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十五:中国金融衍生品巨额亏损事件回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二十五:中国金融衍生品巨额亏损事件回放

株冶事件

株治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

中储棉巨亏

中储棉是2003年3月设立的中央企业,中储棉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当年10月起进口棉花多达20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升。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如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

中航油事件

2003年以后,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中航油并没有采取断臂措施避免更大损失,而是不断展期,导致亏损急剧扩大,最终亏损5.5亿美元。

中盛粮油事件

2005年2月底到4月期间,CBOT豆油期货一路走强,而内地大豆油现货价格却出现下跌。这一背离使得中盛粮油套期保值不但失去作用,而且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亏损。据判断,每手亏损1700美元左右。按亏损超过1.3亿港币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至少抛空了1万手左右豆油期货,大约27.2万吨。

国储铜事件

2005年11月中旬,中国国家储备局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揭开了国储局和国际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的面纱。据报道,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1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到期日。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从9月份(刘所介入的三个月期铜合约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局为了稳住市场,减少损失,一路抛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国储局已经将部分头寸移仓至2006年的3月和2007年,但是从2006年以来,铜价一路飞涨。据统计,2006年铜期货的价格涨幅已超过75%,5月5日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达到创纪录的每吨7780美元。为避免更大损失,国储局可能已回补了大部分的铜期货空头头寸。市场人士认为,国储铜事件实际亏损金额可能不低于中航油事件5.5亿美元的亏损额度,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称国储铜事件损失惨重。

思考题:从以上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