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怎样进行朗读教学

(一)备好朗读教学。教师认真备"朗读"是指导学生读的前提。教师不掌握正确的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备朗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备朗读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课前应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明确与阅读、习作相关的朗读教学目标。

2、全面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及尺度,对文中不同的语气、重轻音、停顿、力度等指标能做到心中有数。

3、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并安排好实施朗读指导的手段、方法等,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

4、课后注意掌握基础较差学生的朗读进展情况,为下一课时朗读指导打下基础。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特别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根据目的的不同,范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

教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本;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不能过多。

(二)加强朗读指导。

1、朗读指导的内容。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游泳"

,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训练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2、朗读指导的方法。

(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

(2)讲授法: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然后再练读,指导读。

(3)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以提高学生朗读

技巧。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的运用。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

(4)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5)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应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