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各论治燥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方剂学治燥剂.课件

方剂学治燥剂.课件
2、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证。症见胃脘 隐痛,按之则舒,咽干口燥,恶心或呕 吐,舌红苔少,脉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
溃疡)
临证加减
阴伤较著,舌光无苔者,
加北沙参、玉竹、生地等;
肺热较著,咳喘甚而苔黄者,
加石膏、黄芩等;
胃热较甚,渴喜冷饮,苔黄者,
加黄连、知母等。
患者,女,42岁。胃脘痛病史多年,
近来常觉恶心,有时干呕,或泛吐粘液, 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口渴咽干,舌红少 苔,脉细数。 治疗宜首选
定义、分类、适应证
功用
轻宣燥邪 燥证 滋阴润燥 内燥证
主治
外燥证
1.何谓“轻宣”?
2.何谓“燥证”?
3.燥邪致病有哪些特点? 4.外燥证有哪些类型? 5.内燥病机如何?有哪些类型?
使用注意
遣药配伍忌刚宜柔
慎用辛温苦燥之品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温病条辨》
制方原理
主治 病机 立法
?
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
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素有痰饮,凉燥外袭,肺失宣降。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配伍提要
2.配入二陈汤(夏、橘、苓、草)化痰行气
?
1.苏、杏苦辛温润,宣降肺气,解表止咳为君
3.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理气
4.前胡可宣可降,解表治肺之功兼具 5.本方基本结构为解表药配伍治肺药
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应用要点
配伍意义 麦门冬——重用以滋养肺胃之阴,兼以清热
人参、粳米、大枣、甘草 ——益气补脾,培土以生金 半 夏——少用以降逆和胃,化痰。 肺气上逆者得之,可化其痰; 胃气上逆者得之,可和其胃。
7:1
半夏得麦冬则温而不燥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方剂学课件 15治燥剂

阴 清
之白喉证。临证以喉间起白膜斑点,不易擦去,

咽喉肿痛,鼻干唇燥 ,舌红脉数等见证。

均有滋阴补肾润肺,清降虚火之功效。用治肺
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证。

滋肾阴,降虚火之力较强,并能化痰止咳,体现
合 固
“金水相生”法。多用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灼伤肺络之咳嗽痰血证。临证以咳嗽,痰中带血,

咽喉燥痛,眩晕,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温病条辨》(A类)
伤于肺卫 其病轻浅
外 燥性干涩 感 易伤津液 温 燥 燥邪为患
肺失清肃
温燥之象
头痛,身热不甚 微恶风寒
口渴,鼻干咽燥
干咳无痰 痰少而粘
舌红,苔薄白 而干,脉浮数
君:桑叶—轻宣肺燥,疏散风热,润肺止咳 杏仁—肃降肺气,润燥止咳
桑叶配伍杏仁:清凉宣透,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清化痰热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名医方论
❖ 汪 昂: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金不生水,火 炎水干,故以二地助肾滋水退热为君。百合保肺 安神,麦冬清热润燥,玄参助二地以生水,贝母 散肺郁而除痰,归、芍养血兼以平肝,甘、桔清 金,成功上部,皆以甘寒培元清本,不欲以苦寒 伤生发之气也。
重在滋阴清热而解毒利咽,兼以清散祛邪。主治

肺肾阴虚,内有蕴热,复感疫毒,热毒熏蒸咽喉
佐:栀子皮—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生津,润肺止咳
运用 1、辨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2、临证加减: ❖ 身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 痰粘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方剂学-各论(治燥剂) PPT课件

栀皮 质轻入上焦,清泄肺热 佐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清燥救肺汤
• 出自《医门法律》
•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两(9g) 石膏煅,二钱五分 (8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 胡麻仁炒,研, 一钱(3g) 真阿胶八分(3g) 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
方剂学
治燥剂
•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治疗燥证的方 剂,统称治燥剂。
• 分类:轻宣外燥、滋阴润燥。
• 应用治燥剂注意事项: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 燥,外燥中又须分清凉燥和温燥;燥邪最易 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时须酌情配伍清热 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以甘寒或咸寒者为主, 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证所宜。 此外,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麦门冬汤
• 出自《金匮要略》 • 组成:
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两(9g) 甘草二两(6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主治: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纳 少,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煎服法:水煎服。
麦门冬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肺阴不足→肃降乏力→咳逆上气 ↓ 虚热肺痿 气火上逆→虚火灼津→咳唾涎沫→肺痿 ↓ 肺胃阴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 →胃气失和→呕吐,呃逆,纳少 胃阴不足 →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门冬汤
君 臣 佐1
佐2 佐使
麦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大枣 甘草

治燥剂方剂广中医PPT课件

治燥剂方剂广中医PPT课件

· 杏 苏 散·
2、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 苔白,脉弦。 3、临证加减风以解表发汗;


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属外感凉燥, 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者。
4、现代运用:
5、类方比较:杏苏散—小青龙汤
· 清燥救肺汤·
4、现代运用:
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 支管炎、肺气肿、 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 养阴清肺汤·
【组成】
大生地二钱
麦冬一钱二分
生甘草五分
玄参一钱半
薄荷五分
橘皮 — 理气化痰。 茯苓 — 健脾渗湿,以助治痰。
· 杏 苏 散·
*此三味佐药相合,配伍甘草即二陈汤的主要 药物,以增强理气化痰,降逆止咳之力。 生姜、大枣 — 和中散邪。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杏仁+苏叶;桔梗+前胡+枳壳;
半夏+陈皮。
[方论选录]
【临床应用】 1、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
若肺气逆而咳嗽较重,加枇杷叶、前胡;
咽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 鼻衄者,加白茅根、早莲草以凉血止血;

咳痰粘稠难出者,加天花粉、瓜蒌仁以清热化痰。
· 桑 杏 汤·
4、现代运用: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 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灼伤肺津者。 5、类方比较:桑杏汤—桑菊饮
清燥救肺汤
— 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
外燥
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干;
凉燥(寒)— 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而致。

中药学方剂学ppt12.治燥剂课件

中药学方剂学ppt12.治燥剂课件
生地、熟地、玄参 ——滋肾养阴,清热凉血
当归——养血和血,止咳逆上气
白芍——和营泄热,敛阴柔肝,防木反侮金
贝母——润肺化痰止咳
桔梗——利咽化痰,载药上行
甘草——调药,清热
滋阴润燥·百合固金汤
运用 o辨证要点:
咳嗽,或痰中带血,咽喉燥痛, 舌红少苔,脉细数 o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百合、生地、熟地、当归、 白芍、麦冬、玄参、 贝母、桔梗、甘草]
滋阴润燥·百合固金汤
主治: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功用: 滋阴保肺,止咳化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阴润燥·百合固金汤
主证病机分析: 肺肾阴虚(金水不能相生) ——虚火上炎 ——灼伤肺络;炼津生痰
滋阴润燥·百合固金汤
方 解 :
百合、麦冬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各论
(十五)
概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概述·分类
外燥——轻宣润燥剂 内燥——滋阴润燥剂
概述·使用注意
o 分清外燥、内燥; o 滋腻之品,易助湿生痰碍气; o 避免使用辛香苦燥或苦寒泻火之品
百合固金汤
(《慎斋遗书》)

方剂学——治燥剂【创意版】.ppt

方剂学——治燥剂【创意版】.ppt
治燥剂
最新.课件
1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最新.课件
2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最新.课件
3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最新.课件
28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最新.课件
29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最新.课件
23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最新.课件
24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辛甘凉润 外 感 咳 嗽 辛凉解表
外感温燥证 外感风热证
最新.课件
25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外 燥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轻宣外躁
杏仁
辛凉
甘润
桑杏汤
苏、前 姜、枣 夏、橘、苓 草、桔、枳
贝、栀 沙、梨 桑、豉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方剂学》之治燥剂 课件

《方剂学》之治燥剂 课件

第十四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温病条辨》[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 (原书未著用量)[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

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

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方剂学PPT课件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方剂学PPT课件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二)方 剂
二陈汤 [主治证病机]
上犯于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痰阻气滞──胸膈痞闷
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 痰
聚湿为痰
清阳不升──头眩

上凌于心————心悸
痰湿重着──肢体倦怠
湿痰---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药配伍]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臣:橘红──燥湿祛痰,理气和胃止呕
湿 热
膀胱
小腹急满


湿热内蕴──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药配伍]
木通、瞿麦、扁蓄
滑石
车前子
利水通淋 清利湿热
清 热


山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导热下行

大黄──清热降火,泻腑通便以


分消湿热

灯心草──清心利水,导热下行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淋痛
[主治证病机]
(4)治湿常需调理气机
气主运行布化水液 气滞则水湿内停
调理气机 气行则水行
湿为阴邪,重着粘腻 配理气药 气化则湿化 最易阻滞气机
4、分类: 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
浊、祛风胜湿六类。 5、使用注意事项: 祛湿剂多由芳香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为主组方,易耗
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 慎用。
(3) 脾虚挟湿者宜慎用。
二、方 剂
杏苏散
[主治证病机] 外感凉燥证
卫表不宣━━恶寒无汗,头微痛,苔白
外感凉燥 肺失宣降 咳嗽痰稀 袭于肺卫 津聚为痰 鼻塞,脉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