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

谈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
谈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

谈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记载了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大部分古建筑都具有其独特的结构,传承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如何对这些稀缺古建筑给予保护和修复,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和建筑工程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

建筑记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应当努力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正确理解和把握古建筑的修复原则,对古建筑进行全面分析,准确的判断到底是“恢复原状”还是“保存现状,”以便杜绝不良状况的发生,并且促进古建筑的探护及修复工作的顺利完成。

1、古建筑的内涵

广泛意义上的古建筑包括历史地段及文物建筑两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论述,文物建筑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与重要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中则指出:“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同时强调“这不仅适用于伟人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木文中所说的“古建筑”具有后者这种广义的概念,建古筑不仅包括古建筑本身还包含自身可能并非登录的文物保护对象,但与历史建筑关系密切的附属建筑及历史地段、街区等。

2、我国古建筑的分类

中国的古建筑物类型比较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寺院建筑如荐福寺、杭州的灵隐寺、西安大慈恩寺、洛阳的白马寺、长安的兴教寺以及浙江岱山的极乐寺等。宫廷建筑如北京故宫、沈阳的末代皇宫、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薄仪的末代皇宫等。园林建筑例如苏州的留园、鑫园、网师园、拙政园等。祭祀建筑例如北京的十三陵建筑以及乾县的乾陵建筑等。民居建筑如王家大院、韩城的党家村、山西省晋中的乔家大院、西安老城区的督军府等。

在规制上中国古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主要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最基本的规制,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主要包括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因此,如何对古建筑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古代那种严格的封建礼制却很好的在古建筑物的风格上得到了体现。中国的所有古建筑都以雄伟、庄重、磅礴大气以及优美独特的

古建筑装修工程修缮施工方案

古建筑装修工程修缮施工方案 门窗、楼梯、栏杆、台明、踏垛残、缺失者,应按照原式样,采用传统工艺补配复原,所选木材含水率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由于古建筑主要是靠柱子承重,因此,装修在一般情况下,不起承重作用,它和墙体的功用一样,是建筑的从属部分。为了室内光洁明亮和使用的需要,常用门、窗、格扇等把每个柱间镶填起来。在古建筑中我们把各种门、窗、格扇、天花、藻井等项称为装修。 装修虽不属于建筑结构的主要部分,但其构造形式却十分精美复杂。按其施用地位来分,可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大类。 外檐装修其中包括门厅上的街门、垂花门,月洞墙的屏门及走廊上采用的倒桂楣子、坐登楣子、什锦窗等。 内檐装修一般有槛框、隔扇、帘架、花罩以及保护墙板、随墙壁厨等等。 隍庙的木装修后人改装比较严重,维修时要特别注意考证原木装修的工艺做法,必须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尊重和不歪曲文物建筑历史以及“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 一、淌白墙工程施工方案

1).砖的品种、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灰浆的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砌体灰浆必须密实饱满,砌体水平灰缝的灰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3).砖的组砌方式、墙面的艺术形式及砖的排列形式等符合传统作法。 4).砌体内外搭接砌好,拉结砖交错设置,填馅严实,无“两张皮”现象。 5).墙面清洁美观,棱角整齐,灰缝横平坚直,深浅均匀一致,接槎无搭痕。 6).淌白墙砌筑质量控制: (1)轴线位移:用经纬仪或拉线进行轴线精确控制。 (2)顶面标高:用水准仪或拉线,进行两端水平标高的偏差分析与纠正。 (3)垂直度:用经纬仪或吊线进行控制,控制时分二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按“收分”的外墙控制;第二种,按垂直的墙面控制。 (4)墙面平整度:用2M靠尺横、竖、斜搭进行,用楔形塞尺调整纠偏。 (5)水平灰缝平直度:拉2M或5M线,用尺量进行控制。 (6)水平灰缝厚度(10层累计分析):用皮数杆实际比较,用尺量进行调整控制。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78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12年11月上第41卷第376期 荡口古镇古建筑修复技术 李凯文1,纪敏 2(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2.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苏无锡214153) [摘要]为恢复特色的荡口古镇风貌,对荡口古镇古建筑进行修缮修复。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是在全面勘察测绘和广泛征购旧石材、旧砖材、旧木材的基础上修旧如旧。结合本次修缮修复古建筑工程实践,介绍了古民居建筑修缮修复的原则和方法,对古民居建筑常见结构部分做了归纳总结,其中包括屋顶部分的大木构架、桁条、椽子修缮做法;柱子根据不同情况下的一些加固修复措施;墙体的检查、鉴定、修缮。 [关键词]加固;古建筑;修缮;修复;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98(2012)21-0078-04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Dangkou Ancient Town Li Kaiwen 1,Ji Min 2 (1.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2.Wuxi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chool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 Abstract :To renovate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Dangkou ancient town is to restore its characteristic scene of the ancient town ,and to build a famous Wuxi characteristic culture recreation town of amorous feelings living in Yangtze River Delta.Based on comprehensive survey ,mapping and widely procurement of old stone ,brick and timber ,the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pproaches to ‘repair the old as the old ’.Accord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is project ,the repar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cient dwellings were introduced.Some 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mon structures were concluded ,including large wooden frame ,stringer ,rafter of roof ,column in different situation.The methods about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nd reparation of wall were also mentioned. Key words :strengthening ;ancient buildings ;repair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七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JY- 060)[作者简介]李凯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E-mail :996817275@qq.com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现代化建筑大量出现,建 筑保护和城市发展革新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是一 个很突出的问题。结合一些历史传承的施工工艺, 如何在修缮方法和修缮材料方面保护古建筑是每 个结构工程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工程概况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市鹅湖镇,西邻鸿山彭祖墩 遗址和泰伯墓,南近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属吴文 化源头区域, 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无锡唯一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核心区(一期)总建筑 面积为130000m 2,将恢复荡口特色的古镇风貌,重 点保护修缮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力求做到修旧如 旧 ,保持历史和建筑的真实性(见图1),修缮修复古 建筑主要包括大木构架、桁条、椽子、柱、墙体。 图1荡口古镇Fig.1Dangkou ancient town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总则及基本规定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古建筑木结构(以下简称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使古建筑得到正确的维护与修缮,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古建筑木结构及其相关工程的检查、维护与加固。 第1.0.3条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为长远保护古建筑工作的需要,每次维修所进行的勘查、测试、鉴定、设计施工及验收的记录、图纸、照片和审批文件等全套资料均应由文物主管部门建档保存。 第1.0.5条从事古建筑维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经专业技术审查合格,其所承担的任务应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2.0.1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2.0.1条在维修古建筑时应保存以下内容: 一、原来的建筑形制包括:原来建筑的平面布局、造型、法式特征和艺术 风格等; 二、原来的建筑结构;

三、原来的建筑材料; 四、原来的工艺技术; 第2.0.2条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五类: 一、经常性的保养工程:系指不改动文物现存结构、外貌装饰色彩而进行 的经常性保养维护。例如:屋面除草勾抹,局部揭窊补漏,梁、柱、 墙壁等的简易支顶,疏通排水设施,检修防潮、防腐、防虫措施及防 火防雷装置等。 二、重点维修工程:系指以结构加固处理为主的大型维修工程其要求是保 存文物现状或局部恢复其原状这类工程包括揭窊瓦顶打牮拨正局部或 全部落架大修或更换构件等。 三、局部复原工程:系指按原样恢复已残损的结构,并同时改正历代修缮 中有损原状以及不合理地增添或去除的部分,对于局部复原工程应有 可靠的考证资料为依据。 四、迁建工程:系指由于种种原因需将古建筑全部拆迁至新址,重建基础 用原材料原构件按原样建造。 五、抢险性工程:系指古建筑发生严重危险时,由于技术经济物质条件的 限制,不能及时进行彻底修缮而采取的临时加固措施。对于抢险性工 程,除应保障建筑物安全控制残损点的继续发展外,尚应保证所采取 的措施不妨碍日后的彻底维修。 第2.0.3条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确能更好地保存古建筑时,可在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工程中予以引用,但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仅用于原结构或原用材料的修补、加固,不得用现代材料去替换原用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古建修复关键工序施工技术方案 本俞宅修复工程需用大量木材料,为防止白蚁虫害,在施工前,用1/200的氯丹(010H6CL3)乳剂对木构件进行处理。 一、地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1、地基和基础根据现状全面进行一次检查测试,了解各地基沉降状况及房屋安全鉴定,如基础不稳固,危及房屋安全,则进行加固处理。 2、对应加固处理的地基作分段、分块、间隔进行掏修,并按加固要求进行修复。 3、地基修复对已挖出的地基作必要调整,按技术标准规范进行填土工作,作到“先深后浅”,先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夯实一层,在施工中注意基层的稳定性,避免今后发生不均匀沉降。 二、屋面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屋面进行全面翻修,更换破损小青瓦和望砖,新的瓦件品种、质量、色泽和原物保持一致。屋面做法采用桐油石灰加防水粉,作成实体泥垅上铺195×195小青瓦(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五,所有小青瓦的铺设瓦底大头向上,盖瓦大头向下),石油沥青油毡一层,165 ×120×20望砖浇刷,披线的色泽按样板施工。望砖套浆处理,以抗渗漏。损毁缺失的瓦当、滴水和封檐板重新定制。屋脊按原式样修复,作到高度一致、轴线对称、线条通畅。 青瓦屋面施工一般采用“撞肩”做法,其工艺流程:苦背→分中号陇→调脊→瓦瓦

1、苦背:用掺白灰渣子泥(碎麦秸或稻草)苦背。做法与琉璃悬山苦背方法基本相同。 2、分中号陇:按琉璃悬山屋顶分中号陇的方法进行。青瓦瓦口尺寸应在以下范围内确定:走水当不应小于底瓦宽一半;盖瓦瓦翅应遮住底瓦瓦翅。 3、调脊: (1)正脊的调脊方法: 1)按扎肩灰上号好的盖瓦中,在每坡各陇底瓦位置各放一块“续折腰瓦”和两块底瓦(梯子瓦)。下面的一块梯子瓦的下面再放一块凸面朝上横放的底瓦。沿前后坡扯一道横线,该横线沿3块瓦底中间通过,高度应比博缝上皮高一底瓦厚。通过调整枕头瓦,使每陇瓦高低一致。 2)将横线移至脊中开始“抱头”。方法是一人挑线,另一人将两坡最上面的“老桩瓦”移开后放灰于两坡相交处,再重新放好“老桩瓦”,用力一挤,使两块瓦碰头,灰从上边挤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加强两块瓦的整体性,二是提高防漏性能。 3)扯线铺灰,在脊上正折腰瓦之间瓦盖瓦“正罗锅”(两坡续罗锅瓦待瓦时与正罗锅瓦相接)。 (2)垂脊。大式青瓦屋顶垂脊也分为兽前兽后两部分,各占垂脊总长的1/3和2/3。 1)在边陇与排山割角滴子瓦相交处,放遮心瓦,并铺灰放一块勾头,这块勾头要打“割角”,它与垂脊的平面夹角为45度。 2)勾头之上铺灰砌圭角砖。圭角应比勾头退进若干。3)在圭角砖后扯线铺灰,砌1~2层条砖(胎子砖)。胎子砖砌好后,里外抹麻月灰刷青浆轧光。胎子砖抹灰后宽度等于圭角宽并与圭角同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古建修复措施

三、保护与更新方式 为了保护好碧山村传统的空间格局,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碧山古村的建筑及空间提出明确的分区保护和改造措施。(一)保护 碧山村建筑质量和风貌都较好的地段,可以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和整理,修旧如故,以求如实 反映历史遗存。(二)保留 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中,质量较好、与环境冲突不大的,可维持现状,但对其立面进行整饰。(三)改善 对保护区内需要修缮改造的传统建筑,在修缮改造过程中,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四)更新 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措施。 四、保护规划管理措施 (一)全面保护原则 环境协调中,严格控制与古村落不协调的建设活动,保持村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结合,建设好农业生产区,提高山体绿化覆盖率,保护好水体、水源。 建设控制区内,严格控制新、改、扩建项目,保持村落原有肌理和传统风貌,对水体进行治理、埋设污水管道,防止水体污染。 (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线、面结合 点 古建筑分级保护单位云门塔、培筠园、碧山书屋、耕读园、十三门、古民居及各个街道空间节点构成碧山村保护规划最基本的元素。 线 碧山村中的各个古街道(人字街等)、巷弄、古栈道及沿水系道路组成了保护规划的“线”,保护内容包括水系、建筑、石板路及其街道空间环境、形态、尺度。 面 汪勃纪念馆、长街周围的古建筑以及水口林是规划保护的“面”。其中包含古建筑、古道、古树等。 这些点、线、面是洪保护规划的重点,使保护规划脉络清晰、秩序有致。 (三)土地的利用 碧山村周围的农田、桑园、百草园以及山场的茶园及经济林,应保持原有乡村田园风光。保持规划应控制南、北方向的建设用地,东面、西面可作为近期、远期的碧山村发展用地方向。(四)整治建筑 建筑应保持传统地方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尺度、比例、色彩、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设必须是白墙、黑瓦、马头墙。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及时整改,整改对象按不协调程度进行分两类,第一类指比例、尺度等与周围环境协调,但色彩、形式、材料不一致的建筑,这类建筑要对其平面、立面外观进行改造;第二类建筑是尺度、比例、色彩的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这类建筑应予以全部或部分拆除。 第五章居民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 一、居民保护 居民是古村落的守望者、文化传承者。居民的定义: 在古村落定居的古村落先人的后代,长期受古村落文化浸淫、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的外来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古建筑维修方案2(完整版)

四、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二、总体概述; 三、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 五、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主要施工机械进场计划; 六、劳动力安排计划; 七、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八、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九、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十、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十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十二、项目班子配备; 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一、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原则 1、在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和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残损的构件经修补后仍能使用的,不应更换。确保各单体建筑及相关文物遗存修缮前、后风格的一致性。 2、对于原结构存在的或历史上干预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许增添少量构件,改善受力状态。 3、凡是有利于文物古迹保护的技术和材料,都可以使用,适当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增加修复的科技含量,以确保修复后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4、以文物建筑现状修整为主,并进行少量重点修复,采取适用的技术手段,保证文物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运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展示手段,对现存建筑进行标识展示,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文物建筑概况 一九八六年由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修缮原则及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施工中本着对对整体文物保护意识,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要求,不能在修缮施工中造成人为的改变设计意图,配合业主、监理、统一规定。因此,

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

关于文物古建筑修缮施工前的技术工作 (一)单体建筑修复前的勘查: 1、年代风格的识别:年代风格的识别分别从屋面、柱、梁架和墙体几个方面加以比较识别。屋面识别年代风格的要素包括屋面的举折坡度、屋脊的风格形式以及檐口瓦当、滴水、瓦片的型制规格等。柱、梁架的年代风格识别包括柱的比例(柱径与柱长)。梁架中梁的比例及梁肩、梁背、梁头等工艺做法以及梁架中瓜柱、斗栱等构件做法。墙体的年代识别一般从砖的规格,砖墙的做法(或五顺一丁或七顺一丁或九顺一丁)及灰缝、灰浆材料加以识别。 2、改坏情况的勘查:A、柱、梁架等木作构件的勘察。木作构件主要检查构件丢失情况和木构件的腐烂破坏情况。木构件的丢失情况要进行构件统计,并按现存同构件测绘大样图。木构件腐烂破坏主要有雨水浸蚀破坏和白蚁虫害破坏两种。检查时要确定构件的受力情况,一些构件虽有一定的损坏,但根据其受力情况和破坏程度,要确定哪些构件需要更换,哪些构件通过修补加固可以保留使用。木构件的检查除了梁架之外还有门窗的检查。门窗有丢失或损坏,一般丢失的是门窗扇,多数情况门窗框有可能保存下来或者固定门窗扇的舀、栓构件可能保存下来。丢失的门窗扇可参照现存的样式施工制作。如果没有现存样式可参照框、柱、梁遗留下来的卯推算用材大小和按建筑物同时期的风格形式参照施工。有些古建筑的横披窗已破坏,但经常于边框、角落留有原状遗物。施工前应予测绘、拍照并加以保护。柱、梁木构件的检查还应包括梁架歪闪的检查。如发现有歪闪应详细测量并作记录,如果梁架中柱网有不同方向的歪闪,应绘制平面图在图上标注示出歪闪的数据及方向。B、墙体的检查:墙体的检查主要是检查墙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检查墙体是否有裂缝。如果发现墙体垂直度有倾斜断裂应测量登记,并要求分析倾斜断裂的原因。一般倾斜、断裂的原因都和基础有关,有周边建筑影响的,也有排水堵塞影响基础沉降的,也有周边道路震动影响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名称: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课程编码:7036801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Repair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及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课,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建筑的修缮保护基础知识,了解必要的修缮施工工艺与东西方遗产保护理论,了解中国古典建筑修缮保护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并了解修缮保护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点,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国与欧洲古建筑修缮保护的理念差异与实践; 第二部分唐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建筑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清式建筑的构造、工艺特点及修缮实例分析; 第三部分大遗址保护实例分析;大型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几个主要地区地域性建筑修缮保护实例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意义与目标要求; 了解古建筑修缮保护基本原则与技术思路; 了解东西方修缮保护理念与应对上的差异; 了解实例案例中的典型操作; 了解不同地域民居的构造差异性与保护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前修课程: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古建筑做法后续课程:传统园林与建筑哲学,古建筑实习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专题讲座、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以PPT形式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适当辅以实地参观调研与现场讲授。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教学参考书目: 1、(宋)李诫.营造法式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6、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马清林等.铁质文物保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案例与研究.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9 9、其它有关专业期刊,如《文物》、《考古》、《古建园林技术》等等 七、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标准 为衡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现情况,主要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也可以采取在给定题目下独立完成的资料搜集与结课研究报告作为考核方法,要求图文结合,资料内容翔实准确,逻辑分析到位。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100%。 大纲编撰人:赵向东 大纲审阅人:梁玮男 系负责人:梁玮男 学院负责人:白传栋 制定(修订)日期: 2018年6月

古建筑维修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

三元洞改造暨陈列展示工程 室外改造装饰部分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技术负责人:

2010.8 目录 第一章:编制总说明-------------------------------------------------------3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修复方案-------------------------------------------5 1:工程现状------------------------------------------------------------------ 2:工程修复方案------------------------------------------------------------ 2.1:屋面工程 2.2:外墙工程 2.3:脚手架工程 2.4:施工组织进度计划(附表) 第三章:施工部署----------------------------------------------------------7 第四章: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12 第五章:安全要求----------------------------------------------------------18 第六章:质量要求----------------------------------------------------------19

第一章编制总说明 一、编制说明 作为本工程的施工方,我公司通过认真研究现场情况,广泛听取有关古建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独立编制了三元洞改造工程外装饰部分的施工组织设计。 为在将来的施工过程中,使本施工组织设计能切实指导施工,为树精品工程服务,编制之前,我公司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详尽的踏勘,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本工程的施工难点,并充分考虑到本工程的社会重要性,在本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中,重点介绍了主体结构和装修工程施工方案,在管理方面,详细阐述施工组织保证体系、劳动力、机械的配备,以及工期、工程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及总体协调管理的各种措施;同时,我公司在本施工组织设计中又对工程回访和维修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各种承诺,这些将作为合同条款列入施工承包合同中,使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我公司承诺派有丰富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带领多次紧密合作的施工管理人员进驻现场;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将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连续考核,以确保本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为确保实现“树精品,创优质”的目标,我公司将严格依照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进行管理,定期派员赴现场检查考核现场的管理工作。 二、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文件、文献: 1、三元洞改造工程的施工图纸 2、《建筑工地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4、《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9、《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摘要】在建筑领域中,古建筑的相关艺术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其中的文化韵味。本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1.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

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2.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

古建筑修复

古建修复工艺 一、修复木结构基层 1、木基层处理: 地仗:我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基层叫地仗。 地仗处理:为保护木材和保证彩画的质量,对地仗进行处理叫地仗处理。 工序:地仗处理可分为斩砍见木、撕缝、下竹钉和汁浆四道工序。 工艺作用:木结构因受潮引起胀缩变形,传统工艺多采取披麻刮灰作法。一是保护基层少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二是起缓冲作用,使基层的变形反映到彩画表面时比较均匀分散。 传统工艺:根据质量要求,分别采取一麻五灰、一布四灰或单披灰作法最为普遍。 2、一麻五灰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先捉缝灰、扫荡灰、然后使麻、再压麻灰、中灰和细灰,最后进行磨细钻生。一般均须三人流水操作。 (1)清理表面: 修复古建筑时为了木材与腻子能结合牢固,要用小斧垂直于木纹砍出深度不大于1.5毫米,间距7毫米左右的斧痕,见木茬为度。新木材也要砍。然后用铁桡子将污垢清理干净,俗称斩砍见木。 (2)裂缝处理: 木材如有较大裂缝,用刀尖顺着裂缝其扩大,填入没灰。大缝用木条嵌实钉牢,如有翘茬则用钉子钉牢或去掉。遇有松节子时,要彻底清除干净。 (3)下竹钉:缝隙受干湿影响会有胀缩,嵌缝的腻子(捉缝灰)不易牢固,所心要在裂缝内下竹钉。根据缝隙宽窄深浅定钉的长短粗细,间距约10—15厘米。为使受力均匀不易脱落,同一条缝内的竹钉应同时均匀打入。在每条缝的两端必须各有一只竹钉。缝内满嵌腻子后,钉与钉之间用竹片嵌实刮平,防止木材胀缩使腻子松脱。 (4)刷浆处理: 木基层虽经打扫,缝内及表面仍会有尘污,影响腻子粘附及油灰的嵌实,所以要汁浆。用配好油满、血料与水按1∶1∶30比例调匀,用刷子或喷雾器喷刷一遍。用扫帚扫净残留的浆沫气泡。调“汁浆”时,先将油满和血料掺在一起调匀,然后逐步加水调匀,如一次加足水就不易调匀。 (5)裂缝嵌腻子: (捉缝灰)汁浆后用铁板奖“油灰”塞入不敷出缝内,必须嵌实,使缝内油灰饱满,切忌有空隙,但不可蒙头。在无缝处满刮靠骨灰一道。高低不平处要衬平籍圆,缺棱短角处要长高嵌平,线口阴角贴齐。嵌缝腻子是否干透不易从表面上看出来,可用钉子扎,扎不动即为干透。 (6)满披砖灰腻子: (又称粗灰、通灰、扫荡灰)这道灰是披麻的基础。先用橡胶腻子板抹一道极薄的靠骨腻子(杈灰),然后满坡一遍,使其充分密实。再用木腻子板刮平找圆,用薄钢片将小面、阴角、接头处找齐顺平。应有三人流水作业,对高低折平整必须在这道灰作好,决不可披麻后再把灰做厚,否则不能保证质量。干后磨去飞刺浮粒,清扫掸净。 (7)披麻: 又称使麻,奖麻纤维贴在粗灰上。方法如下: 1、刷头道粘结浆(开头浆):将1∶1.2的油满、血料调成的浆刷在腻子层表面,根据麻的厚薄定开头浆的厚度,以经过压实后能够浸透麻为度,不宜过厚。 2、粘麻:开头浆后立即粘麻,麻丝应与木纹方向或木材拼接缝的方向垂直,以加强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