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上)

按手印,这一中国农民表达意愿的传统方式,多少有点儿悲壮的色彩。所以,识字不多的农民在使用时从不轻易为之。因为,他们实在清楚那按下去的红手印的分量,很多时候,那就是身家性命!

31年前,连年讨饭的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填饱肚子不再外出讨饭,秘密按下了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小岗“大包干”带头人的红手印,不但解决了自己渴望多年的温饱,还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大门的开启。在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产生如此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小岗红手印,使小岗村成为中外皆知的中国改革第一村!

时隔28年后,小岗人又集体按下红手印,而且是连续3次,目的竟都是为了留住一个人———全村信服的致富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

第一次按手印,他凝聚民心办实事

这个让小岗人如此爱戴不舍的沈浩,本是安徽省财政厅的一名公务员。生于淮北萧县农村的他,原名沈明月,在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五,幼年父亲就去世,过早的人生磨难,让他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情感。考入铜陵财专后,他总觉得自己的名字没有阳刚之气,男子汉要有浩然之气,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自己把名字改成了沈浩。

2004年2月16日,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6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任期3年。

此时,39岁的沈浩还是一头浓密黑发,微微上翘的憨厚嘴唇,流溢出率直和热情。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厅领导要求我到小岗以后,要加强学习,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然而,美好愿望与眼见现实的巨大落差,让沈浩怎么也想不到中国改革第一村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村委会账本上3万元的集体欠债、2300元的人均收入,进出艰难的泥土道,难抗风雨的茅草房,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加之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宗族矛盾……正如他后来总结的———“小岗村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他掏心窝地喊出:“小岗一定要发展,不发展不行啊!”

沈浩面对的,正是“任重而道远”!

65岁的严立华,当年18位“大包干”带头人就是在他家按下的红手印,他是大饥荒年代家里惟一没被饿死侥幸存活下来的。在向记者追忆沈浩时,他还清晰记得,沈浩刚来小岗村的第三天就到家里看望他与他拉呱(即聊天):“沈浩问:‘老华,你看我们村怎么发展呀?’我回答他:‘我们这儿一没个像样的路,二没有企业。’

他拍着腿说:‘对呀!’”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沈浩挨家挨户地把全村108户梳理了两遍,征求意见,了解村情,听取民意。谁家的屋子漏雨最厉害已成危房,哪家的生活最困难需要照顾……都被他一一写在日记本上,刻在心上。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伴随改革开放得出的经验,此时仍应验于小岗,路,成了制约小岗与外界联系求发展的瓶颈,也是村民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难事。

村民所盼所想,就是村官应干之事。沈浩把到小岗后要为村民干的第一件事锁定在延伸1200米的友谊大道——这条村民家门口天天要走的民生路。

几经努力,沈浩从省里争取来了第一笔帮扶资金50万元。钱有了怎么花,既合法又省心的办法是招标给施工单位去做,但要价最低的也需58万元。

肥水能否不流入外人田呢?

沈浩开始动起脑筋,如果组织村民自己来干,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节约成本,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干活挣到劳务费。于是,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商量,得到多数人的拥护。说干就干,他又请来工程技术人员落实施工机械设备,待水泥、沙石等建筑材料备齐后,把村民分成4班,歇人不停工地干了起来。自大包干后,这是小岗村民们首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修路,热情高、干劲大,互相交流,减少了隔阂,凝聚了人心。

63岁的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是当今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惟一担任村干部的,黝黑的脸庞、结实的身板,平时总是未言先笑的他在向记者讲述沈浩时神情沉重:沈浩刚来时,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也来“镀金”的?修路的那些日子,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一次,看见一桶就要漏跑的水泥浆,愣是用双手把水泥一趟一趟捧到路面上,手都烧破了。我们看了,很感动,认定他肯定能带领我们发展。一个星期路就修好了,我们一算账,整整省了20多万元。

路,在村民们的踊跃参与下,又快又好又省地修成了,多年想干没有干成的事在沈浩带领下成为现实。当村民们在隆重的总结表彰会上戴上大红花捧过奖金时,当村民们行走在由自己修成的7米宽的友谊大道上时,自豪的笑容再次溢满小岗人的脸庞,沈浩也由此被认可被接纳。

记者此次随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小岗吃住农家采访沈浩事迹的4天里,仍处于巨大悲痛中的小岗人,不断向记者念叨着沈书记为村民所做的桩桩好事实事……其中,房东郭平先的讲述很有代表性。

沈书记来的那年,她一家4口还住在一间用10块旧楼板搭起的高7尺、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雨季时外面下多大屋里就下多大,加之地势低洼,经常是被水泡着。8月,她和丈夫从张家港打工回来,想找新书记反映困难批块地方盖新房,可又不了解这位新书记是不是真为老百姓来干实事的。

一天,正犹豫的她得知沈书记正好在他们大严村民组干部吴广兴家里,就冒雨找上门去说:“沈书记,也要到我们困难的家里看看啊。”

正在谈着工作的沈浩立即起身踩着泥水随她来到家里,看到男主人韩庆红和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忙着往外排雨水,沈浩动情地说:“你这房真是不能住了,特别危险,这地块太低洼,不能再建房。我们马上要搞小区规划建楼房,先让你们住进去。”

为了早日让郭平先这样的危房户、困难户住上楼房,沈浩再次多方奔走,从省里争取到一笔支持小岗新农村建设资金。他与村民精打细算地测算出,一套两上两下近160平方米的二层楼,需要6.5万元,村集体负责补助2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优惠,郭平先一家还是一时拿不出那4.5万元的盖楼钱。她又忐忑地找到沈浩,问能不能缓交?沈浩不假思索地大声说:“你家的情况我知道,啥时候凑齐啥时交,不影响住楼房,你放心。”可郭平先还是有些不踏实,真的能有这样的好事?毕竟自家是村里的穷困户啊,交不齐钱,施工队能给建吗?沈浩看出郭平先的心思,当即给施工队写下一纸缓交说明,并承诺如果郭平先家不交建楼款,一切由他负责。

郭平先怀揣这张类似向银行借贷的担保书,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2005年年底,还没凑齐楼款的郭平先一家,与周围另外十几户一同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危房,成为小岗首批26户楼房小区的主人。

小岗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名气,固然是其他村庄无法超越的资本,但这一独有优势如果发挥不当,也会将一些矛盾掩饰,甚至错失发展良机。沈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发挥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与村民一道探索向富村迈进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但思路从何而来?

沈浩带领在村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大包干”带头人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36人,先后到南街村、耿庄村、红旗渠、大寨村、西沟村、华西村等经济强村参观学习。这正是不看不

知道,一看吓一跳。通过交流和算账对比,大家的思想都受到巨大触动,名村小岗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同样需要谋求科学发展。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民心思稳、民心思和、民心思富、民心思进的心劲儿越来越高,除了修路建楼房,多年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全部收回;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修起了小岗农贸市场;建立了村卫生院;村里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组建起腰鼓队和锣鼓队;新建的由万里题名的“大包干纪念馆”,成为凤阳和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2006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瓶颈,在沈浩任职的第3年被突破。

眼看沈浩3年任期就要满了,这时“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又着急了。他向记者描述了当时为留住沈浩再次按下红手印的经过:“说实在话,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

大家相信我,要我去找沈书记。那天下午,我找到他就说:‘沈浩,你不能走!’沈浩先是一愣,接着递给我一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抽了两口,叹口气对我说:‘老金子,我真的想回家了。来小岗这3年,我与老母亲没有见过几次面,把女儿送到老家萧县读书,见面跟我都不亲了。还有啊,我有些工作没做到家,觉得对不起你们。’

听他这么一说,我攥着他手说:‘沈浩,我知道,这些年你为我们把心都操碎了,小岗正在大变样,你要真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们都想好了,一定要把你留下来。’就这样,我们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请愿书’送到省城,硬是把为我们干实事的沈书记留下再干3年!”

第二次按手印,他带领名村变富村

“乖乖,去了就要把人家的事情干好哇!”3年前,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抚摸着就要去小岗上任的沈浩的头叮嘱着。

每天都要给沈浩煲汤暖胃、在银行上班的妻子王晓勤买来蛋白粉嘱咐他:“你胃不好,到了小岗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呀。”

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沈王一,因长期看不见爸爸,想念时只能与照片对话。妈妈骗她说:“你爸爸是去当官了,所以不能常回来看咱们。”女儿信以为真,拿出笔在照片的背面稚嫩的写下:“爸爸,你可不要当贪官啊!”

一面是牵挂在心的九旬老娘和盼望他回家团聚的妻子女儿,一面是98颗鲜红的手印,摆在沈浩面前的是一次艰难抉择。

在个人利益与小岗村民“请求”的矛盾中,沈浩最终选择了小岗,让小岗人心中再次有了可以信赖的“脊梁”。

他在日记里写到:“人生能有几个3年,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

曾与沈浩在同一大学读书又多年同事的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告诉记者:沈浩来自农村,对农民有深厚感情,有理想抱负,大学读书时就是三好学生,毕业前入的党。去小岗后,每次回省城办事,一见到我们,就眉飞色舞地讲“我们小岗现在正如何发展,你们财政厅应如何支持。”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小岗村民中了,他是全省选派干部中惟一留任的村支书,一个被红手印留下的村支书。

沈浩生前的老搭档、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沈书记曾跟我说:‘我当时决定留在小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感动,3年的工作、生活让我对小岗有着很深的感情,小岗人的这种举动(指按手印)更是让我非常感动,不留下来,对不起小岗的父老乡亲。二是责任,从小岗人的执意挽留中,我掂量出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义不容辞啊!’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眼神很亮,充满着坚韧和自信。”

财经专业毕业和省财政厅工作的经历,铸就了沈浩敏锐的经济头脑,这也是他在经济发

展与改革大潮中总能目光超前的原因。

沈浩生前的另一位搭档、党委书记金乔与记者交谈时就说,沈浩在和班子成员交换看法时,多次强调,小岗村是靠农业改革起家的,发展不能脱离“农字头”。但小岗村规划必须高起点,2006年11月16日,经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的、由安徽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专家亲自来村实地勘测后编制的《小岗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暨新农村建设方案》,制订了以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为指导思想的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这标志着小岗村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要让长期认准向地要粮的农民相信,又谈何容易,那必须得让他们见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行,否则,一切都成纸上谈兵。

记者在村干部带领下看到:优质养殖示范区内建成了现代化的规模养猪场;亩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的600多亩优质葡萄示范园,能给每户增收2000元,大学生村官赵玲告诉记者,沈书记还带领他们到滁州到省城办小岗葡萄文化节;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179个蘑菇大棚即将再次更新升级,把蘑菇产业做大做强。

这些以规模经营为前提形成的现代农业,对视土地如生命的小岗人又是一次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村里发展工业,土地流转、征用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再也不可回避。

当留任后的沈浩带领小岗人大胆探索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的初始,便有媒体批评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而村民中也有不理解的人认为沈浩的改革仿佛要否定“大包干”,就连“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对此也有看法,个别村民甚至跟他动粗。

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沈浩当时内外压力很大,但没有退却。他对我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他坚信,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流转后的土地,每亩收益少的升了5倍10倍,多的达二三十倍。尝到发展现代农业实惠的小岗人,观念开始转变,心胸更加宽广。

2008年2月,凤阳县村级行政区划调整,邻近的严岗村、石马村和原小岗村合并为新的小岗村,规模一下子从112户、486人扩大到849户、3823人。沈浩以接近全票又当选为合并后的小岗村委会主任。

尽管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了,但小岗的发展空间也扩大了。

空白了多年的工业,是小岗人期盼腰包鼓起来的希望所在。为把群众的希望变为现实,沈浩可谓使出浑身解数,集中班子的智慧、小岗村民的智慧,借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视察的东风,马不停蹄地招商引资。钢构厂、装饰材料厂、节能电器公司,这批最早出现的“婴儿企业”,规模虽小,却是小岗实现工业富村的开始。此后,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从四面八方振翅飞落小岗这棵开放的梧桐大树筑巢孵卵,其中有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10多个项目的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广东从玉菜业集团到村兴建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创办的生态农业园;“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到村联合投资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等等。

为了总投资15亿元的美国GLG集团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及时落地,沈浩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在村民们的理解支持下,1000亩土地的丈量、补偿金发放及地面附着物清除工作,仅用21天就完成了,创造了被外商赞叹的“小岗速度”。在搬迁地面上那204座安眠小岗先人的祖坟时,村民们以大义为高,提出启用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以确保在3天内完成先人的“集体大搬迁”。

就在机械轰鸣的那一刻,站在冰天雪地中的后人们齐刷刷跪拜先人……这时,再也抑制不住的沈浩,双手抱拳含泪以近乎嘶哑的声音朝大家喊出:“谢谢你们了,你们先辈的在天

之灵也会支持我们的,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

为了小岗发展,这一足可载入小岗史册的动人场面,让所有在场的人热泪横流。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工厂于小岗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沈浩带领大家规划的小岗发展宏图正在成为现实。3000多亩土地流转、1000余亩土地征用,为小岗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崛起工业提供了施展平台。多年习惯外出打工谋生的小青年们,纷纷返回,投入家乡发展的建设中。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高出凤阳县农民人均水平2000多元,比安徽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68岁的严俊昌,当年小岗生产队队长,“大包干”按手印发起人之一,在当今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中,他的形象最容易让人记住:花白的大背头衬着魁伟的身材,一脸严肃的他,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他向记者讲述沈浩时,神情庄重:沈浩干事总是想着我们农民的利益,小路小发,大路大发,他刚来时带领大伙延长了村中友谊大道。第二个任期,又把小岗与外界联系的快速通道修成,沈浩确实是给小岗办实事的好带头人。

不光严俊昌老人,多位受访者都向记者不无感慨地说起沈浩与这条关乎小岗发展的快速通道。

以前,从小岗到凤阳县城要绕过小溪河镇走上40多公里,且道路年久失修很不好走。为解决名村小岗的“出行难”,沈浩大胆提出修一条北通省道307线、南达国道101线的贯穿小岗村的“快速通道”。由于这条路要跨越京沪铁路,需要修一座高架桥才能通过,而为一个村子修路,架桥时要让繁忙的京沪线列车短暂停运。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式的说梦。

沈浩全然不顾,铁道部、交通部……一次次的奔走求助,终以诚心赢得支持。

人们不会忘记,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以秒计算的京沪铁路,为小岗村快速通道准时对接停运了40分钟;

人们不会忘记,就在那一刻,小岗沸腾了,人们涌上高架桥欢呼雀跃:“这条路我们盼了多少年啊!沈书记带我们修通了这条路,我们小岗大发展更有希望了”;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6月底,村民出行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的小岗快速通道,正式通车!红手印留下的村支书,把小岗带入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2009年9月,眼看沈浩在小岗的第二个3年又要到期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又坐不住了,他在一次会上,试探着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

沈浩大大咧咧地笑着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

9月24日,严金昌又联络起老哥们儿,这第二次,他们共按下了186个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带领小岗步入快速发展的好书记……

第三次按手印,让丰碑永伴小岗人

如果说,被小岗人第一次红手印留下的沈浩,在头3年任期内是带领村民理清发展思路、解决诸多实事难事、打下良好发展基础的话;那么,被红手印留下的沈浩,在第二个任期3年里,则是带领小岗从名村向富村跨入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所以,小岗人第二次按下红手印留他。

在小岗待得越久,沈浩对小岗的爱就越深。他已经把建设小岗当做了事业的追求,他把这里视为他的故土,把这里的父老乡亲看作是他的爹娘。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向记者讲述,2008年春节,五弟沈浩一家回萧县老家过年。除夕守夜与五弟闲聊时他说:“小岗这几年不容易啊,都是大伙拼出来、累出来的呀。你看,虽然你比我大5岁,可你的头发还乌黑,我的头发基本全白了。”我心疼得劝五弟,如果太累了,等干完这一任就回厅里吧。五弟沉默了一会,说:“小岗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干完这一

任,如果组织上要我留下,我愿意再干,如果组织上决定让我回去,我也要当一个小岗的名誉村主任或是顾问。我真的舍不得离开小岗啊!”说到这里,五弟流泪了。

按有186个红手印的“请愿书”送到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请愿书里这样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的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虽然离任期届满的日子越来越近,但沈浩的工作日程却越排越满。记者来到建成不久的富有徽式建筑风格的村“两委”办公楼,走进沈浩生前的办公室,但见案头还摆放着一张《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上面明确排列出:科学发展观学习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项目用地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12月30日前必须完成以及要长期坚持抓下去的11项重点工作……

2009年11月6日凌晨,那是个黑色的黎明,为小岗操劳6年的沈浩,因突发心脏病再也没能醒来……

噩耗传出,小岗悲泣,凤阳悲泣,淮河大地痛失骄子……

他那间10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凌乱不堪,洗过和没洗过的衣服难以分清,7双沾满泥土的鞋子诉说着主人6年的辛劳……除了一张床,基本都让书和文件给占据了,中国农大教授、国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的名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等书籍就在床头……

“头天晚上,沈书记还把我叫到他的宿舍谈工作,他说有三件大事要抓紧干,一是尽快修通环村北路;二是在村庄南侧约150亩低洼处修建一座大坝,不仅可以蓄水灌溉而且还能作为旅游景点;三是利用已经注册的由他担任法人的小岗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用3到5年时间,发展扩增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现代农业开发、仓储物流、物业管理、黑豆产品深加工等分公司,打造一个上市公司,带动村民就业。使村民腰包真正鼓起来,使小岗村集体收入上个新台阶,使小岗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十大名村’。一直谈到夜里11点多了,他送我出来时突然捂着胸口问我:‘听说弟妹在医院工作,我最近老觉得这里不舒服,等忙过这一阵,去医院让弟妹给查查。’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俩最后的……”金乔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与沈浩朝夕共事5年多的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深夜与记者长谈沈浩时说,沈浩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他的日程表上排满了各项工作。并在召开的最后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说,现在如果再不抓住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就很难打翻身仗,自己也不想起早贪黑带着大家受累,可现在是小岗冲破瓶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步都不能耽误啊!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流着泪不停地对记者叨念着:“小岗的一棵大树倒掉了,要能用我的命把这娃换回来就好了,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好人呢!我这拐棍还是他从省城给买来的呦!”

11月7日,严金昌、严立华、严学昌、严俊昌、严立坤等“大包干”带头人,第三次按下了67人联名的红手印,请求把为小岗献出生命的沈浩安葬在小岗,永远陪伴小岗人民,见证小岗的发展!

在村“两委”办公楼,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苗娟应记者请求,找出钥匙打开抽屉,小心翼翼地捧出这第三次按有67个红手印的“请愿书”。她神情严肃地说:“这可是比我的生命还珍贵呀!”

“请愿书”开头这样写到:2009年11月6日晨,我们小岗村民衷心爱戴的沈浩书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与他朝夕共处6年的全体村民。为此,我们强烈要求沈浩书记能够安葬在小岗,让他与我们小岗村民长期相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时时日日祭拜沈浩书记的英灵,让我们衷心爱戴的沈浩书记能够亲眼见证小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这第三次红手印留沈浩,因时间紧急,很多村民都还没来得及按。

治丧小组寻遍了凤阳县,将能找到的最大一块高180公分、宽90公分的黑色大理石作为沈浩的墓碑;追踪小岗30多年、视沈浩为好兄弟的安徽省作家温跃渊含泪题写了碑文。

风雨中,撕心裂肺的小岗人倾村而出跪迎沈书记骨灰,鲜花与花圈、纸炮与黑纱……

2009年11月8日,“我永远不走了”的沈浩,在小岗人民红手印的请求下,隆重地安葬在他生前亲自规划的位于村东头的小岗公墓。

村东是小岗最开阔的土地,沈浩规划中的小岗未来经济中心就在这里,被红手印留下长眠的沈浩、壮志未酬的沈浩,正好看着小岗的崛起!

红手印留下来的好书记(下)

沈浩是一粒种子,在小岗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6年里,沈浩舍小家为大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总共不到100天,记下了29本工作笔记和日记;

6年里,沈浩以一颗博大滚烫的慈爱之心,为小岗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行善事,温暖了无数个家庭;

6年里,沈浩肩负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忠诚履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诺言。

尊老爱幼济贫

在采访沈浩事迹的6天时间里,不论是在小岗,还是后来到凤阳、合肥,人们向记者讲述最多的是:沈浩是个有大爱的人,尤其关爱老人、济困助贫。

“沈浩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大包干’带头人的关心和尊重那是没说的,从2008年1月起给我们每人每月发500元的补助,还在保险公司给投了保,保险公司每月又给100元,让我们晚年养老有了保障。”“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这样告诉记者。

其实,除了12位健在的“大包干”带头人享受这一待遇,已去世的“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同样享受每月500元的补助。由此,可以看出沈浩对启动中国农村改革的这些前辈们是何等的敬重。首先惦念并千方百计地让改革功臣们能够首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此外,全村实行每户建楼房可得到集体2万元补助的优惠。沈浩与“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大包干”带头人和遗孀不管盖与不盖都可得到2万元建房补助,前提是他们的子女必须要保证老人们有安居之所。

沈浩最看不得老年人受苦,他常嘱咐同事,一定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五保户”。他在一次走访时,看到“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人病得很重,一问方知因没钱不敢去医院。沈浩不由分说,开车就把老人送到小溪河镇医院,并对院长说:“老人家不容易,尽管给她治疗,等出院了我来结账!”

他对贫困人群更是倾囊相助。由石马村并入本村的殷广勇一家是目前小岗村的特困户,沈浩生前曾4次去他家送钱送物。

大学生村官赵玲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腊月二十八,沈浩带她和赵家龙副书记去给殷广勇家送米送油的情景:一间四处漏风的小屋,他患智障的妻子萎缩在墙角,脏乱的屋内没有来人站脚的地方,殷广勇怀抱小儿子手牵大儿子在寒风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听沈浩说:“来,咱仨人都站这边来。”在回来的路上,赵玲问沈浩,才知道他让3个人并排站的西北角是上风口,他说这样可以为他们父子挡挡风。临走时,沈浩又掏出200元钱叫殷广勇给孩子买吃的。

在关友江的引导下,记者来到殷广勇家看望,58岁的他正准备做午饭,左边站着2009年秋季被沈浩安排免费上学的7岁的大儿子有强,5岁的小儿子有宝趴在他的背上。刚提沈浩,他已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沈书记不嫌弃我这样的穷人,他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我和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

2009年11月17日是农历十月初一,民间俗称“鬼节”,殷广勇以给孩子看病为由向邻居借了20块钱,买来纸钱和鞭炮,顶着寒风抱着小的领着大的,再次来到沈浩墓前,祭奠这位心里装着穷人的沈书记。

关友江告诉记者,小马片住宅楼小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小岗敬老院也即将完工;沈浩生前帮助像殷广勇这样贫困户的承诺,很快就会实现。

幼儿园,一个培育未来希望的乐园,沈浩一直用爱心浇灌。园长沈艳是大包干带头人严银昌的女儿,她师范毕业后分到县城幼儿园工作。一次,去县城开会的沈浩到幼儿园对沈艳说:“我早就想把小岗幼儿园建起来,可最愁的是没有像你这样的专业老师,你能不能回村里来教呀?”

毫无准备的她,待回家静下来细想,人家能舍下省城温暖的家和那么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偏僻艰苦的小岗工作,本身就是小岗人的自己还有什么舍不下的呢?沈浩的爱心感动了沈艳。

2008年8月28日,小岗过渡幼儿园在鞭炮和锣鼓声中迎来欢蹦乱跳的孩子们。

记者在沈艳园长的带领下,看到这所暂时在她娘家二层楼的一楼开办的过渡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4位老师的带领下坐滑梯、跳蹦蹦床。3间教室,按大、中、小3个班排列,小岗村2-6岁的孩子正在家门口接受正规幼儿教育。

沈艳说,沈书记经常来幼儿园看孩子,帮助解决困难。

2009年“六一”儿童节还带给孩子们玩具、参加庆祝活动,中间有人找他回办公室两次,他匆匆去又匆匆回来。庆祝活动结束,他又把孩子们家长留住,激动地说:“小岗的发展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抓起。你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接受正规教育是正确的!”

如今,沈浩生前一直挂念的幼儿园新址已在规划当中,不日即将动工。他喜爱的、寄予厚望的小岗孩子们,不会忘记他的爱!

有困难找沈浩

全国流行一句话,“有困难找民警”;小岗也流行一句话,“有困难找沈浩”。

44岁的村民唐会英,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叫她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事。2007年,为准备过春节,她家拉上一头肥猪去屠宰户那里杀,途中因道路太颠簸,她从拖拉机上被甩了出去,当时就昏死过去了。丈夫王金府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猛然想起沈浩平时说的,有困难就找他。赶忙从手机里找出沈浩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正在北京开会的沈浩接到电话后,分别给镇里领导和镇医院打去电话。很快镇里医院的救护车就赶来了,幸亏医院抢救及时,不然,猪还没杀呢人倒先没了。

“我的命是沈书记救的,像沈书记这样的好干部,难得呀!他平时见到我们,不管老的少的,都是笑着先打招呼,从来不拿大(指官架子)。这样的好人怎么会死呢……”唐会英眼里噙满了泪水……

“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老人说:“沈浩这孩子脾气特别好,你说话轻、说话重,他都笑着听,你今天冲他嚷嚷,明天找他帮忙,他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尤其对村里的老人,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

68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学昌,在致富路上几次遇到困难,都是靠沈浩热心相助才柳暗花明。

如今,当记者深夜拜访已成为小岗村先富户的严学昌时,老人家满怀对沈浩的感激之情向记者讲述了3次送礼感谢沈浩而被拒绝的故事。

“沈浩刚来小岗时我家有一辆中巴客运车,专跑小岗至凤阳县城。一次沈浩到我家拉呱说:‘老严头,小岗要发展,你能不能再增加一条跑合肥的线路,方便乡亲和客人进出小岗?’我说,欢迎不及呀!可难度太大,我弄不成啊!他说:‘我来帮你办。’他开着私家车陪我从

凤阳县运管所到滁州市运管处,再到合肥市运管处,结果还是没批下来。

我过意不去,就买了两条黄山烟和两箱食用油送到他宿舍。晚上他回去发现后马上给我又送了回来,很不高兴地说:‘老爷子,你的事我记在心里呢,别说现在还没办成,就是办成了我也不会收礼。’临走,他还给了我一盒烟。”

2006年11月,经过沈浩上上下下地多方奔走,老严头的小岗至合肥客运专线终于获准运营。严学昌接过沈浩送来的准运证,多年梦想的事真的让沈浩给办成了。

然而第二天,严学昌又为难地找到沈浩说:“添置1辆车需要25万,我的钱不够呀?”沈浩一听,有点恼火地说:“老爷子,你没钱也找我呀?跑那线路可是你赚钱呢!”为难的严学昌说:“你给我想想点子……”沈浩挠着头说:“这样吧,我帮你从信用社借贷10万块。”

严学昌拿着沈浩签名的担保书,高兴加激动。为了表示感谢,又拿上两条烟和两只老母鸡给沈浩。结果,自然又被沈浩拒绝了。他说,以后多支持他工作比什么都强。

2006年12月20日,严学昌小岗至合肥每日往返一次的客运线路正式开通,这天,他花了1.1万元备下15桌酒席,请来村民和有关方面的头面人物在鞭炮声中隆重庆贺,那场面是小岗村多年来不曾有过的热闹。

沈浩又给小岗办成了一件意义远大的好事!

第3次送礼是2009年中秋节,一直心存感激的严学昌,为了稳妥,事先给沈浩打了个电话,说家里有自养的小公鸡和鸡蛋,让他回省城过节时带上。正在开会的沈浩在电话里说:“小公鸡等我过节回来到你家里吃去,鸡蛋就留着你们自己吃吧……”

一直烟不离手的严学昌老人讲到这里,沉默了好一会儿又说:“沈浩为了我们小岗人早日富起来,没日没夜地操劳,谁家有困难都愿意找他,我们很想念他……”

村民陈光荣至今不忘,沈浩刚来那年的夏天,一天中午,她正在如火骄阳下等车,沈浩开着车从县里开会返回,见到她一个急刹车,伸出头问:“是到小岗的吧?”陈光荣见是沈浩和她说话,一个劲地直点头。只见沈浩把车往后倒了几十米停在村民陈光荣的面前,请她上车。这件事,对沈浩来说,实在微不足道,但对陈光荣来说,却让她一辈子不忘:“沈书记这人,仁义啊!”

小岗人都知道,仁义的沈浩生活极为简朴,从农贸市场地摊上花5块钱买的一双棉鞋穿了好几冬,毛线衣烂了也照样穿在身上。但遇到困难村民他总是慷慨解囊。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后,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钱送去。当他在街上看见“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驼着背手拄一根树根时,他弯下腰拉着老人的手说:“过几天,我去省城给您买一根拐棍来!”

6年里,像这样得到过沈浩关爱、帮助、救济的村民究竟有多少,谁也无法准确统计出。因为他是一个装满大爱却不求任何回报的共产党人。若不是他去世后有专人整理搜集,他做的这些事好多连身边的同事都不知道,这便是他对人民群众的爱。

6年里,沈浩宿舍的房门从来不锁,乡亲们只要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走进他的房间。记者听村党委副书记余谦讲,2008年2月,全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小岗村扩大了近10倍,村里事务更加繁忙,每天来找他的人更多了。其他村干部看他整日太辛苦,就趁他外出时在他住处安了一扇铁门,想让他少受打扰。他看到后很不高兴地说:“乡亲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分内的事。”从此,这扇铁门就再也没有锁过。记者此番采访,也见证了那扇早为摆设的铁门,他是一个从不设防的“透明村书记”。

6年里,沈浩用自己的工资“贴补”小岗发展和需要帮助的人有数万元之多;他还开着私家车,为小岗奔跑了10多万公里。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在满屋书籍中发现了29本筹划小岗发展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工作笔记和日记,还有一个叫妻子一提就放声大哭的、未来得及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毛绒小狗,除此,再没有一件值钱物品……

2009年5月13日,受江苏大学党委邀请,沈浩为即将奔赴农村第一线的200多名大学生

村官和400多名在校大学生作报告时,曾深情地讲了这样一句话,“大学生村官到农村要想干好事,必须首先爱你的村民,爱他们,为他们工作。”

多么质朴直白的语言,这就是沈浩!

沈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直深爱着他的村民,时刻想着他的村民,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小岗人3次沉甸甸的令中国感动的“红手印”。

舍小家为大家

沈浩有一个令很多人都十分羡慕的温馨家庭。自1996年就搬来合肥与他一起生活的九旬老娘,见到儿子,仍是一口一个“乖乖”地叫着,此时,已近中年的沈浩仿佛犹在儿时,依偎在娘的怀里那样的踏实和安全;在工商银行上班的妻子王晓勤,率直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尽管银行工作紧张而忙碌,贤惠的她仍不忘每天起早贪黑给胃不好的丈夫煲汤暖胃;秋季就该升入初中的女儿是他和妻子唯一的爱情结晶,所以用父母两个人的姓给孩子取名沈王一,掌上明珠的她给家里带来无尽的欢乐……

2004年2月,沈浩受命出任小岗村党支部书记。

临近“五一”节时,沈浩给在萧县杨楼镇做人大主席的四哥沈明儒打去电话商量说:“四哥,我刚到小岗,工作千头万绪,担子很重,今后恐怕一两个月都难回家一趟,你弟妹工作又忙,平常老娘一个人在家里,我真是放心不下,我想把老娘送回老家,托付给你们照顾。”

“五一”节,四哥沈明儒来合肥接老娘,沈浩搀着曾嘱咐他“乖乖,去了就要把人家的事情办好”的老娘临上车时,扑通一声跪倒在老娘面前,泪流满面地叫着:“老娘,儿子听从组织安排,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好好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完,重重地给老娘磕下一个响头……

人们说,凤阳是出孝子的地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谓级别最高的孝子。如此推断,孝子沈浩的出现当是这块热土的孕育。然而,自古忠孝两难全,大孝子沈浩也不例外,在小岗人民需要他时,他把对母亲的深爱转给了小岗的父老。

到小岗的第一个夜晚,被蚊子咬得再也无法忍受的沈浩,起身抓起手机向妻子倾诉:“我的天呢,这里的蚊子有寸把长,都快把人给吃了。”妻子心疼地安慰:“你再忍一忍,天马上就要亮了……·”

转眼,女儿该上高中了,实在顾不上家的沈浩又与妻子商量,把女儿送回老家萧县读书,让她也经受一下艰苦环境的锻炼。孩子初到农村,住进大集体宿舍,没有热水洗澡,没有冲水厕所,省城长大的孩子一时难以适应。

电话里,听着女儿一个人在小镇中学里思念父母的哭诉,身在小岗的沈浩安慰女儿说:“你爸爸那个时候比这个条件苦多了,要学会和同学和睦相处,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挂断电话后,沈浩泪眼模糊……

2008年3月7日,他和妻子答应中午前赶到学校为很久未见的女儿过生日。因连续接待几批客商,等赶到学校时,已经是下午1点。草草找个地方吃完饭回到学校操场,沈浩想让一直委屈生气的女儿高兴,竟在操场上给女儿翻起了跟斗。这下,实在忍不住的女儿一下子跑上去抱住沈浩,嚎啕大哭地叫着:“爸爸,我想你,就是想你呀……”曾经给女儿讲过多少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沈浩,此时也抑制不住,抱着心爱的女儿声泪俱下……

沈浩生前搭档、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2008年他陪沈浩应邀去江苏大学给大学生村官作报告时,有同学问他:

是什么信念让你在艰苦的农村坚持6年?

沈浩回答: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又有同学问:沈书记,你作为一个九旬老人的儿子,一个中年妇女的丈夫,一个年少女儿的父亲,离家6年于不顾,你如何理解忠与孝、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老沈一直面带笑容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眼睛湿润了,报告厅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

凝重,停顿了几十秒钟后老沈才哽咽地说:“是呀,我对得起小岗村,但我对不起我的家人。自古忠孝难两全,等我选派工作结束了,回到合肥我再加倍地偿还,到那时我一定要多陪老母亲说说话,陪妻子买买菜,好好地陪陪女儿!”

可是老沈的这个最平常的愿望却永远地成为了遗憾!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小岗村视察。当得知沈浩是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在圆满完成3年选派任务后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支书时,总书记连声说好,并勉励他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当晚,沈浩在日记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的艰辛、酸楚、冤屈都没有了。”

沈浩常常讲:小岗村在全国是唯一的,独特的政治资源是其他任何一个村都无法比拟的,小岗村是凤阳的小岗,安徽的小岗,更是中国的小岗,有一天还会成为世界的小岗村。2008年10月份沈浩在接受外国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过:发源于小岗村的改革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给世界做出了贡献。所以我们在构思小岗村发展的时候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要从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暨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的高度。要建立中国农村发展的“小岗”模式,在全国其他地区可以复制,这样小岗村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了,其历史意义就更深远。

很多村民说,沈浩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把带领小岗村民致富当作神圣使命,在小岗村6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把小岗当成自己的家。他把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挚爱藏在心底,而把满腔大爱给了小岗村民。6年的时间里,他回省城那个无比温馨的家,总共加起来还不到100天。

和沈浩搭伙的房东马家献说:“6年里沈书记只有两个中秋节是回家过的,到春节时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合肥,在家没待两天初二就回来了。”

2009年11月10日中午,一对新人来到沈浩墓前凭吊,新郎关正标是小岗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一个月前,当他们给沈浩送喜帖时,沈浩答应一定会参加他们的婚礼。

关正标在墓前默哀良久:“可能我们小岗村的年轻人,对沈书记为小岗带来的变化更敏感,并实实在在地受益了。这些好处将惠及小岗的一代代人,我敢说,小岗的孩子们都会永远记得他。”

沈浩真的走了,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在了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热土地上。

小岗村人心中的丰碑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上)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安徽省遭遇几十年罕见的一场大雪,皖东大地千里冰封。

凌晨5时,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石马新区村民殷广勇抱着4岁的儿子殷有宝,牵着6岁的儿子殷有强,冒着风雪,一步一滑,艰难地向前走着。

嘎吱,嘎吱……1个小时过去了,6岁的儿子已经滚得浑身泥雪。58岁的殷广勇又背起殷有强,继续朝着村东头的小岗村公墓走去。

殷广勇是小岗村最困难的特困户,前一天借了20元钱,买了烧纸和鞭炮,一定要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去祭拜他家的大恩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鞭炮响起来,殷广勇带着儿子跪在沈浩墓前,老泪纵横:“沈书记,我和儿子看你来了……没有你,我们全家早都饿死了。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和孩子都不能忘了你啊!”

86岁的邱世兰老太太,腰坏了背驼了,她冒着风雪颤颤巍巍拄着拐杖来到沈浩墓前,抚摸着墓碑,顾不得去擦腮边的泪水:“沈书记,我又来看你了。”行动不便的老人提前一天

就到小溪河镇买了烧纸和鞭炮,第二天天不亮搭了一辆三轮车赶到沈浩墓前。

风雪中,鞭炮声不绝于耳,前来祭扫的人们扶老携幼,向墓地走来。天还没有亮,沈浩墓前早已摆满群众送来的鲜花。

沈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让小岗村的男女老幼在大雪中祭拜他?为什么他能让小岗村村民在6年中,又按了3次红手印,将他苦苦挽留?为什么他这位似乎不经意间来到小岗村的选派干部,能成为群众眼中最亲的亲人?

沈浩,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于2009年11月6日清晨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沈浩,在他生命最后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将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百姓心头,书写了小岗村改革25年后的新传奇。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虽然沈浩不擅长唱歌,但朋友们相聚唱歌时,这首《壮志在我胸》一直是他的保留曲目。虽然唱着唱着,他就走调了,但脸上认真的表情,会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因为他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唱自己。

沈浩上学期间是班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父亲过早离世,中学时代他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沈浩才可以继续读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能上大学,沈浩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态,想把身边每一件事做好。

学习中,他刻苦上进,先后获得过“三好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生活中,他热情爽朗,关爱同学。学校发放助学金,按照沈浩家庭的困难程度,他完全应当享受一等助学金,但他每次都主动要求降为二等,把有限的一等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困难的同学。虽然只差几块钱,但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个同学父亲去世了,他捐了10元钱,这是他半个多月的生活费,他还倡议其他同学一起捐款。

大学时代,沈浩生活简朴,每天三餐只吃馒头咸菜,一年到头总穿着那几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在同学眼中,沈浩是个“很阳光、充满活力”的人,干什么事都很积极,他还曾高票当选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同学们评价他:“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工作有目标,组织活动有计划,做事踏实努力,不服输。”

1986年7月,毕业前夕,沈浩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12月3日,记者在沈浩的遗物——《入党志愿书》上看到一段话:“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绝不叛党。”

23年前的誓言,成为之后沈浩23年人生的写照。为了人民的需要,他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人活在世上,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

大学毕业后,沈浩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务。在综合处工作时,沈浩主要从事国债发行、兑付、销毁和指导地市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时任财政厅综合处处长的李益国介绍说,当时国库券发行起步时间不长,许多人对此还不太了解,国库券发行、兑付和变现都比较困难,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倒买倒卖国库券的违法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沈浩深入调研,撰写宣传文章在媒体上发表,积极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交易,并及时建议成立国债服务部。通过一系列措施,圆满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开启了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新局面,使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得到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据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回忆,那时他们都住在集体宿舍。有一年冬天冷得出

奇,一天晚上,朱长才外出归来,看见沈浩的房门虚掩着,便推门进去,只见他裹着厚厚的棉被,蜷缩在床上,脸肿得很厉害,连说话都有些吃力。原来,为了赶印一份加急文件,他独自一人骑车去郊外的印刷厂,因路面结冰,被摔得很重,但他还是强忍着疼痛,坚持把文件送到厂里。看他伤得不轻,朱长才立即送他去医院。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沈浩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办公室里。

在省财政厅工作的18年,沈浩就是这么一副硬骨头,坚韧、刚强、充满毅力,他以对工作的执著和出色的业绩,赢得厅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誉。

从2001年开始,中共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分3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2003年底,第二批选派工作开始,安徽省委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帮扶任务交给财政厅,并要求财政厅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但限于自然条件、家族宗派矛盾影响,“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村里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很大。财政厅党组决定选派沈浩去小岗任职,找他谈话时,他当场表态:“只要组织信任,我就去,而且一定要干好。”

对于到小岗村,沈浩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

2004年2月8日,39岁的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真情、实干让他走进村民的心里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沈浩义无反顾地来到小岗村。

迎接他的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两条长凳,一间10多平方米西北朝向的小屋,冬天冷没暖气、夏天高温西晒。

沈浩就租住在村民马家献家的这间房中,一住就是6年,他人生中的最后6年。

在人们含泪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床边的7双鞋子都沾满泥土。小岗村人知道,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的泥土、那是正在建设的小岗石马新村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东风吹落战云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这是沈浩生前很喜欢的一首诗,他将这首诗挂在自己的陋室中。梅花最令沈浩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2004年2月16日,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沈浩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土地。名满天下的小岗村的现实情况令沈浩十分吃惊。用“偏、穷、乱、散”4个字来概括当时的小岗村一点不为过:一条土路坑坑洼洼、破旧不堪,村里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需要整整绕一个大圈,乘车至少要一个小时;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4万元;小岗村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一选举就有人捣乱,村里乱建房子、乱堆柴垛、乱倒垃圾;村里人心涣散,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来到小岗村后,沈浩才知道,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村民们对他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向记者介绍,沈浩刚来的时候,有的群众对他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当着他的面就问他,“你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能改变小岗村面貌吗?”还有人说,沈浩来只是挂个名分,借小岗村名气“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得跑。

村里有势力的人还提出要“岗人治岗”,扬言沈浩不走就要揍他。小岗村治保委员关正银向记者讲述,沈浩来了不久,小岗村有人指使外村的五六个人在一条路上将沈浩围起来,

准备打他,还叫嚷着让沈浩“赶紧滚蛋”。幸好关正银开着摩托车路过,奋力救下沈浩。

一个村民承包的招待所,私接了村里的公共自来水给自家用。沈浩知道了,前去了解情况。谁知一见面,这个村民就用脚狠狠地踹到沈浩小腹上,一点都没防备的沈浩痛得倒在地上半天都起不来。

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复杂、村民素质亟待改善的小岗村,沈浩一个人的时候也落过泪,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了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

孤寂的夜,寒冷的陋室,一盏台灯下,寥寥数语道出沈浩的决心。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

初来乍到的1个多月里,沈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两遍,将小岗村的根底全部装进心里。

沈浩踏实认真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好感,也让村民真正认识了新来的沈书记。“沈书记没有架子,见到人总是笑呵呵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都关心地问这问那,不把村民当外人。”2009年12月3日至7日,记者住在小岗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都这样讲出对沈浩的第一印象。

经过深入调研后,沈浩决定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认真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的大讨论,解放思想找差距,引导村干部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富不起来。“是沈浩带着我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找准了路子”。

当时村民意见最大的是村里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希望把村里友谊大道以东的1.2公里土路修成水泥路。沈浩决定,修建村中水泥主干道。一开始打算外包,对外招标,报价最少也要四五十万。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精打细算,最后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

修路的那段日子,每天天刚亮,沈浩就出现在工地上,晚上九十点钟才休息,一身泥巴一脸灰。扛水泥,拌沙浆,谁也看不出,这些修路人中,哪个是沈浩。

“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漏出来,沈浩一时找不到锹,急忙用手把水泥熟料一趟趟捧回路基。边跑边说,可别把这么好的熟料糟蹋了。”“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他光想着为村里省料钱,自己的手却被水泥烧得鼓起大泡。

沈浩疼在手上,群众看在眼里。路修好了,大家一算账,村里省了近20万元!全村劳动力每人还挣了1000多元工钱。小岗村到县里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村民们看着晒得又黑又瘦的沈浩,纷纷说这个省城来的干部是“自家人”。

村里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里的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村干部没威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沈浩请来法律顾问,依法收回20间集体办公房、两台推土机和农用机具等集体资产,并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小组,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几件实事,让沈浩走进小岗村民的心里。信任取代了怀疑,敬佩赶走了冷漠。村民们说:“这样的好干部,是为小岗村办实事的,我们信得过他!”

“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

赢得小岗人的认可和支持,只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要让小岗村村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需要一个坚强的团队,需要广大村民齐心合力。

沈浩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这个村支书在小岗村的角色只能是个引导者,而不能代替村民决策,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把村民拢起来,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沈浩在日记中,这样给自己定位,也给自己明确了任务。

如何凝聚小岗村人心,如何共谋小岗村发展,沈浩决定从“两委”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程序,先后制定《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

结合小岗村实际,沈浩与村“两委”一班人为小岗村发展明确方向,确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和发展目标。

思路一变天地宽,小岗人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

2004年,沈浩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优质葡萄发展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葡萄已成为小岗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人均增收2000元。

为突破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们带去先进理念,推广种养技术,也解决了销售难题。

从2006年开始,沈浩弘扬“中国改革第一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始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媒体报道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沈浩的改革好像是在否定“大包干”。当时,顶着巨大压力的沈浩对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他坚信,“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沈浩引导农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把土地租了出去,并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全村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说,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民除了拿土地流转的租金,富余的劳动力还可以在村里的企业优先就业,再拿一份工资,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

沈浩坚持走现代农业之路,建成一个占地两平方公里的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小岗村先后引进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十多个项目。引进广州从玉菜业集团到村兴建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创办生态农业园,引进“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引进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到村联合投资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这些项目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投资15亿元的GLG项目及时落地,村里有204座坟墓要在3天内完成搬迁。沈浩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事先就挨门逐户做工作,村民们终于在搬迁期限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那天在群众迁坟的现场,沈浩双手抱拳动情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了,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在场的村干部和企业代表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几年来,凤阳、滁州、合肥的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村,小岗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全国十大名村”,每年到小岗村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在小岗村发展旅游业,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一直是沈浩心中的重要课题。

由于京沪铁路隔开了小岗村与307国道的联系,长期以来,小岗人出行要绕行20多公里,这一直是制约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可是谁都知道,要想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谈何容易,更何况是为一个村修公路让火车停下来。然而沈浩迎难而上,他一次次去铁路和交通部门协商,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用诚意感动人家,半年以后终于把项目跑了下来。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京沪铁路专门为此停运了40分钟。

2008年6月,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乡亲们争相来到大桥上,村民们说:“这条路我们盼了多少年啊!沈书记带我们修通了这条路,我们小岗大发展更有希望了。”

路修通了,沈浩带领村干部在旅游开发上做文章,先后建成大包干纪念馆、农家茅草屋、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还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小岗村已有19位农民办起了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村民吴广德在沈浩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小岗村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

如今的小岗村每天都有一批批参观者光顾,尤其是假期,还有来自合肥和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大学生,他们打着校旗、戴着太阳帽、身背照相机、拿着笔记本,奔走在小岗村的每个角落调查、采访,成了小岗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谋划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沈浩为小岗村谋划的振兴之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沈浩又开始思考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提升小岗人的生活质量,沈浩主动跑省里、市里和县里,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用于完善小岗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住房条件。2007年,沈浩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当年,3个居民小区2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就住在村民寇国秀家。她指着自家的新房子高兴地告诉记者:“沈书记给我们家发了两万元,我们自己又掏了几万元,现在盖起了楼下3间、楼上3间的大房子,连儿子今后娶媳妇的房子都有了,我什么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如今,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农户自己盖的2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白墙红顶,一幅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过去污水横流、脏乱差的街道和低矮破旧的土房早已不见踪迹。

沈浩曾说,别看农民家盖起两层楼,但是走进家里,发现农村人家里和城里还是有很大区别。农民家里的物件加起来不会超过5000元,有的房间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沈浩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农民住进大房子,还要让农民买得起家电、家具,把大房子填满。

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沈浩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上专科的奖励3000元,上本科的奖励5000元。村里还办起幼儿园,乡亲们都说,现在村里小孩子爱干净了,懂礼貌了,见面会主动问好了。

村里还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映露天电影。

45岁的村民郭平先,是小岗村腰鼓队队员。“打腰鼓现在是我们对沈书记最好的怀念方式。”她告诉记者,腰鼓队是沈浩支持组建的。以前农闲的时候,人们一般是拉闲话、打麻将,还有人赌钱。现在农闲的时候,每天下午两点多,她都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打腰鼓。

沈浩,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他要把小岗村过去浪费的25年,在自己手里抢回来。他在小岗村工作6年,小岗村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是小岗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6年。6年来,再也没有一个小岗村村民上访。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沈浩,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在小岗村的2090天里,他写了19本工作日记,记录他每天的工作和心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沈浩没有一天不在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

2009年11月6日,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头一天刚刚写好的《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还摆放在他的案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组织建设、小岗村

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年底以前完成以及需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

在小岗村工作期间,沈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扎根六载于心无愧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下)

有小岗村民曾经跟沈浩开玩笑:“沈书记,你怎么越长越丑了?”

可不是,沈浩越来越瘦,脸色黑黄,黑发是染过的,几绺头发搭在前额上。最明显的是他的嘴,一笑起来越发显得突出,褶子挤满了两颊。偏他又爱笑,见谁都乐呵呵的。

心系乡亲,细雨润物悄无声

小岗村民觉得,从沈浩嘴里说出的话,好听又柔软。

2004年,村民戴世英的孙儿出生了,家里困难。沈浩知道后,掏出1000元工资送去,又几次送去奶粉。当年才三斤多的小不点儿现在壮实着呢,已上小学了。有一次沈浩摸着他的头说,“我的孩儿哟,都长这么大了。”提起沈书记,戴世英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沈书记是我们的好干部。我们有困难,他自己掏钱帮我们办。”沈浩去世后,她从村委会要来一张照片藏在柜子里,想他了就摸出来看看,和沈书记拉拉呱。

“有困难,找沈浩”,成为小岗村民的口头禅。

沈浩常说,我们是党的基层干部,谁家有困难,就越要到谁家去。

2005年的一个夏夜,已经躺下的沈浩被暴雨声惊醒了。“不好,徐庆山一家还住在危房里!”他一骨碌爬起床,拿起伞冲进雨中。雨中道路泥泞,鞋子陷到了泥里,他干脆甩掉鞋子,赤着脚跑到了村东头的徐庆山家。一进门,只见屋里四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直往下掉。“这里不能住,赶紧走!”安顿好徐庆山一家后已是半夜,等沈浩回到住处,全身都湿透了。2006年,包括徐庆山在内的26户困难村民就搬进了村里统一规划的新小区。

58岁的殷广勇,妻子智障,两个孩子年幼。得知殷广勇家困难后,沈浩送去钱、送去米、送去油,还给孩子们送去花生米、花生糖和水果。以后,不管有事没事,沈浩总要去殷广勇家看看。在他的帮助下,殷广勇家的危房被列入了拆迁安置计划,全家的低保被提到了最高档,大儿子免费进入石马小学上学。殷广勇逢人就讲,“沈书记比我的亲人还亲哪!”

65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沈浩知道后,把他送进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病好后又安排他在“小岗钢构”当门卫,一月能挣500多元。

沈浩心细。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回忆说,2008年春节给殷广勇送年货时,大家站在门口说话,沈浩让村干部们站在西北角。回来的时候沈浩说:“他们爷仨穿得单薄,咱们站在上风头,可以稍微挡一挡。”

看到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遗孀邱世兰的拐杖快烂了,怕老人摔着,沈浩特意从合肥买来了新的。

看到小学门前的绿化带长高了,他嘱咐一定要及时修剪,以免阻挡司机视线,威胁到学生们的安全。

看到邻村的孩子踩着烂泥来小岗小学念书,沈浩主动联系邻村,提出要为孩子们铺一条

砂石路。

小岗村民记得,每年大年三十,沈书记总是先在村里陪五保户、孤寡老人过完年,在家家户户的鞭炮声中才回家。到大年初四,人们又能见到他挨家挨户拜年的身影。

大家都说,沈浩哪里像省城来的干部,分明就是咱小岗村人!

一个人得到只言片语的表扬不难,难的是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一个人做一时一事的好事不难,难的是六年不图回报的坚守。

谁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将谁放在心尖上。

2007年除夕,邱世兰老妈妈一大早将沈浩堵在了门口,非让他去家里吃年饭。沈浩不想给她添麻烦,连忙说,“大娘,您的心意我领了,饭我就不吃了。”大娘拉住了他的手:“这可是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你不去可不行。”

这顿饭,沈浩记在了日记里。饭虽简单,却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清泉明月,心底无私自坦荡

六年来,沈浩一直借住在村西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屋内陈设极简:一张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两个书架,床头的墙皮已经脱落。

刚到小岗的那个夏天,沈浩点上蚊香也无法入睡,于是就给妻子王晓勤打电话:“我的娘呐!这里的蚊子有寸把长!”妻子只好安慰他:“再忍两个小时,天就亮了!”

沈浩很快就适应了在小岗的生活。他说,我不光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个农民,这点苦不算什么。

在小岗村人看来,沈书记对吃穿一点都不讲究,忙得来不及回住处,只要村民招呼他,剩饭剩菜端起来就吃。地摊上5元钱一双的棉鞋,40元钱的棉衣,照样穿着得意。毛线衣烂了也舍不得扔掉,说是穿上外套就看不见了。只有出席重大活动时,他才会穿上妻子买的西装。妻子看着心疼:家里经济条件不是不允许,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沈浩却总是说,穿得太好会变质的。

在村里办事,沈浩从不开车。他说,村民们要是看见了,以后连门都不会让你进。

靠着沈浩办公室的北墙和东墙,各放着一组三人沙发。每当有村民找他,他总是坐在两组沙发中间的单人沙发上。他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坐这里,无论村民坐在哪边,都是离我最近的。

心底无私自坦荡。六年来,沈浩有个习惯,外出把门一带,睡觉也不上锁。村民有事,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直接推门而入。2008年3月,小岗村与石马、严岗两村合并,找他的人更多了。沈浩住在二楼,有村干部怕他太累,趁他外出时在楼下装了个带锁的铁门。沈浩看到后很不高兴:“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分内的事。”从此,这扇铁门再也没有锁过。

沈浩本名沈明月,之所以改名,就是希望自己可以长怀浩然正气。六年前,沈浩是开着自家的桑塔纳到小岗村赴任的,直到上级给村里下拨了一辆车,这辆桑塔纳才退役。金乔告诉我们,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仅沈浩个人垫付的油票、交通费、差旅费等各种票据就有数万元。

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回忆说,2008年春节吃年夜饭的时候,三哥的儿子问沈浩,“小叔,听说小岗明年要上很多大项目,能不能介绍点工程给我干,总比我在外面到处打工强吧。”沈浩当时一口就拒绝了。

沈浩曾在发给村民的一条短信中说,“六年小岗工作,无愧我心。”

情深似海,多少牵挂未曾言

可家人,却是他永远的愧疚和心痛。

沈浩是个孝子。从1996年开始,老娘就一直在他身边生活。每年春节,沈浩都要换上一千元的十元纸币,放在老娘床头,看着老娘给儿孙们发压岁钱时灿烂的笑,他也笑了。

到小岗的第一年,考虑到工作担子重,妻子工作太忙,沈浩和四哥商量着把86岁的老娘送回皖北的萧县老家。临上火车的时候,他扑通一声跪在了老娘面前,说:“娘,儿子听从组织安排,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罢,给老娘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再抬头,已是满脸泪。

每次回老家,沈浩都要仔仔细细地给老娘洗脸、梳头、洗脚,晚上就睡在老娘床前的沙发上,陪她唠嗑。有一次换拖鞋的时候,四哥发现他两个脚趾头露在袜子外面,说“你怎么还穿烂袜子?”他立马把鞋穿上,说怕老娘看见心疼。2008年春节,沈浩还把母亲的照片设置成了手机屏保。

在母亲的眼中,沈浩永远是个孩子。母亲不叫他的名字,总是一口一个“乖乖”。记者在一段影像中见到了沈浩的老母亲。老人拉着沈浩的手:“乖乖,在人家那儿帮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的妻子王晓勤告诉我们,有一年夏天,他赶回老家看母亲。给母亲梳着梳着头,实在太累了,往老娘的身边一躺,一会就睡着了。他的老母亲就拿着芭蕉扇,轻轻地扇着:“乖乖累了,乖乖黑了,乖乖瘦了。”一夜没有合眼。92岁的老母亲,至今不知儿子沈浩去世的消息。

沈浩一直珍藏着女儿10岁时送给他的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爸爸,你要保重身体,不要做贪官哦。”可是,2008年,还是因为工作忙,沈浩把上高中的女儿送回了萧县老家读书。对女儿的抱怨,沈浩总是说,你需要在农村锻炼锻炼,先成人后成才。

他的心,从此牵挂着四个地方。

2009年11月8日,在凤阳县殡仪馆,女儿不顾一切地扑到沈浩的身上,大声哭叫着:“爸爸你起来!我们一起回家吧!”带着深深的牵挂,他永远地睡着了……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 刚刚观看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他是一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他把他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小岗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村官,我们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怀着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发扬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沈浩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是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写照,更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最直接、最生动的宝贵教材。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我最近不断地、多方面地领悟着。生前他作为安徽省选派担任凤阳县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干部,在任职的6年间,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为改变小岗村“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的困难局面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11月6日,他终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被群众誉为“我们离不开的干部”。 沈浩在小小的“村支书”岗位上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在其位,谋其政”,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他3

年服务期满后,原本可以“载誉而归”回到舒服的财政厅工作岗位,但他却选择了留下;当他干出了工作成绩、受群众拥戴时,他本可以“群众信任”为“本钱”,向组织提出个人职务职级上的要求;当他获到各种奖项和荣誉时,他本可以“表彰与使用相结合”为由,要求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这些“本可以”他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心甘情愿地在村支书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很多人认为村官是在镀金,是一项跳板,而不是要真正扎根农村,而沈浩,他的“官”虽然越当越小,工作却越干越有成效,人生却越活越精彩。与“小岗支书”沈浩相比,这些人应该羞愧、汗颜!作为村官,要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把我们的青春奉献给农村,用我们的知识来为新农村服务。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我要化悲痛为力量,认真学习沈浩书记的精神,在现在以及将来的工作中,把沈书记的精神作为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自己前进。 我要学习沈浩同志一门心思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努力在造福群众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以后,“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所做的事情虽然很具体,但都是为了按党的要求,改革完善机制制度,推进科学发展,让村民富起来、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沈浩同志在小岗任职期间,

沈浩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沈浩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沈浩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沈浩,男,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是滁州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党员队伍中的时代先锋,是选派干部的杰出典型,他的先进事迹是“大包干”精神的最好弘扬。沈浩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个,是广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沈浩同志呕心沥血、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坚守乡村、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拼搏斗志,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广大干部学习楷模。 一、心系群众,积极工作 6年前,沈浩同志刚来到小岗村工作的时候,有村民议论,省城来的干部是来镀金的吧,沈浩同志知道后,却笑呵呵地走访农户去了。他时不时碰到材民的冷眼也不会生气,特困户关友林一家,家属和两个孩子有精神病,没人操持家务,家里苍蝇飞来飞去,一般人都不愿意去他家。沈浩同志知道后,特地去他家看看,快中午时沈浩说“就在你家吃饭,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一盘烧青菜,一碗米饭,一顿最简单的午饭,拉近了沈浩和村民心中的距离。他跑田头走农户,渴了喝口凉水,走访群众,为特困户办了低保,修建了住房。渐渐地村民们和他拉起了家常,有村民说“集体资产长期被少数人占用,很多人有怨气”,沈浩同志问清了原委,他知道这是小岗村的村民在看他敢不敢碰硬,能不能实干。对此他直面矛盾,不回避,三番五次作工作,甚至通过法律途径最终收回了集体资产。为了推进工作,为了坚持原则,沈浩同志还承受了很多的委屈,小岗人慢慢地接纳和信任了这位新来的书记。 在小岗工作生活了6年,沈浩的房门从不上锁,他睡觉了也不插门,村民只要找他,不论白天黑夜随时可以走进他的房间。20xx年3月,新合并的小岗村面积和人口都扩大了10倍,来找沈浩办事的人更多,他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村干部看他太累了,心疼他,就背着他一合计,在他住处的楼梯口焊了一道铁门,就是想让他睡个安稳觉,没想到他说“装这个干吗,乡亲们来找我肯定有事,安上铁门不就和村民隔开了吗。”大家都感到了老百姓在沈浩心中的分量。 二、开括视野,加强改革之路 20xx年2月,沈浩同志作为省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我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那一年他在日记里写到“只要小岗能繁荣,村民们能得到实

关于秦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关于秦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秦飞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却常常稀缺。雨中等公交,旁边人突然说:你的伞真漂亮。我刹那间愣住了。手里的伞,伞骨老化生锈,伞布掉色变暗,美在哪儿?我探出头去,打量这把再熟悉不过的“老伞”,猛然发现印着素色牡丹的伞面确实秀美。 许多时候,因为太过熟悉,反而把身边的美好忽视了。眼下,一些公务员也患上了这种“审美疲劳”。有的在岗不在状态,认为“守着这儿干不出大事业”;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还有抱怨工作“一点不实惠”,萌生了“挪挪地方、换个活法”的念头。 生活是博大的,也是充满选择的。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合理充分的人才流动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如果评价工作、衡量岗位,都是出于利益考虑、世俗计算,守着个人利益的一亩三分地迈不开腿,那就大谬不然。说来说去,我们需要一把正确的尺子,才能丈量出脚下的道路,测准人生的价值。 用世俗的眼光看,许多公职岗位遍布泥与土,一点也不“风光”。大到发展特色产业的长久大计、小到家长里短的生活小事,都得费心惦念、劳心劳力。那些耗在办公室里的行政工作也深藏汗与泪,一点也不轻松。常常面对堆积如山的文字材料,整天忙于应对各类报表、数据,忙于处理公文、

整理档案,辛苦是多的,“好处”是少的,这样的不等式,该如何求解,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正如不是伞不漂亮,而是太久没有温习她的美丽。从伞外来观照,站在群众的立场重新审视“平凡”的工作,则又是另一种风景。 包片下村虽然辛苦,但现场解决了问题,让群众愁眉展笑颜;在窗口办理业务虽然繁杂,但让群众及时办理手续,缓解急难;报表、统计数据虽然枯燥,却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是因为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和负责,社会才能有序运转,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分每秒都不会虚度,从群众眼里看过去,哪个岗位不重要?哪份工作没有意义? 沈浩挂职到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小岗村群众先后数次按手印挽留;来自耶鲁大学的高材生秦飞,主动扎根农村当村官,修水渠、建公路、规划养老中心,一桩桩为民实事,赢得群众的赞誉。许多时候,不是岗位太平凡,也不是没有承载梦想的舞台,而是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那些汲汲功利的念想,成为勇毅笃行的拦路虎。“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舍得拿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诚,舍得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力,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一方认可,其实并不遥远。 曾听到这样的劝诫: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生活总

黄幼岩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开拓创新谋发展甘洒热血育英才 ——记南宁三中校长黄幼岩 黄幼岩校友1992年本科毕业于我校生物系,现为南宁三中校长、生物高级教师。从教21年来,先后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西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在教坛中,他以精湛的教艺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坐标,管理上,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生活里,他是孜孜不倦、耕耘不止的孺子牛;走近这位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黄幼岩校友,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睿智、精湛、奉献、谦逊…… 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黄幼岩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履行党员义务,在各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师德高尚,注重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被授予“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他勤学钻研,业务拔尖,多次在全区、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多次带领广西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屡创佳绩。他结合岗位,先后主持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优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探索》、《现代教育科学》、《西北师大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被聘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学科导师”,被授予“南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广西特级教师”。 勇挑重担,先锋示范,争创优质教育的品牌 在担任南宁市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时,黄幼岩校友带领学院紧紧围绕“在岗位上闪光”的主题,以“三星”工程(教学之星、服务之星、榜样之星)为载体,树立“四种”意识(“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和“我是党员我付出”的奉献意识),开展“四项”主题活动,将创先争优活动植根于学院的中心工作,与“履行岗位工作”结合,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结合,与“服务师生员工”结合,通过抓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促进党建创新、促进工作落实,促进良好业绩,激励学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在队伍建设上有突破、在制度建设上有突破、在理论学习上有突破、在教学改革上有突破、在教书育人上有突破、在党建创新上有突破。在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廖辉同志于XX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xx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xxxx”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XX 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

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XX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一边指导别的消毒队员进行消毒。由于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_5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XX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凤阳县小岗村书记沈浩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天地为之动容,日月为之含悲,百姓为之哭泣。我们为祖国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干部而惋惜,为人民失去这样一位贴心的书记而悲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沈浩书记生前参加江苏大学的大学生村官就业典礼上引用的两句诗词。短短的两句诗词却深刻的包含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农村土地的热爱,对农村工作的热情。 我曾经听说过小岗村,却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的,因为它是众所周之的“大包干”起源地。但对小岗村的真实面貌却知之甚少。昔日的小岗村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片穷乡僻壤,直至XX年11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小岗村举行的学习沈浩书记事迹座谈会,才让我对今天的小岗村刮目相看。那天天气显得格外阴冷,雨水拍打着车窗,使得车内很难看见车外的情形。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路途变得越来越平坦开阔。司机师傅一说进入小岗村了,我就迫不及待的用纸巾擦拭了模糊的玻璃,急切地想看看小岗村的真实面貌。 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规划整齐的深加工厂房、造型美观的居民楼房、先进气派的村委办公室、规模庞大的GLG项目

建设、意义深刻的“大包干”纪念馆、搭建整齐的蔬菜大棚……,所有的一切尽显眼前,我不禁啧啧称赞,这真像一个“小岗镇”!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不由地更加佩服沈浩书记,这个六年离家却以小岗为家的好书记,舍小家,却为大家,是他带领着小岗村人民一天天地富裕起来。同时,我也开始真正地明白为什么沈书记的离去会令如此多的人民惋惜悲痛!因为他真正地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用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是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和沈书记一样都和农村这片热土有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因为我热爱农村才会选择为农村服务这项工作,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存在。没有灯火烂漫的夜景,没有浪漫迷人的咖啡屋,更没有一群时尚潮流的朋友……有时候难免疑惑自己的选择。甚至常常告诉自己要早日摆脱身处农村的困境,去追求城市的繁华。但在认真学习了沈浩书记的事迹之后,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样一位完全可以拥有城市生活的处级干部会坚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村的事业呢?看到小岗村的现实面貌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使我懂得,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体现! 农村没有城市繁华,但农村的肥沃土壤却养育了中华儿女;农村没有城市喧闹,但宁静地夜晚足以净化疲倦的心灵;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1 连日来,一部电影感动了中国,这部电影就是《第一书记》,它真实的再现了一位村党委书记的感人故事,这位感动中国的村党委书记的原型就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为小岗村发展鞠躬尽瘁的选派干部沈浩。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想很多,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个“情”字,这就是沈浩同志与小岗村普通百姓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感情!沈浩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相印、情相依的血肉关系,我不禁扪心自问:怎么才能成为让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让群众离不开,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来自一个“情”字,这样一份至真至纯之“情”,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心贴心、同甘苦、共奋斗,才会油然而生。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正是千千万万党的干部保持和发扬了这样的好作风,我们党才深得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使党的各项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沈浩在小岗村,每天都和群众朝夕相处,他一直不愿给自己的住地装铁门,怕的就是一道铁门会拉开自己和群众的距离。我看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采取多种举措敞开挡在干群之间的那道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要向沈浩学习,和群众零距离,带着真感情去倾听群众心声,体察群众冷暖,向群众掏出暖心窝的话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托付。 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情到,才能赢得群众的真情。老百姓最重感情,作为干部千万不能伤害这份感情。但在现实中却有那么一些干部,他们自认为高群众一等,即便偶尔走到群众中去,也是居高临下,根本没耐心去了解群众想要什么,只会摆足势子作指示,把深入群众纯粹变成一种形式。这种矫情的“深入”,只会让群众失望甚至心寒。我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用真诚、热情、耐心来与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疾苦、需要和愿望,帮助他们办实事,努力做他们的知心人。 民心是杆秤。感受一下小岗人送别沈浩时那悲恸欲绝的情景,就不难悟出,什么干部是群众巴不得他早早离开的,什么干部又是群众舍不得他走的。让群众感到离不开的干部,是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那样,把群众当成至爱亲人,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为群众谋福祉的事业上,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他们为群众的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于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 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动。 学习于敏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我们的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不断地焕发青春与活力,关键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始终坚持热爱党、忠诚于党的结果。才华横溢的“土专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行动告诉我们,永远跟党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辈子做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非常鲜明,在火热的阳光下,在鲜艳的党旗前,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无愧于“共和国铸剑师”,无愧于“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其“铮铮铁骨”精神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于敏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回顾我们党已走过的90多年

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都是以树立大局意识为重,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地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奇迹创造另一个奇迹。这也充分说明:树立大局意识是实现团结、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几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核事业发展的大局毅然选择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这难道不是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吗?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既是新时期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需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无私行动。毫无疑问,于敏就将执着坚守作为一种追求,将求真务实当作是无声的语言,把为党和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在国内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但他始终孜孜以求,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他拼命学习,秉承“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破国外重重封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也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坚持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更是要以于敏为样,立足本职,深深植“根”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廖辉同志于2002年3月—后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成立之际,调至物业管理中心主持全面工作。在思想上,廖辉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他身先士卒、默默奉献,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近两年的工作考核成绩一个良好,一个优秀,并于2003年度获广东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管理上,廖辉同志狠抓制度建设,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具体工作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使中心成为一个团结的、能打硬仗的群体。从众志成城战非典,到校园又一次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充分体现了廖辉同志领导下的物业管理中心的战斗力。 两年来,廖辉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结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提出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心干部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顾虑及从行政福利型变为企业化运作后在观念上的差异这一现状,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练好内功;按照物业管理的模式,从内部管理入手,狠抓队伍建设,规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员工思想,使近百人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随后的众志成城战非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抓紧改革整顿,实行制度化、人性化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心刚刚成立,中心的规章制度一片空白。为使中心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制订了近30余个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中心100余个岗位详细划定责任范围、工作标准,使中心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使处于基建年的校园仍保持整洁的环境和花园式单位,受到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肯定。 三、临危不惧战非典。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广东,疫情如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物业管理中心除承担了全校公共场所的预防消毒外,还承担了一项“高危”任务:给“非典”确诊患者或疑似病人住过的房子和上过课的课室、实验室等进行消毒。这是一般人不敢干或不愿干的危险工作。但廖辉同志临危不惧,以身作则,每次都带头“闯”进危险区,一边亲自消毒,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庞榴珍 沈浩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他是基层干部的楷模。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期间,他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突出业绩,赢得了小岗人的信赖和爱戴。中央作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部署后,为将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活动推向深入,我局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赴小岗村参观学习。通过学习,结合岗位实际,我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把学习沈浩与重温党的宗旨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全心全行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 沈浩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他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促进了小岗又好又快发展。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沈浩同志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他没有节假,不分昼夜,为小岗村的发展殚精竭虑,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集中展示了勤勉为公的崇高境界,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优良传统,埋头苦干,

扎实工作,不计名利,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克己奉公,千方百计关心救助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体,赢得了小岗村人的信赖和爱戴,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美和敬佩。他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学先进,就是要把先进典型的事迹紧紧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沈浩同志的事迹使我认识到:谁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人民群众就把谁放在心间;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我的工作天天面对群众,我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岗位职责。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篇1 观看了一场十分感人的电影《第一书记》。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沈浩的品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和模范,都刻有时代的烙印,然而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为我们年轻人开设了一堂对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思考命题。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的"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感人;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引人深思。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 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全力打造"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我想一个人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这使想起了时下很多年轻人,他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空有一身报复,却不愿付之行动,有时他们甚至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看完电影《第一书记》后,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他在小岗村工作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却用最朴实但不平凡的行动,释义了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xx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xxx同志典型事迹材料 Xxx,男,,系县“三送”工作队队长。自“三送”工作开展以来,深入基层、真抓实干,为镇村的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平易、亲切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与领导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扬了苏区干部亲民爱民的好作风,为全体“三送”队员树立了好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精神。 一、坚定信念,树立“三送”工作目标 “三送”是一件苦差事,人人都避而舍之,而同志却迎难而上,主动要求走下基层来当这个“三送”工作队长。“三送”伊始,他首先对工作队员说:“既然我们有机会挑战新的任务,我们就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坚定信念、锐意进取,不怕苦、不怕累,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送上温暖,我们绝对不能输给其他单位,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村的百姓脱贫致富。”队员们倍受鼓舞,纷纷表示坚决在的带领下做好“三送”工作。 二、吃苦耐劳,发挥“三送”先锋模范作用 五龙村进村公路,弯道较多,并且公路旁长满杂树,严重影响视线给交通带来不便,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考虑到这些,队长带领组员不辞辛劳,徒手对公路沿线杂树整理,以解除交通安全隐患,得到全村村民好评。 三、锲而不舍,土坯房改造出谋划策为村民。 土坯房改造中,始终给自己施加压力,每天从早到晚坚守村武干示范点,积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住房需求,对其家庭情况和住房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以真实的情况反映到相关职能部门中。 村房屋权属交错及分布杂乱,村情复杂,拆旧建新存在较大阻力,同志即便是处处碰壁,却始终锲而不舍,积极联系镇干部、村干部、理事会成员研究讨论解决方案,并逐门逐户上门询问和登记,进行劝说调解,说服当事双方进行土地置换,确保有需要的农民都能切实得到政策的优惠和扶持。 时时刻刻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己任,念念不忘群众的安居梦。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农户家中,着力做好土坯房改造工作,为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早日住上新居扫清障碍。2013年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约40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郑传辉同志的秉性体现。他在“三送”工作中秉着为民办实事、群众得实惠的宗旨,全心全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领导干部的一致好评。他所做的点点滴滴,村的老百姓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男,汉族,1972年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现在市公安交警大队工作,任办公室主任,一级警司警衔。 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勤于钻研业务知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活作风严谨、不沾不染,时时刻刻以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完成所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该同志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能够全面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认真钻研学习、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断进行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改造,坚持用正确的思想理论统揽指导工作实践。工作中,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章程,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把对党的无限热爱化为工作积极性,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交通管理工作中,诠释了新时期党员民警的内涵,带出了团结奋进的办公室工作集体,开创了所负责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坚持政治理学习不松懈,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要干好基层交警部门办公室工作,同志深深感到没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很难适应需要。于是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一年来,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原原本本的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二十公”精神,不断的了解和掌握政策导向,增强政治敏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_3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德州市商务局在新年伊始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就是让我们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沈浩同志生前是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是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干部中的优秀代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一是学习他勤奋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沈浩同志被选派到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他热爱农村,扎根基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待在村里,直到临终前还在为村里处理三起土地流转事务,接待了三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工作日程表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竭诚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向沈浩同志那样,热爱党的事业,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二是学习他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沈浩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廉洁奉公,模范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他生活简朴,一直住在村里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从不讲究吃穿,工作忙时,随便吃几

口饭填填肚子,一件毛衣穿了多年也舍不得丢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作风俭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是学习他情系群众、为民爱民的优秀品格。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期间,一直住在村民家中,他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他为村庄的发展谋规划,为困难村民的生活忙碌,经常自掏腰包帮助村里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沈浩同志在小岗任职期间,村里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活条件在改观,小岗人得到了更多实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沈浩同志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机关干部,我们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努力进取,扎实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沈浩同志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工作会议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标题范文五篇1200字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标题范文五篇1200字 当看到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村,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被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范文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凤阳来了共产党,人民得解放,咚锵,咚锵……”农民唱的歌词旋律还在我的耳边轻轻回荡,此时此刻,沈浩书记为小岗村村民所做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辛苦,劳累,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朴实的言行打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沈浩同志这位“第一书记”官职不大,责任却重大,自他踏入小岗村泥土的那刻起,就决心为群众干点实事。最初他从省财政厅调到小岗村时面对群众质疑来镀金时毫不介怀,并逐家走访农户,摸清家底,给予最有困难的残疾智障家庭最及时的帮助;新农村建设复杂,矛盾重重,面对占用村里铲车却又飞扬跋扈的杨德福时沈浩书记毫不畏惧,强行收回铲车后天天和村民在工地扛水泥,拌砂浆,终于铺就了小岗村通往外界的乡村公路——友谊大道;被村霸报复殴打后仍不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热情热心;还团结起大包干带头人,一起重建了大包干纪念馆,卫生院,使村民之间的感情比以前更融洽了;为了让GLG现代化工业落户小岗村,沈浩书记顶着巨大压力,饱受非议,

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让村民意识到小岗村的长远发展要和现代化接轨;还一次又一次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铁路部门之间,只为给小岗村开通一条铁道线路;……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被戏称“一夜跃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从新焕发了光彩,逐渐走上了现代化致富的道路。 有沈浩书记在,小岗村每天都在上映着一件又一件的感人故事,点点滴滴,平凡而又弥足珍贵。这位“全天候”村官的身影踏遍了小岗村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在。三年过去了,沈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真心,回报了村民对他的信任,改变了从前村官“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的不作为作风,朴实的农民舍不得他走,唯有用98个鲜红手印挽留好书记,早已把小岗村村民当家人的沈浩默默地答应了,决心用更大的努力为村民谋利益,造幸福,同时他的心中深深感到愧对妻子和家庭。第二个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岗村村民再次用186个鲜红的手印挽留他们心目中的“第一书记”沈浩。可是,这一次,书记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心脏承受不了,只能为小岗村村民留下一坛白骨灰,就这样,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我的心在抽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这是一个好书记,他最真实的行动令我看到了平凡共产党员最耀眼的最优秀的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浩书记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了自己的最辉煌的岁月,他把村民的利益记在心里,捧在手里,是“真共产党”!我心中充满了对沈浩书记的敬佩之情,决心把沈浩书记当作人生路上的

骆春伟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感人

骆春伟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感人) 2016年10月20日,骆春伟同志在处置失火渔船险 情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公安部 政治部批准为烈士,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以下是 关于骆春伟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骆春伟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一) 骆春伟,男,汉族,广西北海市人,1979年8月出生, 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6月入党,大学本科学历,历任战士、干事、参谋、副所长、政治教导员,生 前系北海市边防支队银海区边防大队电建边防派出所所长,武警中校警衔。 2016年10月20日,骆春伟同志在带队处置码头渔 船火灾时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不幸壮烈牺牲,献 出了宝贵生命,充分展示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 浴火涅槃的英雄 10月20日11时37分,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北海边防支队电建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在边贸码头有一艘 渔船着火,现场情况紧急。警情就是命令!该所所长骆春伟同志立即带领4名官兵出警。到达现场后,救援官兵 发现失火渔船上火势汹汹、浓烟滚滚,固定渔船的缆绳

被烧断,船体失控,开始漂移,旁边一艘渔船也被波及。 由于渔船离码头有40多米,现场救援消防官兵的水枪喷洒不到整个着火区域,船头的火扑灭了,但船尾仍 在冒着大火。更为紧急的是,失火渔船还在继续漂向其 他渔船。当时渔港停泊着560多艘躲避“莎嘉莉”台风 的渔船,船体连成一片,船上有5000多名渔船民以及大量的渔网、塑料桶等易燃物品。着火渔船一旦引燃连片 渔船,火海、毒烟将笼罩整个狭小的渔港,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将遭受巨大损失。情况危急,为避免灾情扩大,海边长大、深谙水性的骆春伟毫不犹豫地抓起岸边一根 缆绳奋不顾身跳入海中,全力向失火渔船游去。 当骆春伟游到失火渔船下时,由于台风刚过,又正 值退潮,海底淤泥泛起,海面浑浊不堪,臭气很浓,暗 流涌动,正将缆绳系上渔船的骆春伟被一个浪花盖过后 消失不见。15时25分,骆春伟同志被救援人员在事发水域找到,已壮烈牺牲。后北海支队查验骆春伟同志遗体,发现头顶有伤,怀疑被暗流卷入海底后浮起时头部撞到 船底,最终沉下海底。此说法也是后面参与救援老渔民 的判断。 在骆春伟同志第一个跳入海水的激励带动下,现场 还有2名群众也跟着跳进大海向失火渔船游去,后将缆 绳接上失火渔船。另外4名边防官兵也在组织岸上群众

博物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博物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该同志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文化的“二为”方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博事业,在担任博物馆馆长、市文管办副主任、草庵文管所主任以来,作风正派,团结同志,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爱本职工作,文秘资源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规范博物馆管理、宣传展示服务社会、文保单位创新、“海丝”考察点的整治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狠抓内部管理,外树窗口形象 从专业队伍、保安队伍、保洁队伍等方面建设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博物馆管理制度。~年9月被省文管会、文化厅评为“一级达标馆”;~年元月,博物馆被xx市委、市政府评为XX—~年“文明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规范管理的理念。从上班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入手,制定博物馆出勤、值班、会议、财务、印章、文电处理、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常年对公众开放,每天开放时间9:00—17:00,做到中午、双休日、节假日不休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重视宣教队伍的培养,要求每位讲解员都能做到因人施讲,满足社会各受教育阶层的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展览设有中英文说明牌等辅助设施,馆内设有导览牌、雨伞架、休息排椅、报刊杂志、观众休息厅等服务设施,为参观者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 切实做好馆藏文物管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登记入库,做好考古出文物、传世文物的征集登记造册,做到贴目清楚。并做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每年分春秋两季对古字画定期微波杀菌、晾晒;对出土明代丝织品进行消毒、防腐、整形处理;对出土的青铜器、铁器及出水的铜炮、铁炮进行防锈、缓蚀处理;对出土的陶瓷器进行修复。做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因文物科技保护成绩显著,被推选为xx文物科技保护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2021年[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作为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沈浩同志在xx年的2月被**省 ___下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xx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沈浩同志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中心,勤劳务实,创新奋进,乐于奉献,用踏踏实实的实践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忠实地履行了 ___员的神圣职责,树立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高尚形象,赢得了各级党 ___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忠诚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在沈浩同志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风采。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认真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着重学习沈浩同志的六种精神品质: 1、学习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 ___品质。沈浩同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他带领村民坚持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不动摇,结合小岗村实际,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大包干纪念馆”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增加 ___收入,扩大村民就

业,切实加强基层 ___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了小岗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努力。 2、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沈浩同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他经常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家中,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及时给贫困家庭送去衣被和粮食,自己掏钱给困难户刚出生的孩子买奶粉,在暴雨之夜冒雨转移住在危房里的困难户。向沈浩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学习他锐意 ___、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沈浩同志坚持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促进小岗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探索了一条符合小岗村实际的发展道路。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转变观念,以 ___求突破,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学生到村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使小岗村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向沈浩同志学习,

最新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五篇800字以上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五篇800字以上 第一书记故事的原型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沈浩。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2009年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猝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的作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第一书记个人先进事迹篇1 观看了一场十分感人的电影《第一书记》。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沈浩的品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和模范,都刻有时代的烙印,然而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为我们年轻人开设了一堂对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思考命题。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的”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感人;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引人深思。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

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全力打造”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我想一个人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这使想起了时下很多年轻人,他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空有一身报复,却不愿付之行动,有时他们甚至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看完电影《第一书记》后,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他在小岗村工作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却用最朴实但不平凡的行动,释义了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助、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从某种意义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己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