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_谢芷欣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评估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并提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实和家庭观念,这些价值观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仁爱的理念在教师职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爱强调关心他人、宽容和尊重他人的特点,这些都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其次,诚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核心价值之一。
教师要以诚实为准则,对学生、学院和社会保持真实和守信的态度。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推崇家庭美德和亲情。
第二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度启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涉及到个人品德修养,还关注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建设。
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教师应该有责任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敬老尊师”观念可以引导教师尊重学生和尊重老师。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孔子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广度的启示。
教师应牢记自身身份,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益事业。
总结和回顾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深度和广度的启示。
深度上,仁爱、诚实和家庭观念的理念,为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
广度上,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敬老尊师”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都对师德师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传统到现代 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

从传统到现代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从传统到现代我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乃至家长、社会的引领者,老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传统到现代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探讨。
一、传统观念中的师德师风在传统观念中,师德师风被看作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作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应具备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益,关心学生的成长。
师风指教师在教学、管理、交往等方面的态度、行为和风格。
它要求教师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关爱学生,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
二、对师德师风的现代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传统观念对师德师风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师德师风不仅强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更加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
现代师德要求教师具有积极进取、持续学习的精神,关注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更新。
师风要求教师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现代师德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民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交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三、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需要从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入手。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
其次,教师教育机构要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师德师风。
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加强道德伦理的教育和素质修养的培养,注重实践和实训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
四、个人对师德师风的认识对我来说,师德师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
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传统与创新

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传统与创新传统与创新:传承师魂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是社会的栋梁,承担着培养未来的重要责任。
而传承师魂、师德和师风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和创新并行,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进教师队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文将探讨传统与创新在传承师魂师德师风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的力量:师魂的传承师魂,是指教育者的追求和理想,是教育精神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师魂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教育智慧,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为了传承师魂,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师德修养。
传统中强调师者者行善、德高为师,这也是师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教师的良好师德,需要从师德风尚、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等方面下手,为学生成长提供正面引导。
其次,传承经典教育思想。
传统的经典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如孔子的“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通过学习和应用经典教育思想,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注重师生情感联系。
古代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传承师魂的重要途径。
二、创新的动力:师德的拓展伴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师魂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创新的元素。
在现代社会,师德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以应对新挑战,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首先,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推进教育科技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技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
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可及性。
最后,注重师生互动的平台建设。
创新教育中,师生互动的平台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

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师风师德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强调。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培育和践行良好的师风师德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来阐述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对于塑造良好的师风师德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师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师重道、师德高尚的思想观念,使得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备受尊崇。
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职业形象和道德修养有着高度的自律要求,树立起了崇高的师德观念。
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仁爱之心、正直之德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规范教育了教师敦品尚学、忠诚教育事业、宽严相济、慈悲为怀的重要品质。
教师应该以德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使得教师们在师风师德建设中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对于发展良好的师风师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时制宜,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师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践行师德,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总结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师风师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和行为准则。
教师们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塑造良好的师风形象。
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

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
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对于2024年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
首先,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坚守教育的最高原则。
教育的最高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秉持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只有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
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良好品质,要求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教育教学纪律。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第三,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需求,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努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家庭教育能够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最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注重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监督机制。
我们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优秀教师,惩戒不良教师,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传道守正”的师德传统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传道守正是中国教育界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师德传统。
它主要强调的是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榜样作用,以身言教,传承道德和文化传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传道守正这一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对当代的教育事业和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源流说到传道守正这个师德传统,首先要从中国古代文化谈起。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其使命在于传承先人的智慧和道德,培养后代,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而传道守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家训、家教、师范教育等传统文化的源流和精髓。
传承于《礼记》中的“道德经”和“孝经”,教育理念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在传统文化中,守正与传道的相得益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旨。
传道是为人引路,传授知识,而守正则是保持道德操守的正确。
在这种传统文化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原则,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二、传道守正的时代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道守正这一传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责任。
在当代,传道守正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教育工作,成为了一种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和人生哲学。
首先,传道守正需要体现在教育中。
作为教育者,传道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需要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同时,我们也需要做到守正。
教育者身为榜样,不能在私生活中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以身作则,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传道守正还需要体现在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对社会负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来贡献社会。
三、传道守正的启示传道守正这一传统,对当代的教育事业和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以身作则。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言传不如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处世原则。
2024年教育离不开爱《正师德树师风》心得体会

2024年教育离不开爱《正师德树师风》心得体会《正师德树师风》是当前中国教育系统推行的重要教育改革理念,旨在弘扬正确的师德观念,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是我对《正师德树师风》这一理念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于教育____年的展望。
一、对《正师德树师风》理念的理解《正师德树师风》这一理念,意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打造一支真正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首先,师风正是教育的立身之本。
教育工作者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师德行为来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师风正,才能有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树师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师德境界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学习效果。
只有树立正确的师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情操、有才华能力的接班人。
最后,正师德要求教师自觉修身养性,提升教育带头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只有师德高尚,教师才能树立权威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的引路人。
同时,正师德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追求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二、在实践中的感受与体会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正师德树师风》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通过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我对教师的职业责任和社会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为人师者的岗位使命。
首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是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在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严格执行纪律等,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
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更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爱”和“诚信”。
作为高校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要以诚信为本,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种仁爱和诚信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高校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敬师尊道”和“教育为本”。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之舟。
高校教师应该发扬敬师尊道的传统美德,尊重教育事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注重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重视教育本质,并以传统文化为指导,高校师德师风可以得到有效塑造和提升。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校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修养,还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将更加全面和深入。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
教师要以仁爱和诚信为基础,以敬师尊道和教育为本为指导,同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校教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7No.102010年10月第7卷第10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Oct.2010中国先秦的教育观点认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受教者传递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战国时代的荀子则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经师”,向学生教授讲解经书;二是“人师”,即让自身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后人更提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典范,则对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理念里,把教师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职业理想统称为“师德”,师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中国三千年教育历史中,先贤哲人关于师德的论述对于现代师德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一、为师的自身修养教师的个人修养体现为两方面,一是道德品质修养,二是学识修养。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素质、品德和教学成效的优劣,对受教者的命运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教育家扬雄就曾感叹:“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把教师德行的作用和受教者一生的命运联系起来,教师个人修养就必然地成为教师师德建设的首要因素。
对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的《吕氏春秋》详细地阐释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举了“不能教者”,即不能履行教师职责的人种种不良行径,认为教育的不成功往往来自教师的品行低下。
比如批评有的教师心态不和谐,操守常变,没有固定的准则(“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有的则自以为是,有过不改,说话不负责任,放纵自身行为(“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更有甚者,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放弃自身尊严(“见权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恐若弗及”),还有的对“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的学生厌恶妒忌(妬而恶之)。
正因为有这样的老师败坏了学术氛围,所以“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事实上,《吕氏春秋》所批评的这些现象,在当今的教师队伍里也不乏其例。
西汉时期的贾谊在其《新书·保傅》中提出“皆选天下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来担任教导职责。
他认为,教育者用自身言行、学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受教者“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身处其中,必然可接受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则“不能无正也”。
在当今社会,学校俨然成为支撑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要教育出品行端正的人,必然要营造正派、正气的整体环境,教师在这一点上责无旁贷。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非常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所处的时代教师社会地位十分尴尬,“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
”针对“举世不师”的局面,他提出了“中焉可师”的为师标准,认为忠信之人才可以为师。
宋代的理学大家,同时也是教育家的朱熹对教与学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释,他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出发阐述了学者修身之大端,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重要意义,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务记览、为词章”,更不应以“钓声名取利禄”为目的,而应该“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这些观点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同样适用。
他在阐述“修身之要”时提出了“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从教者个人思想言行提出了要求,即言语忠实诚信,行为勤勉认真,克制不良情绪,能够迁善改过。
荀子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为师的四个必备条件,他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子·大略》)认为能做到尊严使人畏惧、年长而守信、恰当地解读经书以及知微而论其中任何一点就具备了为师的条件,这四点分别涉及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但是他又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认为广博的知识学识不在为师之道的四个条件中,这种观点并不可取。
事实上,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是传统师德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点,不少教育家本身就是大学问家,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坚持不懈地汲取新的知识。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是博学的典范。
据记载,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穷其一生追求学问,在齐国研究《韶》乐时,曾“三月不知肉味”,钻研《易》经时,竟“韦编三绝”,他认为学无止境,自身的名气地位不应成为不懂装懂的借口,所以即使已经成为礼仪大家,也能做到“入太庙,每事问”。
正是勤奋好学使其具备了深厚的学识素养。
他的学生子贡赞美他的学问,用了这样的比喻:“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现代师德建设对教师学识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深广度和传播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教师绝不能固步自封,怠惰因循,满足于一时之得,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的启示谢芷欣(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5)摘要:中国传统师德观念对现代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
其内涵有如下几方面:教师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和深厚的学识素养,注重身教垂范,在教育中贯穿爱和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师德;现代;启示28··而应当确立终身学习的治学信念,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将自己塑造成为知识广博、学养深厚的学者,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成为具有现代风范的教育者。
二、教师身教的示范作用传统师德观念重视身教,有古语云“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身体力行地奉行所讲授的道理学术,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给予学生真正的影响;反之,言语空洞,口是行非,则令教师的威信大打折扣。
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孔子本人就非常注重身教。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的众多言论、举止、行事等等,恰恰正是孔子力行身教的最好证明。
例如有“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记录了孔子在行为细节上对礼仪规范的注重和尊重弱小、残疾的美好情怀,又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语言的不通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孔子主张语音的统一,因此在行礼、诵读经文时使用“雅言”,即当时的标准通用语,为学生示范并匡正语音的礼仪。
他的弟子还记载了“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的表现,那是孔子为学生们示范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言语行为的交际方式。
可见,孔子的身教是全方位的,贯穿于学习、日常生活、社交等多种环境下,而他的身教方式被学生观察到了,并且进行了记录、分析而有所得,足以证明孔子的身教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式。
战国时期的孟子则首先提出了道德实践的命题“善道”,他认为:“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所谓“善道”,就是实践“道”的方式,他从推广儒家思想的立场出发,认为通过寻求简便可行的修身实践方式(守约、施博),亲身实践“道”,为普通民众作出示范,才能使儒家思想为更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曾专事著书讲学,他对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春秋繁露·必仁且知》中提出“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指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动中伦”是指行为合乎规范,他认为如果教师在言语上切合时务,在行为上也起到表率作用,这才是所谓的智者,再加上坚守一贯准则“前后不相悖,始终有类”,就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基本条件。
杨雄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
”(《法言·学行》)着重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教师的职责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个人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本,因此教师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教育。
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曾就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探讨。
他在《原教》一文中对“善教者”与“不善教者”进行了对比,指出“善教者之为教也,致吾义忠,而天下之君臣义且忠矣;致吾孝慈,而天下之父子孝且慈矣;致吾恩于兄弟,而天下之兄弟相为恩矣;致吾礼于夫妇,而天下之夫妇相为礼矣。
”指出善于施教的人,往往采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自身致力于实践忠义、孝慈、恩义、礼仪,则润物无声,让受教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得到教化,甚至发出“我何赖于彼哉?”的疑问。
不善教者“暴为之制,烦为之防”,强行禁止,层层设防,但法令桎梏和惩戒刑罚却不能真正地达到教化的目的。
王安石提出的教育方式对现代教育者不无启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者不靠宣读、不靠禁止,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往往是更深入、更有力量的。
三、爱与责任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有一句名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国教育部2005年教师节的主题也确定为“爱与责任”,事实上,“爱”与“责任”在中国传统师德观念里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孔子是倡导教育爱的第一人,他曾明确地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因为爱学生,所以让他们劳作;因为衷心为学生们好,所以教育他们。
教育永远需要爱心,有爱的教育才是丰盈的、生动的、民主的教育,因为有对学生的爱,才能与之建立深厚的感情,视学生为己子,才能竭其所能,倾囊相授,做到“无隐乎尔”。
(《论语·述而》)教育活动中的爱是一种平等的爱,对此,《吕氏春秋》在“善教者”的行为标准中指出,善于施教的人,应该“视徒如己,反己以教”,教育者要建立一种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而不是高高在上、任意妄为,师生之间心志和谐,因此可以“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从而使“学业章明”、“道术大行”。
(《吕氏春秋·诬徒》)在倡导“师徒同体”的同时,《吕氏春秋》还抨击了某些“见权势及有富厚者”,就“趋而教之”丑陋行径,由此可见,教育爱的平等还体现于,教师应该坚守一致的道德标准,对财富权势保持清醒的态度,不以此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更不应以此对学生亲疏有别。
责任是爱的延伸,教育者的责任感是从明确教育职责开始的。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是与国家社稷的兴亡、“道”的传播、民众的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荀子认为教师职责在于“正礼”:“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礼”是用以矫正人的思想行为的、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但如果没有教师,“礼”的这种作用便无法实现。