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毕淑敏:中国是全世界最需要心理医生的地方

毕 淑敏 说 :我一直对研 究 ‘ ’ 别 “ 人 特
的策略 ,包括 当事 人在其 中的感受其实 是 什么样子 ?最 不幸的女 人又是怎样 的
感兴趣。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很神秘 , 这 个探索。 ● 追 感受 、 固守幸福 的一本 账 , 因每 中心 ,一来是想在 国内做一 个踏踏实 实 会觉得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自己发 现 、 寻 、
作家王蒙 曾说 , 毕淑 敏是 “ 文学的 白 “ 似圣职 ” 近 的行业 中博观 约取 , 知宗妙
衣天使 ” 。毕淑敏 , 在作家与 医生这两个 淑 敏应 “ 百家讲 坛 ” 邀请 登台演 讲 , 制 录 用。 她具有 “ 医” 大 力量的作品 , 乎从心 命 的旅 途中 ,毕淑敏总是 让 自己活得有 近 所欲 , 而不逾矩 …… 毕淑 敏常 常做 一些 出人 意料 的事 , 性, 祛除人们精神上的病 痛。从此 角度而
她在共和 国最高的土地西藏阿里 当了 1 言 , 2 毕淑敏 一直在从事着治病救入 的伟大
年的兵 ,回北京后 结婚生子做贤 妻良母 事业 。 当医生 , 本来可 以一直顺顺 当当地走下 去, 但在 3 岁那年 , 4 她拿起 手中的笔 , 写 不当医生是为病 人着想 下反映西藏高原军旅 生活的小说 处女 作
年,6 , 4 岁 正处在写作黄金时期的毕淑敏 治。医生太神圣了, 是和生命打交道的。
自己不写作 了, 了, 封笔 再回去做 医生 。” 毕淑敏说 。 毕淑敏 说 :我从十几 岁就开始做 卫 “
我觉得在和平年代里 , 除了交通警
察看到死 亡 ,可能医生是看 到死亡最多
的行业了,我觉得医生看了那么多的生 生死死, 会觉得生命其实特别脆弱。 这个 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过得很有意义,
《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读后感
《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毕淑敏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与患者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主要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不同的案例,作者展示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技巧。
她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讲述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困惑,然后通过咨询师的角色,引导患者去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用的指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如何正确倾听和引导他人。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时,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轻易给予意见和建议。
此外,我还特别喜欢作者通过案例来说明问题的方式。
这种实际的例子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每次读完一篇案例,我都会思考作者在其中的用意,然后想象自己置身于其中,想象如何应对类似的情境。
这样一来,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思考和参与。
总的来说,《毕淑敏心里咨询手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不仅为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士提供了更多实践经验和技巧,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理解人性和交流的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
书,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和更懂得与他人沟通的人。
河北省肃宁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

河北省肃宁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宝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
围绕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目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全球600余位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科技创新领袖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加强合作,共建开放、创新、共享的世界经济,在这个冬日里为世界经济带来一道暖阳。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中国,正在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加速集聚澎湃的发展动能。
开放创新不仅使中国经济更具活力,还让世界享受到中国创新、开放所带来的红利。
()“封闭的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切断彼此的联系,禁止技术交流,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就会分崩离析”…….嘉宾们在论坛上齐声呼吁,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唯有在开放中创新,在发展中共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最强动力。
开放的中国正在加速集聚发展的新动能,也必将助推世界经济合作与增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围绕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B . 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目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C . 以“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D . 围绕“新经济,新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不仅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而且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
B . 这不仅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而且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
C . 这不仅表现出中国以自身开放推动做大全球市场蛋糕,让各国共享中国机遇,而且显示出中国的强大吸引力。
2020中考之热点作家5 毕淑敏——2020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5 毕淑敏一、人物简介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二、代表作品从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起,到《预约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长篇小说,毕淑敏就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三、荣誉金榜毕淑敏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1.2013年10月20日,毕淑敏做客CCTV-1播出的《首席夜话》栏目,《放下,就幸福》。
2.2014年6月26日,知名作家毕淑敏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带着灵魂去旅行:在行走中感悟生命”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3.2014年11月23日,毕淑敏作客厦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2014全球通大讲堂,带来《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专题讲座,为现场观众破译青年时代的幸福密码。
四、社会评价1.毕淑敏,文坛的一只勤劳的蜜蜂;她是,从苍莽的昆仑山流出来的一股清泉;她是,一把一磨就利的剑;她是,文学天空闪闪发光的又是讨人喜欢的一颗星星。
——童庆炳2.毕淑敏的散文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
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到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将我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
此刻,毕淑敏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它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一盏冬天的红灯笼,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琐碎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
[毕淑敏简介毕淑敏作者简介]毕淑敏简介及代表作
![[毕淑敏简介毕淑敏作者简介]毕淑敏简介及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4641c4c63169a4517623a309.png)
[毕淑敏简介毕淑敏作者简介]毕淑敏简介及代表作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XX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XX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人物经历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
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1980年转业回北京。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从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起,到《预约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长篇小说,毕淑敏就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毕淑敏

我的感悟
• 她当过女兵,她当过医生,她攻读过心理学博士。 现在,她又拿起笔向我们传达着精神的力量,她 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心灵的文字,如潺潺流 水般润泽了我们,如春风般沐浴了我们,如太阳 般温暖人心。毕淑敏教会我们要珍惜友谊,真诚 待人,提醒幸福,关爱家人。让我们铭记她那爱 的箴言吧!
毕淑敏名言
• 1. 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 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 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你也许 后悔莫及。
2、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 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
3、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 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 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毕 淑 敏
• 毕淑敏(1952年10月-),中国当代 女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祖籍山东文 登,出生于新疆伊宁;北京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文学系硕士,国家一级作家。 1969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曾在西 藏阿里地区当兵11年,是一名部队医生; 转业后,任内科主治医师。1986年开始 发表文学作品;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是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国委 员。现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提醒幸福
• 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 不要受骗……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 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 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 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 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 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 谛。
广东省南沙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广东省南沙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罕台川水从它的前面流过,孤子梁与它临川相视,一道缆车临空飞架其间,形成一道大漠旅游的独特风景线,此次旅游虽为一日千里,行程很紧,但仍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B . 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亩产926.6公斤,再创新纪录,用“大师”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其贡献,称他为“活着的国宝”才是实至名归。
C . 一踏入这繁华的都市,他便被这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迷惑,什么母亲的耳提,父亲的面命,早已灰飞烟灭,心中充满的惟有消费,惟有享乐!D . 购物能给女人带来幸福感,特别是面对打折等促销活动,那种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的快乐,更是男人所不可理喻的。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B . 苏州河淤泥疏浚工程正式全线启动,显示了上海市政府部门彻底治理苏州河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决心。
C . “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 . 2010年的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文化厚度不断增加。
3. (2分) (2018高一下·天水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 .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 .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 . 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 · ·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读毕淑敏的文字,源于其语言冷静、雅致而又充满哲理。
看过电视上关于她的专访节目,不免对她的职业精神更多了一份敬重,因为,她把努力当作一种持久的生存状态。
17岁时,毕淑敏在西藏阿里高原当兵。
一次,部队拉练,穿越无人区,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进60公里,还要翻越6000米的高山。
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就再也走不动了。
她决定自杀以结束痛苦。
出于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最终没有跳下山崖。
后来,遇到收容队,她被告之:如果不快点走,就会冻死在这个山上。
终于,在朦胧的月光下,沉重而坚持的脚步把她带到了宿营地。
的确,人生虽不是苦旅,但困难、挫折和失败会时常光顾我们左右,无人可以逃遁。
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和由此作出的选择。
挑战生命极限的体验,让毕淑敏确信,只有一步步前行,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年近30,毕淑敏转业回到北京,在一个工厂的医务所任主治医生、所长,一干就是22年。
刚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后来,当她发现,医生和生命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你,那是血肉相连的一种联系。
于是,毕淑敏工作得异常努力。
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
”35岁,她开始写作。
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曾经,毕淑敏对自己是否会坚持写作下去,也打过大大的问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两个月前,Psytopic推荐过一本《拯救乳房》的书籍。
由于题材和毕淑敏身份的特殊性,《拯救乳房》成为了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
小说中,作者将乳房这一女性象征所带来的各种情感问题做了探讨。
对于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这身份转变的话题,CCTV的《新闻会客厅》对毕淑敏作了专访,以下是访问的文字内容。
对这本书和作者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通过这篇文章与其亲密接触。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
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我采访过的成功人士也不下几百个了,问起成功的秘诀,他们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在一个自己认定的领域当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到底,而今天我们请到的来宾却是一个在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当中辗转的一个人,但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野,她就是毕淑敏女士,您好。
毕淑敏:您好。
主持人:刚才提到您这三个身份,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表面上看不大一样,但是作为是一个人的选择,我想肯定有他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之处是什么?毕淑敏:常常有朋友好像很惊讶,觉得我在做三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它们是一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就是始终对人的关注。
主持人:这三个身份哪一个更贴近于您那种想作用于社会的那个愿望,哪个更好地去实现? 毕淑敏:在我心中,它们真的是融为一体的,我会觉得我也可能哪一天就会穿上白大褂,又重新去做医生,因为我是一个有执照的医生,我也会在哪一天,比如傍晚突然铺开纸笔,写下我心中的那些不停翻滚的念头,也有可能当我看到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也可能会跟人做这种比较深入的讨论,在我来说它们真没有特别截然不同的分别。
主持人: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一个身份更像一个过程,而另外一个身份更可能是一个结果,一个结论。
毕淑敏:对,我想那个结果就是对人性不断探索,这些行业其实都是过程。
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毕淑敏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作家的身份而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在更早之前,她还曾经做过22年的医生。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当卫生员。
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
面对巍峨寂寥的雪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毕淑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
主持人:每个人关注到自己内心心理的活动,都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觉醒的过程,您的这个觉醒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毕淑敏:因为我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做卫生员,我觉得其实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特别密切相关的,是没有办法分开的,比如说我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病人过来,他说我夜里睡不好觉,失眠,如果比较简单的处置,我们就会问,你是睡不着还是特别容易惊醒,还是很容易早早醒来,因为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是有不同的安眠的药物可以应用,我想一般的医生把这个情况问清楚,使用相应的药物,其实也就算是尽最大的责任。
但是我可能就会想,一个人睡不着的时候在想什么,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而睡不着,他睡不着是一个短期的情况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会和这个病人进行更多的交谈,我会知道,他们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其实就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的状况,我那时候想做一个好医生,其实不但要关注病人的生理,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
主持人:您对自己内心的那种觉醒的关注,像您说的,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我怎么度过这一生,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想这些问题的呢?毕淑敏:我觉得可能对我来说真的太早去想这些问题。
主持人:女孩子常常容易早熟,是不是常常有这个原因。
毕淑敏:我那时候16岁多一点,从北京到西藏的阿里去当兵,那时候资讯特别少,不像现在。
主持人:没有去也可以想象。
毕淑敏:对,那时候我们就没什么资料,我第一次到了西藏阿里那种雪原之上,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就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地球吗,是不是一个更陌生的星球了,在那儿因为是做边防军,面对这种高寒、缺氧,还有意外事故。
我觉得那时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来讲,这件事情真的是十分重大,而且特别严峻,我会觉得其实那种死亡的威胁对我来讲是近在咫尺,我就会想,我今天还活着,但是明天也许我就英勇战斗,也可能就牺牲。
就算没有战斗,也因为高原缺氧,因为那种非常严寒,或者因为翻车,这样意外事故,我的生命都可能终结。
我想我今天还掌握着我的生命,我怎么样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比较有意义,包括我会想,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现在知道那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当时不知道,当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原始人。
主持人:那仅仅是冥想,能想出答案吗在那个时候?毕淑敏:特别系统的答案没有,我想比较简单的答案就是我活一天,我希望自己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且希望这件事情不但让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帮助。
主持人:那个时候可能还是一种懵懂的对内心的关照,什么时候对内心的关注就成为您一直以来的好像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毕淑敏:可能因为我做医生这个职业,我觉得在和平年代里,可能除了交通警察看到死亡,我觉得医生是看到死亡最多的行业了,我觉得医生看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会觉得生命其实特别脆弱,我会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对我们来讲是特别宝贵的一个过程,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过得很有意义,也希望别人的生命能够过得有意义。
对于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得毕淑敏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86年,毕淑敏在34岁时,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昆仑殇》,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
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一直到1991年,她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于文学的创作,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作品中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探究对人物内心的关怀,尤其是她近期的小说《拯救乳房》,散文集《爱怕什么》等几部作品,更是被称为中国的心理小说和心理散文而备受关注。
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
主持人:到1998年的时候,您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博士,那个时候是因为一直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到了非要梳理一下不可的时候呢,还是说写作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需要再去充电?毕淑敏:这两个原因说起来,我想都还是比较正当的原因。
主持人:还有不正当的原因吗?毕淑敏:因为对我来讲这个原因是很偶然的原因,我有一个朋友突然骨折了,我给他打电话,他说你知道有一个消息吗,说北师大在招收学生,有心理学的课程,我说我不知道,我说我特别谢谢你告诉我,我说如果我去报名他们会收我吗,他说那我可不知道,我只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你,我知道了这个信息以后我就想,因为做医生也是给人治病,写作其实也是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想其实世上有一门学问是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内心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特别想去学。
后来我就到北师大去报名,去参加这种过程,最后他们就把我录取了。
主持人:您当时去读书已经是过了不惑之年了,据说在班上是年纪最大的学员,那时候读起书来还能静下心吗,学得辛苦吗?毕淑敏:我觉得学得挺辛苦的,第一个是我因为没有相应的知识和准备,就像我刚才跟你说,其实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我并不是心理学本科毕业,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后面的课程,我刚开始去听的时候完全听不懂。
主持人:有些理工科的内容在里头,实验这些。
毕淑敏:对,会觉得真的会很吃力,我记得我第一天听完课以后,因为中间没有地方休息,我就坐在北师大数学楼前面的椅子上,我心里面充满了迷茫,我想我这么大年纪了,我来做这件事情,又这么辛苦,我到底要干什么呢?那天我想,而且一学下去就要很漫长的时间,我想我可能会不会半途跑掉,觉得太辛苦了。
我记得那天下午,导师就让大家谈自己的心情,我当时特别明确地谈,后来我还跟他说,我说我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我觉得我也有理由成为成绩最差的学生。
主持人:其实那种在社会上闯荡很多年的人,我觉得不容易静下心来再重新回到校园去读书,这个对您来说是一个问题吗?毕淑敏:是一个问题,因为我在家里写作很久已经没有那种像一个小二郎一样,背着书包,从家里赶到学校,我在三年的学习里,我从来没有一次迟到过。
主持人:那太不容易了,经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那种关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毕淑敏:我想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我想我们常常比较容易把人理想化,或者有的时候当自己受到很多伤害或者挫败的时候,就容易把人妖魔化,我现在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是特别丰富的,有内在的那种逻辑,也有他的那种挣扎不出的困境,我想这些不能够笼统地去用对、错或者应该怎么样去解释它,而其实人还有生命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斗争和矛盾非常瑰丽多彩,是这样的过程。
在北师大主修心理学博士之后,毕淑敏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心理咨询所。
出乎她意料的是,来咨询的人太多了,很多人为了得到她的诊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咨询者的执著和信任,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毕淑敏:觉得学了那么多理论,有一点像一个医学院学生毕业,我已经从理论上我知道是可以给人治病的,可是我不知道它真的可以治病吗。
我想一个是就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
再有一个,我会觉得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其实人们特别需要心理的帮助,我会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点使命感吧。
主持人:找您来看病的,两年期间有几百个人来看病,来做咨询,是不是这些都是您的读者,因为看了你的书才慕名而来的?毕淑敏:其中真是有一部分是读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来探讨过文学的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读了您的作品,他们会觉得作家再加上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值得我信赖,或者值得我们去聊聊呢?毕淑敏:我想他们好像因为读过我的作品,就对我有了一份了解,因为这份了解,就多了很多信任,当他们遇到自己很苦闷,或者是这种很困难的窘境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到找什么人来帮助他,我觉得特别谢谢他们,把这么一份信任就给予了我。
主持人:作为一个心理学毕业的学生,开始实践,碰到这些病人当中有没有什么让您觉得是措手不及的?还是说一切都游刃有余?毕淑敏:不,不游刃有余,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新的,因为我的诊室有一扇门,每次当有来访者进来的时候,我会站起来去迎接他们,当那扇门每次推开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是一个非常鲜活,但是也是非常复杂的世界,就开始和我发生了接触,会觉得每一个人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情感问题,比如说同样年纪的女子,她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婚姻亮起红灯,她们会觉得要找心理咨询师来讨论这个问题,可是那个起因,那个表现的形式,包括那个应对的策略,包括当事人在其中的感受其实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每一次看到每一个来访者的时候,都会觉得是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