bin's, ich sollte buben),这段众赞歌以后还会出现,曲调原来是16世纪作曲家的创作。
犹大故作镇静,他也来问老师自己不是那出卖耶稣的人吧,耶稣平静地回答说:就是你。
然后,耶稣要门徒吃无酵饼与喝酒,他告诉人们这是自己的肉体和鲜血。
这里,耶稣唱的一段宣叙调《你们喝吧,这是我的鲜血》(Trinket alle daraus)十分动人,虽然旋律简单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一首宣叙调之后,巴赫写了女高音咏叹调《我要把心献给你》(Ich will dir mein Herze schenken),作曲家很懂得调节气氛与情绪,在刚才悲剧气氛浓厚的最后晚餐场景之后,巴赫这首动人的咏叹调真正达到了抚慰心灵的作用,动感情的听众至此不免伤心落泪 : 我要把心献给你,沉浸在里面,我的拯救者啊。
我要把自己沉陷到你那里,对你来说,这世界似乎太小,但你对于我却比天上人间相加还要大。
从这里开始进入第二大部分,克希玛尼园的祈祷。
先是基督在橄榄山的预言,这段里有两首众赞歌,《请承认我》(Erkenne mich)与《你我同在》(Ich will hier bei Dir stehen),值得注意的是,巴赫选用的调性,前一首是E大调,后一首则是前一首的移调,降E大调,这样的移调在巴赫时代尚属少见,巴赫希望通过这种手段获得更加悲戚的效果。
至此才算进入克希玛尼祷告的场景,起先是一首男高音宣叙调《啊,这痛苦》(O, Schmerz),接着就是合唱众赞歌《如此受难究竟为何》(Was ist die Ursach' solcher Plagen),巴赫使用双簧管配合长笛演奏出悲切的旋律来为男高音伴奏,同时,合唱也加入到背景之中,展现了门徒们的反省。
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首出色的男高音咏叹调《我们要同耶稣一同警醒》(Ich will bei meinem Jesu wachen),虽然情绪上依然有些悲切,但可以听出男高音显得十分坚定,单簧管用凄美的旋律引出抒情的男高音演唱,合唱则用平静的曲调为男高音伴唱 :男高音:我们要同耶稣一同警醒。
合唱:这样我们的罪就会沉睡。
男高音:他的灵魂抵偿我们的死,主的悲伤能使我们充满喜悦。
合唱:如此,他那可称颂的受难必使我们真觉甘美。
耶稣开始了在克希玛尼的祷告,在短小的宣叙调交待之后,巴赫谱写了一个长大的段落,其中有许多首杰出的男低音宣叙调与咏叹调,如《救主匍匐在天父面前》(Der Heiland fallt vor seinem Vater nieder)、《我想使自己前行》(Gerne will ich mich bequemen)等。
巴赫变换了作曲的手法,有时是小提琴、数字低音和男低音独唱模仿“三重唱”的形式,有时又变成了男低音同管弦乐反复的分解和弦相呼应 :我想使自己前行,接受十字架与苦杯,自从主饮过之后喝它,由于从他嘴里,流出鲜乳和蜂蜜。
只因他的存在,能使苦难与羞辱,都化成那甜蜜。
耶稣第一次祷告之后回到门徒身边,发现他们都睡着了,耶稣十分难过,他劝导弟子要警醒祷告,这里耶稣动情的劝导令人不禁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感觉,此后引出了一首众赞歌《神的旨意定要成全》(Was mein Gott will) :福音史家:他(耶稣)回到第三个门徒那里,发现他们都睡着了,就对彼得说:耶稣:你们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个钟头吗?要警醒祷告,莫陷入迷茫,然而你们本心虽然愿意,肉体却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