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合集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认知机制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认知机制研究》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认知机制研究》一、引言翻译作为人类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理论强调在人类思维活动中,不同概念间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本文将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了人们在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时,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过程。

这一理论将人的思维过程看作是不同概念之间的动态互动和组合,强调了这种互动和组合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翻译过程中的概念整合在翻译过程中,概念整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和整合。

这种转换和整合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语义、语用、文化、认知等多个方面。

在源语理解阶段,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本进行深入理解,识别其中的概念结构;在目标语表达阶段,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则,对源语言文本中的概念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转化。

四、翻译认知机制的研究在翻译认知机制的研究中,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从认知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涉及记忆、理解、推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对源语言文本进行理解和解读,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概念整合和转换。

五、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和数据,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系列的翻译案例,包括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不同领域的文本;然后,通过分析译者的翻译过程和结果,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理解和表达;最后,通过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揭示译者在不同类型文本翻译中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请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

《请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

《请进》中隐喻的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作者:何玉燕王昌米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5期内容摘要:隐喻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大特色。

其诗歌语言简朴自然,内涵却深刻隽永。

诗性隐喻不同于常规隐喻,大多数属于创新性隐喻,需要非传统的理论去解读。

而新兴起的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解读和意义构建非常有效而强大的认知工具,开启了诗歌理解的新视野。

本文选取弗罗斯特的《请进》(Come in)这首诗,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中的隐喻,以期更好地理解诗人试图传达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弗罗斯特概念整合理论隐喻《请进》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被誉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和“民族诗人”。

他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隐喻,因而显得既纯朴自然又含义隽永。

他寓深邃的思考于朴实的内容和简洁的诗句之中,可以说隐喻是其诗歌艺术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色。

弗罗斯特曾说:“隐喻就是诗歌的全部。

”他还在诗集自序中写道:“诗歌不过就是隐喻组成的……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否则就不称其为诗(Frost,1995)。

”这就是他对诗歌隐喻的理解,在他看来,隐喻就是诗歌创作的灵魂。

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隐喻,诗人可以将原本难以传达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具体化,使诗歌以动人心弦的力量表达出深邃的哲思。

正如弗罗斯特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我不会让我的诗没有门,但也不会让门开着(Thomson,1966)。

”这里的“门”就是指隐喻,诗人是不会轻易让别人窥见诗歌里的深刻内涵的,而是设置隐喻这扇门将哲思锁于门内,但同时,有门也说明有进入的途径,因此,读者理解了隐喻,就可以“登堂入室”,揭开弗罗斯特诗歌的神秘面纱。

然而,打开门需要钥匙,本文选取的钥匙就是概念整合理论——这一对隐喻有着强大解释力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岳好平,汪虹,2010)。

弗罗斯特曾宣称隐喻就是全部的思维方式,学习诗歌就是学会如何思考(Frost,995)。

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

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

越剧《梁祝》字幕英译过程概念整合分析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结合越剧《梁祝》字幕的英译本,探讨英译过程中译者心智空间运作的概念整合思维。

研究发现:译语和源语体现出概念整合的三种情况,即完全对应、半对应与无对应。

标签:概念整合理论越剧翻译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概念整合理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得以产生并迅速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具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苏晓军、张爱玲,2001)。

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来研究概念整合理论。

理论研究方面,苏晓军、张爱玲(2001)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介绍;王文斌(2007)、王正元(2009)、张辉和杨波(2008)则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王文斌(2007)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主体不断自洽的过程,积极推动了隐喻理论的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将概念整合理论引用到了语篇分析、二语习得以及翻译实践等领域。

如王斌(2001)将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与翻译相结合,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由此,他试图解释传统翻译观中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董桂荣与冯奇(2005)则提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进行创造是相对合理的论断;尹富林(2007)着重强调要在概念整合模式下完成翻译的创作,各翻译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必须以概念映射作为交流的“中介”,以和谐的主体间性作为目标。

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概念整合理论侧重于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空间的运作机制多就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结果。

为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问题。

如肖家燕与李恒威(2010)就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在文学翻译领域的转换机制。

如上所述,虽然在翻译领域已有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就概念整合理论对戏曲字幕英译过程进行探讨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对服装广告中隐喻认知机制的解释发表时间:2012-01-04T14:39:32.9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丁雪[导读] 以多个隐喻型广告为例,用合成理论解析了广告中隐喻的运作机制,使对隐喻的理解更加清晰化。

丁雪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150080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行为,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在商业广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合成空间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过程,对广告中的隐喻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使人们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机制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关键词服装广告隐喻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一、引言隐喻作为现代广告基本传播形式的核心,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广告所经常诉诸的手段。

隐喻的研究不只久远,而且角度也很多元,在语言学、哲学、以及认知科学中,隐喻都是引人关注的主题。

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服装广告中的隐喻现象和工作机制,进一步验证合成空间理论对于广告中隐喻的阐释力。

二、隐喻理论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修辞学、语意学以及多学科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产生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翻开了现代隐喻学研究的新篇章。

以Lakoff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隐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并指出不仅是语言,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福科尼尔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如概念整合原理(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1998)、《我们思维的方式》(The Way We Think,2002)等。

二位学者结合现代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称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隐喻分析与意象图式的构建作者:魏梦婷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诗人用诗歌抒情言志,而隐喻作为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解读和意义的构建受到了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和概念整合理论(MIT)为基础,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三首诗A Girl’s Garden、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和Desert Place中选取了在其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了诗歌中的隐喻,探讨了隐喻含义的构建过程,继而建立了“植物——人”和“动物——人”这两个意象图式框架。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可以说诗歌与隐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1]。

语言学自上世纪起就对隐喻进行研究,从单纯的语用学视角到现今的认知语言学视角,有关隐喻的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在其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即CMT)。

他们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

在“A即B”这一形式中,B则可以被称为概念隐喻。

源域通常相對具体,而目标域则更加抽象。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突破了以往的修辞学特性[2]。

2.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MT并不适用于所有隐喻,尤其是一些新奇的隐喻,这是由隐喻的特点所决定的。

不同于含义相对固定的转喻,隐喻含义常常会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发生改变,进而出现新的隐喻,最常见的如漫画、宣传广告等,但概念隐喻理论却无法解读这一类隐喻。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CIT)。

cognitive semantics

cognitive semantics

I. IntroductionII.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原型范畴理论)III. Image Schema Theory (意象图式理论)IV.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理论)V. 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 (概念转喻理论)VI. Figure-Ground Theory(图形-背景理论)VII.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概念整合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 (心理空间理论)Frame Theory (框架理论)Script Theory (脚本理论)Construction Grammar (构式语法)Iconicity TheoryRelevance Theory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the most rapidly expanding school in modern Linguistics. It aims to create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corporating the tools of philosophy, neuro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Cognition is the way we think.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ay we communicate and the way we think.It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hat is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it.CL is contrastive to a ‘logical’view of language.Our car has broken downTraditionalExplanation:A grammatical structureCognitive Explanation:Represented by three mainapproachesExperiential view(经验观)Prominence view(凸显观)Attentional view(注意观)(1) Experiential View•Its main claim is that instead of postulating logical rules and objective defin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introspection, a more practical and empirical path should be pursued.•For example, ask language users to describe what is going on in their minds when they produce and understand words and sentences. (e.g. a car•Car: a box-like shape, wheels, doors, windowscomfort, speed, mobility, independence,social status•The experiential view of words provides a much richer and more natural description of their meanings.Cognitive linguists believe that our shared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also stored in our everyday language and can thus be collected from the way we express our ideas. The transfer of our experience of well-known objects and event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where abstract categories like emotions is involved.e.g. Dad exploded.In order to get a full grasp of this utterance and the notion of anger expressed, we will call up our knowledge of actual explosions of gas stoves, fireworks and even bombs.This means that we will make use of our experience of the concrete world around us.•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Embodied Philosophy(体验哲学) or Experientialism/Experiential Realism)—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认知观。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运作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运作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概念融合理论,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新发展。

此理论所揭示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概念意义生成的科学机理对科学发现及其技术革新的推动力引起国际认知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指导。

不过在国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主要还是体现于语言学领域,或置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

翻译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规律、原则进行了探讨,但是更多的是思索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思考。

文学翻译中,翻译原则通常把形象与概念,即文本与语义对等列为首位[1]。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太现实的。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它可以将对具体翻译技巧的讨论转移到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注重对语言的认知本质研究;它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重点,探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2]。

用概念整合的思维来处理翻译过程的文字符号意义、原文和译文文本的关系,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理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又称概念融合或者交织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 -nier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心理空间是人们思考、交流时为了达到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3]。

概念整合是基于心理空间的一种人类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是综合不同认知域框架的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

其整个过程包括了类推、递归、心智建模、概念范畴以及建构框架等[4]。

概念整合理论关注4个基本的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

四位空间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 ),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 )。

概念合成理论下《峨眉山月歌》的认知解读

概念合成理论下《峨眉山月歌》的认知解读

概念合成理论下《峨眉山月歌》的认知解读作者:张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8期【摘要】文章在回顾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该理论对李白诗歌《峨眉山月歌》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为概念整合理论不仅用于解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整合、概念延伸和假设类推等抽象语言现象,而且对诗歌的语篇分析和意义构建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认知工具。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李白诗歌;合成空间;映射一、引言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又称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Gilles 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1997年出版的《思想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以及2002年与Mark 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考方式:概念合成和思想隐藏的复杂性》(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共同促进了概念合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概念合成理论突破了概念隐喻理论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双域映射的局限,在不同心理空间合成的基础上为语言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是人类普遍思维和活动的认知过程。

概念合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其概念合成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mental space)之间的映射关系。

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 spa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

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

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

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

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

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

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

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