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进展

合集下载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摘要:自胰岛素首次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胰岛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主要对最近几年有关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深入分析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制剂的分类、给药途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

总体来说,肤岛素及其类似物在临床进展迅速, 胰岛素类似物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及市场前景。

关键词:肤岛素;肤岛素类似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展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敏感性)降低而导致的一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病[1]。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外源性的胰岛素控制血糖;2型的糖尿病随着病情的恶化发展,胰岛素也成为其控制血糖的主要药物,因此,利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已成为较有效的方式[2]。

1 胰岛素的种类1.1 速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是指在经皮下注射给药后,起效快,一般在餐前10 min之内肌注给药,餐后较快达到峰值,而且其药效持续时间较短,在下一餐前不容易出现低血糖。

目前用于临床的有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赖谷胰岛素三种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其特点是弥补了常规胰岛素起效时间偏慢、作用时间偏长的缺点,达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短,不易出现下一餐前低血糖,且使用更为方便,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3 - 4]。

这一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人体生理胰岛素和血糖变化谱,是用于解决餐后高血糖状态的一类胰岛素。

1.2 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是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见效时间较速效胰岛素稍慢,药效持续时间也稍长,常用于餐后血糖一般高的糖尿病患者。

短效胰岛素通常要求在就餐前的30 min之内皮下注射给药,用餐后药效起效速度相对与血糖高峰较一致,避免了餐后高血糖及下一餐餐前低血糖情况。

注射较大剂量短效胰岛素时,药物储存于皮下,目前对于储存在皮下的胰岛素疗效和持续时间尚未有统一论断。

1.3 中效、长效胰岛素该类胰岛素主要由低精蛋白生物合成,起效较短效胰岛素慢,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峰值不明显,通常作为补充性的胰岛素应用于糖尿病血糖的控制中,作为正常胰岛素分泌的补充,对餐后高血糖的疗效不明显[5]。

人胰岛素类似物-Lispro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人胰岛素类似物-Lispro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一、结构特征
既然二聚体是胰岛素多聚体形成的必备条件,就需要研制出既能在溶液中维持单体,又能发挥胰岛素效应的人胰岛素类似物,1992年Drejer〔1〕为研制能用于人的快速吸收人胰岛素类似物获得了初步成功,发现AspB10及AspB9-GluB27类似物自身结合减少,皮下注射后快速吸收,遗憾的是AspB10类似物引发了小鼠乳腺肿瘤的增加,致使人体研究中断,其致瘤作用可能归结于它与胰岛素及IGF-1受体结合亲和力高于人胰岛素。此外AspB9-GluB27类似物与胰岛素结合的亲和力较人胰岛素显著下降,可见上述类似物显然不适合用于临床。经数学模型和X线晶体显像研究,最终确定了β链28位上脯氨酸残基在胰岛素二聚体形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随后发现IGF-1分子中B28赖氨酸与B29脯氨酸结构不易形成二聚体。将人胰岛素分子中B28脯氨酸与B29赖氨酸残基反转后减少了自身结合能力,从而,研制了人胰岛素类似物(简称Lispro)。由于胰岛素β链COOH末端不参与同受体结合,因此,Lispro的生物学活性不受影响,事实上,就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及对细胞葡萄糖摄取效应而言,Lispro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是等效的〔2〕。Lispro与IGF-1受体亲和力较胰岛素增加约50~60%,但体外用其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无明显加速生长作用。
人胰岛素类似物-Lispro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2010-03-25 彭永德 综述 陈家伦 审校
许多因素可延缓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吸收,然而,临床上进行合理处理后仍不能满意增加胰岛素的吸收率,研究表明胰岛素的生理、生化特征是影响其吸收的最大障碍,胰岛素的三级结构末端易形成稳定的、非平行、非共价的β折叠,与另一个分子形成二聚体,如此构成了胰岛素自身结合的基础,而且在锌离子存在时,三个二聚体结合成更稳定的六聚体。由于只有单分子胰岛素才较易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吸收,多聚体必须裂解成单体才可吸收〔1〕。为此,近年来为减少胰岛素分子聚合、改善其吸收过程作了众多探讨。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在不改变INS活性前提下制备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的INS,内含过量球蛋白,鱼精蛋白,调pH至3,使之成为可溶性溶液,其缺点①刺激性大,加入外源性蛋白具有抗体性。

②其起始时间慢,持续时间长而难确定其满意剂量,造成吸收和药效不稳定[4]。

1.4 预混胰岛素含有标示百分比的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

诺和灵30R是含30%的短效R和70%的中效N胰岛素;诺和50R是含50%的短效R和中效N胰岛素;优泌林70/30是含30%的短效R和70%的中效N胰岛素;缺点:由于是预混,只有有限的混合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混合要求难以达到[5]。

2 非注射胰岛素制剂长期频繁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同时易导致低血糖,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

多年来,国内外药学家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方式新剂型的研究,其制剂品种有肺部吸入制剂,口服或口腔黏膜吸收给药制剂,透皮制剂、泵、微囊、脂质体等[6]。

2.1 吸入制剂(1)经肺吸收前吸入胰岛素有2种剂型,干粉状和可溶性液体两种,使用时经雾化由肺泡吸收。

肺表面积大且渗透性好,故肺成为胰岛素给药的理想途径。

通过吸入给药能有效地释放大分子药物,这些药物可达到肺深部的肺泡,在此可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多项研究表明,吸收性胰岛素气雾剂能够明显降低空腹及饭后血糖,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患者联用胰岛素气雾化能够明显的改善血糖。

目前主要的吸入胰岛素产品有辉瑞公司的胰岛素干粉制剂,Exubera、诺和诺德公司的吸入型液体配方制剂,NN1998(AERX IDMS)、礼来公司的吸入干粉剂、Alkermes公司的AIR肺部药物输送制剂。

Exubera系一作用迅速的胰岛素干粉吸入剂,正在研究应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治疗。

Bindra等研究发现,使用Exubera 的患者HbA1浓度降至7%(与注射组相比)[7]。

AERX系统使用将胰岛素液体雾化后,从具有数以百计激光打孔的喷嘴中喷出,吸入的胰岛素起效非常快[8]。

《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进展》PPT模板课件

《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进展》PPT模板课件
内容
•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研发策略 • 德谷胰岛素的延长作用机制 • 德谷胰岛素的PK/PD特点 • 德谷胰岛素临床研究拔萃
理想的胰岛素作用曲线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当前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曲线
速效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 图片为示意图
胰岛素制剂的理想作用曲线
超速效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餐时-基础胰岛素
[ 锌离子]
Jonassen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体外 (试管)
体内 (猪,皮下注射)
体内 (猪,皮下注射)
A
可溶的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可溶的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B
A. 甘精胰岛素沉淀 B. NPH 结晶
内容
•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研发策略 • 德谷胰岛素的延长作用机制 • 德谷胰岛素的PK/PD特点
• 半衰期 • 稳态 • 作用时间 •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 日间血糖变异性
• 德谷胰岛素临床研究拔萃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日布间血糖变异性
德谷胰岛素的半衰期约25小时,是甘精胰岛素的2倍
DesB30 insulinH Nhomakorabea O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Hexadecandioyl 脂肪酸侧链
OO
NNHH
OO NN HH
OO HH OO
L-γ-Glu
谷氨酸连接子
德谷胰岛素通过注射装置注入皮下组织

GLP-1类似物药物进展

GLP-1类似物药物进展

精心整理2019年9月GLP-1类似物药物进展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 ,GLP )是小肠表皮细胞在食物刺激情况下分泌的单肽类肠促胰岛素,包括GLP-1、GLP-2两种类型。

其中GLP-2具有促进小肠生长,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小肠短小综合症;而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的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

人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主要是GLP-1(7-36)酰胺和GLP-1(7-37),天然GLP-1可被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 DPP-Ⅳ)迅速水解失活(半衰期小于5 min ),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因此对GLP-1结构修饰,掩盖DPP-Ⅳ的结合位点,延长半衰期并保证疗效是该类药物研发的主要方向。

一、1. 合研发,,与GLP-1然GLP-1Amylin 批准。

Bydureon 次。

另外,以色列的2型糖尿病。

2. 延长生降低用剂量为3 mg ,高于其用于II 型糖尿病的剂量1.8 mg 。

临床数据显示,连续54周服用利拉鲁肽可减重约6.4 kg (6%)。

3. 利司那肽(Lixisenatide )利司那肽(商品名Lyxumia )由法国Sanofi Aventis 和Zealand 公司共同开发,于2013年相继获欧洲和日本批准。

利司那肽在艾塞那肽结构上去掉38位的Pro ,并在39位的Ser 接了6个Lys ,经过修饰,半衰期相对艾塞那肽有所延长,最高可达6.5小时,可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在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系中,利斯那肽对GLP-1受体亲和力较天然GLP-1高出约4倍。

与艾塞那肽相比,在保持疗效的情况下延长半衰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4. 阿必鲁肽(Albiglutide )精心整理2019年9月阿必鲁肽(商品名Eperzan )是由GlaxoSmithKline 研发的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长效GLP-1类似物,2014年首先在欧洲上市。

德谷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德谷胰岛素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00期75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德谷胰岛素的研究进展鹿艳军,蒋升(通讯作者),魏伊函(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0 引言据统计:2015年全球有4.15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0年将增加为6.42亿。

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为1.1亿,居全球首位,其中20岁以上成人患病率为9.8%,高于全球均值(9.1%);糖尿病相关疾病死亡人数高达13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4[1]。

我国T2DM 控制现状较差[2],2006年达标率(HbA1c ≤6.5%)仅为26.8%。

尽管血糖控制不理想,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却常被延误。

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已开发出许多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注射制剂,目的就是契合人类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过程。

但仍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如胰岛素制剂不纯所带来的胰岛素过敏症,夜间低血糖、血糖波动范围大以及每天的多次注射给患者带来的诸多不便等[3-5]。

德谷胰岛素作为一种新型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机制,能够超过24h 平稳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可有效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理想要求的基础胰岛素。

1 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德谷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相比,去掉了B 链30位的苏氨酸,并通过一个谷氨酸将十六碳脂肪二酸与B 链29位赖氨酸连接。

德谷胰岛素先由酿酒酵母或毕赤酵母分泌表达出肽链,用胰蛋白酶切除A 、B 链间的C 肽得到胰岛素前体;再用化学修饰的方法连接十六碳脂肪二酸侧链得到德谷胰岛素。

在制剂中加入锌、苯酚及间甲苯酚后,德谷胰岛素可形成稳定的双六聚体形式。

皮下注射后,苯酚的弥散可促进双六聚体缔合成线性多六聚体并沉积在皮下组织中,形成药物储存库,当锌离子从皮下逐渐扩散消失后,多六聚体分解成胰岛素单体缓慢释放入血。

另外,德谷胰岛素进入血液后,B29位的赖氨酸可与血液中的白蛋白发生酰化反应结合,从而起到辅助的延长释放作用[6-8]。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研发进展和安全性特点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研发进展和安全性特点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研发进展和安全性特点【摘要】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

如果患者出现了糖尿病症状,不仅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必须要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进行相应的探究,确保能够提高糖尿病治疗的效果。

而胰岛素及其相关的类似物作为现阶段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糖尿病的具体发展历程以及胰岛素的制备现状,探究重组人胰岛素及相关类似物的安全性特征及应用进展。

【关键词】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研发进展安全性引言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在分泌的过程中分泌量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从而使人身体内的蛋白质物质、脂肪物质以及糖类物质等在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

目前糖尿病是现阶段世界上最高发的疾病之一,通过相关报道可以分析出现阶段在世界上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2亿人,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每年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模式,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及研究必须要引起各方面医学专家的重视,尽量保证能够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一、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分析目前在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重组人胰岛素的研发过程中,其主要的制备方法包含猪胰岛素的酶转换法以及重组DNA技术的微生物合成法。

其中猪胰岛素的酶转化法也可以叫做酶促修饰法,酶促修饰法中无色杆菌的蛋白酶,可以具有相应的特异性能,进而使胰岛素B链中的羟基末端能够进行催化,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可以使猪胰岛素排列在第30位上的丙氨酸转化为人胰岛素中的苏氨酸进行使用,同时在无色杆菌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还可以将注胰岛素中第30位上的丙氨酸进行水解去除,进而生成不含有丙氨酸B30的猪胰岛素,同时在相同种类的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的物质和苏氨酸丁酯偶联,并且使用三氟乙酸、及苯甲醚可以去除掉丁醇物质,进而生成糖尿病治疗所需要的人胰岛素。

然后是重组DNA技术的微生物合成法在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主要包含AB链合成法以及反转录酶法,AB链合成法首先使用化学合成的方式,将人胰岛素的量以及B链基因进行合成,然后插入克隆的载体质粒,将其中所携带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A链、B链基因进行重组,将重组完成后的质粒导入到毕赤酵母菌中进行发酵,从而能够保证生成的蛋白质中含有相应的基因。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157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对于胰岛素以及其类似物的研究发展来说,它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它并不是一开始就用于临床研究。

而这种用于临床医学的胰岛素类似物与人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更加接近。

简单来说,在对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同时,也使患者的低血糖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降低。

同时,经过医学研究者证明,在对糖尿病治疗方面,胰岛素治疗能够对血糖予以合理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治疗手段。

可见,在医学研究和实践领域,胰岛素及其类似物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 胰岛素制剂根据不同性质来划分,胰岛素具有不同的类型。

从药物其药效的快慢以及作用来说,胰岛素可以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这几类。

从来源上可以分为: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

从生产工艺方面,可以划分为基因工程胰岛素与非基因工程胰岛素。

而对于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来说,主要是对前面两种性质的划分予以分析。

同时,对于胰岛素制剂来说,医学研究者已研制出很多种胰岛素制剂。

它主要包括注射用胰岛素制剂与非注射用胰岛素制剂。

在注射用胰岛素制剂方面,主要根据胰岛素制剂作用的长短对它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短效胰岛素方面。

简单来说,那些可溶性的胰岛素都属于短效制剂。

它起效的时间大约为半个小时。

而作用的高峰是一到四个小时。

由于该药物动力学以及正常人吃饭后的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它在临床的使用上出现了制约。

一是:作用的时间太长,容易在餐前以及夜间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二是:在对该制剂使用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它需要在饭前半个小时的时候注射,特别是常年的患病者。

同时,并不能对用餐时的血糖进行很好的控制。

其次,关于中效胰岛素方面。

这种胰岛素具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即只能在皮下注射、无法溶解于水中,需要在一个半个小时以后药物才会起效,药物作用的高峰期是四到六个小时,可以持续到十到十八个小时。

但它依然不够完美,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该药剂的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

如果想要维持24小时的药剂作用,就需要每天按照相应时间注射一到两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25:25:25分布)
35
占全天AUCGIR的比例 (%) 30 25 20 15 10 5 0 0-6 6-12 12-18 18-24 时间间隔(小时) AUC, 曲线下面积; GIR, 葡萄糖输注率
Heise T, et al.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5;11:1193–201
[
注射后,苯酚快速弥散,德谷胰岛素构象改变,双六聚体末 端开放,可以结合另外一个双六聚体
苯酚; 锌离子 ]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多个双六聚体通过侧链相互结合,形成多六聚体长链,这是 其主要的延长作用机制
[ 锌离子]

与白蛋白结合,是德谷胰岛素次要的延长作用机制,占全部延长作用机制的20%。
血清药物浓度(%最大值)
半衰期12.5小时
半衰期25小时
注射天数
Heise T, et al. Endocr Pract 2014;20:75–83
注射天数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日间血糖变异性
稳态时,德谷胰岛素的作用持续时间超过42小时
11.2
血糖水平(mmol/L)
8.4
个体曲线 平均水平
5.6
2.8
0 0 6 12 18 24 时间 (小时 ) 30 36 42
66例T1DM患者,每天一次给药德谷胰岛素(0.6 U/kg)8天,42小时正糖钳夹试验,平均和个体血糖水平
Kurtzhals et al. Diabetes 2011;60(Suppl.1):LB12; Haahr H, Heise T.Clin Pharmacokinet 2014;53:787–800.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德谷胰岛素通过注射装置注入皮下组织
[
苯酚; 锌离子 ]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在胰岛素制剂中, 存在苯酚和锌时德谷胰岛素以双六聚体形式存在
[
注射后时间 (小时)
0
4
8 12 16 注射后时间 (小时)
20
24
1. 一项入组66例T1DM患者的随机、双盲、2阶段交叉对照研究,对比了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德谷胰岛素剂量0.4 U/kg; 2. 一项入组49例T2DM患者的随机、双盲、2阶段交叉对照研究,为期共12天。研究德谷胰岛素在稳态时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GIR, 葡萄糖输注率
Journey of innovation:
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进展
内容
•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研发策略
• 德谷胰岛素的延长作用机制
• 德谷胰岛素的PK/PD特点
• 德谷胰岛素临床研究拔萃
理想的胰岛素作用曲线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当前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曲线 胰岛素制剂的理想作用曲线
速效胰岛素
10 U
~9 U
50% 50
10 U
第5 天
10 U
10 U
20 U
50% 50
10 U
Heise T, et al. Endocr Pract 2014;20:75–83
10 U
不同剂量的德谷胰岛素达到不同浓度的稳态,浓度随剂量的 增加等比例上升
德谷胰岛素 0.8U/kg 德谷胰岛素 0.6U/kg 德谷胰岛素 0.4U/kg
AUCGIR,0-12h,SS/ AUCGIR,τ ,SS (%)
T1DM 剂量 0.4 U/kg 0.6 U/kg 0.8 U/kg 德谷胰岛素 51 51 49 甘精胰岛素 60 59 58 T2DM 德谷胰岛素 48.9 53.0 50.4
AUC, 曲线下面积; GIR, 葡萄糖输注率; ss,稳态; AUCGIR,τ ,SS 稳态时24小时给药间隔葡萄糖输注率的曲线下面积
• 德谷胰岛素的PK/PD特点
• 德谷胰岛素临床研究拔萃
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德谷胰岛素
设计原理,不只是改变序列
A1 B1
Des(B30) LysB29(γ-Glu Nε-hexadecandioyl) human insulin
s
G I V E Q C C T S
s
I C S L Y Q L E N Y C N
Heise T, et al.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5;11:1193–201 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14:944–50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日间血糖变异性
T1DM患者,德谷胰岛素在一天内的降糖效果分布更为平均
注射胰岛素
每天注射胰岛素量
第1 天
储库胰岛素
上次注射 遗留胰岛素量 (t1/2~24 h) 10 U
循环中胰岛素
吸收入血胰岛素量
5U
50% 50
24小时内 胰岛素最大量 10 U
第2 天
10 U
5U
15 U
50% 50
7.5 U
第3天
10 U
7.5 U
17.5 U 19 U
50 50%
~9 U
第4 天
T2DM
半衰期 (小时) 平均半衰期
德谷胰岛素 0.4 U/kg 24.6 0.6 U/kg 24.4 25.1 0.8 U/kg 26.8
一项入组49例T2DM患者的随机、双盲、2阶段交叉对照研究,为期共12天。研究德谷胰岛素在稳态时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Heise T, et al.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5;11:1193–201 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14:944–50
• 在相似的血糖控制下,更少的低血糖风险
更低血糖变异性:
• 更少的低血糖波谷和高血糖波峰,以及降糖效果的可预测性
Heise T, Mathieu C.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an;19(1):3-12.
内容
•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研发策略
• 德谷胰岛素的延长作用机制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日间血糖变异性
在T1DM和T2DM患者中,德谷胰岛素时间-作用曲线平坦稳定
6
T1DM患者1 GIR (mg/kg/min) GIR (mg/kg/min)
5 4 3
5 4 3 2 1
0
T2DM患者2
0.8 U/kg 0.6 U/kg 0.4 U/kg
2
1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德谷胰岛素 T1DM
半衰期 (小时)
平均半衰期 0.4 U/kg 0.6 U/kg 0.8 U/kg 0.4 U/kg
甘精胰岛素
0.6 U/kg 0.8 U/kg
25.9
27.0
25.4
23.6
11.5
12.9
12.1
11.9
一项入组66例 T1DM患者的随机、双盲、2阶段交叉对照研究,对比了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药代/药效学特点。 两种胰岛素分别每天一次给药0.4,0.6或0.8U/kg,分别注射8天。
Jonassen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8):2104-14.
随着锌离子缓慢弥散,从多六聚体长链的末端释放出 德谷胰岛素单体,并吸收入血
[ 锌离子]
Jonassen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29:2104-14.
德谷胰岛素 0.4U/kg
占全天AUCGIR的比例 (%)
35 30 25 20 15 10 5 0 0-6
甘精胰岛素 0.4U/kg 31 29 23 17
28 23
26
23
6-12
12-18
18-24
时间间隔(小时)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日间血糖变异性
T2DM患者,德谷胰岛素在一天内的降糖效果分布平均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体外 (试管)
体内 (猪,皮下注射)
体内 (猪,皮下注射)
A
B 可溶的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可溶的德谷胰岛素多六聚体 A. 甘精胰岛素沉淀 B. NPH 结晶
Steensgaard et al. Biochemistry 2013; 52(2):295-309 Seested et al. Diabetes 2012;61(Suppl.1):A250 Insulin glargine image: NN data on file Kurtzhals et al. Diabetes 2011;60(Suppl.1):LB12;
半衰期
稳态
作用时间
日内降糖效果分布
日间血糖变异性
在临床试验中,一天一次德谷胰岛素2~3天达到临床稳态:此前, 其浓度逐步累积到所需浓度,此后,浓度基本维持不变
IDeg, 德谷胰岛素
Heise T, et al. J Diabetes 2016 Jan;8(1):132-8
达到稳态前,德谷胰岛素的累积是发挥作用所必须的,达到稳 态后,储库剂量改变,而循环内剂量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