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

近十年央企在衍生金融工具上遭受的重大损失案例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已为世人所共识。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谈起“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人们大多聚焦于美国及西方国家,殊不知,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

近些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为了追逐投资性收益、规避风险、短期投机套利等目的,投资于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

其中,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

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和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这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会发生如此普遍如此严重的损失?原因何在?企业能否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如何有效防范风险?对此,有必要深刻反省和探讨。

一、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总体情况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呈以下主要特点。

1.参与企业多,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

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9.8亿元,浮亏163.8亿元)。

在境内的合约市值为357.4亿元,形成了1.3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亿元,浮亏5.8亿元);在境外的合约市值为894.6亿元,形成了112.7亿元的浮动净亏损(浮盈45.3亿元,浮亏158.0亿元)。

2.非标准化合约多,交易对手集中,交易风险高。

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OTC),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假设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中参与了一项利率互换交易。

该交易涉及未来的利率变动风险,银行作为利率的固定方,承担了固定利率支付的义务。

假设在交易过程中,利率出现了大幅波动,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

首先,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银行应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和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有效的验证和审查,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建立合理的风险度量指标,如价值敞口、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等,对潜在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估。

在本案例中,银行应该对利率互换交易进行全面的风险度量和评估。

通过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风险度量指标,银行可以对利率波动对其持仓的影响进行估计,并及时获取固定方的亏损敞口。

其次,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对策。

一方面,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及时采取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措施。

对于利率互换交易而言,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利率风险对冲和风险传导控制等措施来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和监测机制。

银行应对风险度量和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内部和外部风险报告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对于本案例,银行应该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

例如,可以通过与其他交易对手达成风险对冲交易,以降低潜在亏损。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利率互换交易的组合管理、风险传导控制等方式来降低风险。

总之,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合理的风险对策,银行能够有效管理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降低潜在亏损风险,并确保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住友商事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住友商事

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案例——住友商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失敗案例——住友商事另一个与巴林银行事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是日本住友商事在伦敦铜期货市场上所遭受的灾难性巨亏。

住友事件之所以不如巴林事件那么有名,是因为巴林银行最终倒闭了,而住友商事则凭借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而延续了下来。

然而,从违规越权操作的角度来看,住友商事事件甚至更为恶劣。

住友商事在伦敦铜期货市场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Yasuo Hamanaka)不仅利用公司的名义为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定,而且,还漠视规范交易的条款及规定,试图利用住友财团的巨大财力来操纵全球铜市,导致全球铜市一度低迷。

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金融市场的法规,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从而受到了监管故们及法律的严厉惩罚。

背景滨中泰男与住友财团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团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四大垄断财团。

如今,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第一劝业银行、三和等六大垄断财团掌握着日本的经济命脉,控制着日本的大量公司。

住友集团(すみともグループ)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

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

如今的住友财团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

在冶金方面,财团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在全球拥有众多矿山和冶炼厂。

住友商事是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是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

住友商事有着几百年做铜生意的经验,很早就参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金属交易,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交易上有很大影响力。

伦敦金属交易所成立于1877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其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主要的影响。

伦敦金属交易所公布的成交价格被广泛作为世界金属的基准价格。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失败的案例分析

投行集体唱多油价上涨,燃油成本增加,东航进 行套期保值,陷入投行设好的圈套 与数家国际知名投行签订55份远期航油合约,包 2008.6 含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
2008. 12 2009.1
航油价格下降到40美元/桶,东航浮亏62亿元 国资委表示将通过非公开发行给予东航30亿元注 资,两个星期后增加到70亿元,东航避免破产
德国金属公司 MG (母公司)
巨额亏损主要原因
行情误判,反向变正向,对冲 操作形成大量滚动损失 头寸大,套保时间长,基差数 多,基差风险大 保证金不足,市场反弹之前被 强制平仓 过度投机,头寸远超合理套期 保值数量。
19931997
1996
巨额亏损直接原因
MRGM 公司管 理层对期货市 场行情判断失误,认为石油期货市 场在长时间内都是反向市场,存在 较强的投机心理!
1989 1992 1993 后期 1993. 12
获得 Castle 公司 49% 股份,其美国分公司 MGRM 与其签订十年长期购买合约 MGRM 与客户签订了大量固定价格的十年长期 销售合约 MGRM在NYMEX建立了相当于1.6亿桶的多头头 寸,进行延展式套保操作 油价下滑,出现大量亏损,被要求追缴保证金, 不得不大量平仓,亏损13亿美元,之后花费10亿 美元与Castle公司解约 150家德国和国际银行对 MG公司采取数额高达19 亿美元的拯救行动,MG公司避免破产 MG公司完全退出美国石油市场
签订外汇买卖合约 13家银行 2010年10月到期 合约最高金额94亿澳元 约定澳元兑美元1 : 0.87 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 富赚取差价,汇率上涨 一定幅度,合约终止, 最高利润5150万美元 澳元汇率下跌,中信泰 富受汇率差价损失,并 且加倍买入澳元,亏损 无下限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既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投资的风险,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案例一:某企业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名称是一家大型的制造业企业,其主要原材料为铜。

由于铜价波动较大,为了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该企业决定利用铜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在初始阶段,企业的决策看起来是明智的。

他们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相应数量的铜期货合约。

然而,市场的变化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套期保值期间,铜价不仅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上涨,反而大幅下跌。

由于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制度,企业不得不不断追加保证金,导致资金链紧张。

同时,由于企业在现货市场上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下降,而在期货市场上却遭受了损失,套期保值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反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压力。

这个案例表明,虽然套期保值的初衷是降低风险,但如果对市场走势判断失误,或者没有合理控制仓位和保证金,同样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案例二:个人投资者过度投资期权_____是一位热衷于投资的个人投资者,他在了解了期权的高杠杆特性后,决定大量投资期权。

起初,他通过购买期权获得了一些小的收益,这使得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充满信心。

于是,他不断加大投资额度,甚至动用了大部分的个人资产。

然而,市场突然发生逆转,期权的标的资产价格走势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

由于期权的高杠杆性,他的损失迅速扩大,最终导致个人资产大幅缩水。

这个案例揭示了个人投资者在面对金融衍生工具时,容易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高风险。

过度投资和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个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案例三:金融机构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误判某知名金融机构在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上进行了大量投资。

他们认为通过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模型分析,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案例

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风险案例大鳄栽过的跟头1.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1995年3月,业务员李森投资日经25期货指数失利。

合计损失达13亿美元,相当于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

2.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1994年1月,德国MGRM集团在美国高息筹资,投资石油期货。

损失13亿美元,相当于集团一半的资产。

3.美国橘郡破产事件1994年12月,美国加州橘郡财务长雪铁龙以政府名义筹资,进行票据投资,最后亏损18亿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产。

4.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1995年9月,因为交易员井口俊英账外买卖美国联邦债券,造成1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大和银行1/7的资产。

德国MG集团石油事件潜在风险——从规避风险到制造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是应了市场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然而,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诞生的是其基因中携带的高风险性中航油事件是一起纯粹的金融投机事件。

有人把事件的根源归咎于目前愈发繁荣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实际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出现是应了市场对于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

如果真要追究责任的话,进入操作阶段,不考虑金融衍生工具潜在风险的不恰当操作手段才是最终导致风险出现的源头。

同时,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作为中航油的母公司,可以从德国MG集团吸取经验,同样是处理子公司的亏损问题,德国MG集团在对待美国子公司MGRM金融投机的问题上表现出的较强硬态度值得借鉴。

与前两起事件不同,德国MG集团美国子公司MGRM的金融衍生工具操作失败本质上不是由于过度膨胀的利益欲望驱使,实际上,这是一起本意为规避风险最终却制造了风险的事件。

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性,更明确了金融衍生工具在起到规避风险作用的同时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

同时,促生了学界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操作中规避风险问题的讨论。

1992年,从事工程与化学品业务的德国MG集团美国子公司MGRM为了与客户维持长远的关系,签订了一份10年的远期供油合同,承诺在未来10年内以高于当时市价的固定价格定期提供给客户总量约1.6亿桶的石油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额亏损根本原因
期权合约
东航单边看多,为了对冲主动 合约产生的期权金而签订的被动合 约(卖出看跌期权),产生了巨大 风险敞口。
卖出看涨期权
买入看涨期权 主动合约 套期保值 以约定价(最高 150 美 元)在未来规定时间在 对手买入航油1135万桶
卖出看跌期权 目的:对冲主动 被动合约 合约期权金 巨亏元凶 以 不 低 于 每 桶 62.35 美 元在未来规定时间在对 手买入航油1135万桶
日本昭和壳牌公司(Showa Sheu Sekigu K.K)
1989
壳牌公司购买远期合约,约定90 天后以1 美元兑 145日元的汇率购入美元
公司交易部门坚信美元最终会升值,不断展期价 值高达 64 亿美元的远期合同,远超每月 2 亿美元 的风险敞口上限 日本财政部禁止远期合约上的以新代旧行为 投机交易被揭露,美元汇率降低至 125 日元,公 司亏损1280亿日元(约10.5亿美元)
德国金属公司 MG (母公司)
巨额亏损主要原因
行情误判,反向变正向,对冲 操作形成大量滚动损失 头寸大,套保时间长,基差数 多,基差风险大 保证金不足,市场反弹之前被 强制平仓 过度投机,头寸远超合理套期 保值数量。
19931997
1996
巨额亏损直接原因
MRGM 公司管 理层对期货市 场行情判断失误,认为石油期货市 场在长时间内都是反向市场,存在 较强的投机心理!
启示:企业不能以投机的心态
被动合约
以每桶 72.35 至 200 美元 的价格出售航油约 300 万桶
做套保,必须坚持套期保值原则, 杜绝投机交易,合理控制风险, 正确设立止损策略,并要有专业 的套期保值业务人员,进行严格 的操作交易。
德国金属公司( Metallgesellschaft AG, MG)
中信泰富
以 4.15 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 10 亿 巨额亏损主要原因 2006.3 吨磁铁矿资产开采权的公司 Sino Iron 和 Balmoral 目标错位:目的是最小化澳元 Iron全部股权,项目总投资42亿美元 波动风险,签订 KODA目的是 与 13 家银行签订 24 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KODA , 最大化利润 2008.7 其中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最多达90.5亿澳元 错选工具: KODA不是用于套 期保值,而是投机产品 两次降息使澳元大幅度贬值。公司终止部分合约, 2008. 过度投机:真实澳元需求远低 至 10 月 17 日实亏 8.07 亿港元,仍在生效的外汇式 9-10 于投资购买的澳元 合约按公允价值亏损147亿港元 内部监管存在问题,越权操作 2008. 股价暴跌 55% ,两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 2/3 10
客户
10年远期 供油合同
启示: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必须
美国分公司 MRGM 持股49%
建立期货合 约多头头寸 NYMEX
提供石油 提炼产品
Castle公司
要有足够专业的知识或具有专业水准 的技术人员,对套期保值方案进行合 理的设计和测试,对各种风险进行有 效的管理和控制,避免因贪图高额收 益的投机行为。
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时,一方面需要 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技术人员,另一方 面也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措施,合理设计头寸数量,避免投机 行为。
东方航空公司
20032008 2008
东航利用燃油期权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原油价格 一路飙升,东航套保头寸盈利不断增加
巨额亏损主要原因
合约数量不对等 单边看多预测,未考虑到反向 行情 对价格存在侥幸心理,试图利 用反向操作对冲权利金 对冲比例偏高,偏离套期保值 的初衷,参与投机 协议时间长达 3 年,不能根据 市场行情立即处理头寸
投资原因
日本精炼石油市场价格和市场 份额相对稳定,而原油价格和汇率 的变动会对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19901992
亏损主要原因
1992.4ຫໍສະໝຸດ 1992 年底 监控不力,头寸远超公司规定, 管理松散 汇报不当,交易的逐级汇报应 每日进行 沟通乏力,外汇风险和石油价 格风险的规避措施不能各行其 是 外汇汇率预测严重错误,且没 有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
签订外汇买卖合约 13家银行 2010年10月到期 合约最高金额94亿澳元 约定澳元兑美元1 : 0.87 澳元汇率上涨,中信泰 富赚取差价,汇率上涨 一定幅度,合约终止, 最高利润5150万美元 澳元汇率下跌,中信泰 富受汇率差价损失,并 且加倍买入澳元,亏损 无下限
启示:企业为了锁定成本或收益而
投行集体唱多油价上涨,燃油成本增加,东航进 行套期保值,陷入投行设好的圈套 与数家国际知名投行签订55份远期航油合约,包 2008.6 含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卖出看涨期权
2008. 12 2009.1
航油价格下降到40美元/桶,东航浮亏62亿元 国资委表示将通过非公开发行给予东航30亿元注 资,两个星期后增加到70亿元,东航避免破产
1989 1992 1993 后期 1993. 12
获得 Castle 公司 49% 股份,其美国分公司 MGRM 与其签订十年长期购买合约 MGRM 与客户签订了大量固定价格的十年长期 销售合约 MGRM在NYMEX建立了相当于1.6亿桶的多头头 寸,进行延展式套保操作 油价下滑,出现大量亏损,被要求追缴保证金, 不得不大量平仓,亏损13亿美元,之后花费10亿 美元与Castle公司解约 150家德国和国际银行对 MG公司采取数额高达19 亿美元的拯救行动,MG公司避免破产 MG公司完全退出美国石油市场
2008. 12
中信集团 (母公司)
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重组协议,通过重组方案
收购、投资 中信泰富 功能币种 美元 Sino Iron和 Balmoral Iron
巨额亏损根本原因
金融衍生品的巨额利润使实体 企业忽略了风险,交易范围超出锁 定利润所需。公司对复杂的衍生交 易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有效的风险控 制程序。
石油现货市场
(1) (2) 成本 (美元) 日本壳牌公司 收入 (日元) 日本市场
母公司
(1)该公司从世界石油市场购入原油,面临石油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 (2)该公司从其母公司通过长期合同以固定价格购入石油,仅面临汇率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