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案例.pdf

第一章:案例:远期价格:一不分红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为15%,现在的价格是S0=100 元,1年期无风险利率是rf=5%。
问现在该股票的1年期远期价格应是多少?F=100×(1+15%)=115假如股票的远期价格是F=115元,我们设计如下交易策略:第三章:以黄金远期交易为例,考虑如下策略(见表2-1):案例:Accumulator怎么整死中信泰富——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不断发生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巨额亏损案例。
从豪赌原油期货而巨亏5.5亿美金的中航油,至法国兴业银行股指期货投资巨亏71亿美元,到雷曼兄弟次贷资产投资巨亏破产,再到我国红筹公司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一而再成为众多大型公司投资的梦魔。
如何控制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和公司的急迫的课题。
下面我们对中信泰富远期合约巨亏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我国公司该如何有效的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
1、中信泰富公司简介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
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的股价暴跌55%,该公司此前承认其手中的杠杆货币头寸有可能导致近20亿美元的损失。
这家颇具声誉的公司在两个交易日中市值蒸发掉了三分之二,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首批中箭落马的中国企业。
中信泰富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

远期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 例:一家公司三个月后有 100 万美元要投资于 6 个月期的定期存款,该公司担心 3 个月 后的 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可能会低于当前市场利率10%,于是公司与一家银行签定远期利率协议,卖出一份 3X 9的FRA 在协议中约定三个月后以 10%的利率存入6个月期的100万美元定期存款。
情况一:如果 3个月后 6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 8%,低于 10%的协议利率。
公司的损益为:100万X ( 10%-8% X 6/12=1万美元,即可以获得 1万美元的差额 补偿,弥补了实际 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下降 2%的损失,保证了 6个月定期存款 10%的收益。
情况二:如果 3个月后 6个月定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1%,高于 10%的协议利率。
公司的损益为:100万X ( 10%-11% X 6/12=-0.5 万美元,即需要支付 0.5万美元 的利息差额给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抵消了实际 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升 1%带来的额外收 益,但也保证了 10%的预期收益。
远期利率协议的运用(以套期保值为例)远期利率协议属于非标准化的衍生金融工具,较少用于投机获利或套利,主要用于套 期保值。
例如:美国一家 A 银行计划在3个月后拆入一笔 5000万美元6个月期的资金,目前市场 6个月期市场贷款利率为 8.30%。
该银行预测美国 1992年底正遭受通货膨胀的压力,短期利 率可能会上升。
为避免利率上升带来的风险,A 银行1993年1月与B 银行通过电话成交了一笔3X 9的远期利率协议,即 A 银行向B 银行购买了一个 8.30%的远期利率协议。
该交易 成交 3个月后(即 1993年4月 30日前 2个交易日),市场利率上升为 8.80%。
现货市场(即期信贷市场)远期市场现在计划以 8.30%借入 5000 万美元 以 8.30%买入一份 FRA 3 个月后实际以 8.80%借入 5000万美元以 8.80%的参考利率结算(市场利率 8.80%)损益: 6个月后比计划多支出 1250 美元获得 1197 美元收益 交割时的结算金额 = =( (ir-ic) X A X D/B )/ ( 1+ir XD/B )==((8.80%-8.30%) X 5000X 180/360 )/(1+8.8%X 180/360 )==1197 元(不计利息再投资的结算金额为 1250元) A 银行在三个月的现货市场上的损失为( 8.8%— 8.3%) 5000 X 180/360==1250元,多支付的利息发生在 6个月后,与当前获得的 1197美元补偿是等价的。
第五章金融衍生工具案例

大豆豆粕套保套利案例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现货和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国内榨油企业经历了严峻考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4月份以后的大豆及其相关产品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榨油行业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经营陷入困境。
面对痛苦的现实,我们不能不对我国相关行业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当国内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需要同时驾驭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的时候,成败的关键将不是盈利的多少,而是控制风险和价格管理是否成功,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第一是保本,第二是保本,第三才是盈利。
作为现货企业,管理生产、流通和销售,参与市场竞争,是企业管理者们可以直接控制的。
但是,原料和产成品价格的变化,作为单个企业是无法决定的。
很多企业希望准确预测原料和成品价格的变化,并调整产销以帮助企业增加盈利。
但是,要完全做到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通过利用期货市场做到管理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则可以保证企业在价格变动频繁的情况下不受到大的冲击。
期货市场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市场平台,只要运用得当,套期保值、套利、期货现货互相转换等期货交易手段和现货经营紧密结合,都可以成为企业管理经营风险和控制原料、成品价格的有效方式。
大连商品交易所与浙江省油脂协会、浙江永安期货经纪公司合作编纂、精选了数个榨油、饲料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调控原料和产品价格的案例,以理论结合实际的鲜活方式说明通过期货来控制现货的价格和管理风险的具体操作方法,希望能为有关企业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期货市场提供参考。
一:饲料厂豆粕买入套期保值2004年2月,国内豆粕价格受禽流感蔓延的冲击下跌到2760元/吨附近。
某一饲料厂在4月份需要使用豆粕1000吨,由于当时的豆粕价格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来说,明显偏低,饲料厂担心后期随着禽流感的好转,豆粕价格将出现回升,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
为了锁定其后期的豆粕采购成本,饲料厂决定买入大连豆粕0405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金融衍生工具案例

02
案例一: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的基本原理
定义
01
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标准化合约买卖,通常涉及大宗商
品、金融资产等。
特点
02
期货交易具有杠杆效应、高流动性、对冲风险等特点。
功能
03
期货市场为参与者提供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投机等交易机会。
期货交易的策略与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策略
通过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相反的操作,以对冲 价格波动风险。
投机策略
利用对市场走势的预期,在期货市场进行买卖以获取 盈利。
风险管理
控制杠杆、设置止损点、关注市场动态等措施降低风 险。
期货交易的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农产品生产商为规避未来价格下跌风 险,在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最终实 现套期保值。
VS
案例二
某投资机构预期某商品价格上涨,在期货 市场买入期货合约,最终实现盈利。
远期合约的策略与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
通过远期合约,投资者可以规避未来价格波动的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投机
利用远期合约,投资者可以赚取赚取投机收益,但同时也承担着较大 的风险。
对冲
将远期合约与其他投资组合相结合,以降低整体风险。
风险管理
在远期合约交易中,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 态,及时调整头寸,以降低风险敞口。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按基础资产划分
包括股票衍生工具、利率衍生工具、 汇率衍生工具、商品衍生工具等。
按交易方式划分
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 、互换合约等。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发展历程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历了从场内交易到场外交易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企业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名称是一家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主要原材料为铜。
由于铜价波动较大,为了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该企业决定利用铜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在初始阶段,企业的决策看起来是明智的。
他们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相应数量的铜期货合约。
然而,市场的变化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套期保值期间,铜价不仅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上涨,反而大幅下跌。
由于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企业不得不不断追加保证金,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由于企业在现货市场上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下降,而在期货市场上却遭受了损失,套期保值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
这个案例表明,虽然套期保值的初衷是降低风险,但如果对市场走势判断失误,或者没有合理控制仓位和保证金,同样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案例二:个人投资者过度投资期权_____是一位热衷于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他在了解了期权的高杠杆特性后,决定大量投资期权。
起初,他通过购买期权获得了一些小的收益,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充满信心。
于是,他不断加大投资额度,甚至动用了大部分的个人资产。
然而,市场突然发生逆转,期权的标的资产价格走势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
由于期权的高杠杆性,他的损失迅速扩大,最终导致个人资产大幅缩水。
这个案例揭示了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金融衍生工具时,容易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高风险。
过度投资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三:金融机构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误判某知名金融机构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了大量投资。
他们认为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模型分析,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1)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1)
v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贴 息,但在上海当惯老大的管金生(万国证券的总裁) 就是不信这个邪。
v 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 v 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
一开始进入石油期货市场时,中航油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相当于200万桶石油。 v 正是在这种暴利的驱动下,中航油才会越陷越深。2004年, 油价持续走高,对中航油的期权合约头寸不利。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1)
止损不及导致爆仓
v 2004年一季度,如果当时进行结算,则公司亏损将达580万 美元,于是,中航油决定延期交割合约,同时增加仓位,寄 希望于油价能回跌;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1)
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v 由于中航油事件,使中航油公司同阿联酋国家石油的合 资项目遭搁浅,英国富地石油则对中国航油近期的股价 变动,以及展延批准收购富地在中国华南蓝天航空油料 公司股权感到担忧,并表示有权取消这项交易。
v 新加坡石油公司(SPC)决定中断供应燃油给中国航油。 此外,J.Aron公司、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 Standard Bank London 等7家国际银行向中国航油正式发出了追债信。
种的交易无效,该部分成交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 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1)
v 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 400亿元,当日“327”国 债期货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 151.30亿元。
v 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盘价到期交割,万国证券赔60亿元人 民币;如果按照管金生抡板斧砍出的局面算数,万国证券赚 42亿元。第二天,万国证券门前发生了挤兑。
衍生金融工具案例

远期协议远期利率协议例:一家公司三个月后有100万美元要投资于6个月期的定期存款,该公司担心3个月后的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可能会低于当前市场利率10%,于是公司与一家银行签定远期利率协议,卖出一份3×9的FRA,在协议中约定三个月后以10%的利率存入6个月期的100万美元定期存款。
情况一:如果3个月后6个月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8%,低于10%的协议利率。
公司的损益为:100万×(10%-8%)×6/12=1万美元,即可以获得1万美元的差额补偿,弥补了实际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下降2%的损失,保证了6个月定期存款10%的收益。
情况二:如果3个月后6个月定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1%,高于10%的协议利率。
公司的损益为:100万×(10%-11%)×6/12=-0.5万美元,即需要支付0.5万美元的利息差额给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抵消了实际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升1%带来的额外收益,但也保证了10%的预期收益。
远期利率协议的运用(以套期保值为例)远期利率协议属于非标准化的衍生金融工具,较少用于投机获利或套利,主要用于套期保值。
例如:美国一家A银行计划在3个月后拆入一笔5000万美元6个月期的资金,目前市场6个月期市场贷款利率为8.30%。
该银行预测美国1992年底正遭受通货膨胀的压力,短期利率可能会上升。
为避免利率上升带来的风险,A银行1993年1月与B银行通过电话成交了一笔3×9的远期利率协议,即A银行向B银行购买了一个8.30%的远期利率协议。
该交易成交3个月后(即1993年4月30日前2个交易日),市场利率上升为8.80%。
现货市场(即期信贷市场)远期市场现在计划以8.30%借入5000万美元以8.30%买入一份FRA3个月后实际以8.80%借入5000万美元以8.80%的参考利率结算(市场利率8.80%)损益: 6个月后比计划多支出1250美元获得1197美元收益交割时的结算金额==((ir-ic) ×A×D/B)/(1+ir×D/B)==((8.80%-8.30%) ×5000×180/360)/(1+8.8%×180/360)==1197元(不计利息再投资的结算金额为1250元)A银行在三个月的现货市场上的损失为(8.8%—8.3%)5000×180/360==1250元,多支付的利息发生在6个月后,与当前获得的1197美元补偿是等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贷: 2003年7月18日,中国航油与10家国际银行签署了1.6亿 美元的银团贷款协议。 而这就是中航油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资金主力。用借 来的钱,在高风险的OTC市场,进行高风险的期权交易,中 航油简直将游戏玩到了极限,稍有闪失,资金链接不上,便 会导致崩盘。 果然,因国际油价的猛涨,引爆了危机。 爆仓:指帐户亏损额已超过帐户内原有保证金,即帐户内 保证金为零,甚至为负,交易所有权对帐户内所持有仓单强 制平仓。
9
3.一个新的金融品种的产生必须要有成熟的市场 条件配合 缺少必要市场条件的金融期货品种本身就蕴藏着 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进行约束,市场 必然出现混乱情况。 国债期货赖以存在的是利率机制市场化,而直到 今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实现,遑论开设国债 期货的当时。 “327”国债期货事件对目前一些正在拟议推出 的金融衍生工具,比如股票价格指数期货,是一个 警示,我们必须衡量市场条件是否成熟。
10
(3)具有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者一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利金,就可签 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例如,期货交易保证金通常是 合约金额的5%,也就是说,期货交易者可以控制20倍于所投资金额的 合约资产,实现以小搏大。 (4)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幻莫测决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 也成为金融衍生工具高风险性的重要诱因。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不仅仅表现为金融工具价格不确定,还包 括以下几种风险: 第一,交易中对方违约,没有履行所作承诺造成损失的信用风险。 第二,因资产或指数价格不利变动可能带来损失的市场风险。 第三,因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导致投资者不能平仓或变现造成损失的 流动性风险。 第四,因交易对手无法按时付款或交割可能带来损失的结算风险。 第五,因交易或管理人员的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控制失灵而造成损 失的运作风险。 第六,因合约不符合所在国法律,无法履行或合约条款遗漏及模糊导 致损失的法律风险。
14
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由于中航油事件,使中航油公司同阿联酋国家 石油的合资项目遭搁浅,英国富地石油则对中国航 油近期的股价变动,以及展延批准收购富地在中国 华南蓝天航空油料公司股权感到担忧,并表示有权 取消这项交易。 新加坡石油公司(SPC)决定中断供应燃油给中国 航油。此外,J.Aron公司、三井(Mitsui)能源风险 管理公司、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 Standard Bank London等7家国际银行向中国航油正 式发出了追债信。 2004年 11月30日,中国航油发布公告称,已向 当地法院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开展重组业务。 15
16
卖出看涨期权是金融衍生产品中风险最大的一个 品种, 目前国际通行的美式期权规定,持有看涨期权的 交易者可在行权期到来前,在规定的行权价格许可 范围内的任意时间、任意价格行权,如果他不行权, 损失的也仅是保证金; 相反,出售看涨期权的交易方则随时可能被迫承 担因交易对手行权而产生的损失。 所以在国际上,除摩根大通等大投行、做市商外, 很少有交易者敢于出售看涨期权。另外,当中航油 发现方向做错后,也没有买人看涨期权以对冲风险, 减小损失。
4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327”国债进行 贴息,但在上海当惯老大的管金生(万国证券的总裁) 就是不信这个邪。 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 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 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 而且1993年年中,中国高层下狠招儿宏观调控,整 治银行乱拆借,下军令状要把通货膨胀拉下来。 到1995年初,通货膨胀已开始回落。于是管金 生出手,联合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在“327”国债期货 合约上重仓持有空单,且大大超过规定持仓的限量。
3
事件回放
“327”国债是指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 换的3年期国债。 1992—1994年中国面临高通货膨胀压力,银行 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 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货膨胀指数每月公布, 因此,对通货膨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 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 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全称为中国经济开发信托 投资公司)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2
“327”国债期货事件钩沉
事件背景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首先向证券 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 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 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 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 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13
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1亿多 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但此时已回天乏术; 10月26日和28日,中航油因无法追加部分合约保证金而 爆仓,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之后,形势进一步恶化,到11月底发布公告时,中航油已 平仓合约累计亏损约3.9亿美元,而未平仓合约潜在亏损约 1.6亿美元。 中航油巨亏的原因在于中航油在200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 40多美元时,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并且没有制定有效的 风险控制机制; 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中航油没有及时止损,反而不断 追加保证金,最终导致国际油价攀升至每桶55.67美元时没 有资金支持,不得不“爆仓”。 由于有很多期权采取的是信用证方式支付,因此当信用证 到期后,中航油就不得不面临因巨额透支而产生的还款压力。 一旦无力还款,申请破产保护也就在所难免了。
7
经过此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5 400亿元,当 日“327”国债期货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 的一笔交易价格151.30亿元。 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盘价到期交割,万国证券 赔6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管金生抡板斧砍出的局 面算数,万国证券赚42亿元。第二天,万国证券门 前发生了挤兑。 3个月后,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5个月后,管 金生被捕。指控他的罪名有渎职、挪用公款、贪污、 腐败等。 在此前后,上交所总经理、中国证监会主席都换 人了,万国证券也和申银证券合并了。
11
中航油案例
2004年12月1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 公司(China Aviation Oil, CNAO.SI)(简称中航油) 通过新加坡交易所发布公告:公司正在寻求法院保 护,以免受债权人起诉。 此前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约合45亿人民币)的 衍生工具交易亏损。 由于与9年前的巴林银行一样案发新加坡,一样 是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失控所引起,所以,业界称 之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
1
二.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
(1)依存于传统金融工具。 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金融衍生工具不能独立存在,它要随传统金融工具 的发展而发展。 二是金融衍生工具往往根据原生金融工具预期价格的变 化定值。 (2)借助跨期交易。 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 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一定条件进行 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 这就要求交易双方对利率、汇率、股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易者 的交易成败。
5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 “327”国债进行贴息。 当日上午一开盘,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凭借利好率领 多方,一路掩杀过来,用 80万口将前一天148.21元的收盘价 一举攻到148.50元,接着又以120万口攻到149.10元,又用 100万口攻到150元,下午攻到151.98元。 面对多方的步步紧逼,管金生一直在拼死抵抗。不幸的 是,此时万国证券的同盟军辽国发突然倒戈,改做多头,于 是形势大变,“327”国债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 共上涨了3.77元! 这意味着什么?“327”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 十几亿。面对巨额亏损,管金生只有孤注一掷,于是,在下 午4:22分开始出手,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 元,然后争分夺秒连续用几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打到148元, 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狂炸尾市,把价位打到 147.40 元。
12
止损不及导致爆仓
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买卖石油衍生产品。 除了对冲日常业务的风险外,公司也从事投机性的交易 活动。一开始进入石油期货市场时,中航油获得了巨大的利 润——相当于200万桶石油。 正是在这种暴利的驱动下,中航油才会越陷越深。2004 年,油价持续走高,对中航油的期权合约头寸不利。 2004年一季度,如果当时进行结算,则公司亏损将达580 万美元,于是,中航油决定延期交割合约,同时增加仓位, 寄希望于油价能回跌; 二季度,油价再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 000万美元左 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将期权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 并再次增仓; 2004年10月,油价创新高,而中航油所持仓位已达5 200万桶,账面亏损再度大增¨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 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账面 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 000万美元的额外保 证金;10月20日,
8
监管当局应该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
实际上,在“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前,上海证券交易 所已经出现因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314”国债期货合约 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 但当时的上交所对此没有做出迅速反应,导致惊天大案 “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发生。如果当时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对 “314”国债期货合约的异动进行严厉查处,并出台相关规定 防患于未然,那么管金生也就不可能有机会透支炒作。 但这仅仅是如果,历史毕竟不相信假设。不幸的是,随 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在监管的及时性问题上并没有吸取教训, 对“中科系”、“亿安系”、“德隆系”的查处均是在股价 已经被炒到高位并且庄家获取丰厚利润后才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