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绪论: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

1、诗史:杜甫、白居易《卖炭翁》。

2、文学传媒:①先秦两汉→书写繁难→简练;②唐宋词→演唱方式;③宋→印刷术发明、文献流传时间

久→作家学者化→以才学为诗;④宋元→说话艺术、戏曲演出方式→小说创作、剧本创作。

3、文化学:①先秦诗歌←原始巫术/歌舞;②两汉文学←独尊儒术;③魏晋南北朝←玄学/佛学;④唐诗

←唐音乐绘画;⑤宋诗←理学/禅学;⑥明清←社会经济变化。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外部因素: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文化百家争鸣→文学繁荣;

②汉大一统、独尊儒术→汉赋出现、汉散文言必称经;

③汉末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建安乱世文学;

④南北朝对峙→南北文风;

⑤隋唐统一、唐对外文化交流→唐文学繁荣;

⑥宋理学兴起、文人入仕机会多、印刷术发展→宋以才学为诗、议论入诗;

⑦元士人地位低下、走向市井→元杂剧/南戏发展、散曲抒情;

⑧明中叶后经济繁荣、市民壮大→俗文学等;

⑨清初民族矛盾突出→复明思想;

⑩近代鸦片战争、半封半殖→救亡、学洋求变。

(二)内部因素:

1、发展不平衡性:

(1)文体发展不平衡:

a.各文体朝代不同:

①商周→诗歌/散文(各文体基础);

②魏晋南北朝→文言小说初具规模(笔记体小说:志怪志人)、骈文形成;

③唐中→文言小说成熟(唐传奇)、词形成;

④宋→白话短篇小说形成(成熟:宋元话本);

⑤宋金两代→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标志中国戏曲形成;

⑥宋元之际→白话长篇小说形成(短篇、文言也在发展);

⑦元→散曲形成、元杂剧、南曲;

⑧明清→传奇、散曲、小说。

b.文体成熟时间:①远古神话→唐传奇(漫长);②赋成熟(短)。

(2)朝代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朝廷的异军突起:梁陈宫体诗、南唐西蜀词)。

(3)地域不平衡:

a.不同朝代中各地文学盛衰不同:①建安文学→邺都;②梁陈→金陵;③唐→河南/山西;④宋

→江西;⑤明清→江苏/浙江;⑥近代→岭南文学。

b.地域色彩:①楚辞→楚地特色;②唐后五代词→江南;③杂剧→北方;④南戏→南方。

2、多种因素相反相成:

(1)雅俗互动/转变/推动:

a.俗影响雅、俗转雅:

①《诗经》国风为民歌→孔子整理、汉被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

②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市井→促进梁陈宫体诗;

③词在唐代为民间通俗曲子词→雅化发展;

④宋元戏曲在市井勾栏瓦舍演唱、适应市民口味→文人接手雅化成汤《牡》洪《长》孔《桃》。

b.雅变俗:韩愈诗文以俗丑为美、柳词化雅为俗(在俗中求新趣味)。

(2)文体互渗:

a.文体区别:

①诗赋:“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

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②诗词:体制/功能/风格不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

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配合音乐以演唱娱人、诗表达政治教化/出处穷达

的大题目。

b.文体融合:

①魏晋→赋的诗化→抒情小赋兴盛、文的诗化→骈文/美文。

②唐→诗的赋化→卢照邻《长安古意》韩愈《南山》。

“诗人之文”→将诗人意绪注入文中,诗意+文本色,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③柳永→赋的铺叙、白描适应慢词长调。

欧阳修文赋: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

苏轼→诗词同源、以诗为词、赋予词以诗的功能(独立抒情体、用典、题序)。

④周邦彦→以赋为词、在词所限定的篇幅内极尽铺张之能事。

⑤辛弃疾→以文为词。陈亮→以词为文。

⑥宋诗→以文为诗(突破创新唐诗的路径)。

⑦唐传奇《莺莺传》《李娃传》《长恨歌传》→吸取诗词、浓厚诗意。

⑧杂剧、南戏唱词表现人物思想,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强烈抒情性(近于诗)

宋说话→唱词即诗;宋元后的白话小说(以宋元“说话”话本开创)→多诗词。

元杂剧《西厢记》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张生读书人)——诗剧。

⑨戏曲→唱词即诗。

(3)复古革新:诗文领域为主

a.魏晋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不断革新→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论述因/革、继承/创新。

b.齐梁以来诗歌过分追求声色→(梁)裴子野《雕虫论》激烈批评→初唐陈子昂呼吁恢复汉魏

风骨+风雅兴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促成声色+性情;推动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因素之一)。

c.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倡导三代两汉古文(古文基础+与“道”合一的新文学语言/文体),反

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韩柳后古文衰落、骈文复兴→宋欧阳修、苏轼再度提倡古文:确立古文不可动摇的地位。

d.明前后七子、唐宋派

(4)文道离合: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

a.自从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后,二者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b.玄佛道思想、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

c.文与道离: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

d.文与道合:杜甫、韩愈、自居易、陆游。

e.唐后:“文以明道/贯道/载道”与独抒性灵、审美娱乐要求相互补充碰撞(韩愈/欧阳修/苏轼/

朱熹/公安/竟陵/性灵)。

f.戏曲、小说中情理对立的新呼声(市民阶层兴起、反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抬头)。

三、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

(一)具体分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1)第一段:先秦

(2)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3)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4)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

(5)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6)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

(7)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

(二)变化依据: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上古期:

1、孕育期:

(1)各体裁:①散文→甲骨卜辞;②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③小说→神话传说、《左传》《史记》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④辞赋→《楚辞》、出现骈文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⑤戏曲→《九歌》萌芽(巫歌舞)。

(2)孕育思想基础:儒道两家。

(3)形成儒道为主的文学思潮:①儒→文学社会功能、道→文学审美价值;②提出“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观念。

(4)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接受对象(宋市民文学才改变)、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定型。

2、先秦文学:

(1)文史哲不分:无纯文学的散文,或《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或《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

(2)诗乐舞结合:《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诗经》风雅颂音乐差别、《九歌》与乐舞配合的祭祀歌曲。

(3)创作主体:群体→个体:《诗经》群体歌唱→第一位诗人屈原。

(4)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