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案例

合集下载

(完整版)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完整版)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130112300110 洪月佳2015-05-04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案例分析本文将结合金融衍生产品产生原因、主要工具、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并结合两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别为西南航空公司套期保值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能盈利;中航油投资失败这两个案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结合案例对金融衍生品的存在意义,及其实质进行阐述。

一、产生原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利率摆动幅度幅度的增大,使债券和股票市场都经历了几段剧烈动荡的时期。

由于经历的动荡与金融不断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管理者更加注重管理风险。

在规避风险的利益驱动下,通过金融创新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

这种工具被称为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经成为极为有效地风险管理工具。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并不是一种投机手段,将其作为投机手段那么我们也将看到由于杠杆效应,其需要承担的巨大代价。

稍后我们更加具体的进行分析。

二、主要工具:远期合约、金融期货、期权、互换。

远期合约:指交易双方达成在未来(远期)某一时间进行某种金融交易的协议。

金融期货合约: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期权合约: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

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互换合同: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

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

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三、保值而非投机的体现假定现在为3月份,某农场主6月份有3万斤谷物要收获并出售,同时某粮食公司计划6月份收购3万斤同种谷物,他们都希望3个月后能以今天的价格成交,即双方都不愿冒价格变动风险。

已知:谷物现价0.275元/斤;期货价格0.32元/斤。

金融衍生品名词解释及案例

金融衍生品名词解释及案例

金融衍生品名词解释与案例一。

分类1. 按照基础工具各类分(1)股权类产品的衍生工具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2)货币衍生工具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3)信用衍生工具信用互换、信用联结票据2. 按金融衍生工具自身交易的方法与特点分类(1)金融远期合约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远期股票合约(2)金融期货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货(3)金融期权标准化期权、权证(4)金融互换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股权互换、信用违约互换二。

名词解释与案例1. 远期利率协议(1)解释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交换协议期间内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的金融合约。

签订该协议的双方同意,交易将来某个预先确定时间的短期利息支付。

用以锁定利率和对冲风险暴露为目的的衍生工具之一。

其中,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支付以合同利率计算的利息,卖方支付以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

远期利率协议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作为一种场外交易工具,远期利率协议的合同条款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二是并不进行资金的实际借贷,尽管名义本金额可能很大,但由于只是对以名义本金计算的利息的差额进行支付,因此实际结算量可能很小;三是在结算日前不必事先支付任何费用,只在结算日发生一次利息差额的支付金融机构使用远期利率协议(FRA)可以对未来期限的利率进行锁定,即对参考利率未来变动进行保值。

功能通过固定将来实际交付的利率而避免了利率变动的风险利率用利差结算,资金流动量小,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又无需改变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工具远期利率协议具有简便、灵活、不须支付保证金等优点(2)案例甲公司预期在未来的3个月内将借款100万美金,借款时是为6个月,假定该公司准备以LIBOR获得资金。

目前LIBOR利率为6%,公司希望筹资成本不高于6.5%,为了控制筹资成本,该公司与B客户签署了一份‘远期利率协议’。

利率互换案例分析

利率互换案例分析

利率互换案例分析利率互换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它允许两个当事人交换一段时间内的利率支付流。

在这种交易中,两个当事人约定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日期上交换利率支付流。

利率互换通常用于对冲风险、管理利率风险或者实现投资组合的特定目标。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利率互换的应用和影响。

假设A公司拥有一笔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而B公司拥有一笔10年期浮动利率债券。

A公司担心未来市场利率上升,而B公司则担心未来市场利率下降。

于是,A公司和B公司达成了一项利率互换协议。

根据协议,A公司同意向B公司支付固定利率,而B公司则向A公司支付浮动利率。

假设固定利率为5%,浮动利率为LIBOR+2%。

在每个支付日,A公司将向B公司支付利息,而B公司将向A公司支付利息。

在这个案例中,利率互换对A公司和B公司都产生了影响。

对于A公司来说,利率互换提供了一种对冲风险的方式。

如果市场利率上升,A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但同时也会收到来自B公司的更高利息。

这样,A公司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来锁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从而避免未来利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B公司来说,利率互换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的方式。

如果市场利率下降,B公司需要支付更低的利息,但同时也会收到来自A公司的更低利息。

这样,B公司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来锁定一个浮动的利率,从而避免未来利率下降所带来的风险。

此外,利率互换还可以帮助A公司和B公司实现各自的投资组合目标。

比如,A公司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来实现投资组合的多样化,而B公司可以通过利率互换来实现投资组合的套期保值。

总的来说,利率互换在这个案例中起到了对冲风险、管理利率风险和实现投资组合目标的作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互换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利率互换的概念和作用。

金融衍生工具案例.pdf

金融衍生工具案例.pdf

第一章:案例:远期价格:一不分红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为15%,现在的价格是S0=100 元,1年期无风险利率是rf=5%。

问现在该股票的1年期远期价格应是多少?F=100×(1+15%)=115假如股票的远期价格是F=115元,我们设计如下交易策略:第三章:以黄金远期交易为例,考虑如下策略(见表2-1):案例:Accumulator怎么整死中信泰富——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不断发生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巨额亏损案例。

从豪赌原油期货而巨亏5.5亿美金的中航油,至法国兴业银行股指期货投资巨亏71亿美元,到雷曼兄弟次贷资产投资巨亏破产,再到我国红筹公司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一而再成为众多大型公司投资的梦魔。

如何控制公司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成为我国监管部门和公司的急迫的课题。

下面我们对中信泰富远期合约巨亏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我国公司该如何有效的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

1、中信泰富公司简介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

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的股价暴跌55%,该公司此前承认其手中的杠杆货币头寸有可能导致近20亿美元的损失。

这家颇具声誉的公司在两个交易日中市值蒸发掉了三分之二,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首批中箭落马的中国企业。

中信泰富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投行集体唱多油价上涨,燃油成本增加,东航进 行套期保值,陷入投行设好的圈套 与数家国际知名投行签订55份远期航油合约,包 2008.6 含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
2008. 12 2009.1
航油价格下降到40美元/桶,东航浮亏62亿元 国资委表示将通过非公开发行给予东航30亿元注 资,两个星期后增加到70亿元,东航避免破产
德国金属公司 MG (母公司)
巨额亏损主要原因
行情误判,反向变正向,对冲 操作形成大量滚动损失 头寸大,套保时间长,基差数 多,基差风险大 保证金不足,市场反弹之前被 强制平仓 过度投机,头寸远超合理套期 保值数量。
19931997
1996
巨额亏损直接原因
MRGM 公司管 理层对期货市 场行情判断失误,认为石油期货市 场在长时间内都是反向市场,存在 较强的投机心理!
1989 1992 1993 后期 1993. 12
获得 Castle 公司 49% 股份,其美国分公司 MGRM 与其签订十年长期购买合约 MGRM 与客户签订了大量固定价格的十年长期 销售合约 MGRM在NYMEX建立了相当于1.6亿桶的多头头 寸,进行延展式套保操作 油价下滑,出现大量亏损,被要求追缴保证金, 不得不大量平仓,亏损13亿美元,之后花费10亿 美元与Castle公司解约 150家德国和国际银行对 MG公司采取数额高达19 亿美元的拯救行动,MG公司避免破产 MG公司完全退出美国石油市场
签订外汇买卖合约 13家银行 2010年10月到期 合约最高金额94亿澳元 约定澳元兑美元1 : 0.87 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 富赚取差价,汇率上涨 一定幅度,合约终止, 最高利润5150万美元 澳元汇率下跌,中信泰 富受汇率差价损失,并 且加倍买入澳元,亏损 无下限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

金融衍生品案例【篇一:金融衍生品案例】株洲冶炼厂株洲冶炼厂于1956 年成立,曾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 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95 年,株洲冶炼厂利用进出口权便利,开始在境外从事锌期货投资业务,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获得一定收益,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锌期货操盘手权利逐渐膨胀,株洲冶炼厂对他以及从事的外盘期货交易采取了放任态度。

1997 年3 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 美元的价位上向外抛售合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 美元,如果做套期保值,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获利150 美元,也可避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

但是后来锌价上扬到l 300 美元,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开始做空,即抛出了远远大于株洲冶炼厂年产量的供货合同,目的是通过抛出大量供货合同打下市场价格,等锌价跌至价格较低的抛出价格以下时大量买入合同平仓,保留高价位的卖出合同如期交割获利。

但由于对锌价走势判断的错误以及交易对家逼仓,锌价并没有如预期下跌,而是一路攀升到1674 点。

按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规定,买卖双方须缴纳合同金额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支付保证金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在1997 年3 月~7 月间,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因无法支付保证金,多次被逼平仓。

面对巨大的空头头寸和过亿美元的损失,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不得不向株洲冶炼厂报告,当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 万吨锌,相当于株洲冶炼厂全年总产量的 1.5 倍。

虽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株洲冶炼厂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形成 1.758 亿美元(14.6 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2003 年底至2004 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金融衍生品案例分析 (2)

金融衍生品案例分析 (2)

金融衍生品案例分析【内容提要】 (2)【关键词】 (2)1.巴林银行案 (2)1.1案例摘要 (2)1.2破产经过 (2)1. 2. 1交易员里森 (2)1. 2. 2“88888” 账户 (3)1. 2. 3日经指数期货的赌博 (3)1.3巴林银行案的教训与意义 (5)1. 3.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5)1. 3.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5)1. 3.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1. 3. 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5)2.其他金融衍生品案例 (6)2.1株洲冶炼厂案 (6)2.2国储铜案 (6)2.3中储棉案 (7)2.4中盛粮油案 (7)3.结束语 (7)【内容提要】伴随着中国即将开放的股指期货市场的到来,中国的衍生品市场也将逐渐发展、开放。

对于中国的千千万万个企业来说,将能更深入的接触到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能带给企业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益处,但也可能因为其巨大的杠杆率而带给企业毁灭性的资产损失。

许多著名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灾难并非全因衍生性交易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

本报告试图通过对近十年来五个重大的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告诉读者:企业从事衍生工具交易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切实保证相关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被有效地执行。

【关键词】衍生品;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巴林银行;株洲冶炼厂;国储铜;中储棉;中盛粮油1.巴林银行案1. 1案例摘要英国巴林银行(Barings Group)成立于1762年,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名声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

巴林集团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巴林兄弟公司,主要从事企业融资、银行业务及资本市场活动。

(2)巴林证券公司,以从事证券经纪为经营目标。

(3)巴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以资产管理及代管个人资产为目标。

(4) 该集团在美国一家投资银行拥有40%的股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