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与音乐剧之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分析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与风格多种多样,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条件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一、戏剧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戏剧形式繁多,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多种形式。

其中,话剧是较为常见和主流的形式。

话剧通常以现实题材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剧情发展,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转折点。

音乐剧则结合戏剧和音乐的元素,融合了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

舞剧则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舞姿和动作展现剧情。

二、戏剧风格的比较1. 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风格之一。

班固的《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山之作,其写实的风格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现实主义戏剧强调真实性和现实问题的反映,以人民生活、社会冲突和社会现象为题材,力求展现真实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包括曹禺的《雷雨》、郭小云的《白毛女》等。

2. 抒情主义风格抒情主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另一种重要风格。

抒情主义戏剧追求表达人类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深度,注重对人物心理以及情感变化的描写。

在形式上,抒情主义戏剧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化的舞台布景来增强戏剧效果。

著名的抒情主义戏剧作品有鲁迅的《药》和陈独秀的《边城》,它们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实验性风格实验性是中国现代戏剧中的另一种特色风格。

实验性戏剧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和艺术手法,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实验性戏剧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命运,运用多样化的舞台布景、音乐、服装等元素来呈现剧情。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袁阔成的《北京法源寺》和孟京辉的《活着》。

三、形式与风格的演变中国现代戏剧在形式与风格上经历了演变与发展。

20世纪初期的戏剧大革命推动了中国戏剧形式和风格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戏剧的发展。

从传统戏曲到话剧、音乐剧、舞剧,中国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浅析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音乐和戏剧话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其在艺术上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音乐在戏剧话剧中的作用、戏剧话剧对音乐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现状。

一、音乐在戏剧话剧中的作用音乐在戏剧话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情感的诠释、舞台效果的补充和强化。

首先,音乐可以通过旋律、音调、和声等手段,传达出戏剧话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有时候,音乐中的一句歌词就可以表达出整个剧情的主题和精髓。

另外,音乐还可以通过声音的波动、节奏的变化和音量的加强,营造出现场气氛,提升现场观众的情绪。

比如,在悲剧中,音乐可以采用悲伤的旋律、低沉的音调,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戏剧中所表达的悲剧性质。

另外,音乐还可以通过器乐演奏等形式,丰富舞台效果。

比如,音乐可以根据剧情来运用各种乐器的特点,让听众感觉到乐器和舞台效果的相互呼应。

此外,音乐还可以用于掩盖背景音乐的突兀效果,间接地弥补背景音乐在舞台表现中的不足之处。

二、戏剧话剧对音乐的影响戏剧话剧对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戏剧话剧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丰富了音乐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音乐可以为一些话剧作品赋予生命,增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戏剧话剧中,各种音乐元素(如旋律、歌词、节奏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些因素的融合和转化成为了音乐创作的基础。

此外,戏剧话剧在对音乐的影响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带动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

戏剧话剧越来越多地将音乐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首要元素,直接带动了现代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而音乐产业的迅速发展则又反过来促进了戏剧话剧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刺激音乐创作的创新和更新。

戏剧话剧的不断创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创作者们更加注重音乐与剧情之间的协作,力求写出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和主题曲。

三是促进了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比较视域下音乐剧电影中的媒介转换与艺术融合

比较视域下音乐剧电影中的媒介转换与艺术融合

比较视域下音乐剧电影中的媒介转换与艺术融合摘要:如何看待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关系,是音乐剧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戏曲作为同音乐剧一样的融音乐、舞蹈和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结合,产生了中国最具本土化和民族化特征的电影类型之一——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的发展为中国音乐剧的电影化创作提供了基于本土的借鉴路径,这也构成了音乐剧本土化探索中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音乐剧电影;戏曲电影;媒介转换;虚实矛盾不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1927),还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电影在世界各地发出的第一声音乐混响,聚焦于音乐巨星和名伶,展现的是音乐艺人在时代语境中的奋斗和挣扎。

可以说,声音的出现,进一步激发出了电影与音乐、戏剧共通共荣的艺术魅力。

在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和好莱坞的电影、唱片并列为三大龙头文化产业,百老汇和好莱坞互动频繁,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剧目几乎都拍摄了相应的电影版本,电影版的《芝加哥》(2002)更是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大奖,受到音乐剧和电影行业的双重认可。

音乐剧的电影化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路径,作为舞台艺术的音乐剧想要在众媒时代的今天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艺术影响力,就需要借助受众面更广、传播更便捷、视听技术更成熟的电影媒介,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逻辑,也有美学层面的必然。

音乐剧的电影化改编,尤其是经典音乐剧改编,不仅可以以影像的形式留存经典版本的艺术表现,实现对原作的更大范围的影院及互联网传播,更能在舞台版本和影像版本之间形成跨媒介、跨艺术门类的互文,从而产生更具文本多义性的生产空间和阐释空间。

虽然音乐剧电影化有较大的必然性,但音乐剧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地域环境、生产空间和受众接受等多方面的制约,一直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多样化娱乐形式的需求增加,本土的音乐剧创作渐渐蓬勃起来,而其影像化实践却迟迟没有起步,尽管不时有作品如《爱我就给我跳支舞》(2009)、《一夜成名》(2012)、《家》(2018)等打出“中国首部音乐剧电影”“中国大陆首部音乐剧电影”“填补中国没有音乐剧电影的空白”等宣传口号,但市场上依然没有出现一部兼具音乐剧和电影双重艺术审美且取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出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戏剧作品依据不同的题材形式类别,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它的戏剧性。

像(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话剧,最重要的是言语,而对于舞剧,则是舞蹈和音乐,对于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剧或是歌剧,则是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综合,其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音乐对于戏剧的表现也不是X的,由于西方传统音乐缺少语意的精确性,使得音乐并不合适表现事实与观念,而更合适表现心理活动和感情状态。

由此,如果一部音乐戏剧中全部是纯音乐或是纯舞蹈,那就很难被称为戏剧,而如果一部戏剧中只有言语,那么任何形式的音乐改动必定会损害它的戏剧性。

这也正是音乐难以脱离言语文字而与其他艺术门类构成戏剧作品的重要原因。

当然,音乐也不是毫无语义的参考,就像动作也能表达特别的感情一样。

它的抽象意念也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的影响,这是许多代累积下来的一种音乐心理反映。

比方一段乐曲缓慢消沉,那就很可能表现痛苦或郁闷,而不会是快乐和热情。

因此,我们在戏剧音乐中表达痛苦,虽然不必肯定要小调和缓慢的速度,但是感情却肯定存在于这些手法之中,一般而言,作曲家也不会用它们来表达热情或者快乐,除非在一个非常虚伪的情景中,或者在一个无调性的背景中。

除了音乐之外,许多戏剧构成元素都可以具有这样的作用,就像舞台布景、面部表情、灯光、动作手势等等,这些因素也往往需要融合剧本的言语才能表现得详细而精确。

虽然音乐本身的特性无法直接构成戏剧,但当音乐融入戏剧作品后,地位便不仅仅服从于剧本了,有时可以成为戏剧的主宰,因为在感情表达层面,音乐可以拓宽戏剧的表现力,具有超越言语表达的优势。

正如克尔曼(Joseph Kerman)在(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 as drama)中所言: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意义明确,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白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超越这个层面。

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

这也就是说,对观众而言,当音乐与戏剧角色或戏剧情景相结合,感受到的不仅是角色外部的动作和言语,而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状态,音乐在一个层面上的效果远胜于言语对白。

音乐表演与戏剧元素的交融

音乐表演与戏剧元素的交融

音乐表演与戏剧元素的交融音乐与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表演中的交融却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音乐表演中的戏剧元素,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而戏剧中的音乐则能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在舞台上,音乐和戏剧元素的融合能够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体验。

首先,音乐表演中的戏剧元素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往往难以直接传达情感。

而戏剧元素的引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节设置等方式,将音乐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相结合。

这样,音乐就能够通过戏剧的手法,更加生动地表达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例如,在音乐剧《猫》中,音乐与戏剧元素的交融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猫的孤独、渴望和悲伤。

而如果只是单纯地演唱歌曲,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其次,戏剧中的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音乐能够为戏剧增加情感的张力,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剧情的发展。

在戏剧中,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音调等方式来传达情感,使得观众在情节的推进中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音乐常常被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通过音乐的引导,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音乐表演与戏剧元素的交融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舞台效果。

在音乐剧中,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戏剧元素与音乐相结合,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通过灯光、舞蹈等手法的运用,音乐表演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舞台效果,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这种交融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使得音乐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音乐表演与戏剧元素的交融也需要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和创作。

只有在音乐和戏剧元素的平衡中,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如果音乐过于突出,可能会掩盖了戏剧的表达,使得故事情节不够清晰。

而如果戏剧元素过于强调,可能会削弱音乐的表现力,使得音乐变得平淡无味。

因此,艺术家们需要在音乐表演中恰当地运用戏剧元素,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浅论歌剧中戏剧与音乐的关系

浅论歌剧中戏剧与音乐的关系

浅论歌剧中戏剧与音乐的关系作者:张龙飞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3期【摘要】歌剧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音乐市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全方面研究国外和国内的歌剧市场,其发展得益于它的商业动作经验。

从一开始,歌剧就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发展项目。

商业运作的前提条件,一是必须拥有很好的作品;二是做好宣传工作。

【关键词】歌剧;商业化的发展;调研;考察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61-02一、歌剧的含义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

但是真正的“音乐戏剧”要数现代歌剧,它出现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伴随着文艺复兴音乐剧的世俗化而形成。

二、音乐与戏剧之间的联系音乐是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带给欣赏者抽象的、艺术的、浪漫的享受,也能够舒缓神经,放松心情,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

戏剧包括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等,戏剧演员借助语言、运动方式、舞蹈、音乐、舞台灯光等元素,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得到艺术享受。

音乐可以有效拓展和丰富舞台形象。

戏剧的舞台形象可以大大提高戏剧的表演效果,是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艺术。

三、音乐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关系音乐和戏剧表演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

一位演员是戏剧的主导,通过语言,运动和舞蹈等元素能够让戏剧创出更好的故事,然而音乐、道具、烟火、灯光、等都将成为强大的附加元素,可以为演员的情感提供更好的舞台。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戏剧艺术和舞台效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提高欣赏舞台形象的想象力和艺术感。

音乐和戏剧表演好比是主角和配角的关系。

各大戏剧表演都很直观,易于理解。

演员在观众的欣赏中占主体地位,然而音乐是十分抽象的,它为观众提供了空旷的、幻想的体验空间,不能够发挥主导级别的作用,只有通过适度美化剧场,使舞台戏剧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戏剧将成为舞台上的主角,音乐将成为配角。

音乐对于舞台剧,是非常积极的、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元素,起着格外重要的辅助作用。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戏剧和音乐表演是两种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艺术形式。

当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即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

这种融合艺术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还能够深化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期,戏剧与音乐就开始相互结合,形成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古希腊的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感而著名,而音乐则为悲剧增添了动人的音乐旋律和歌唱。

这种戏剧与音乐的结合,使得悲剧作品更加感人和震撼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在现代戏剧中,音乐不再只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而是成为了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不仅能够为戏剧增添气氛和情感,还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音乐剧就是一种典型的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形式。

音乐剧结合了戏剧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以及音乐的歌唱和舞蹈,形成了一种富有戏剧性和音乐性的艺术形式。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不仅在舞台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得到了体现。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配乐不仅能够为情节增添氛围,还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一首优秀的配乐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内涵。

同时,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歌舞场景也经常出现,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变化,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还能够深化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能力。

通过音乐的力量,戏剧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同时,戏剧也能够为音乐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和故事背景,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维。

总之,戏剧与音乐表演的融合艺术是一种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音乐与戏剧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音乐与戏剧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音乐与戏剧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音乐与戏剧融合,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元素。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音乐和戏剧的结合,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在这样的舞台上,音乐和戏剧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方式,通过乐器的演奏和歌唱来呈现。

在传统音乐剧中,乐器的选择非常重要。

古琴、笛子、二胡、京剧锣鼓等传统乐器被广泛用于音乐剧的演奏中。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很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另外,音乐剧中的歌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歌曲的演唱,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情节。

而戏剧则是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另一大特点。

戏剧元素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的。

演员们不仅仅是歌唱和舞蹈的表演者,更是故事中角色的扮演者。

他们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的变化,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传统音乐剧中,大量的舞蹈和动作也贯穿整个演出,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情感的表达。

演员的演技和技巧,对于整个音乐剧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与戏剧在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音乐剧中的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背景音乐,也不只是为了给观众带来听觉的享受。

它与戏剧相互呼应,通过音乐来突出戏剧中的情感和重要的情节转折点。

比如,在一个激烈的战斗场景中,音乐可以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增强观众的紧张感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在一个欢快的舞蹈场景中,音乐可以通过快节奏和欢快的旋律,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欢乐的感受。

戏剧中的表演也可以通过舞台上的音乐来增强效果,比如通过音乐的渐强渐弱来突出角色的表演,或者通过音乐的悠扬和激昂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剧舞台上的音乐与戏剧融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更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戏剧与音乐剧之关系
【摘要】中国戏剧和音乐剧分属东西方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二者都是“歌舞剧”三者并重的综合性艺术,但是却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

本文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点上,对欧美音乐剧与中国戏剧的音乐、舞蹈、舞台装置各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进而从文化性质、性式差异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同中异与异中之同,从而试图探讨中西戏剧整合的可能性的前景。

中国戏剧现在正处于艰难的道路上,通过比较吸取西方音乐剧的精髓,整合具体的情况,为之所用,从而能够发展一条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线路。

【关键词】中国戏剧;音乐剧;关系
中国传统戏剧与音乐剧在中西个艺术门类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剧兼顾唱、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音乐剧同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体裁,以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综合展示为基本手段。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音乐剧是西方音乐戏剧不断发展的产物。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三百多个剧种风格、体裁的惊人之作。

它们是人类戏剧在西方受众层面何以出现如此强烈的发差呢?本文对欧美音
乐剧与中国戏剧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中西戏剧整合的可能性和情景。

一、中国戏剧与音乐剧的现状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值得骄傲的篇章之一,是具有浓厚东方
风情的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典,也是世界文化最辉煌的音乐戏剧成果之一。

然而传统戏剧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处境却不是那么令人乐观。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样板戏”等剧目的改革,但是值直到现在,这一问题仍没解决,以致戏曲艺术魅力仅在演传统戏、古装戏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在现代题材的戏的时候就享得力不从心。

面对观众大量流失,戏剧剧团艰难维持的现状,一些研究者无奈将戏曲称为“夕阳艺术”。

二、中国戏曲与音乐剧的对比
综观我国的戏剧比较发展史,可以看到,东西方哲学、文化精神的融通、整合为我国戏剧比较研究开辟新的视野。

王国维早在1904年就在《红楼梦》评论中,“从美学角度对中西悲剧的异同作了精辟的论述。

”二十世纪20年代,余上沅也在他的《旧戏评论》中很有见地的指出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在戏剧观上的根本差别。

应该说,他们都是用比较戏剧的方法来探讨中国戏曲的,比较戏剧研中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文化进化观”和“文化相对观”。

文化进化观的学者认为西方戏剧繁复丰满、具有规范严密的结构,在音乐上也有精确的音高音律等,而戏曲是一种直线窜珠式的结构、但旋律的线条思维,在音乐上则是小型曲体及其自由聚合形态、模糊弹性的音高音律等,由此认为西方戏剧比中国戏曲先进;文化先对观的学者认为个民族戏剧因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选择
了不同的文化形式,故不存在可比性。

我认为两者具备可比性基础,
即文艺现象中的相同和不同。

单纯相同和完全相同的现象和事物,毫无比较价值,也无“可比性”可言。

只有同时具备同和差异两重关系的艺术现象,才具有可比价值。

戏曲与音乐剧之间同中存异,异中有同,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高低,而是在东西方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比较两个对象的艺术特征,并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和发展的特殊规律,来互相学习和借鉴优长。

下面我从音乐、舞蹈、舞台装置和表演艺术四方面对两者进行简要的对比。

(一)音乐
1、音乐剧的音乐特点。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

尽管不是所有作品都是成功的音乐剧,但没有一个成功的音乐剧中音乐不成功的。

音乐的创作被看成一部音乐剧创作的焦点。

音乐剧的音乐创作由于其美学原则上写实风格,具有崇尚个性,专曲专用,种类多元化等方面的特点。

所谓“崇尚个性”作曲家根据剧本内容和自己风格特点创作音乐,没有一定的模式限制是音乐剧与戏曲音乐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所谓“专曲专用”是指音乐剧的音乐唱段都是作曲家根据不同剧本、情节、人物、场景、情感特点专门创作的,它一旦被演出就如注册了商标,专属这个剧目、场景和人物,而不能挪为它用。

如我们熟悉的《回忆》只属于《猫》,《多来咪》只属于《音乐之声》。

所谓“种类多元化”是指音乐剧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并不固定模式,一戏一法,不仅融合大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交替使用独唱、重唱、合唱、多声部重唱等演唱方式,吧舞台的气氛推到
极致,是音乐形象鲜活、完整、魅力四射。

2、中国戏曲音乐特点。

戏曲音乐是程式化的音乐,他主要的特征有三点:“一曲多用”、“地域特色”、“程式化展开方式”。

所谓“一曲多用”是相对音乐剧的“专曲专用”而言,就是无论某个剧种的音乐采用何种戏剧性展开方式(板腔体和曲牌体),即同一情感类型用一个板腔,或同一曲牌。

因此戏曲人物的歌唱,除词不同,起音乐似曾相识,大同小异。

比如京剧的所有剧目只能在皮黄腔的调式与板式中变化,音乐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此以来,人物也缺乏新鲜感。

所谓“地域特色”是指戏曲首方言的限制和影响很深,这就决定了戏曲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中国地方戏剧众多剧种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的决定作用,因此“京剧”、川剧”、粤剧”、湘剧”、之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哪种剧中。

所谓“程式化展开手法”,说的是它的音乐揭示戏剧性的手法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中国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两种戏剧性发展手法:一种是“板腔体”,一种是“曲牌体”。

曲牌最典型的是黄梅戏。

(二)舞蹈。

戏曲与音乐剧都是以舞蹈动作为手段进行表演的。

戏曲建立在东方写意美学基础上,属于表现派戏剧表演体系。

一般运用“程式化身段动作”加以表达,而且特别注意以外部做展示人物内心活动,舞台空间则更多的成为人物的心理空间。

陈多先生的新著《戏曲美学》在王国维“以歌舞演故事”的概括上,进一步表达了戏曲歌舞的内涵。

音乐剧的舞蹈广采博纳,种类相当丰富,有
爵士、芭蕾、踢踏、摇滚、现代、流行民间及表演性舞蹈等。

如反映犹太人和俄罗斯人生活的《屋顶上的小提琴》多采用犹太人的民族舞蹈,《西区故事》具有爵士舞蹈和拉美舞蹈风格,表现主人公的兴奋心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合感观上刺激和愉悦。

(三)舞台装置(舞美、音响)
1、舞美。

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除去“一桌二椅”和简单的道具外便没了多余的装置,戏剧情境全由演员的虚拟性动作和程式化表演完成,可以说舞台脱离了演员的表演,纯粹是一个村物质的戏台。

而音乐剧用的是华丽恢弘的写实环境,帮助演员进入规定情境。

也带给观众带来生活在剧情幻觉中的感觉。

如在《西贡小姐》中,为了渲染克莱斯登上直升机撤离前与金生死离别的气氛,竟然制作了一架直升机降落于舞台,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2、音响。

戏曲由于历史和解决技术各方面的原因,在音效上受到了限制。

集菊隐先生曾说传统的戏曲在音乐方面“有音无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有大胆的改革,如样板戏中加入管弦乐器。

并在作曲和配乐技巧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洋技法。

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可是文革后又恢复了“三大件”这并不是恢复传统问题,而是没有考虑到视听效果。

而音乐剧恰好相反他们花费高昂代价,借助音响、设备、技术让音乐发挥带极致。

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国荣,戏曲比较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概貌[a].比较戏剧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傅显舟,西方音乐剧沿革(上)[j].中国戏曲,1999(2).
3.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